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是自己的自己
——兼评昌耀先生的诗
2023-09-15 作者:郭栋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郭栋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
我是在参加第三届昌耀诗歌奖时,对昌耀先生的诗有了粗略认识的。随着对他的诗读的越多,对他这个人了解的面越宽,对“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这句词便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一个不计身后评的人,为什么越来越有名,难道不正是他担当了生前事吗?请看我所理解的昌耀先生及他的诗。
一、恒定的地域与律动的生命
昌耀先生一直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湖南的桃源县,一个是青海的流放地——他具体被关押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对他来讲,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远没有他精神上的两个故乡重要。
桃源县于昌耀先生而言,是雨多鬼多的地方,如他在《痛·怵惕》所写的那样:“我知道施虐之徒已然索取赤子心底的疼痛。/——如果疼痛也可成为一种支付?/我看见被戕害的心灵有疼痛分泌似绿色果汁。/——如果疼痛正是当作一种支付?/那恶棍骄慢。他已探手囊中所得,/将那赤子心底型铸的疼痛像金币展示。/是这样的疼痛之代金。/是这样的疼痛之契约。/而如果麻木又意味着终已无可支付?/神说:赤子,请感谢恶。”(昌耀《痛·怵惕》)在尚能把握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写的回忆录中提到的那五个节点(《如梦乍醒》《女眷留守的城堡》《无意于宴居的父辈们》《早年,我是一个比较爱哭的孩子》《难忘的尚忠小学》),就是他早年的经历,他一直背在肩上。这里,应该是他观念的形成之地。一个表情、一种声音、一缕气味、一次品赏、一点触碰亦或一个场景,便会形成一个人一生难忘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心象,而观念的形成只需要一次经历。
湖南古代盛行占卜巫术之风。昌耀先生对世界的认识,应该起源于他的第二个故乡,青海。这里,不仅仅有三江源、青海湖,这里还有塔尔寺、葱顶圆塔,甚至直入云霄的十字架。这在当时可能不是那么显眼,可它毕竟是人类共有的符号呀!这一切,在他的诗中也有印迹。成吉思汗马踩草地、康熙鞭指雪城、张将军进藏的脚印以及所有将士的英姿,能不感动这个从过军的人吗?那白天是圣者、夜晚是情圣的隐形人的传说,他定会久存于心。那雪域之王迎驾西上的公主裙衣,他定会为她捧起。昌耀先生,你拥有两个故乡,也是你的圣城。我祝福你!
认识是一个过程,具有重复、强化和渐进的特点。离开第一个故乡,昌耀先生是义无反顾的出走。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英勇而又负伤,可第一个故乡的汩罗江,翻滚着屈子的求索之魂。
从他的诗中,你可能只看到了雄鹰、猎豹等等高原最具生命之力的动物,日月、山海等等世间最具磅礴之力的景观,而我读到了恐惧。“刁滑的死神不给猎物片刻喘息。/姑娘姑娘自你走后我就觉出求生无望,/何况死神说只要听话他就会给我安息。”(节选自昌耀《一十一支红玫瑰》)在《一十一支红玫瑰》中,我品出了无助;“时光之马说快也快说迟也迟说去已去。/感觉平生痴念许多而今犹然无改不胜酸辛。/一年一度听檐沟水漏如注才又蓦然醒觉。”“气度恢宏的人生慨叹,/疲倦的心境顿为静穆祥和之氲氛沛然充弥,/泪花在眼角打转却已不便溢出。/人生迂曲如在一条首尾不见尽头的长廊竞走,/脚下前后都是斑驳血迹,而你是人生第几批?/远人的江湖早就无家可归,/一柄开刃的宝剑独为他奏响天国的音乐。”(节选自昌耀《江湖远人》)自《江湖远人》里,我体味到了失落。这些有损于他的形象吗?未必,这才是他的真实。
我用了恐惧、无助、失落等词,就是想从人本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昌耀先生,一个可亲、可近、可敬的昌耀先生。狼露凶相,是为了逼退入侵者,而它的内心是忐忑的;狮吼于野,是为了警示近群者,而它的内心是无助的。昌耀先生中后期的诗作,一种失落感时不时的闪现。我看到了!
昌耀先生来到了他向往的青海,背着世界苦。我想,他是为改造自己,也是为了改造这里而来的,但他改造世界的能力,远没有世界改造他的魔力大。这里,反而成了他的囚禁之地。你看他诗中写道:“他走出来的那个处所,不是禅房。不是花室。/为着必然的历史,他佩戴铁的锁环枯守栅栏/戏看蚂蚁筑巢二十余秋。”(节选自昌耀《归客》)这小小的蚂蚁仅仅是蚂蚁吗?他何尝不是昌耀先生,甚至是无数个昌耀先生呢?他对青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旁观者。他的每首诗,都在讲述着故事。诗中,有一个或无数个人唠叨着、叙说着。如果没有对第二个故乡用情、用心,能有这么深厚的沉吟吗? 苦寒之地才能开出最鲜艳的丁香花。
观念与认识都起源于感知,但二者又有不同。观念因其获取简单的特性,以生动的画面存储着;认识是意识流,作为一种素材,在人的一生中时而闪现,时而久驻脑海,进而影响人的情绪与决定。
昌耀先生的两个故乡都是恒定的,不可更改。对两个故乡,他都一往情深。对第一个故乡的心象以及所经历的某种情境都没有缺失,这是他苦从中来的缘由。他的坚强,自从军之后开始。不管第二个故乡当时多么荒芜(现在青海的繁华,他没有看到),但他诗歌的表象却不是漠然的。清晰的认识越来越真切,世界苦越背越沉,想让青海日渐完美的心越来越切。
不知哪位诗人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相互关爱、相互关心,是因为有一种同情的想象力。而昌耀先生对青海,除同情之外,还有更多的思绪,这是我这个俗人不能想象的了。
二、时代的天幕与上下求索的苦人儿
恕我直言,政治家可以通过一些事件出现的节点,计量、预测历史的走向,而诗人这样的功能与政治家相比,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一些众人评说的诗人,特别是像艾略特、高尔基等,你有没有感觉到,他们的预测是朦胧的甚至是情绪化的。
如果一定要说政治家、商贾、诗人的行为特征在某一点上极度接近的话,那可能是,他们对待发生的事件都有着“既用大笑表达愉悦之情,又用类似反应传递狂热或恐惧”的表征。此时,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追随者还在不在。在,还有多少,对手的筹码是什么。尔后,筹谋自己的行动计划。商贾,第一时间思忖手中的可用资金还有多少,边际效用还大不大。尔后,做出是继续投资或撒除投资的决策。而诗人呢?诗人不可能迅速改变思维的惯性,且曾有的经历隽刻的越深越不容易抹平,感知的物象看得越真切越容易凝固成雕塑。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老人家在西柏坡一个八十多平方米的大食堂里,用诗般的语言描绘着灿烂的前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尔后,经过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等等,我国在重工业、轻工业、民用工业、军用工业以及科研和文化教育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期间,有三反五反、反五风、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特别是十年文革,历史的洪流中,昌耀先生的命运一定是起起伏伏的。
