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绿野

瞭望与回归中的诗意栖居

——也评诗人吉利力·海利力诗集《丝路的眼睛》

2017-10-15 作者:绿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作者简介】绿野:天山南麓新边塞诗发起者,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次获得全国性征文奖,诗歌作品、评论在中国作家网、中诗网、《中国诗歌2013年度诗选》《2014年中国新诗排行榜》《2015年中国新诗排行榜》《2016年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人日历》(2017年卷)《国际汉语诗歌》(年卷)《中国作家》《世界文艺》等发表或被收录。

13256_副本.jpg

   “如果你是盆地,就请汇集无限延展平原的能量;如果你是平原,就请积攒隆起高原的力量;如果你是高原,就请甘当擎起山峰的臂膀;如果你是山峰,就请占据高空的领地,仰望穹庐!!!”这般富有睿智的言语,你能相信是出自一位维吾尔族诗人之口吗?

  是的,这是一位生命与诗歌相伴了半个世纪的维吾尔族诗人。他的名字叫吉利力·海利力,成长于天山南麓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不曾想到,昔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后来会成长为较有影响力的诗人!他近期出版了一部诗集《丝路的眼睛》,透过书名,隐约可见其内在的生动、灵性与深度。
 
  一、
  是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这句话一定不是什么“心灵激汤”类的激励与鞭策,而是人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中,不期而遇的一道风景。它或是点缀某个角落的一枝花,或是填充空白的精致装饰。总之,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予人们平淡无奇生活一抹色彩与新意。
  记得,国防大学著名教授金一南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说,他47岁时,才只拿到了中级职称;他又是怎样来打发平淡无奇的日子的呢?那就是给自己立规矩,平日里做有难度的事情。几十年的累积,不经意间,成为闻名博学的专家、学者,最终崛起为共和国的一位睿智的将军!
  引用上述例子,恰恰契合了一个千载不破的道理:成功的大门,永远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用在诗人吉利力·海利力身上也不为过之。在诗人年近五旬时,出版诗集《丝路的眼睛》。该部诗集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中国作协权威专家组专项审读,获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翻译出版扶持专项(民译汉)”,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当然,该部诗集的面世,还得益于本土另外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德新先生。苏老先生穷其一生,“矢志不愈”的从事维吾尔语文学翻译工作,并问鼎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翻译最高奖——“骏马奖”!同时,在天山南麓,能够较为精准翻译出诗人优秀的汉译作品的,还有一位较为活跃的维吾尔族诗人—图拉罕·托乎提。
 
  二、
  普实、真诚、热情、敬业、干练,使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近年来,通过交往、接触,我对诗人吉利力·海利力的客观评价。同时,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之道的诗人。这与一些较为狭隘的,抱守一民族之见的一些少数民族诗人有着本质区别。我想,这应得益于家父自幼对他的言传身教吧,得益于这个伟大时代,所赋予诗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才思泉涌般不断有新作面世。是的,这是一位怀有光明,视野开阔,且正义、善良,富有远见卓识的优秀诗人!
  有人说,诗如其人。在他的诗集《丝路的眼睛》中不乏精致的短诗,录其下:
 
