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穿行
读黎虹的诗
2012-03-31 作者:郁东 | 来源: | 阅读: 次
从月亮背面,她想起那扇门;梦里,她常常看见星星;写给五月,她歌唱赶路的星星;苹果树下,她和夏天跳支舞。这是我读福建籍祥云诗人黎虹即将出版的诗集《乡情火车》后的整体印象。
“已经不止一次/在梦里/像一匹马奔
“已经不止一次/在梦里/像一匹马奔
从月亮背面,她想起那扇门;梦里,她常常看见星星;写给五月,她歌唱赶路的星星;苹果树下,她和夏天跳支舞。这是我读福建籍祥云诗人黎虹即将出版的诗集《乡情火车》后的整体印象。
“已经不止一次/在梦里/像一匹马奔跑/你的声音在耳畔//已经超过了风的速度/我还是不知道/梦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距离”《梦与现实》。我把读黎虹的诗的印象标题取为“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因为现实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残酷的,百行千业,总是充满艰辛。正因为如此,她在现实中选择了一个足可以用来放飞心情的空间,诗歌使她的心灵在俗事的人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失眠的怒江》里,作者把一大堆纷至踏来的情绪揉合在一起,透过各式各样的断句,表达对怒江的眷恋之情。如“这一夜怒江真的失眠了/向阳桥上灯火通明”,“再一次来到梦里/天边的云像一座彩色的山/怒江,我与你的缘份/是一座山与一朵云的缘份/我是你怀里的一只兔子/此刻多么温顺宁静”,“来看你了/在怒江边/我像一个梦伫立/你也只是一个梦”从诗歌的本质上讲,世界上所有的诗歌都是透明的,只是作者表现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因为这是由诗歌的特质决定的,外开了这一点,诗就不再是诗,充其量只是一些分行的文字。于是有人就要问,那么散文和诗歌之间究竟怎样来界定。很简单,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你在写作时投入的感情强度,以百分之百计算,感情强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下的,决对不是诗,之上,就可以用诗的标准来定论,强度再低的也能算是散文诗。那当然了,强度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算好诗。最初读到黎虹的名字,我就看到了诗意,想不到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她,她真还能写诗。只一句诗,就让我记住了她。“无法说清的是惆怅的雨丝/也无法说清雨何时才能停歇/只是细碎得像咬人的情话/只是像一个梦抵达另一个梦/无言的遗忘”《 无法说清的是惆怅的雨丝》一诗中的“只是细碎得像咬人的情话”一句让人过目不忘。一个“咬”字,大有“欲说还休”之感,把细雨绵绵中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浪花比玫瑰开得更持久”这是她的另一句诗,这是她在《给海》里说的:“灵感的潮水涌来/我是你不可抑制的/深蓝色的泪水//把爱情的太阳伞带走/留下风度翩翩的蒙古包”。
她在《祝福》她抒写对爱的坚贞:“一朵花永远不会凋谢/因为她开在我的心中/无论你在哪儿/都能闻到她的芳香//请接受美好的祝福/我们永远在一起/微笑在你的脸上绽放/祝福在你的心上盛开”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爱”的字眼,但读后,每一句诗中这样的字眼都流淌成河,可谓是“不著一字,尽显风流”,真得诗妙。又如她的《阳光厨房》“糖醋排骨/我喜欢/是因为甜中带着酸味/酸里藏着甜蜜//糖和醋/在悄悄地/说着相思”,在普通人最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她发现了诗意,说出了一种揭示生活的本质的东西。
大家在阅读黎虹的作品时,一定要和自己原本固有的一些阅读习惯区分开来。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个经历,起初,我感觉她的诗太淡,慢慢地接触,这种印象就消失了。我是从她的几次亲历写作中感觉到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开会、聊天,说油菜花、说麦 、说蚕豆,以及田野里刨土的人、村庄缓缓升腾的炊烟、朋友从海边打来的电话等等,都在不经意中成了她笔下的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厚的。在中国,写诗难,男人写诗难,而作为一个女人,写诗就更难了。在这个很多人观念跟着物质变形的年代,在这个宁可救一条狗,也不愿去救一个人的年代,写作就显得更加的神圣和崇高。你瞧,黎虹的诗来了,她写到:“灰蓝的天空/遮住了星星/月亮背面那扇门/关了&rdq
