海洋漫想二题
2018-05-03 11:14:55 作者:离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离响,本名王莉华。海南省作协会员。发表出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若干。
蓝色力量
海洋,像一张巨大的蓝色水网,它流动的身体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柔媚,如同一个蓝色的情人,梦幻地拥抱着坚实的土地。于是,地球成了宇宙中一个蓝色的球体。那蓝色流动着生命之源,让地球成了一个多元的生命体。
海洋,像一个公平万物之母,用上善若水的力量主宰着世间种种。它是陆地最权威的分割者,它用流动的蓝色把陆地分成五大洲,把好斗的人类分而治之。
它不动声色地阻隔在板块之间,用深不可测涌动,阻止人类的频繁杀伐。让人类在不同的大陆板块,享受不同的自然恩赐,平等地世代繁衍生息。
海兜兜转转,挑挑拣拣,用流动的触角,柔软的手指,指点出地球上最中意的小块土地,让这小块小块的土地陷入蓝色液体的环抱之中,形成的岛屿。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如同青色的宝石散落在地球上。
岛屿是海洋赐给人类接近它的游乐场。大溪地、圣灵群岛、塞舌尔群岛、斐济岛、毛里求斯、夏威夷、马尔代夫、长滩岛、塞班岛、苏梅岛、巴厘岛、普吉岛……人们在这些美丽的地方,享受蓝色梦幻的度假生活。
海是博爱的,它孕育生命,海底生物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大海不嫌弃它们,不辨美丑,如同宽厚的母亲,一视同仁地供养海底万物。
海洋生物在大海深处中生生不息,海洋温情地给了万物生机,海洋生物在海内繁衍生息,继而海洋又平静地接纳了它们的尸体,像一个柔情的岁月老人,日夜涌动宽厚仁慈,不停不息。
海是危险的,海深入土地,稳稳地胶着着大地,以海平面为蓝宝石假面,伪装自己,腹内贮藏珍宝无数。它用汹涌的浪涛和怒吼为武器,保卫着蔚蓝国度。它用流动的身躯抵御一切不合理的侵入。
它和风结盟,共谋一次次惊天骇浪,让陆地畏惧。海和风玩起赛跑的游戏,发动一场场海啸。风不知道它被海利用了。海借助风的力量,冲出岸的围困,到陆地上肆意横流。
海的一场场玩笑,酿成了世间无数的灾难。在陆地上被海啸摧毁的时候,海疲劳了,它又地退回大地深处,退守在海平面以下,平静成了一片悠然的碧蓝,涟漪微漾。
海洋是自我革新者,它并不安于内部的宁静,海会发动内部的革命怒潮,当沉寂停滞的时候,海就会酝酿一场海底风暴。
海洋科学家发现,类似于陆地上飓风的各种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海底下兴风作浪、横扫一切,所经过之处,无论是爬行动物、植物,还是礁石和海底通讯电缆、测量仪器都会被掩埋在沉积层之下。
大海以这种自我翻涌的雷霆自我摧毁,毁掉旧有的秩序,建立起新秩序,让身体内部保持活力。
人类对海洋充满幻想和好奇。这种好奇使人类曾经面对这那蓝色的汪洋,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经过千百次研究探索,创造了船。从此开始了人类在海上的无数传奇故事,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不止停留在肉体和力量的搏击上,更因此而创造出文学上的奇葩。英国人笛福根据一个水手海上历险的经历,完成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成功,不仅使笛福成为英国小说开山人,更宣扬了一种不甘平庸、积极创造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深刻地寓言了人类生活的主题—孤独。
而《白鲸》彰显出人类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终将被大自然所埋葬。
同样是海洋题材,《蓝色的海豚岛》颂扬了人对海洋的敬重与亲近,表现出深层生态伦理思想,描绘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人文学者认为《鲁滨逊漂流记》《白鲸》《蓝色海豚岛》三部作品折射出人类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寻历程,以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亲近海洋的历史嬗变。
而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更是青少年必读的科幻启蒙书目。
蓝色遐想
海是多变的。它是陆地生物永恒的探险地,它是平静的碧玉,它是金光闪闪的琉璃世界,它是波涛汹涌的死亡之地,它是深不可测的生命之源……海洋总让人类有无限遐想。
远远的一片深蓝,近一点是碧蓝,临近岸边就成了浅蓝,大海是蓝的调色师,它随着太阳的光,变化着自己的蓝眼睛,与天空对视,多情地与天空做了一对无法相拥的恋人 ,日夜凝望。
无际的海洋与高远的蓝天无法相拥,于是,海把热情变成云气,绵柔地抚摸天空,而天空将思念变成雨水,滴入海的内心。虽不能相拥,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海阔天空。