  《对一幅画的注释》
 
  宇宙在幽暗旋转中闪烁
  太阳高悬,为影子作证
 
  一棵草,身子伸得比天高
  因为根扎在灵魂的水中
 
  这种诗体,有着“柔巴依”四行诗体的体式。但其韵律、节奏、意象之外表达的深度,使得整首诗在地域的丰厚土壤之基上,达到了空灵、禅鸣的空间维度。这不仅让人联想起四行诗鼻祖,曾响誉欧美的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以及新疆另一位诗人沈苇先生。记得沈苇早年曾著有一部《塔楼上的晨光》集子。沈痴迷于维吾尔族民间乡俗,沉迷于“柔巴依”四行体诗,并尝试效仿创作,这里无穷的养料也滋补了沈的气质和丰富了其诗歌艺术表现形式。而诗人吉利力在创作四行体诗时,还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尤其对唐代以来的边塞诗人李白、王维、高适、岺参等如数家珍。他手头便有几个版本的唐诗选编等书籍。
  由此,来看他的诗集《丝路的眼睛》,让人感觉既亲切又熟识了。
  《丝路的眼睛》——诗集的名字醒目、嘹亮,寓意贯通古今。从张骞“凿空西域”,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古西域(传统说法36古国)融入中华版图,自此古西域各民族优秀的支流文化融入中华主体文明!历史的长河流转千年,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宏伟的国家战略,新疆由远离祖国大陆的一潭死水的“塞上疆土”,瞬间转变为,位居祖国西端神圣领土伸展向欧亚前哨的“桥头堡”!仰望历史的星空,纵横千载风云,古丝绸之路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动!而诗人吉利力·海利力身居天山南麓的南疆,背倚雄奇的天山雪峰,瞭望南疆无限生机的绿洲沃土,饮奔流不息的塔里木河水,怎么不产生诗意与豪情呢?
  因为辽阔的南疆,占新疆陆路总面积的70%以上;所以,“丝路的眼睛”见证了古丝路的变迁与神奇!而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莫不是,生活在南疆大地的各族人民,对所处美好时代的有力见证!莫不是,在祖国西端版图的新疆,世代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的见证!莫不是普天下芸芸众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神奇、大美新疆发生翻天地覆变化的最有力见证!千百年来,正是他们汇聚成“丝路的眼睛”!!!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从这一侧面,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可窥一斑!这也是诗人扎根塞上边疆几十载春秋,热爱家园,讴歌时代发展变迁的永恒写作主题。
 
  三、
  诗集《丝路的眼睛》涉猎体载丰富,既有对春天的激情与喜悦,又有对深秋的哀宛惜叹;既有对儿时乡村时光的深情眷恋与描述,又有对伟大母亲母爱的深情怀念与寄托;既有对历史长河的遐想,又有对美好生活和时代的赞美和抒情……我想说的是,诗书如画,如画诗书,人生亦如画!
  比如诗人写春天的其中一首诗《丝路的眼睛》,呈现了明快如山泉轰鸣般的旋律与节奏。录其下:
 
  沙漠是你的眼睛
  我在此游弋,拉着驼队
  草原是你的眼睛
  我在此喧闹游弋,骏马驰骋
 
  大地是你的眼睛
  我在此劳作,精心呵护
  天际是你的眼睛
  我化作日月在此游弋
  东西方交汇贯通
 
  摇篮是你的眼睛
  我曾依偎在它的甜美梦乡
  坟墓是你的睛眼
  我将进入它
 
  在你的眼睛里
  可找到众生轮回的意义
 
  这田园牧歌般的短吟轻唱,难道不是诗人眷顾脚下这片美丽家园的深情写照?难道不是灵魂的回归与人性的警醒?
  英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作家沃尔特·佩特说,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达到音乐的境界。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唐诗、宋词已成为宫廷、坊间谱曲吟唱的“唱片”。甚至,有的诗歌作品,借助曲艺的传播方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可见,诗歌艺术的相通性与广博性,早已超越了地域和国界。
  而诗人在另一首《故乡的路》中有样的句子,摘录如下:
 
  眼前一条孤独的乡路
  从树林伸向远方
  ……
  我寻觅,闻到甜蜜的奶香
  孩提时代也在你身边蹦跳
  在我刚刚蹒跚学步时
  便跟在母亲身后奔跑
  ……
 
