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究还是自己的自己
——兼评张东仁诗集《趋行集》
2024-08-22 作者:郭栋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郭栋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
2024年的气候,反了常的怪。中原,数月无雨,忽又暴雨连连。
极端天气使我的家乡受了灾,特别是烟农。成长期的烟叶经不起过多的雨水,受损的田地刺破他们脸上的悲伤,也刺痛着我。
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台风“格美”入中原后,沿京广线一路北上,直抵京都,风雨皆至。我在北京带孙子,大的上学去了,小的还在熟睡,和雨水一起敲门的,是浑身湿透的快递小哥。
拆开来自家乡的包裹,是东仁兄的诗集——《趋行集》。
楼外,狂雨如注。闭上眼睛,东仁兄在我的脑海里,从现在回到早年,又从早年回到了当下的他自己。我似是而非地觉得,他是我熟悉又不熟悉的人——我的师兄张东仁!
还是归入正题吧。
诗集汇集的作品,从1973的《童年》,到2024年的《家源——家训》,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一年。可见,漫长岁月里,东仁兄一直在写。
写就好,写,也是珍惜自己的每一天。
我和东仁兄少时身居农村,目之所至,米而已,可我们的眼界却未必短视。当年,我们可是接受着老人家们的思想,在浓浓亲情和乡情的裹携中长大的。
东仁兄的老奶奶与我的祖母一样,教育起儿孙来,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一句顶一万句”。我记得特别清,老奶奶第一次进城时,东仁兄让我陪她,奶奶说:“都是好孙子,记着做个好人!”老人家不懂哲学,可仅此一语,让我懂得了善良,甚至更多。
很多话,说的人只说了几秒的时间,听的人却记了一辈子。
后来,东仁兄的父亲来城相聚,临走时说:“你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为乡亲们办好事啊!”这些话,难道不是哲思,不是古仁贤之语吗?
“长路坎坷须慎步,休计浮名记苦耕。/世无馅饼垂入口,峰高终须自攀登。”(节选自张东仁《送长子恩华赴西安建科大求学》)“勤俭传家家长久,厚重为人人脉新。/懒惰是只拦路虎,勤奋乃是护佑神。/惜福律己当放眼,且莫骄燥负寸心。”(节选自张东仁《送次子桂华入读郑州大学》)从我的角度来看,截至目前,老人家们的思想还是承前启后、益在当下的。
“娘啊,/您是那么不舍地把我撇下,/但我依偎在奶奶的臂弯里取暖,/扛在父亲的脊背上滚爬,/经历黄土地的磨砺,/一任凄风苦雨的吹打。/我终于长大……/在您的忌日、清明节、十来一。/我每年都在您的坟头跪下,/给您祭奠、烧纸、说话,/多少孤苦,多少无助,多少委屈,多少思念/都化作两行滚烫的泪花……//娘啊,您知道吗?/但愿人生有来世,/我还想做您的儿子,/补一补缺失的母爱,/叙一叙咱母子没来得及说的话。/报答您的生育之恩,/感受您母爱的伟大。”(节选自张东仁《印象母亲——母亲三十周年祭》)肺腑之言最能打动人心,细读东仁兄的诗,字里行间浸润出的,是啼血凝泪、豁达独悟之语。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不会消失。”辛弃疾言到:“吾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吾亦如是。”那么,东仁兄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三岁丧母,父亲为了他没有续娶,直至终老。“为给儿治病,百里去寻医。/怀揣红薯块,午餐来充饥。/不肯花半文,怕药抓不齐。/宁愿自己苦,不让儿委屈。/早年落下病,恐被家人知。/为儿常自责,愧无尽孝义。”(节选自张东仁《雪中祭父》)老奶奶求着村前村后、街头街尾的乡亲们把他养大。“抱着我满村子求伯母婶子们吃奶,/脸上陪着央求的微笑,/眼里却含着苦涩的泪花。”(节选自张东仁《奶奶,您就这样走了》)故,他的诗里便多了感恩,膨胀着慈悲。
他从苦难中走来,并从苦难中开出了生生不息的花。工作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他为乡亲们特别是后生们做了很多善事、好事。可人有千千求,岂能事事妥。常叹,该办的事没有都办了,办了的未必都办好。其中甘苦,他只能自知自品了。
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职业,这一生必须甚至有义务去遵循这个职业里的规矩、规定、规则。在遵循这些的前提下,守着本我,尽可能地多点儿人生该有的终极思考,并做到立说立行,也就够了。“披肝沥胆何言倦,化作启明照新天。”(节选自张东仁《凭吊鲁迅故居》)“万难不移白首心,一腔热血报桑梓。”(节选自张东仁《拜谒南阳医圣祠》)从事了几十年的公务,在这方面,东仁兄用诗或文做了力所能及的表达。
我曾以为东仁兄多少有点儿迎合他人的特质,但,当我们都老了,读他的诗,才发现他还有独来独往的一面。“孤独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可以抚慰风浪咬噬的伤残。/回味搏击大海的气魄,/把浪花串成珍贵的纪念。//孤独是苍茫中的一篷草庵,/可以暂避风雨雷电的纠缠。/独享绿水青山、旷野莽原,/把它们叠印成心底的照片。//孤独是高天云朵上的一方坐莲,/可以打坐在上面让思绪翩翩。// 远离世事纷争,/抛却得失尘缘,/把身心化作飘飞的纸鸢。//孤独是古寺佛前摇曳的灯盏,/可以禅化波涛汹涌的心澜。/穷通岂有定,/荣辱弹指间,/三千繁华秒化为淡淡云烟。//孤独是前行中的一处驿站,/可以拂洗征尘狼烟。/回眸走过的路,/瞻望远去的山,/用希望点亮火红的明天。”(张东仁《享受孤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孤独和宁静是最好的奢侈品》)这么多年,我们谁也没有同化谁,他是自己的自己!
