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二十)

2023-07-29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这种人
姜二嫚

 
别以为
换个朝代
我就
不认识你了 
 
  肯定能出诗,那一定是赞美诗。否定也能出诗,那肯定是批判诗。赞美往往是直接,批判往往是迂回。赞美往往是源于内心,批判往往是伴随着反思。二者平分秋色,各有高低。姜二嫚的《这种人》属于后者,从题目上已经流露出诗人不屑一顾的情感态度。诗歌一般是用意象说话的,没有意象就一定不是诗?我看也不一定。这首诗只是一个简单的推理,“你”认为换个朝代我就不认识“你”了,企图想利用时代的变迁掩盖什么,洗清什么,逃脱什么,心存侥幸。但诗人不这么认为,即使换了朝代,虽然时过境迁,但历史的存在并不能改变,“你”还是“你”。“别以为”虽三字,却掷地有声,一针见血,抓住了软肋,点到了死穴。这首诗没有具体写什么,比具体写什么效果好百倍,言外之意不可穷尽。这个内容如果写成小说、散文,不是十四个字能完成的,这就是诗歌的高度概括性,如果说小说、散文是粮食,那么诗歌就是酒,经过了提纯。这首诗表面上没有意象,但诗句背后潜伏着若干意象,它的意象是隐性的,生活的质感依然很强。 姜二嫚是典型的口语诗人,她的口语是含金的口语,不是稀松的口水。现在一些口语诗缺乏诗的特质和内涵,解决了看不懂的问题,又带来了琐碎和唠叨的问题。姜二嫚的出现,为口语诗挽回了败势,竖立了新的美学标杆。 
 
  姜二嫚,女,生于2007年12月26日。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潮》《青年文摘》《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先锋诗歌年鉴》《新世纪诗典》等,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鲁藜诗歌奖、“中国年度十大童书”、深圳年度十大佳著、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出版诗集3部、散文集1部。应邀参加央视《朗读者》、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芒果TV《放学别走》和法国“诗人的春天”诗歌节等文化活动。

 
信物
熊曼

 
它只在良人之间进行
一枚戒指或一条项链
被他轻轻套在
她的指尖,项间
十指连心,脖子通往心脏
都关乎心灵与道德
它务必要坚硬一点
能够持续发着光
生活,是一个圈套
连着一个圈套
但,如果加上一些光芒
一切看上去就都不一样了
 
  熊曼,1986年生,湖北蕲春人,现居武汉。有诗歌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汉诗》《长江文艺》等刊,并入选多种选本。2018年参加《诗刊》社第34届青春诗会,曾获首届“诗同仁”年度诗人奖。出版诗集《草色袭人》《少女和理发师》。
 

无所思
武强华

 
他去芦苇荡中钓鱼,彻夜未归
几次想打电话,想想又止
偌大的天地,夜色笼罩
虫鸣,蛙叫,水流,人静
一个男人可以在夜色里称王
由他去吧
 
  钓鱼无可非议,但“彻夜未归”让家人无法接受。“几次想打电话”,说明还是有点不放心。换一个人,也许早已风雨大作。“想想又止”,充满宽容、理解,也足见女主人的修养。良宵美景,“一个男人可以在夜色里称王/由他去吧 ”,实在不忍破坏其心境,只好放任自流。诗中没有出现自由这个词,写得恰恰是自由。婚姻是围城,挡住了自由,所以有人想走出。没有信任和自由的婚姻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危城,信任和自由可以打开城门,给爱情升温给婚姻加冕。这首诗,叙事描写简洁自然,心理活动细腻复杂,二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静动相宜,整体平衡,不显山,不露水,但感觉山高水长。
 
  武强华,甘肃张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等,并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参加《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诗会、诗刊社第31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入选“第三届甘肃诗歌八骏”。获《人民文学》2014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诗刊社2014年度“发现”新锐奖、2016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李杜诗歌奖新锐奖、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出版诗集《北纬38°》。
 
 
约等于蓝
羽微微

 
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蓝
要若无其事地泡泡茶,想想别的
打几个电话,或者把屋子里的书收拾好
如果外面不是阴天,就站在阳光下
假装是一株蔷薇,正在微笑
 