  诗人吉利力的这首诗篇,读之,会勾起我们心头的一丝愁绪,因为故土乡情,所以它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指引灵魂归处之灯。荷尔德林说,“诗人的天性是还乡”。而真正能够回归的,莫不是灵魂深处,人们深深眷顾的乡情故土。
  托马斯·杰弗逊说:“每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它是建立在时代发展阶段基础上的。而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历程中,不但各少数民族本族语言、文字、文学得到了保护和长足发展,而且在共绘中华文明伟大历史篇章中,涌现了许多持汉语--国语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作家。这是向心力、凝聚力的最有力体现。
  诗集《丝路的眼睛》最终能以汉译的形式出版面世,证明了诗人是幸运的!也证明了诗人所处伟大变革时代,边疆各族人民不断共享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四
  翻阅《丝路的眼睛》整部诗集中,我更喜欢诗人吉利力·海利力的短诗,比如《诗人与诗》(节选)中有这样的诗行:
 
  诗人的心
  是山洪  霹雳
 
  是鸟儿的巢
 
  诗行
  是大地直通苍穹的路
 
  莫不是最短的文字,最有力量!它是从诗人胸膛流淌出的甘泉,读之,滋养人的身心,升华人的灵魂。
  我国现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先生强调说,诗的音乐美、哲理性、地域性三者决定了诗的整体美。
  而在整部《丝路的眼睛》诗集中,我们能反复读到鸠摩罗什、张骞、丝路、驼铃等字眼。通过这些诗作,我们仿佛看到了汉帝国通使西域的猎猎旌幡;看到了龟兹古国繁盛的香火;看到了佛家音乐及伎乐的翩翩舞姿;看到了草原民族的信仰和图腾;看到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一部生动历史画卷……所有这些,在祖国的大西北这片厚重、神奇的土地生生不息,且枝繁叶茂。
  所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直观地体察到诗人博古通今的胸怀,以及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给自身带来的喜悦!事实也如此,诗人的童年时光,家境积贫积弱。而兄弟姊妹8人的大家庭,父母的重担可想而知。而今,兄弟姊妹8人各自立业,且儿孙满堂,幸福的生活。这是伟大时代,给予了千千万万像诗人这样大家庭阳光与温暖。
  在天山南麓,诗人由昔日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受人爱戴、尊重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除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外,更离不开阳光与雨露的恩哺。这一点,无论在他的诗集与常日的言谈中,都能找到依据。
  所以,整部诗集读下来,能感觉到诗人胸膛炙热的火焰。这熊熊火焰启迪人们向往光明,怀揣正义,鞑靼黑暗、丑恶,启迪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这也是诗人的大爱胸怀所在吧!
 
  诚然,评价一位诗人整体作品的好坏,大致离不开其诗艺语言的运用技巧,思想的深度,以及内在心理的矛盾对立性。三者之间,语言的运用技巧是基础,是外在的功夫,它受制于思想深度。而思想深度如达摩之剑,是诗人的生活历练、学养、天赋的总和,是诗人洞穿世事的‘鹰眼’;内在心理的矛盾对立性,即是诗人的哲理性、富有前瞻的批判精神。三者之间,前者是前提,二者是躯干,承前启后,三者是灵魂,是体现诗人整体价值的核心。
  当下,在共绘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与繁荣的历史画卷中,各民族同胞应共享此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美好。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是本民族放眼看世界的“精英阶层”,也是本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感性的书写表达,最为理性的申张,最为敏锐地洞察,乃至最为有能力俯瞰社会,从而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题方向,驾驭题材与灵魂自由飞翔的‘猎鹰’。他们无疑是精神领地的旗手。所以,他们在主体创作过程中更应自觉的将自身的小我,融入到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发展进程中。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伟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在天山南麓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我们欣喜地看到,涌现出了以诗人吉利力·海利力等为代表的一批维吾族诗人、作家。当然,在这里,诗人早已成功突围了种族族群界限。
  他们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以真挚的情感,多角度、鲜明、鲜活,且体裁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势,讴歌大美家园,讴歌祖国大美边疆,展现了当下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我想,诗人吉利力·海利力即是如此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