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贻国:在深圳写诗的理工男
3月21日,是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日子——1999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次大会决定并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以更好地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
这一天,被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
深圳是一座理工男聚集的高科技城市,也是一座诗歌创作人口较多的城市。每年的世界诗歌日,都会举办各类诗歌活动。那么,当诗歌与高科技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写诗的理工男,有什么特别的气质吗?
“我,要把每一天都过成诗与远方。”
2025年3月17日,中诗网第十届签约作家名单正式揭晓,经过专家评审团在全国范围内层层筛选,最终大象科创集团董事长谭贻国入选。
谭贻国的头衔很多,一边,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财经小说《手机江湖》、2020年出版诗集《大象望月》(2023年再版)、2025年拟出版第二本诗集《世界第一天》;另一边,他是中国蓝牙技术联盟发起人之一、前沿经济技术信息研究(广东)院院长、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产业协会会长、大象科创集团董事长。诗歌与科技,像两条河流在他的体内交汇。
谭贻国比较早从事虚拟现实行业,他写诗,就是要运用想象去填充虚拟现实空间,“每个人都渴望挣脱眼前的苟且,去到诗与远方。而我,要把每一天,都过成诗与远方。”
不久前,微信公众号“深圳市VR产业联合会”推出了一则题为《2025第三届AI诗歌创作文化盛典圆满落幕!》的消息:“2025年2月14日,由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协会、深圳市南山区大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主办的2025第三届AI诗歌创作文化盛典在深圳市南山区国人通信大厦A栋201大象培训学校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AI诗界·创想未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AI技术专家、文化界人士及媒体朋友的热情参与,共同见证了AI与诗歌的完美融合。”
“活动开场,一场别开生面的‘AI诗人李白、王维、苏东坡复活’表演拉开了序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三位古代诗人‘空降’现场,与观众互动,展现了AI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无限可能。这一环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样的场景很深圳,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很好的见证。
谈到自己的诗歌写作与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时,谭贻国这样说:“第一,我会发挥自己做VR和AI的优势,迅速用AI谱曲,AI做MV,全网传播;第二,我的本职工作是做虚拟现实(VR、AR、MR)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想象力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工作,我会经常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妙不可言的宇宙世界;第三,我一半时间以上都在出差,全世界满地跑,行走的力量,行走的感动,会让我经常写出不一样的诗歌。”
谈到VR与诗歌,谭贻国说,随着科技的发展,VR已不再局限于游戏、影视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想象空间,而VR技术则赋予了这些文字新的呈现形式。将文学作品转化为VR作品,能够打破传统阅读的二维局限,让读者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体验文学世界。
2025年1月,第十一届中国诗歌春晚新诗获奖名单公示,深圳诗人谭贻国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佳行吟诗人”称号,这是继2020年度“中国十佳新锐诗人”、2022年度“全国十佳歌词家”之后,谭贻国再次获得中国诗歌春晚大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出行空前便利的今日,好似我们常常对世界失去了一份好奇、一份惊喜。走过的路在我们灵魂上留下的印记,正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我们见山是山,世界上千座座山;我们见水是水,世界上万道道水。但对诗人谭贻国来说,不是如此。他走到哪里,就从灵魂中撕裂出自己的一部分,将它和脚下的山水土地牢牢牵绊在一起。于是山,变成了塑造人格的山;水,变作了滋养骨血的水。他用心去感受,用热爱去发现,用从胸口流淌出来的诗句去赞美,去怜悯。用整个生命去链接世界的诗人,是为新时代的行吟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谭贻国还是一位优秀的作词人,由其作词、王令怡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心愿》是第一至第九届(2016—2025)全球VR/AR/MR+IC+5G应用峰会暨第一至第八届(2017—2025)中国“天鸽奖”创新大赛主题曲,同时也是第三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主题曲,并于2025年春节期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谈起《心愿》的创作体会,谭贻国说:“作为深圳(VR、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新质生产力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我经历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创新领域很多个艰难的时刻,见证了无数同行人的坚守与探索。这首词是我向他们致敬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