你知道,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开始的
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蓝
 
  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性格的人喜欢不同的色彩。 羽微微喜欢蓝色,透露出她性格沉稳,追求陶渊明那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境界。她从蓝入手,没有拘泥于具体事物,我首先想到的是作坊染色,正想诗人说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蓝”,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不是常说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生活也一样,只有懂得品味过程的人,才知道生活的滋味。走马观花的人对风景之美领略不够、体验不深。节奏太快,就会导致灵魂跟不上身体。这首诗最具冲击力的一句就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开始的”。欲速而不达,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活的哲理。在浮躁的时代,激素能催化速度,但谈得上美吗?就拿经济来说,如果用生态换取快速发展,但能谈得上美吗?蓝也一样,如果一下变蓝,那蓝能谈得上美吗?就是蓝也不是最后的蓝,而是约等于蓝,也不足以定论。诗人写到的几个场景,与李元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中的场景一样感人。诗人通过蓝写生活的从容,可谓独创。
 
  羽微微,本名余春红,出生于广东茂名,现居广西梧州。广西作协理事。人民文学奖得主。出版诗集《约等于蓝》及《深蓝》。

 
番茄
李点

 
如果可以是果蔬
我必定是多汁的那种
红艳并不重要
但一定要品质上乘并且坚定
内心要软
如果有意外发生
要懂得疼痛并及时大呼小叫
接下来
要深深爱着这些伤口
 
  写植物的诗,马晋乾的《含羞草》、李不嫁的《雨中的红树林》、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张二棍的《草民》、李成恩的《独自吃草》、王国伟的《那些颤栗的野花》、林小耳的《桃花渡》、郭卿的《花坡》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共同的特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某一方面的特征,凸现美、命运和社会不同的主旨。李点的《番茄》也一样,借番茄写人生的志趣和生命的感悟。“红艳并不重要/但一定要品质上乘并且坚定/内心要软”。可很多女性恰恰相反,外表光艳,内在品质让人说三道四。“内心要软”,与“品质上乘且坚定”并不矛盾,柔中可以有刚,品质胜于外表。“如果有意外发生/要懂得疼痛并及时大呼小叫”。诗人反对儒家的隐忍,具有现代女性的直率和坦诚。“接下来/要深深爱着这些伤口”。一般读者可能难以理解,伤口为什么还深爱?我认为这正是本诗出彩的地方。回到番茄,伤口正是生命成熟的标志和价值所在。生命也是如此,没有疼痛,可能就是平庸。所以,我把《番茄》当作一首生命之诗去读,既读出她不以为然的红艳,也读出她上乘的品质。既读出她内心的柔软,也读出她意志的坚定。既读出她的大呼小叫,更读出她平静的成长。既读出她生命的疼痛,也读出她成熟的喜悦。即是生命之诗,也是辩证之诗。
 
  李点,1969年生,河北衡水人。作品见于《诗刊》《星星》等,入选多种选本。有合著诗集《草色·番茄·雪》《三色李》。

 
想和你在爱琴海看落日
施施然

 
是的,就是这样
把你的左手搂在我的腰上
你知道我愿意将最满意的给你
手指对骨骼的挤压,和海浪的拍击
多么一致。在爱琴海
你是现实。也是虚拟
海面上空翻滚的云,生命中曾压抑的激情
像土耳其葡萄累积的酒精度
需要在某个时刻炸裂
相爱,相恨
再灰飞烟灭。原谅我,一边爱你
一边放弃你
鲸鱼在落日的玫瑰金中跃起
又沉进深海漩涡的黑洞
那失重的快乐啊,是我与生俱来的
孤独
 