海还是出色的魔术师,它与日月同奏共舞,早生潮,晚成汐,演绎了自然界潮汐的大戏,引得无数才俊发问歌咏。
“潮汐去还,谁所节度?”(《颜氏家训·归心》)这是北齐颜之推面对大海形态的自然之问。
“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这是宋代苏辙在《和子瞻雪浪斋》中的描述。
钱塘江大潮就是海和日月共舞的最精彩的杰作。位于我国浙江省钱塘江,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爆发的海潮,就是天下闻名的奇景——钱塘江大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天海不安分了,它受到日月巨大的引潮力,与日月共欢庆,这就形成了大潮的天时之利。
钱塘江入海口,形状像一个喇叭,江水下还有很多沉杀,这都为大潮提供了地利条件。另外,这个时节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的壮阔水景。
“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这首诗描述了钱塘潮的壮观,以及观潮者在自然力量前的弱小。
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缕银线,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向前翻滚推进,瞬息间又奔涌至眼前。
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到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巨大的白色带子,汹涌出排山倒海之势。
在汉魏时期,人们就被这奇观震撼,开始有计划地观潮。唐宋时期,盛行起来,文人墨客齐聚钱塘,钱塘观潮成为人们推崇的雅事。至今历经2000余年,钱塘观潮早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人们喜欢海,不满足于远足游览观赏,于是临海而居是恒久追求的生活梦。喜爱最终变成贪婪,变成财富的较量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想尽方法深入海的内部,想效仿海指点岛屿的力量,在水中人造岛屿。
终于海被刺伤了,一把又一把钢筋水泥的钝剑插入了它的身体,海淌出了碧蓝的血液,血液里涌动着愤怒,变成怒吼,咆哮着,向钝剑冲撞,一次又一次,钝剑稳如泰山,坚硬而沉默地抵抗着,海永却不放弃,无数次地用卷起力量向前冲,于是海又有了一个梦——水滴石穿。
海洋,像一张巨大的蓝色水网,它流动的身体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柔媚,如同一个蓝色的情人,梦幻地拥抱着坚实的土地。于是,地球成了宇宙中一个蓝色的球体。那蓝色流动着生命之源,让地球成了一个多元的生命体。
海洋,像一个公平万物之母,用上善若水的力量主宰着世间种种。它是陆地最权威的分割者,它用流动的蓝色把陆地分成五大洲,把好斗的人类分而治之。
它不动声色地阻隔在板块之间,用深不可测涌动,阻止人类的频繁杀伐。让人类在不同的大陆板块,享受不同的自然恩赐,平等地世代繁衍生息。
海兜兜转转,挑挑拣拣,用流动的触角,柔软的手指,指点出地球上最中意的小块土地,让这小块小块的土地陷入蓝色液体的环抱之中,形成的岛屿。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如同青色的宝石散落在地球上。
岛屿是海洋赐给人类接近它的游乐场。大溪地、圣灵群岛、塞舌尔群岛、斐济岛、毛里求斯、夏威夷、马尔代夫、长滩岛、塞班岛、苏梅岛、巴厘岛、普吉岛……人们在这些美丽的地方,享受蓝色梦幻的度假生活。
海是博爱的,它孕育生命,海底生物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大海不嫌弃它们,不辨美丑,如同宽厚的母亲,一视同仁地供养海底万物。
海洋生物在大海深处中生生不息,海洋温情地给了万物生机,海洋生物在海内繁衍生息,继而海洋又平静地接纳了它们的尸体,像一个柔情的岁月老人,日夜涌动宽厚仁慈,不停不息。
海是危险的,海深入土地,稳稳地胶着着大地,以海平面为蓝宝石假面,伪装自己,腹内贮藏珍宝无数。它用汹涌的浪涛和怒吼为武器,保卫着蔚蓝国度。它用流动的身躯抵御一切不合理的侵入。
它和风结盟,共谋一次次惊天骇浪,让陆地畏惧。海和风玩起赛跑的游戏,发动一场场海啸。风不知道它被海利用了。海借助风的力量,冲出岸的围困,到陆地上肆意横流。
海的一场场玩笑,酿成了世间无数的灾难。在陆地上被海啸摧毁的时候,海疲劳了,它又地退回大地深处,退守在海平面以下,平静成了一片悠然的碧蓝,涟漪微漾。
海洋是自我革新者,它并不安于内部的宁静,海会发动内部的革命怒潮,当沉寂停滞的时候,海就会酝酿一场海底风暴。
海洋科学家发现,类似于陆地上飓风的各种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海底下兴风作浪、横扫一切,所经过之处,无论是爬行动物、植物,还是礁石和海底通讯电缆、测量仪器都会被掩埋在沉积层之下。
