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山上一棵“草”
——“野草”文学报创办小忆
今天看到家乡连平民间文史学者罗相先生的公众号《回望<野草>,连平文学的火种》一文,又一次与当年的“野草”小报不期而遇。说是“又一次”,是因为去年在母校上坪中学举行“丘树宏文艺创作50周年座谈会”时,曾经专门找到这份报纸在座谈会上供大家参阅,只是当时并没有对它作过多的叙述。这次的相遇,我想应该专门写点文字了。
1981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回了家乡的附城中学任教,那几年我的教学表现很不错,负责高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负责一个高考回收班的语文辅导。结果所负责第一届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就大大出乎各方面的预料,可以说在全县放了一个“卫星”,因此,学校就让我担任了语文科组长。
我从读中学开始,就喜欢文学创作,读高二时就在县文化馆的报纸发表了作品,县广播站也几次播报了我的作品。读大学时,还在惠阳地区的刊物、羊城晚报等发表了作品,担任中学教师时,也创作不断,陆续有作品发表。虽然教学成绩很好,但我还是想专门从事写作。于是,就给不认识的县委书记骆洪星写了一封信,附上发表过的作品,说希望能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没想到书记一看到我发表了那么多作品,他身边正缺这种人才,就一个电话打给教育局长,将我调去了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
秘书工作很辛苦,也不好做,但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一段时间后,也就认识了县城里的一些“同道人”,文学发烧友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创作的事情。不久,有人建议办一个文学社,办一份文学杂志,这样有组织、有阵地就方便创作了,大家还让我来牵头做这个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决定创建“野草文学社”,创办“野草”文学报,大家还推举我担任社长和主编。所需资金则由我们大家出钱筹集。
1984年11月,连平县第一个民间文学社“野草文学社”正式成立,12月15日,连平县第一份民间文学报“野草”文学报也正式面世。骆洪星书记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一个新生事物,不仅亲自给文学报题词祝贺:“祝野草与苍松翠柏、老杉翠竹一道绿遍九连山野”,还以笔名“共生”给文学报投了一首长诗《珠穆朗玛峰颂》。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编辑部陈庆祥老师也给我们题词:“今日野草初生,他年绿遍天涯”。
当时“野草”文学报有两个副主编,一个是县党史办公室的谢雄鹰;另一个是何伟华,他也在县委办公室做新闻秘书。另外几个成员分别在县财政局、林业局和县粮食站等单位。
创刊号的头版这样介绍文学报的组织架构——
本刊主编、副主编简介:
丘树宏,曾在《作品》《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广西的《柳絮》、香港的《当代文艺》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谢雄鹰,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曾参加广西《柳絮》的函授文学改稿班,并有作品留用。
何伟华,曾在《中国地质报》发表过作品。
当时还没有电脑技术,我们是铅字印刷。县委、县政府的文件都是在县印刷厂排版印刷的,而我们几个主要人员都在县委工作,自然很方便。不过我们不敢“以权谋私”让印刷厂做,而是几个人利用节假日借印刷厂的设备自已检字和排版,出钱请印刷厂印刷。
创刊号出报很顺利,共四个版,作品也很丰富,除了县委骆书记的长诗外,还有发刊词,此外就是我们这些成员和其他作者的作品了,有小说、诗歌、散文和评论等。
报纸出来后,不仅在全县文化系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久后更促成了县文联的成立。从此之后,连平县文艺创作蔚成风气,人才辈出,佳作多多,影响广泛,成为粤北山区文艺创作的一朵奇葩。
在今天,要办一个文学社、办一份报纸,就技术层面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资金问题和其他因素,“野草”文学报只出了几期就没有再办下去了,但正如骆洪星书记和陈庆祥老师题词中所说,这一棵野草已经“绿遍九连山野”,甚至“绿遍天涯”。
2025年8月4日
于德国埃斯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