“哈拉库图的铁老鹰展翅了。/哈拉库图的铁老鹰今天立在四个力士肩头/随着大红的报喜队伍进城逛逛去。/好多的红旗。好多的车马。好多的锣鼓。/哈拉库图的铁老鹰仿佛古代的武士披红游街,/风流倜傥,受到万人喝彩。/今天,哈拉库图人的铁老鹰真光荣。/真光荣,哈拉库图的幸福鸟。/你啊,炼铁工人洛洛,庄重地笑了。/你啊,炼铁工人喜娘,庄重地笑了。/你们今夜在炼铁炉前走向幸福的婚礼。”(节选自昌耀《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我是这土地的儿子。/我懂得每一方言的情感细节。/
那些乡间的人们总是习惯坐在黄昏的门槛/向着延伸在远方的路安详的凝视。/夜里,裸身的男子趴卧在炕头毡条被筒/让苦惯了的心熏醉在捧吸的烟草。/黑眼珠的女儿们都是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都是一盏盏清亮的油灯。”“风是鹰的母亲。鹰是风的宠儿。/我常在鹰群与风的嬉戏中感受到被勇敢者/领有的道路,听风中激越的嘶鸣迂回穿插/有着瞬息万变。有着钢丝般的柔韧。/我在沉默中感受了生命的全部壮烈。/如果我不是这土地的儿子,将不能/在冥思中同样勾勒出这土地的锋刃。”“我以极好的兴致观察一撮春天的泥土。/看春天的泥土如何跟阳光角力。/看他们如何僵持不下,看他们喘息。/
看他们摩擦,痛苦的分泌出黄体脂。/看阳光晶体如何刺入泥土湿润的毛孔。看泥土如何附着松针般锐利的阳光挛缩抽搐。/看它们相互吞噬有相互吐出。/看他们如何相互威胁、挖苦、嘲讽。/看他们又如何挤眉弄眼紧紧的拥抱?/啊,美丽的泥土。/啊,美丽的阳光。/生活当然不朽。”(节选自昌耀《凶年逸稿——写在饥馑的年代》)《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凶年逸稿——写在饥馑的年代》等等,既体现了社会建设的现实,又绘就了大时代之下的“我”。他为之兴奋,为之期待,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勾勒着高原上古老乡村的狂欢图。
如果说写于1959年的《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是昌耀先生的青春,那么写于1989年的《哈拉库图》便是对青春的祭奠。“如果时间的真实只是虚幻的心象,/哈拉库图萧瑟的黄昏还会可能与众不同?/一切都是这样的寂寞啊,/果真有过被火焰烤红的天空?/果真有过为钢铁而鏖战的不眠之夜?/果真有过如花的新娘?/果真有过哈拉库图之鹰?/果真有过流寓边关的诗人?/是这样的寂寞啊寂寞啊寂寞啊,/像一只嗡嗡飞远的蜜蜂,寂寞与喧哗同样真实,/而命运的汰选与机会同样不可理喻。”(节选自昌耀《哈拉库图》)诗的背后,有若隐若现舞之蹈之而今已然石化了的人和风物,以及那众多的未解之谜。
昌耀先生如一个刺探情报的间谍,试图还原或解答原始的本来,但一个人相对于时代,永远都是渺小的。他不管不顾地想要超越同时代人的认知,在注定与所处时代相遇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竭诚,发现了自然与个体命定的秘密。尽管谜底并不全面、彻底,但他的探索是立体而多面的,故尔其有着卓越的意义。他无愧于完全意义上的、彻底的“诗人”称谓!
我们身处一个“现代”或者说是“超现代”的时代,各类前沿科技呈竞争态势,一部分人士的思维甚至已超越了这一切。对此,我赞可。内观自身,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仍处于农耕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进步的还是落伍的,我不知道。但我深知,一个为民族思考的人,是值得敬重的。
苏联有一篇小说,叫《永不后退》,南斯拉夫有一部电影,叫《桥》,其中描绘的一个个人物,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想昌耀先生已经懂了。但,人应该与社会和谐。人呀!非要做一个天才吗?普希金应该不应该与他人决斗,我不知道!
三、层叠的文化符号与诗语的孤烟
古人云:“国之不幸诗家幸”。我不赞同。哪个真正忠君为国的,愿国不幸运,求民不聊生。此论,误世人久矣,恨之!特别是屈原,如我在《泪 浸着汨罗江》一诗中写到的,他念兹在兹的是“拽着云朵 恭迎吾王/朝堂 飘动五彩的霓虹”。
是的,《史记》与《汉书》均有记载,人能言楚辞而被皇帝宠幸者多矣,那只是小人所求之幸,非君子所为。这是扭曲的故事,也是真实。可,这对屈原公平吗?屈大夫是以身溺水而成千古名章的呀!以身,那是命呀!
好了,不说屈原本人了,说说他的绝唱吧。《楚辞》富有鲜明的南方色彩、楚地特征,想象奇异、抒情浓烈、欲死欲仙,加之象征、比兴手法的恰当运用,更具浪漫意味。屈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川日月、香草幽花构成的雄奇瑰丽的图画,特别是不歌而诵的弘博丽雅,不知影响或感动了多少代人。后,又有《湘君》《湘夫人》《山鬼》的曲折委婉、情致缠绵,加之《离骚》的石破天惊,抒情者的形象血肉丰满,叙说的情肠千折百回。长啸放歌、低吟浅唱,读之心久颤,闻之五腑碎。而这里,正是昌耀先生出生的地方。
不知哪朝哪代哪国神圣说过,一个人很难在自己的故乡成为圣人,而歌者诗咏的对象永远离不开故土。身生与斯,离开之时,已是总角之年,此故乡的诗文怕是早已于昌耀先生入骨浸髓。
你读他的《荒江之听》和《生命》,“远听荒江之夜一个隐身的人寻求对话的呼喊,/可以感受到一种毛发流荡张扬的生命形式/升起在森林上空:一种强制的自我变形。/一种可怖的异己力量。/人们听到了。很远。然而洞睁双眼保持沉默。/于是那弥散的大呼更继在着一种不失信心的探试。/人们听到了。很远。或者——虽之颇近。/那生命却是恳切、率真、坦然、主动且缠绵。/但是人们持守沉默一如沉默的大地,/而坚信在情节莫名的荒江之夜厚墙内的安泰更为可靠。/但那大呼顽劲地继在着直至浑然不察隐入白昼。”(昌耀《荒江之听》)“我记得。/ 我记得生命 /有过非常的恐惧—— /那一瞬,大海冻结了。/ 在大海冻结的那一瞬 /无数波涌凝作兀立的山岩,/ 小船深深沉落于涡流的洼底。/ 从石化的舱房 /眼里石化的大海只剩一片荒凉 /梦中的我 /曾有非常的恐惧。/ 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必怀疑,/ 自然界原有无可摧毁的生机。/ 你瞧那位对着秋日 /吹送蒲公英绒羽的/ 小公主/ 依然是那么淘气,/ 那么美丽! ”(昌耀《生命》)诗中所述,好似迷离之境,却又真切而又现实。后,以想象作结,回环包孕,情思幽深。