大海以这种自我翻涌的雷霆自我摧毁,毁掉旧有的秩序,建立起新秩序,让身体内部保持活力。
人类对海洋充满幻想和好奇。这种好奇使人类曾经面对这那蓝色的汪洋,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经过千百次研究探索,创造了船。从此开始了人类在海上的无数传奇故事,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不止停留在肉体和力量的搏击上,更因此而创造出文学上的奇葩。英国人笛福根据一个水手海上历险的经历,完成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成功,不仅使笛福成为英国小说开山人,更宣扬了一种不甘平庸、积极创造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深刻地寓言了人类生活的主题—孤独。
而《白鲸》彰显出人类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终将被大自然所埋葬。
同样是海洋题材,《蓝色的海豚岛》颂扬了人对海洋的敬重与亲近,表现出深层生态伦理思想,描绘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人文学者认为《鲁滨逊漂流记》《白鲸》《蓝色海豚岛》三部作品折射出人类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寻历程,以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亲近海洋的历史嬗变。
而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更是青少年必读的科幻启蒙书目。
蓝色遐想
海是多变的。它是陆地生物永恒的探险地,它是平静的碧玉,它是金光闪闪的琉璃世界,它是波涛汹涌的死亡之地,它是深不可测的生命之源……海洋总让人类有无限遐想。
远远的一片深蓝,近一点是碧蓝,临近岸边就成了浅蓝,大海是蓝的调色师,它随着太阳的光,变化着自己的蓝眼睛,与天空对视,多情地与天空做了一对无法相拥的恋人 ,日夜凝望。
无际的海洋与高远的蓝天无法相拥,于是,海把热情变成云气,绵柔地抚摸天空,而天空将思念变成雨水,滴入海的内心。虽不能相拥,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海阔天空。
海还是出色的魔术师,它与日月同奏共舞,早生潮,晚成汐,演绎了自然界潮汐的大戏,引得无数才俊发问歌咏。
“潮汐去还,谁所节度?”(《颜氏家训·归心》)这是北齐颜之推面对大海形态的自然之问。
“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这是宋代苏辙在《和子瞻雪浪斋》中的描述。
钱塘江大潮就是海和日月共舞的最精彩的杰作。位于我国浙江省钱塘江,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爆发的海潮,就是天下闻名的奇景——钱塘江大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天海不安分了,它受到日月巨大的引潮力,与日月共欢庆,这就形成了大潮的天时之利。
钱塘江入海口,形状像一个喇叭,江水下还有很多沉杀,这都为大潮提供了地利条件。另外,这个时节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的壮阔水景。
“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这首诗描述了钱塘潮的壮观,以及观潮者在自然力量前的弱小。
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缕银线,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向前翻滚推进,瞬息间又奔涌至眼前。
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到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巨大的白色带子,汹涌出排山倒海之势。
在汉魏时期,人们就被这奇观震撼,开始有计划地观潮。唐宋时期,盛行起来,文人墨客齐聚钱塘,钱塘观潮成为人们推崇的雅事。至今历经2000余年,钱塘观潮早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人们喜欢海,不满足于远足游览观赏,于是临海而居是恒久追求的生活梦。喜爱最终变成贪婪,变成财富的较量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想尽方法深入海的内部,想效仿海指点岛屿的力量,在水中人造岛屿。
终于海被刺伤了,一把又一把钢筋水泥的钝剑插入了它的身体,海淌出了碧蓝的血液,血液里涌动着愤怒,变成怒吼,咆哮着,向钝剑冲撞,一次又一次,钝剑稳如泰山,坚硬而沉默地抵抗着,海永却不放弃,无数次地用卷起力量向前冲,于是海又有了一个梦——水滴石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