叔本华说,这世上可供选择的有两条路,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孤独,东仁兄是有的,那是他骨子里的主见与智慧。世俗,则是人人都逃不出的藩篱。这两点,他拿捏的尚可:孤独来临,写诗、练字;闲余之时,参与社会活动、筹款编诗集。
唐僧取经,第一次得到的是无字经书。我想,这可能才是真经,真经无字。无字之经,世人如何能读,故,需有心之士记之。东仁兄努力地为今人或后世保留点儿当代的真实,这大概就是他与我们同代人的灵山之梦吧。
《趋行集》收录的古体诗较多,这可能与东仁兄的古文根底深厚有关。当年,为我们授业解惑的刘景林、王刚、谭建昌等先生均是大家。那时我们尚小,也有顽皮的时候,老师们从不计较。谢谢,谢谢我们的先生们!
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烘托出它所要表达的,却隐藏起它自己。诗评家李霞曾说:诗, 就是简淡。“老树虬枝拥盘龙,新叶朝露缀珠玑。//不羡蜂蝶随风舞,当如千仞峭壁立。” (节选自张东仁《春游大鸿寨》)“夏登万仙山,万仙迎我来。//山是青丝螺,路是银飘带。//绝壁高千仞,幽谷深似海。//群峰竞秀姿,奇石如刀裁。//伟哉郭亮人,劈山把路开。//天堑变通途,山河重安排。”(张东仁《游万仙山》)“白云如练锁秋山,攀荆折棘学少年。//野菊灿灿笑白首,岂知人老心弥坚。 ”(张东仁《秋登磨盘山》)“隆冬初雪后,天蓝地洁白。//放眼城郭外,万里绝尘埃。//云抹碧空静,日出紫气来。//浊世不复见,朗朗乾坤开。”(张东仁《小城初雪》)稚子之春、青少之夏、不惑之秋、迟暮之冬,皆有言语。
基于我对东仁兄精神生活的理解,他不吝啬于追求。“车如飞舟劈浪过,一浪放逐一浪拦。”(节选自张东仁《过承德雾龙山》)未能顺意时,他亦可潇洒放手。“抛却名利场,作别是非洼。//一洗红尘缘,放浪山之涯。”(节选自张东仁《潇湘行》)
济公开悟诗言:“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退休后的东仁兄参加了几个协会,如今又编办了一本杂志,光大并延续着禹州的文脉。“适逢八月仲秋天,倦鸟归林得安然。//历览物界红尘路,闲云野鹤度余年。”(节选自张东仁《记卸任回归(二题)》)经费困难,他化缘讨斋,如颜回般不改其乐。
诗歌的魅力,在于通过意境揭示自己的所思所想,答案则需读者自己去体悟。不同的读者能够从同一首诗中读出不同的东西——那是自己内心已然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诗歌强大的力量。
我与东仁兄是同学,读他的诗,便如拂去来路的尘土与落叶,记忆深深潜入。
“党恩祖德终难忘,乡愁民苦犹谨记。//他人走马心花放,我今赴任泪湿衣。”(节选自张东仁《赴任禹县劳动人事局》)毕业后,他回到本乡任教。那个年代,县里缺人才,我已在县上工作,听说县委、政府要招人,便骑车几十公里找到了他。他写了份简历,我呈送给当时的县委副书记闫留增、组织部副部长杜天敏以及闫翠娥大姐看后,直夸,一手好字。大概二十来天,便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了。那时的领导们真好呀,他(她)们是我们一生的楷模。
东仁兄是老奶奶一手带大了的,其诗云:“奶奶,您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三岁丧母的我,/又痛失陪伴我三十二年的‘妈妈’。”“奶奶,您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人象您那样把我牵挂,/多想让您再听一次我的倾诉,/多想让您再亲一口没娘的娃。”(节选自张东仁《奶奶,您就这样走了》)老奶奶对他来说,不只是他的祖母,也可以说是他的“主”,而他的乡亲们则是他的菩萨。村上的伯母、婶母及姑嫂们给他做过新衣、送过旧衣,也把不多的口粮让他吃过,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
去县里工作那天,老奶奶不知道县里有食堂,还给东仁兄备了干粮,然后看着他徒步走了。后来,我去他家看老奶奶,听说她在村口一直坐到月上三竿,才在村上人的劝说下,回家了......