你读他的《高车》《鹰·雪·牧人》《峨日朵雪峰之侧》,“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是青海的高车/而从岁月间摇撼着远去者/仍是青海的高车呀/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昌耀《高 车》)“鹰,鼓着铅色的风/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寒冷/自翼鼓上抖落。/在灰白的雾霭/飞鹰消失,/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品尝了/初雪的滋味。”(昌耀《鹰·雪·牧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追思楚人的尚武好胜、英雄豪气,这是谓壮美。
你读他的《听涛》,“听涛,在峭岸。/月明石冷,/木叶、/草茎、/涛声无不染。/流星急而寒光逼,/早就不眠,/谁爱独守深山孤馆?/是引颈鸿雁/快还我归人/大风。/无人应我,/将半河野火作红萍,/淘不净一颗痴心。”(昌耀《听涛》)如油画般,色彩斑斓、施彩沉重、瑰丽迷幻,装饰之美让人一览无余。本我有与之相悖的他样性,即把身心沉浸在感官里,仰见山川,呵而问之,诗语也奇诡迷离,阅之则目迷心乱。
“边城。夜从城楼跳将下来/踯躅原野。/——拜噶法,拜噶法,/你手帕上绣着什么花?/(小哥哥,我绣着鸳鸯蝴蝶花。)/——拜噶法,拜噶法,/别忙躲进屋,我有一件/美极的披风!/夜从城垛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踯躅原野。”(昌耀《边城》) 他的《边城》,西北风光独特的风味,方显其艳、实、美!“天空有崩卷的弹簧。很好,时间在暴动。/我们早想着逃离了。但我们不会衰老得更快。”(节选自昌耀《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12.极乐界】当春光/与孵卵器一同成熟,/草叶,也啄破了严冬的薄壳。/这准确的信息岂是愚人的谵妄!/万物本蕴涵着无尽的奥秘:/地幔由运动而矗起山岳;/生命的晕环敢与日冕媲美;/原子的组合在微观中自成星系;/芳草把层层色彩托出泥土;/刺猬披一身锐利的箭镞……/当大道为花圈的行列开放绿灯,/另有一支仅存姓名的队伍在影子里欢呼着进行。/是时候了。/该复活的已复活。/该出生的已出生。/而他——/摘掉荆冠/从荒原踏来,/走向每一面帐幕。/他忘不了那雪山,那香炉,那孔雀翎。/他忘不了那孔雀翎上众多的眼睛。/他已属于那一片天空。/他已属于那一片热土。/他已属于那一个没有王笏的侍臣。/而我,/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重又叩响虚空中的回声,/听一次失道者败北的消息,/也是同样地忘怀不了那一切。/是的,将永远、永远——/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节选自昌耀《慈航》)他的《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和长诗《慈航》,流淌着奇幻感伤的独特色彩。
清代叶燮称:“唐人艳体诗,首推李商隐,然其寄托深远,多藉美人幽离之思,靡曼之音以写之,盖得楚《骚》之遗意者。”昌耀先生的爱情诗、言意诗又何尝不承其遗韵呢?意大利美说家维柯说:“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出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的心沉浸在感官里”。诗是昌耀先生触碰尘世的器官,我信了!
四、鹤立鸡群的奇绝与高原上的众生态
我曾经坐着飞机穿越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上有三种景色:一是机前浓云密布,可偶一穿过云层,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山后边的山后边,有一群马如雾般裹卷着,似有尘土飞扬;二是飞机的四周,不一会儿又被浓雾及黑色的云朵遮住了;三是尽管你知道飞机下边就是白山黑水、起起伏伏的大兴安岭,但只能凭心感知它在,但却看不到它。读昌耀先生的诗,有时,我也有这个感觉。
弄不明白他为何用了这样的诗象,古汉语中那么多的词汇,他却偏偏用了你想象不到的词语编织着自己的诗境,又非常见功力。地理、环境、事件,凿凿有据,观察精到,手段充分。我仔细寻找他的精神家谱,忽然跳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英雄情结!
凡英雄,都有使命担当。从他的《海翅》和《烈性冲刺》中,你可以读出他的抗争,但没有纯粹意义的自由。“是海的翅膀。是风干的皮肉。是漂白的血。/是撕裂的灵魂。是飘逸的魂。/是不死的灰。是暴风之凝华。/是呐喊的残迹。是梦的薄膜。/是远祖神话的最新拷贝。”(节选自昌耀《海翅》)“ 请再多一点冷静。/两天两宿我正襟危坐磨砺生命。”“现在火焰又在烧灼。过后必信是洪水。是大风。/我自当握管操觚拼力呼叫拖出那一笔长长的捺儿。/那是狂悖的物性对宿命的另一种抗拒。”(节选自昌耀《烈性冲刺》)因为,他的思索,甚至本能的自觉,是为众的。
你读他的《鹿的角枝》,“若干个世纪以后,在我的书架,/在我新得的收藏品之上,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那样的夕阳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从高岩,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是悲壮的。”(节选自昌耀《鹿的角枝》)那情绪是普世的、仁慈的。“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他的《斯人》,甚至更多的诗,都是悲情的、伤感的,他一肩便扛起了苦难(不管自己能不能扛得动),苦行僧似的走的那么吃力。
你读他的《致修篁》,你读到轻松愉悦了吗?“篁:我从来不曾这么爱,/所以你才觉得这爱使你活得很累么?/所以你才称狮子的爱情原也很美么?/我亦劳乏,感受严峻,别有隐痛,/但若失去你的爱我将重归粗俗。”“你啊,篁:既知前途尚多大泽深谷,/为何我们又要匆匆急于相识?/从此我忧喜无常,为你变得如此憔悴而玩劣。/
啊,原谅我欲以爱心将你裹挟了:是这样的暴君。/仅只是这样的暴君。”(昌耀《致修篁》)即使是他所谓的爱情诗,也如浸泡过苦水的种子,发芽是发芽了,长高是长高了,可结出的果,却是苦苦的味道。
你读他的《影子与我》,“我恋慕我的身影:/黧黑的他,更易遭受粗鄙讹诈。/看哪,我保护他。与其共哀荣。/只有我准确地辨析他的体线。/他的躯干黑棕榈般端庄。/我陪伴他常年走在高山雪野。在风中与他时时沐浴湍流,洗去世俗尘垢。/当我点燃锻炉,朝铁砧重重抡起锻锤,/在铁屑迸射释出的星火/他抽搐,瞬刻拉长体驱,像放声的笑,/像躲藏的谜底,倒向四壁,为光华倾泻/而兴奋得陡然苍白。”(昌耀《影子与我》)是否品出了一个大男人不该有的对它物或人的依恋情结,这也许与他早年失母、多次失爱、几十年似一个被放逐者有关。这与他的英雄情结相背了吗?他的英雄情结还有立足的依据吗?
英雄的外表未必一定孔武有力。据史书记载,荆轲并不伟岸,可秦庭一怒,雄霸天下。嵇康美吗?我没有见过,不知,但我敢肯定地说,他美不过当时被争相围观、抛物掷银的人。可断头台前,一曲广陵散,李清照赞之:“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看起来,英雄美的情结在于心志,而非它也!