“已经不止一次/在梦里/像一匹马奔跑/你的声音在耳畔//已经超过了风的速度/我还是不知道/梦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距离”《梦与现实》。我把读黎虹的诗的印象标题取为“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因为现实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残酷的,百行千业,总是充满艰辛。正因为如此,她在现实中选择了一个足可以用来放飞心情的空间,诗歌使她的心灵在俗事的人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失眠的怒江》里,作者把一大堆纷至踏来的情绪揉合在一起,透过各式各样的断句,表达对怒江的眷恋之情。如“这一夜怒江真的失眠了/向阳桥上灯火通明”,“再一次来到梦里/天边的云像一座彩色的山/怒江,我与你的缘份/是一座山与一朵云的缘份/我是你怀里的一只兔子/此刻多么温顺宁静”,“来看你了/在怒江边/我像一个梦伫立/你也只是一个梦”从诗歌的本质上讲,世界上所有的诗歌都是透明的,只是作者表现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因为这是由诗歌的特质决定的,外开了这一点,诗就不再是诗,充其量只是一些分行的文字。于是有人就要问,那么散文和诗歌之间究竟怎样来界定。很简单,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你在写作时投入的感情强度,以百分之百计算,感情强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下的,决对不是诗,之上,就可以用诗的标准来定论,强度再低的也能算是散文诗。那当然了,强度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算好诗。最初读到黎虹的名字,我就看到了诗意,想不到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她,她真还能写诗。只一句诗,就让我记住了她。“无法说清的是惆怅的雨丝/也无法说清雨何时才能停歇/只是细碎得像咬人的情话/只是像一个梦抵达另一个梦/无言的遗忘”《 无法说清的是惆怅的雨丝》一诗中的“只是细碎得像咬人的情话”一句让人过目不忘。一个“咬”字,大有“欲说还休”之感,把细雨绵绵中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浪花比玫瑰开得更持久”这是她的另一句诗,这是她在《给海》里说的:“灵感的潮水涌来/我是你不可抑制的/深蓝色的泪水//把爱情的太阳伞带走/留下风度翩翩的蒙古包”。
她在《祝福》她抒写对爱的坚贞:“一朵花永远不会凋谢/因为她开在我的心中/无论你在哪儿/都能闻到她的芳香//请接受美好的祝福/我们永远在一起/微笑在你的脸上绽放/祝福在你的心上盛开”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爱”的字眼,但读后,每一句诗中这样的字眼都流淌成河,可谓是“不著一字,尽显风流”,真得诗妙。又如她的《阳光厨房》“糖醋排骨/我喜欢/是因为甜中带着酸味/酸里藏着甜蜜//糖和醋/在悄悄地/说着相思”,在普通人最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她发现了诗意,说出了一种揭示生活的本质的东西。
大家在阅读黎虹的作品时,一定要和自己原本固有的一些阅读习惯区分开来。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个经历,起初,我感觉她的诗太淡,慢慢地接触,这种印象就消失了。我是从她的几次亲历写作中感觉到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开会、聊天,说油菜花、说麦 、说蚕豆,以及田野里刨土的人、村庄缓缓升腾的炊烟、朋友从海边打来的电话等等,都在不经意中成了她笔下的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厚的。在中国,写诗难,男人写诗难,而作为一个女人,写诗就更难了。在这个很多人观念跟着物质变形的年代,在这个宁可救一条狗,也不愿去救一个人的年代,写作就显得更加的神圣和崇高。你瞧,黎虹的诗来了,她写到:“灰蓝的天空/遮住了星星/月亮背面那扇门/关了&rdq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