日落是免费的,春夏秋冬也是,愈朴素的,愈能打动人。顾城在 《学诗笔记》中说: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一本诗集出版后,他人怎么看,都是他人的,懂你的人,自会懂。
尼采用骆驼、狮子和婴儿来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骆驼阶段,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狮子阶段,从“你应该”转变为“我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婴儿阶段,则进入一种“我是”的状态,强调活在当下,享受此刻的一切。这就像东仁兄与我们的同代,在人生路途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又重复自己,老了老了才接纳了自己。
我常常想,一路走来,或激越、或消沉、或顺遂、或穷途,应是人生的本真和常态。每当闲遐冥思,甚至自问:你是谁?谁是你?以至于颠来倒去不能自辨,为了什么?《趋行集》中或能找到答案。
人,终究还是自己的自己。
2024年7月28日
人物简介: 张东仁,别名张洞纴、张桉溥,河南省禹州市范坡镇邵庄村人。曾任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禹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兼医保中心主任。退休后接任禹州市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季刊《大禹诗词》编委会主任。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许昌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出身贫寒,幼年丧母,祖母恩养成人。自小耕读于乡野陋巷,心仪文学而无才情、忘却梦想而又不舍。有诗作散见于《河岳诗词》、《建安诗苑》、《夏都文学》、《紫云山》等文学期刋和《飘墨》、《箐橙园》等文学平台。
极端天气使我的家乡受了灾,特别是烟农。成长期的烟叶经不起过多的雨水,受损的田地刺破他们脸上的悲伤,也刺痛着我。
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台风“格美”入中原后,沿京广线一路北上,直抵京都,风雨皆至。我在北京带孙子,大的上学去了,小的还在熟睡,和雨水一起敲门的,是浑身湿透的快递小哥。
拆开来自家乡的包裹,是东仁兄的诗集——《趋行集》。
楼外,狂雨如注。闭上眼睛,东仁兄在我的脑海里,从现在回到早年,又从早年回到了当下的他自己。我似是而非地觉得,他是我熟悉又不熟悉的人——我的师兄张东仁!
还是归入正题吧。
诗集汇集的作品,从1973的《童年》,到2024年的《家源——家训》,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一年。可见,漫长岁月里,东仁兄一直在写。
写就好,写,也是珍惜自己的每一天。
我和东仁兄少时身居农村,目之所至,米而已,可我们的眼界却未必短视。当年,我们可是接受着老人家们的思想,在浓浓亲情和乡情的裹携中长大的。
东仁兄的老奶奶与我的祖母一样,教育起儿孙来,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一句顶一万句”。我记得特别清,老奶奶第一次进城时,东仁兄让我陪她,奶奶说:“都是好孙子,记着做个好人!”老人家不懂哲学,可仅此一语,让我懂得了善良,甚至更多。
很多话,说的人只说了几秒的时间,听的人却记了一辈子。
后来,东仁兄的父亲来城相聚,临走时说:“你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为乡亲们办好事啊!”这些话,难道不是哲思,不是古仁贤之语吗?