昌耀先生的孤独,之于旷野,之于人类,之于社会。西北的旷野是雄奇的、山水是雄霸的、风物是瑰丽的,但人是群居动物,如仅一人独处旷野之中,久了,很难气定神闲。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这是最智慧的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需要群居,需要交流。既是群居了,与谁言,何能言,言何语?
我主观地认为,与昌耀先生交流最通畅的,应该是他认做父亲而仅仅比他大五岁的岳父。这个乡间高人,赏识并品味过他的心脏的血红。而他所有挫折的施加者,难道不是人呀?也许就是他最熟悉的、接触最多的,甚至是他的同事。昌耀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人,在不需要思考的年代,他思考着社会,通过反观自身,便自然而然的看到了人。
对社会缺陷和不足的认知,让昌耀先生沮丧甚至不安,而他骨子久有的、已存的英雄情结,活泼激荡如辽阔高原的大风,灵动纯厚如刺天立地的山峦,柔润深情如自三江源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不能自己。他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自身的价值取向来拯救同类,亦或是想要改善这一切的缺陷与不足。但,他仅仅是个诗人,仅仅是个诗人呀!
这一切,对我们阅诗者是幸福的,但对昌耀先生而言,却一定是痛苦的。
自孔老夫子横空出世始,后又有七十二贤将其述说编辑成书,经历代君王也包括仁人志士添枝加叶,儒教已经是华夏族人骨子里的精神图腾。在此拂照下,历史上的每个节点都不缺英雄。这些英雄里,有士大夫、官人、武士,更少不了的是诗人、词人、文人,何也?家国情怀!因文因诗因言而获罪,其心不改,何也,英雄之气也。可再看看时下,我弱弱地问一句,还有几个算得上是诗人中的英雄?故尔,我年轻时,因公务去青海,跑着奔上了日月山。而今,我退休了,日月山对我而言,高了。潜意识里,我依稀可见昌耀先生是自己把自己镶嵌上了日月山。
我不忍惊醒昌耀先生,我怕他醒来仍会缺氧。我见过如他一样患病的人,也知道缺氧对他意味着什么。缺氧,哎......他活着时,是真的缺氧,这呼出呼入的氧气,他缺,他缺呀!
五、夕阳中的余晖与永生的不死鸟
我百度了几家网站,想查出昌耀先生的《河床》写于何年何月何日,一直没有查到。有一个网站好像知道,但需付银子才可告诉我,我索性不查了。
这是一首经典到了标点符号的大诗,这条现实的河床,特别是精神的河床,自年少至暮年一直布展在他的心上。不管昌耀先生处于哪年哪月哪日,不管他是顺遂亦或行在囧途,河床窄窄宽宽、宽宽窄窄,它都在。那是他的境遇,也是宽宽窄窄、窄窄宽宽的日子。这又何尝不是黄河岸边所有华夏儿女用黄河水煮着的万家春秋!
河床上附着了那么多的符号,也是诗象,阅者可以把他一一罗列出来。但,你真的能完全读懂、读尽它涵含的一切吗?我是没有完全读懂,我只是看到了那个立在河床边上的汉子,他挥动的手臂如旗帜。那是强者的手臂,那是英雄的旗帜,啪啪作响!也许是晨早,也许是黄昏,也许是暗夜,也许是阳光普照。河床在,旗帜在!
王立群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当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自己有且只有一次无比珍贵的生命时,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我的理解,第二次生命应该是平和的、知足的、淡雅的,追求的应该是精神的命理。而昌耀先生的第二次生命,有点儿恬淡,只是幽光一闪,那道弧,寂灭。绝望的、难以言喻的东西,一直布陈在他的诗中。我很想这样总结昌耀先生:至性、血性、男性,尽管他的某些诗哀怨多了点儿。那是他太过纯粹,他没有真正看到——时代有点儿像个人。既然像个人,心情必然是明一阵,暗一阵。明,是清明或曰理智;暗,是悖论或曰幽昏。交替呈现,才是时代,才是大时代下的人生。
西方有一部很有名的诗剧,名《该隐》,故事来自《圣经》。亚当、夏娃罚到世界后,生子,即该隐。该隐种田,其弟亚伯牧羊,奉祭耶和华时,该隐供五谷,亚伯献小羊。耶和华喜纳小羊,却拒绝五谷。该隐怒而烧之,把亚伯也杀掉了,他以为人在世上即罪孽,一切困苦他一人当了算了。耶和华将该隐逐到旷野,要他永久受人诅咒。该隐就把儿子也杀了,不想让儿子长大受罪。我为什么在读昌耀先生的诗时,突然想到了该隐。这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觉得有一个曲曲折折的该隐在。
当看到昌耀先生爱的人,因了什么(我不想说银子二字)而随药材商而去时,我真的是五味杂陈。一个诗人中的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连出一本自己心爱的书籍都囊中羞涩。于此,我只能长叹一声:天下谁人能识君。
当诗坛群魔乱舞,所谓大咖独霸时,真正的诗人,只能远远地旁观他们的舞蹈。感谢促成昌耀先生得奖的几位先生,感谢在出版社把昌耀先生的诗附诸于铅印文字的贤者。人生,能有几个知己,想想,能有几个?
昌耀先生,是十四岁便失去母亲的人。心理学家说:早年的不幸,会使人尖锐。他受过枪伤,军医说,枪伤容易使人精神异常,且又有药物依赖。他还罹患肺癌,专家说,此病让患者呼吸衰竭,并伴有幻觉。他一生中有很多年是在狱中或流放中度过的,监狱管理学家说,囚徒在狱中的恐惧感、焦虑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走出监狱后如不放下,那么会仍如在监狱中。故,昌耀先生的纵身一跃,不懦弱,是解脱。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昌耀先生是个特别有思想的人,他也因之而获罪。严格意义上,他只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所谓思想犯或是政治犯,并不是刑事犯。他自认为自己的羽毛是洁白的,实际上就是洁白的。他的自我认同与社会的偏见,会激起剧烈的碰撞。他把自己高高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不肯落地,风狂吹着,使得他悬上悬下,荡来荡去。这悬摇的、漂泊不定的生命,便注定是他的了!
同情与怜悯,他不苛求,而认同与归属,他是需要的。可有人给过昌耀先生吗?精美的器物及华丽的衣饰,他可以看得很轻,而发自肺腑的敬重及积极正面的肯定或反馈,却是他需要的。可有人如此善良的对待过昌耀先生这个是人就有的基本需求吗?
很少有人认真地凝望一眼昌耀先生的精神世界,如果有,他会幸福的像个孩子。可这个人,出现过吗?我粗俗地认为,他为了自证自己,只有,也只能把自己尚未枯干的血一滴一滴洒在纸上。滴成那一个个象形文字,洒成那雾起时还沾带着南国山水的雪城高原的篇章。你这个老兄!何必呢?