  这首诗的题目,就会把读者你一个想象的世界,让你既沉醉在异域的风光之中,又荡漾在情感的波涛之中。爱琴海美丽辉煌的落日,勾起诗人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故事。为什么是落日?是不是对爱情失望大于希望?对于青年人来说,朝阳远远比落日有魅力,但对于曾经沧海的中年人,也许落日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与自己的心境契合。当我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感觉到诗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跌宕起伏和出神入化。题目中已交待是“我想和你”,说明不是真实场景,诗人又写得十分肯定,心理上是对一份情感的确认。一个“搂”字本也平常,但放在爱琴海特定的情境中快达到沸点。“你知道我愿意将最满意的给你”,也就自然而然,不足为奇,有美国自白派诗人的直率和坦诚。“手指对骨骼的挤压,和海浪的拍击/多么一致。这是对“搂”这个亲昵动作的进一步刻画,也自然地过渡到海,人与自然形成一致的美妙节奏,人与人、天与人均合二为一。这一切,像现实,又像虚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幻想,是虚拟中的现实,是实是虚,是真是假,混沌于一体,一时难以分辨清楚。“生命中曾压抑的激情/像土耳其葡萄累积的酒精度/需要在某个时刻炸裂/相爱,相恨/再灰飞烟灭”。读到此,首次出现“压抑”,激情之后必然是灰飞烟灭,这也是诗人深知的,因此后面出现“原谅我,一边爱你/一边放弃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通透和理性。“鲸鱼在落日的玫瑰金中跃起/又沉进深海漩涡的黑洞”。情感的不稳定性就像鱼的跃起和沉落。“那失重的快乐啊,是我与生俱来的/孤独”。到此,我们也明白了诗人的用意,写爱情是为了写孤独,写快乐是为了写悲伤,因为爱情和快乐都是短暂的,只有孤独和悲伤永远陪伴着生命。落日的后面正是诗人害怕的、担忧的,也是每个生命无法摆脱的。这首诗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造成情感上的扑朔迷离。在情感的呈现上不是风和日丽、波平浪静,也不是一个方向进行到底,而是起起落落,生生灭灭,如潮张潮落一般,这样就注入了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最高的技巧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声东击西,以希望写失望,以明亮衬托灰暗,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最后陷入退潮后的清冷和寂静,令人回味无穷。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出版《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杮子树》《青衣记》等诗集。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中国十大女诗人奖、“三月三”诗歌奖等。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瑞典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
 
 
在那拉提
李婵娟

 
在那拉提
我愿不顾羞耻地躺下
就地与天山野合
来年生下
和山坡上的野花
一模一样的
小美人

在那拉提
在天山脚下
一个女人不曾受孕
倍感羞耻
 
  那拉提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准格尔蒙古语中,那拉提意为有太阳的地方,后来引喻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那拉提由此而得名。如何表现其神奇?诗歌离不开意象,平庸的诗人写出的意象,很可能与绘画的色彩、音乐的旋律重叠,了无生气,老调重弹。李婵娟敢为天下先,在大美面前:“我愿不顾羞耻地躺下/就地与天山野合”。不是天人合一,而是以身相许的本能冲动,有一种原始的气息和热浪。“野合”在封建礼仪中属于伤风败俗的行为,诗人敢于冲破传统世俗观念“不顾羞耻地躺下”,被自然爱抚。当然都是隐喻,表达纵情山水、放浪形骸的精神旷达。“来年生下/和山坡上的野花/一模一样的/小美人”,这是不可能的,像童话,甚至有点荒诞,但情是真的。诗人没有具体描绘那拉提多美,但用感觉、想象把那拉提的美写到了妙不可言的境地。第二节真正应该感到“羞耻”的不是“就地与天山野合”,而是“不曾受孕”,对自然和美的冷漠才是可怕的。第一节“不顾羞耻”,并非真的“不顾羞耻”,而是对世俗的批判。用拟人手法写景不稀奇,但没有李婵娟写得这么大胆,冲动而又理智,野性而又纯净。
 
  李婵娟,80后,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现居武汉。
 
 

叶紫


没有遇到你时
月在天空

遇到你时
月就移到心上

随着情的潮汐
或圆或缺

月,依然是月
人却不再花容 
 
  天上一轮月,地上无数诗,写尽了人间悲欢。叶紫的《月》,通过位移、圆缺写尽了爱情的变化多端。爱像月一样明亮永恒,人却像花一样凋零,这是注定的命运。 
 
  叶紫,本名胡芳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新闻干事。河北省采风学会散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霸州市作协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五期作家班学员。创作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文学作品270多万字。