“长路坎坷须慎步,休计浮名记苦耕。/世无馅饼垂入口,峰高终须自攀登。”(节选自张东仁《送长子恩华赴西安建科大求学》)“勤俭传家家长久,厚重为人人脉新。/懒惰是只拦路虎,勤奋乃是护佑神。/惜福律己当放眼,且莫骄燥负寸心。”(节选自张东仁《送次子桂华入读郑州大学》)从我的角度来看,截至目前,老人家们的思想还是承前启后、益在当下的。
“娘啊,/您是那么不舍地把我撇下,/但我依偎在奶奶的臂弯里取暖,/扛在父亲的脊背上滚爬,/经历黄土地的磨砺,/一任凄风苦雨的吹打。/我终于长大……/在您的忌日、清明节、十来一。/我每年都在您的坟头跪下,/给您祭奠、烧纸、说话,/多少孤苦,多少无助,多少委屈,多少思念/都化作两行滚烫的泪花……//娘啊,您知道吗?/但愿人生有来世,/我还想做您的儿子,/补一补缺失的母爱,/叙一叙咱母子没来得及说的话。/报答您的生育之恩,/感受您母爱的伟大。”(节选自张东仁《印象母亲——母亲三十周年祭》)肺腑之言最能打动人心,细读东仁兄的诗,字里行间浸润出的,是啼血凝泪、豁达独悟之语。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不会消失。”辛弃疾言到:“吾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吾亦如是。”那么,东仁兄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三岁丧母,父亲为了他没有续娶,直至终老。“为给儿治病,百里去寻医。/怀揣红薯块,午餐来充饥。/不肯花半文,怕药抓不齐。/宁愿自己苦,不让儿委屈。/早年落下病,恐被家人知。/为儿常自责,愧无尽孝义。”(节选自张东仁《雪中祭父》)老奶奶求着村前村后、街头街尾的乡亲们把他养大。“抱着我满村子求伯母婶子们吃奶,/脸上陪着央求的微笑,/眼里却含着苦涩的泪花。”(节选自张东仁《奶奶,您就这样走了》)故,他的诗里便多了感恩,膨胀着慈悲。
他从苦难中走来,并从苦难中开出了生生不息的花。工作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他为乡亲们特别是后生们做了很多善事、好事。可人有千千求,岂能事事妥。常叹,该办的事没有都办了,办了的未必都办好。其中甘苦,他只能自知自品了。
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职业,这一生必须甚至有义务去遵循这个职业里的规矩、规定、规则。在遵循这些的前提下,守着本我,尽可能地多点儿人生该有的终极思考,并做到立说立行,也就够了。“披肝沥胆何言倦,化作启明照新天。”(节选自张东仁《凭吊鲁迅故居》)“万难不移白首心,一腔热血报桑梓。”(节选自张东仁《拜谒南阳医圣祠》)从事了几十年的公务,在这方面,东仁兄用诗或文做了力所能及的表达。
我曾以为东仁兄多少有点儿迎合他人的特质,但,当我们都老了,读他的诗,才发现他还有独来独往的一面。“孤独是一处宁静的港湾,/可以抚慰风浪咬噬的伤残。/回味搏击大海的气魄,/把浪花串成珍贵的纪念。//孤独是苍茫中的一篷草庵,/可以暂避风雨雷电的纠缠。/独享绿水青山、旷野莽原,/把它们叠印成心底的照片。//孤独是高天云朵上的一方坐莲,/可以打坐在上面让思绪翩翩。// 远离世事纷争,/抛却得失尘缘,/把身心化作飘飞的纸鸢。//孤独是古寺佛前摇曳的灯盏,/可以禅化波涛汹涌的心澜。/穷通岂有定,/荣辱弹指间,/三千繁华秒化为淡淡云烟。//孤独是前行中的一处驿站,/可以拂洗征尘狼烟。/回眸走过的路,/瞻望远去的山,/用希望点亮火红的明天。”(张东仁《享受孤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孤独和宁静是最好的奢侈品》)这么多年,我们谁也没有同化谁,他是自己的自己!
叔本华说,这世上可供选择的有两条路,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孤独,东仁兄是有的,那是他骨子里的主见与智慧。世俗,则是人人都逃不出的藩篱。这两点,他拿捏的尚可:孤独来临,写诗、练字;闲余之时,参与社会活动、筹款编诗集。
唐僧取经,第一次得到的是无字经书。我想,这可能才是真经,真经无字。无字之经,世人如何能读,故,需有心之士记之。东仁兄努力地为今人或后世保留点儿当代的真实,这大概就是他与我们同代人的灵山之梦吧。
《趋行集》收录的古体诗较多,这可能与东仁兄的古文根底深厚有关。当年,为我们授业解惑的刘景林、王刚、谭建昌等先生均是大家。那时我们尚小,也有顽皮的时候,老师们从不计较。谢谢,谢谢我们的先生们!