拜伦在诗剧《曼弗雷德》中借曼弗雷德之口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求忘掉自己。精灵说:那只有死。曼弗雷德说:死后而灵魂不灭,还是不能忘掉自己。够了,这哲学似的命题,让哲学家们去对答吧! 我只要把百度到的不死鸟及长生草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献给昌耀先生先生。
青海,雪山草原,不死鸟永有振翅之地,河床之宽、之长,长生草会有落地之处。让我们再次听一听《河床》吧。因文所限只听片断,行吗?!“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节选自昌耀《河床》)。
一、恒定的地域与律动的生命
昌耀先生一直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湖南的桃源县,一个是青海的流放地——他具体被关押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对他来讲,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远没有他精神上的两个故乡重要。
桃源县于昌耀先生而言,是雨多鬼多的地方,如他在《痛·怵惕》所写的那样:“我知道施虐之徒已然索取赤子心底的疼痛。/——如果疼痛也可成为一种支付?/我看见被戕害的心灵有疼痛分泌似绿色果汁。/——如果疼痛正是当作一种支付?/那恶棍骄慢。他已探手囊中所得,/将那赤子心底型铸的疼痛像金币展示。/是这样的疼痛之代金。/是这样的疼痛之契约。/而如果麻木又意味着终已无可支付?/神说:赤子,请感谢恶。”(昌耀《痛·怵惕》)在尚能把握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写的回忆录中提到的那五个节点(《如梦乍醒》《女眷留守的城堡》《无意于宴居的父辈们》《早年,我是一个比较爱哭的孩子》《难忘的尚忠小学》),就是他早年的经历,他一直背在肩上。这里,应该是他观念的形成之地。一个表情、一种声音、一缕气味、一次品赏、一点触碰亦或一个场景,便会形成一个人一生难忘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心象,而观念的形成只需要一次经历。
湖南古代盛行占卜巫术之风。昌耀先生对世界的认识,应该起源于他的第二个故乡,青海。这里,不仅仅有三江源、青海湖,这里还有塔尔寺、葱顶圆塔,甚至直入云霄的十字架。这在当时可能不是那么显眼,可它毕竟是人类共有的符号呀!这一切,在他的诗中也有印迹。成吉思汗马踩草地、康熙鞭指雪城、张将军进藏的脚印以及所有将士的英姿,能不感动这个从过军的人吗?那白天是圣者、夜晚是情圣的隐形人的传说,他定会久存于心。那雪域之王迎驾西上的公主裙衣,他定会为她捧起。昌耀先生,你拥有两个故乡,也是你的圣城。我祝福你!
认识是一个过程,具有重复、强化和渐进的特点。离开第一个故乡,昌耀先生是义无反顾的出走。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英勇而又负伤,可第一个故乡的汩罗江,翻滚着屈子的求索之魂。
从他的诗中,你可能只看到了雄鹰、猎豹等等高原最具生命之力的动物,日月、山海等等世间最具磅礴之力的景观,而我读到了恐惧。“刁滑的死神不给猎物片刻喘息。/姑娘姑娘自你走后我就觉出求生无望,/何况死神说只要听话他就会给我安息。”(节选自昌耀《一十一支红玫瑰》)在《一十一支红玫瑰》中,我品出了无助;“时光之马说快也快说迟也迟说去已去。/感觉平生痴念许多而今犹然无改不胜酸辛。/一年一度听檐沟水漏如注才又蓦然醒觉。”“气度恢宏的人生慨叹,/疲倦的心境顿为静穆祥和之氲氛沛然充弥,/泪花在眼角打转却已不便溢出。/人生迂曲如在一条首尾不见尽头的长廊竞走,/脚下前后都是斑驳血迹,而你是人生第几批?/远人的江湖早就无家可归,/一柄开刃的宝剑独为他奏响天国的音乐。”(节选自昌耀《江湖远人》)自《江湖远人》里,我体味到了失落。这些有损于他的形象吗?未必,这才是他的真实。
我用了恐惧、无助、失落等词,就是想从人本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昌耀先生,一个可亲、可近、可敬的昌耀先生。狼露凶相,是为了逼退入侵者,而它的内心是忐忑的;狮吼于野,是为了警示近群者,而它的内心是无助的。昌耀先生中后期的诗作,一种失落感时不时的闪现。我看到了!
昌耀先生来到了他向往的青海,背着世界苦。我想,他是为改造自己,也是为了改造这里而来的,但他改造世界的能力,远没有世界改造他的魔力大。这里,反而成了他的囚禁之地。你看他诗中写道:“他走出来的那个处所,不是禅房。不是花室。/为着必然的历史,他佩戴铁的锁环枯守栅栏/戏看蚂蚁筑巢二十余秋。”(节选自昌耀《归客》)这小小的蚂蚁仅仅是蚂蚁吗?他何尝不是昌耀先生,甚至是无数个昌耀先生呢?他对青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旁观者。他的每首诗,都在讲述着故事。诗中,有一个或无数个人唠叨着、叙说着。如果没有对第二个故乡用情、用心,能有这么深厚的沉吟吗? 苦寒之地才能开出最鲜艳的丁香花。
观念与认识都起源于感知,但二者又有不同。观念因其获取简单的特性,以生动的画面存储着;认识是意识流,作为一种素材,在人的一生中时而闪现,时而久驻脑海,进而影响人的情绪与决定。
昌耀先生的两个故乡都是恒定的,不可更改。对两个故乡,他都一往情深。对第一个故乡的心象以及所经历的某种情境都没有缺失,这是他苦从中来的缘由。他的坚强,自从军之后开始。不管第二个故乡当时多么荒芜(现在青海的繁华,他没有看到),但他诗歌的表象却不是漠然的。清晰的认识越来越真切,世界苦越背越沉,想让青海日渐完美的心越来越切。
不知哪位诗人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相互关爱、相互关心,是因为有一种同情的想象力。而昌耀先生对青海,除同情之外,还有更多的思绪,这是我这个俗人不能想象的了。
二、时代的天幕与上下求索的苦人儿
恕我直言,政治家可以通过一些事件出现的节点,计量、预测历史的走向,而诗人这样的功能与政治家相比,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一些众人评说的诗人,特别是像艾略特、高尔基等,你有没有感觉到,他们的预测是朦胧的甚至是情绪化的。
如果一定要说政治家、商贾、诗人的行为特征在某一点上极度接近的话,那可能是,他们对待发生的事件都有着“既用大笑表达愉悦之情,又用类似反应传递狂热或恐惧”的表征。此时,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追随者还在不在。在,还有多少,对手的筹码是什么。尔后,筹谋自己的行动计划。商贾,第一时间思忖手中的可用资金还有多少,边际效用还大不大。尔后,做出是继续投资或撒除投资的决策。而诗人呢?诗人不可能迅速改变思维的惯性,且曾有的经历隽刻的越深越不容易抹平,感知的物象看得越真切越容易凝固成雕塑。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老人家在西柏坡一个八十多平方米的大食堂里,用诗般的语言描绘着灿烂的前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尔后,经过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等等,我国在重工业、轻工业、民用工业、军用工业以及科研和文化教育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期间,有三反五反、反五风、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特别是十年文革,历史的洪流中,昌耀先生的命运一定是起起伏伏的。