 
地皮菜
希冀


我扯着爹的衣角,一步步跟上山
就像这些黑小的地皮菜扯住苍耳
或蓟草的根一点点将山头卷曲
山风又一角角舒展开它们
爹说,开过雷地皮菜就不能捡了

后来,捡地皮菜的时光
说不清已被什么捡光
荒芜的内心像寸草不生的山头
不是轰隆隆的风声,便是轰隆隆的
雷声。想扯点什么,又扯不住

  这首诗借跟着父亲上山扯地皮菜的追忆抒写童年的美好,诗人通过简洁的叙事达到了抒情的目的。这样美好的时光遗憾的是“记不清已被什么捡光”,对逝去的童年含有无限的眷恋。“记不清”,暗含人世沧桑,事情杂乱。内心由漫山遍野的地皮菜变成寸草不长的山头,凸出其空虚与荒凉,而且不是风声,就是雷声,似乎这个雷声与童年的雷声也不一样。虽然用喻不够新颖,但把人生刻骨铭心的感悟精准地描摹出来了。这时想起了父亲温暖的衣角,但已经什么也扯不住了,人生失去了依靠,孤苦无助,仍得继续前行。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形成了不对称的呼应,以父亲始,以父亲不在现场终,一个“扯”字写尽了人间的温暖与苍凉。新诗的散也表现在语言的松散乏力上,希冀一手写古诗,一手写新诗,她的新诗在用词上有别于他人。这首诗成功在对比,父亲与他人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暖与冷的对比,都是以地皮菜这一中心意象为触点,当然也波及到苍耳、蓟草、雷声等其它意象。手法上偏向传统,意象也扎实,对比中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是一首有意味的好诗。
 
  希冀,本名冀利芬,教师。山西大同人。山西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组诗《群山贴》发表于《诗刊》“双子星座”。著有现代诗集《倾听摩天岭》《塞土》。
 

水仙的心情
沈花末

 
下午时分
一些剪尾燕拥着风
停下来,坐着等待
  
我怀着水仙的心情
垂下发
白衣斜进水里
一道银亮的姿势
泻出互相阅读的惊喜
年少时的想望
  
你或也喜欢这样
这样的互见
并且
花草和流水
静静地从身边绕过
  
一声落叶
纷纷惊起秋天 
  
  以前没有读过沈花末的诗,一首《水仙的心情》让我喜欢得不得了。水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情?能意会得到,但说不清,还感到很美,很纯洁,很青春。诗是一种感觉,能说得清的诗,不一定就是好诗。“白衣斜进水里/一道银亮的姿势”。谁能把水仙写得这么美?一个“斜”字让水仙活了,姿势怎么还银亮?这是通感,这是青春的姿势,生命最美的姿势。“你或也喜欢这样/这样的互见”。淡淡的语调,浓浓的深情,有君子风范。这首诗开头写剪尾燕等待,等待什么呢?读者并不清楚,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秋天已到,大雁是等待南归,又有一丝淡淡的忧伤,首尾呼应得很自然。如果写秋天落叶飘飞,就落入俗套。诗人写落叶纷纷惊起秋天就很独特,少了些萧瑟之气,多了些季节转换、光阴流逝的感慨。这首诗在浓淡、深浅、薄厚、冷暖等方面度把握得恰当好处,找到了一种贴近内心的语言和节奏,有“温暖的雪崩”的柔情,有天高云淡的境界。
 
  沈花末,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俄亥州立大学艺术史研究所肄业。曾任中学教师、台湾自立晚报副刊主编。十六岁开始写诗,大学时代发表诗作,诗风多含蓄抒情,有女性特有的敏感纤柔;而其散文创作则笔触细腻,行文间透露出蕴藉澄明的人生思维。出版有诗集《有梦的从前》《每一个句子都是因为你》;散文集《关于温柔的消息》《今夜,在尤加利树下入眠》、《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等。获台湾优秀青年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