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烘托出它所要表达的,却隐藏起它自己。诗评家李霞曾说:诗, 就是简淡。“老树虬枝拥盘龙,新叶朝露缀珠玑。//不羡蜂蝶随风舞,当如千仞峭壁立。” (节选自张东仁《春游大鸿寨》)“夏登万仙山,万仙迎我来。//山是青丝螺,路是银飘带。//绝壁高千仞,幽谷深似海。//群峰竞秀姿,奇石如刀裁。//伟哉郭亮人,劈山把路开。//天堑变通途,山河重安排。”(张东仁《游万仙山》)“白云如练锁秋山,攀荆折棘学少年。//野菊灿灿笑白首,岂知人老心弥坚。 ”(张东仁《秋登磨盘山》)“隆冬初雪后,天蓝地洁白。//放眼城郭外,万里绝尘埃。//云抹碧空静,日出紫气来。//浊世不复见,朗朗乾坤开。”(张东仁《小城初雪》)稚子之春、青少之夏、不惑之秋、迟暮之冬,皆有言语。
基于我对东仁兄精神生活的理解,他不吝啬于追求。“车如飞舟劈浪过,一浪放逐一浪拦。”(节选自张东仁《过承德雾龙山》)未能顺意时,他亦可潇洒放手。“抛却名利场,作别是非洼。//一洗红尘缘,放浪山之涯。”(节选自张东仁《潇湘行》)
济公开悟诗言:“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退休后的东仁兄参加了几个协会,如今又编办了一本杂志,光大并延续着禹州的文脉。“适逢八月仲秋天,倦鸟归林得安然。//历览物界红尘路,闲云野鹤度余年。”(节选自张东仁《记卸任回归(二题)》)经费困难,他化缘讨斋,如颜回般不改其乐。
诗歌的魅力,在于通过意境揭示自己的所思所想,答案则需读者自己去体悟。不同的读者能够从同一首诗中读出不同的东西——那是自己内心已然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诗歌强大的力量。
我与东仁兄是同学,读他的诗,便如拂去来路的尘土与落叶,记忆深深潜入。
“党恩祖德终难忘,乡愁民苦犹谨记。//他人走马心花放,我今赴任泪湿衣。”(节选自张东仁《赴任禹县劳动人事局》)毕业后,他回到本乡任教。那个年代,县里缺人才,我已在县上工作,听说县委、政府要招人,便骑车几十公里找到了他。他写了份简历,我呈送给当时的县委副书记闫留增、组织部副部长杜天敏以及闫翠娥大姐看后,直夸,一手好字。大概二十来天,便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了。那时的领导们真好呀,他(她)们是我们一生的楷模。
东仁兄是老奶奶一手带大了的,其诗云:“奶奶,您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三岁丧母的我,/又痛失陪伴我三十二年的‘妈妈’。”“奶奶,您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人象您那样把我牵挂,/多想让您再听一次我的倾诉,/多想让您再亲一口没娘的娃。”(节选自张东仁《奶奶,您就这样走了》)老奶奶对他来说,不只是他的祖母,也可以说是他的“主”,而他的乡亲们则是他的菩萨。村上的伯母、婶母及姑嫂们给他做过新衣、送过旧衣,也把不多的口粮让他吃过,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
去县里工作那天,老奶奶不知道县里有食堂,还给东仁兄备了干粮,然后看着他徒步走了。后来,我去他家看老奶奶,听说她在村口一直坐到月上三竿,才在村上人的劝说下,回家了......
日落是免费的,春夏秋冬也是,愈朴素的,愈能打动人。顾城在 《学诗笔记》中说: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一本诗集出版后,他人怎么看,都是他人的,懂你的人,自会懂。
尼采用骆驼、狮子和婴儿来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骆驼阶段,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狮子阶段,从“你应该”转变为“我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婴儿阶段,则进入一种“我是”的状态,强调活在当下,享受此刻的一切。这就像东仁兄与我们的同代,在人生路途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又重复自己,老了老了才接纳了自己。
我常常想,一路走来,或激越、或消沉、或顺遂、或穷途,应是人生的本真和常态。每当闲遐冥思,甚至自问:你是谁?谁是你?以至于颠来倒去不能自辨,为了什么?《趋行集》中或能找到答案。
人,终究还是自己的自己。
2024年7月28日
人物简介: 张东仁,别名张洞纴、张桉溥,河南省禹州市范坡镇邵庄村人。曾任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禹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兼医保中心主任。退休后接任禹州市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季刊《大禹诗词》编委会主任。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许昌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出身贫寒,幼年丧母,祖母恩养成人。自小耕读于乡野陋巷,心仪文学而无才情、忘却梦想而又不舍。有诗作散见于《河岳诗词》、《建安诗苑》、《夏都文学》、《紫云山》等文学期刋和《飘墨》、《箐橙园》等文学平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