“哈拉库图的铁老鹰展翅了。/哈拉库图的铁老鹰今天立在四个力士肩头/随着大红的报喜队伍进城逛逛去。/好多的红旗。好多的车马。好多的锣鼓。/哈拉库图的铁老鹰仿佛古代的武士披红游街,/风流倜傥,受到万人喝彩。/今天,哈拉库图人的铁老鹰真光荣。/真光荣,哈拉库图的幸福鸟。/你啊,炼铁工人洛洛,庄重地笑了。/你啊,炼铁工人喜娘,庄重地笑了。/你们今夜在炼铁炉前走向幸福的婚礼。”(节选自昌耀《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我是这土地的儿子。/我懂得每一方言的情感细节。/
那些乡间的人们总是习惯坐在黄昏的门槛/向着延伸在远方的路安详的凝视。/夜里,裸身的男子趴卧在炕头毡条被筒/让苦惯了的心熏醉在捧吸的烟草。/黑眼珠的女儿们都是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都是一盏盏清亮的油灯。”“风是鹰的母亲。鹰是风的宠儿。/我常在鹰群与风的嬉戏中感受到被勇敢者/领有的道路,听风中激越的嘶鸣迂回穿插/有着瞬息万变。有着钢丝般的柔韧。/我在沉默中感受了生命的全部壮烈。/如果我不是这土地的儿子,将不能/在冥思中同样勾勒出这土地的锋刃。”“我以极好的兴致观察一撮春天的泥土。/看春天的泥土如何跟阳光角力。/看他们如何僵持不下,看他们喘息。/
看他们摩擦,痛苦的分泌出黄体脂。/看阳光晶体如何刺入泥土湿润的毛孔。看泥土如何附着松针般锐利的阳光挛缩抽搐。/看它们相互吞噬有相互吐出。/看他们如何相互威胁、挖苦、嘲讽。/看他们又如何挤眉弄眼紧紧的拥抱?/啊,美丽的泥土。/啊,美丽的阳光。/生活当然不朽。”(节选自昌耀《凶年逸稿——写在饥馑的年代》)《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凶年逸稿——写在饥馑的年代》等等,既体现了社会建设的现实,又绘就了大时代之下的“我”。他为之兴奋,为之期待,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勾勒着高原上古老乡村的狂欢图。
如果说写于1959年的《哈拉库图人与钢铁——一个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笔记》是昌耀先生的青春,那么写于1989年的《哈拉库图》便是对青春的祭奠。“如果时间的真实只是虚幻的心象,/哈拉库图萧瑟的黄昏还会可能与众不同?/一切都是这样的寂寞啊,/果真有过被火焰烤红的天空?/果真有过为钢铁而鏖战的不眠之夜?/果真有过如花的新娘?/果真有过哈拉库图之鹰?/果真有过流寓边关的诗人?/是这样的寂寞啊寂寞啊寂寞啊,/像一只嗡嗡飞远的蜜蜂,寂寞与喧哗同样真实,/而命运的汰选与机会同样不可理喻。”(节选自昌耀《哈拉库图》)诗的背后,有若隐若现舞之蹈之而今已然石化了的人和风物,以及那众多的未解之谜。
昌耀先生如一个刺探情报的间谍,试图还原或解答原始的本来,但一个人相对于时代,永远都是渺小的。他不管不顾地想要超越同时代人的认知,在注定与所处时代相遇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竭诚,发现了自然与个体命定的秘密。尽管谜底并不全面、彻底,但他的探索是立体而多面的,故尔其有着卓越的意义。他无愧于完全意义上的、彻底的“诗人”称谓!
我们身处一个“现代”或者说是“超现代”的时代,各类前沿科技呈竞争态势,一部分人士的思维甚至已超越了这一切。对此,我赞可。内观自身,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仍处于农耕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进步的还是落伍的,我不知道。但我深知,一个为民族思考的人,是值得敬重的。
苏联有一篇小说,叫《永不后退》,南斯拉夫有一部电影,叫《桥》,其中描绘的一个个人物,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想昌耀先生已经懂了。但,人应该与社会和谐。人呀!非要做一个天才吗?普希金应该不应该与他人决斗,我不知道!
三、层叠的文化符号与诗语的孤烟
古人云:“国之不幸诗家幸”。我不赞同。哪个真正忠君为国的,愿国不幸运,求民不聊生。此论,误世人久矣,恨之!特别是屈原,如我在《泪 浸着汨罗江》一诗中写到的,他念兹在兹的是“拽着云朵 恭迎吾王/朝堂 飘动五彩的霓虹”。
是的,《史记》与《汉书》均有记载,人能言楚辞而被皇帝宠幸者多矣,那只是小人所求之幸,非君子所为。这是扭曲的故事,也是真实。可,这对屈原公平吗?屈大夫是以身溺水而成千古名章的呀!以身,那是命呀!
好了,不说屈原本人了,说说他的绝唱吧。《楚辞》富有鲜明的南方色彩、楚地特征,想象奇异、抒情浓烈、欲死欲仙,加之象征、比兴手法的恰当运用,更具浪漫意味。屈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川日月、香草幽花构成的雄奇瑰丽的图画,特别是不歌而诵的弘博丽雅,不知影响或感动了多少代人。后,又有《湘君》《湘夫人》《山鬼》的曲折委婉、情致缠绵,加之《离骚》的石破天惊,抒情者的形象血肉丰满,叙说的情肠千折百回。长啸放歌、低吟浅唱,读之心久颤,闻之五腑碎。而这里,正是昌耀先生出生的地方。
不知哪朝哪代哪国神圣说过,一个人很难在自己的故乡成为圣人,而歌者诗咏的对象永远离不开故土。身生与斯,离开之时,已是总角之年,此故乡的诗文怕是早已于昌耀先生入骨浸髓。
你读他的《荒江之听》和《生命》,“远听荒江之夜一个隐身的人寻求对话的呼喊,/可以感受到一种毛发流荡张扬的生命形式/升起在森林上空:一种强制的自我变形。/一种可怖的异己力量。/人们听到了。很远。然而洞睁双眼保持沉默。/于是那弥散的大呼更继在着一种不失信心的探试。/人们听到了。很远。或者——虽之颇近。/那生命却是恳切、率真、坦然、主动且缠绵。/但是人们持守沉默一如沉默的大地,/而坚信在情节莫名的荒江之夜厚墙内的安泰更为可靠。/但那大呼顽劲地继在着直至浑然不察隐入白昼。”(昌耀《荒江之听》)“我记得。/ 我记得生命 /有过非常的恐惧—— /那一瞬,大海冻结了。/ 在大海冻结的那一瞬 /无数波涌凝作兀立的山岩,/ 小船深深沉落于涡流的洼底。/ 从石化的舱房 /眼里石化的大海只剩一片荒凉 /梦中的我 /曾有非常的恐惧。/ 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必怀疑,/ 自然界原有无可摧毁的生机。/ 你瞧那位对着秋日 /吹送蒲公英绒羽的/ 小公主/ 依然是那么淘气,/ 那么美丽! ”(昌耀《生命》)诗中所述,好似迷离之境,却又真切而又现实。后,以想象作结,回环包孕,情思幽深。
你读他的《高车》《鹰·雪·牧人》《峨日朵雪峰之侧》,“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者/是青海的高车/而从岁月间摇撼着远去者/仍是青海的高车呀/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昌耀《高 车》)“鹰,鼓着铅色的风/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寒冷/自翼鼓上抖落。/在灰白的雾霭/飞鹰消失,/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品尝了/初雪的滋味。”(昌耀《鹰·雪·牧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追思楚人的尚武好胜、英雄豪气,这是谓壮美。
你读他的《听涛》,“听涛,在峭岸。/月明石冷,/木叶、/草茎、/涛声无不染。/流星急而寒光逼,/早就不眠,/谁爱独守深山孤馆?/是引颈鸿雁/快还我归人/大风。/无人应我,/将半河野火作红萍,/淘不净一颗痴心。”(昌耀《听涛》)如油画般,色彩斑斓、施彩沉重、瑰丽迷幻,装饰之美让人一览无余。本我有与之相悖的他样性,即把身心沉浸在感官里,仰见山川,呵而问之,诗语也奇诡迷离,阅之则目迷心乱。
“边城。夜从城楼跳将下来/踯躅原野。/——拜噶法,拜噶法,/你手帕上绣着什么花?/(小哥哥,我绣着鸳鸯蝴蝶花。)/——拜噶法,拜噶法,/别忙躲进屋,我有一件/美极的披风!/夜从城垛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踯躅原野。”(昌耀《边城》) 他的《边城》,西北风光独特的风味,方显其艳、实、美!“天空有崩卷的弹簧。很好,时间在暴动。/我们早想着逃离了。但我们不会衰老得更快。”(节选自昌耀《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12.极乐界】当春光/与孵卵器一同成熟,/草叶,也啄破了严冬的薄壳。/这准确的信息岂是愚人的谵妄!/万物本蕴涵着无尽的奥秘:/地幔由运动而矗起山岳;/生命的晕环敢与日冕媲美;/原子的组合在微观中自成星系;/芳草把层层色彩托出泥土;/刺猬披一身锐利的箭镞……/当大道为花圈的行列开放绿灯,/另有一支仅存姓名的队伍在影子里欢呼着进行。/是时候了。/该复活的已复活。/该出生的已出生。/而他——/摘掉荆冠/从荒原踏来,/走向每一面帐幕。/他忘不了那雪山,那香炉,那孔雀翎。/他忘不了那孔雀翎上众多的眼睛。/他已属于那一片天空。/他已属于那一片热土。/他已属于那一个没有王笏的侍臣。/而我,/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重又叩响虚空中的回声,/听一次失道者败北的消息,/也是同样地忘怀不了那一切。/是的,将永远、永远——/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节选自昌耀《慈航》)他的《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和长诗《慈航》,流淌着奇幻感伤的独特色彩。
清代叶燮称:“唐人艳体诗,首推李商隐,然其寄托深远,多藉美人幽离之思,靡曼之音以写之,盖得楚《骚》之遗意者。”昌耀先生的爱情诗、言意诗又何尝不承其遗韵呢?意大利美说家维柯说:“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出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的心沉浸在感官里”。诗是昌耀先生触碰尘世的器官,我信了!
四、鹤立鸡群的奇绝与高原上的众生态
我曾经坐着飞机穿越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上有三种景色:一是机前浓云密布,可偶一穿过云层,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山后边的山后边,有一群马如雾般裹卷着,似有尘土飞扬;二是飞机的四周,不一会儿又被浓雾及黑色的云朵遮住了;三是尽管你知道飞机下边就是白山黑水、起起伏伏的大兴安岭,但只能凭心感知它在,但却看不到它。读昌耀先生的诗,有时,我也有这个感觉。
弄不明白他为何用了这样的诗象,古汉语中那么多的词汇,他却偏偏用了你想象不到的词语编织着自己的诗境,又非常见功力。地理、环境、事件,凿凿有据,观察精到,手段充分。我仔细寻找他的精神家谱,忽然跳出了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英雄情结!
凡英雄,都有使命担当。从他的《海翅》和《烈性冲刺》中,你可以读出他的抗争,但没有纯粹意义的自由。“是海的翅膀。是风干的皮肉。是漂白的血。/是撕裂的灵魂。是飘逸的魂。/是不死的灰。是暴风之凝华。/是呐喊的残迹。是梦的薄膜。/是远祖神话的最新拷贝。”(节选自昌耀《海翅》)“ 请再多一点冷静。/两天两宿我正襟危坐磨砺生命。”“现在火焰又在烧灼。过后必信是洪水。是大风。/我自当握管操觚拼力呼叫拖出那一笔长长的捺儿。/那是狂悖的物性对宿命的另一种抗拒。”(节选自昌耀《烈性冲刺》)因为,他的思索,甚至本能的自觉,是为众的。
你读他的《鹿的角枝》,“若干个世纪以后,在我的书架,/在我新得的收藏品之上,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那样的夕阳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从高岩,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是悲壮的。”(节选自昌耀《鹿的角枝》)那情绪是普世的、仁慈的。“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他的《斯人》,甚至更多的诗,都是悲情的、伤感的,他一肩便扛起了苦难(不管自己能不能扛得动),苦行僧似的走的那么吃力。
你读他的《致修篁》,你读到轻松愉悦了吗?“篁:我从来不曾这么爱,/所以你才觉得这爱使你活得很累么?/所以你才称狮子的爱情原也很美么?/我亦劳乏,感受严峻,别有隐痛,/但若失去你的爱我将重归粗俗。”“你啊,篁:既知前途尚多大泽深谷,/为何我们又要匆匆急于相识?/从此我忧喜无常,为你变得如此憔悴而玩劣。/
啊,原谅我欲以爱心将你裹挟了:是这样的暴君。/仅只是这样的暴君。”(昌耀《致修篁》)即使是他所谓的爱情诗,也如浸泡过苦水的种子,发芽是发芽了,长高是长高了,可结出的果,却是苦苦的味道。
你读他的《影子与我》,“我恋慕我的身影:/黧黑的他,更易遭受粗鄙讹诈。/看哪,我保护他。与其共哀荣。/只有我准确地辨析他的体线。/他的躯干黑棕榈般端庄。/我陪伴他常年走在高山雪野。在风中与他时时沐浴湍流,洗去世俗尘垢。/当我点燃锻炉,朝铁砧重重抡起锻锤,/在铁屑迸射释出的星火/他抽搐,瞬刻拉长体驱,像放声的笑,/像躲藏的谜底,倒向四壁,为光华倾泻/而兴奋得陡然苍白。”(昌耀《影子与我》)是否品出了一个大男人不该有的对它物或人的依恋情结,这也许与他早年失母、多次失爱、几十年似一个被放逐者有关。这与他的英雄情结相背了吗?他的英雄情结还有立足的依据吗?
英雄的外表未必一定孔武有力。据史书记载,荆轲并不伟岸,可秦庭一怒,雄霸天下。嵇康美吗?我没有见过,不知,但我敢肯定地说,他美不过当时被争相围观、抛物掷银的人。可断头台前,一曲广陵散,李清照赞之:“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看起来,英雄美的情结在于心志,而非它也!
昌耀先生的孤独,之于旷野,之于人类,之于社会。西北的旷野是雄奇的、山水是雄霸的、风物是瑰丽的,但人是群居动物,如仅一人独处旷野之中,久了,很难气定神闲。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这是最智慧的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需要群居,需要交流。既是群居了,与谁言,何能言,言何语?
我主观地认为,与昌耀先生交流最通畅的,应该是他认做父亲而仅仅比他大五岁的岳父。这个乡间高人,赏识并品味过他的心脏的血红。而他所有挫折的施加者,难道不是人呀?也许就是他最熟悉的、接触最多的,甚至是他的同事。昌耀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人,在不需要思考的年代,他思考着社会,通过反观自身,便自然而然的看到了人。
对社会缺陷和不足的认知,让昌耀先生沮丧甚至不安,而他骨子久有的、已存的英雄情结,活泼激荡如辽阔高原的大风,灵动纯厚如刺天立地的山峦,柔润深情如自三江源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不能自己。他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自身的价值取向来拯救同类,亦或是想要改善这一切的缺陷与不足。但,他仅仅是个诗人,仅仅是个诗人呀!
这一切,对我们阅诗者是幸福的,但对昌耀先生而言,却一定是痛苦的。
自孔老夫子横空出世始,后又有七十二贤将其述说编辑成书,经历代君王也包括仁人志士添枝加叶,儒教已经是华夏族人骨子里的精神图腾。在此拂照下,历史上的每个节点都不缺英雄。这些英雄里,有士大夫、官人、武士,更少不了的是诗人、词人、文人,何也?家国情怀!因文因诗因言而获罪,其心不改,何也,英雄之气也。可再看看时下,我弱弱地问一句,还有几个算得上是诗人中的英雄?故尔,我年轻时,因公务去青海,跑着奔上了日月山。而今,我退休了,日月山对我而言,高了。潜意识里,我依稀可见昌耀先生是自己把自己镶嵌上了日月山。
我不忍惊醒昌耀先生,我怕他醒来仍会缺氧。我见过如他一样患病的人,也知道缺氧对他意味着什么。缺氧,哎......他活着时,是真的缺氧,这呼出呼入的氧气,他缺,他缺呀!
五、夕阳中的余晖与永生的不死鸟
我百度了几家网站,想查出昌耀先生的《河床》写于何年何月何日,一直没有查到。有一个网站好像知道,但需付银子才可告诉我,我索性不查了。
这是一首经典到了标点符号的大诗,这条现实的河床,特别是精神的河床,自年少至暮年一直布展在他的心上。不管昌耀先生处于哪年哪月哪日,不管他是顺遂亦或行在囧途,河床窄窄宽宽、宽宽窄窄,它都在。那是他的境遇,也是宽宽窄窄、窄窄宽宽的日子。这又何尝不是黄河岸边所有华夏儿女用黄河水煮着的万家春秋!
河床上附着了那么多的符号,也是诗象,阅者可以把他一一罗列出来。但,你真的能完全读懂、读尽它涵含的一切吗?我是没有完全读懂,我只是看到了那个立在河床边上的汉子,他挥动的手臂如旗帜。那是强者的手臂,那是英雄的旗帜,啪啪作响!也许是晨早,也许是黄昏,也许是暗夜,也许是阳光普照。河床在,旗帜在!
王立群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当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自己有且只有一次无比珍贵的生命时,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我的理解,第二次生命应该是平和的、知足的、淡雅的,追求的应该是精神的命理。而昌耀先生的第二次生命,有点儿恬淡,只是幽光一闪,那道弧,寂灭。绝望的、难以言喻的东西,一直布陈在他的诗中。我很想这样总结昌耀先生:至性、血性、男性,尽管他的某些诗哀怨多了点儿。那是他太过纯粹,他没有真正看到——时代有点儿像个人。既然像个人,心情必然是明一阵,暗一阵。明,是清明或曰理智;暗,是悖论或曰幽昏。交替呈现,才是时代,才是大时代下的人生。
西方有一部很有名的诗剧,名《该隐》,故事来自《圣经》。亚当、夏娃罚到世界后,生子,即该隐。该隐种田,其弟亚伯牧羊,奉祭耶和华时,该隐供五谷,亚伯献小羊。耶和华喜纳小羊,却拒绝五谷。该隐怒而烧之,把亚伯也杀掉了,他以为人在世上即罪孽,一切困苦他一人当了算了。耶和华将该隐逐到旷野,要他永久受人诅咒。该隐就把儿子也杀了,不想让儿子长大受罪。我为什么在读昌耀先生的诗时,突然想到了该隐。这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觉得有一个曲曲折折的该隐在。
当看到昌耀先生爱的人,因了什么(我不想说银子二字)而随药材商而去时,我真的是五味杂陈。一个诗人中的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连出一本自己心爱的书籍都囊中羞涩。于此,我只能长叹一声:天下谁人能识君。
当诗坛群魔乱舞,所谓大咖独霸时,真正的诗人,只能远远地旁观他们的舞蹈。感谢促成昌耀先生得奖的几位先生,感谢在出版社把昌耀先生的诗附诸于铅印文字的贤者。人生,能有几个知己,想想,能有几个?
昌耀先生,是十四岁便失去母亲的人。心理学家说:早年的不幸,会使人尖锐。他受过枪伤,军医说,枪伤容易使人精神异常,且又有药物依赖。他还罹患肺癌,专家说,此病让患者呼吸衰竭,并伴有幻觉。他一生中有很多年是在狱中或流放中度过的,监狱管理学家说,囚徒在狱中的恐惧感、焦虑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走出监狱后如不放下,那么会仍如在监狱中。故,昌耀先生的纵身一跃,不懦弱,是解脱。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昌耀先生是个特别有思想的人,他也因之而获罪。严格意义上,他只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所谓思想犯或是政治犯,并不是刑事犯。他自认为自己的羽毛是洁白的,实际上就是洁白的。他的自我认同与社会的偏见,会激起剧烈的碰撞。他把自己高高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不肯落地,风狂吹着,使得他悬上悬下,荡来荡去。这悬摇的、漂泊不定的生命,便注定是他的了!
同情与怜悯,他不苛求,而认同与归属,他是需要的。可有人给过昌耀先生吗?精美的器物及华丽的衣饰,他可以看得很轻,而发自肺腑的敬重及积极正面的肯定或反馈,却是他需要的。可有人如此善良的对待过昌耀先生这个是人就有的基本需求吗?
很少有人认真地凝望一眼昌耀先生的精神世界,如果有,他会幸福的像个孩子。可这个人,出现过吗?我粗俗地认为,他为了自证自己,只有,也只能把自己尚未枯干的血一滴一滴洒在纸上。滴成那一个个象形文字,洒成那雾起时还沾带着南国山水的雪城高原的篇章。你这个老兄!何必呢?
拜伦在诗剧《曼弗雷德》中借曼弗雷德之口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求忘掉自己。精灵说:那只有死。曼弗雷德说:死后而灵魂不灭,还是不能忘掉自己。够了,这哲学似的命题,让哲学家们去对答吧! 我只要把百度到的不死鸟及长生草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献给昌耀先生先生。
青海,雪山草原,不死鸟永有振翅之地,河床之宽、之长,长生草会有落地之处。让我们再次听一听《河床》吧。因文所限只听片断,行吗?!“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墙,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节选自昌耀《河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