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荐读|舒洁读程永新:编辑家的诗歌
2023-12-24 作者:舒洁 | 来源:文艺报 | 阅读: 次
我在此文中推介一位编辑家的诗歌作品,目的很明确,我们需要借鉴,我们需要从那些从未承认过自己是诗人的诗歌中获取一些启发,我们对待诗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阅读编辑家的诗歌,他们的进入方式、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结构方式,语言方式,你会感觉到陌生吗?
作者简介
舒洁,男,蒙古族,蒙名特尼贡,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曾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0),《民族诗人)诗歌奖(2020),首届朱自清文学奖诗歌奖(2022)。主要著作有长诗集《母亲》《帝国的情史》《仓央嘉措》《卡尔·马克思》,诗歌集《在河流沿岸》(五卷)等21部。现居合肥。
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写作,没有边缘地带,也不存在置身边缘的诗人。一首诗歌指向的无尽,是心灵世界,那里是出发地,也是回归地。相对于青年诗人的写作,《收获》主编程永新的诗歌更接近里尔克所论及的“经验”:“只有当回忆成为我们的血,成为眼神和表情,只有当它们无以名状、再无法与我们分开,唯有如此,一首诗的第一个字才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回忆的中心出现,从那走出来。”
近读程永新的《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月光下的室韦》《满洲里的太阳》时发现,他写作这三首诗歌的时间跨度为三十几年。就诗歌背景而言,那是我熟悉的、曾与他一同行走过的内蒙古东南部草原。还有一个心理背景,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从我们相对年轻的时代起,就一直推动着我们,它从不发声,但从未消失,那是文学(诗歌)特有的启示、浸润与激励。
对这个实例的解析,关于诗歌,被发现的、沉淀的、珍存的、回望的,无不闪现出光芒。在程永新诗歌的内部有一片蓬勃的草原,那里贯穿着一些同样发光的河流。当我在他的诗歌里真切感受到一种迎面而来的高原气息,看到牛羊马群成为坦荡草原最美的点缀时,我就想说,那是诗歌的记忆,人的年华易逝,尘世喧嚣,可诗歌却能永远保持诞生时刻的面容。
一位编辑家的诗歌,他在时间中重拾了旅途所得,他的诗歌语言,在一片自然的结构中,慢慢显露出草原溪流的形态;牧歌随之而来,草原上马蹄声急骤,空中鹰隼扶摇。那些牧人,他们以坚毅和热血之心守护着一部史诗,最感人的意象是天与地。永新用三十几年时间提炼的,是那片草原慷慨的赠予。那是什么?那是如诗人吉狄马加在诗歌《火焰与词语》中所颂:“当我把语词/掷入火焰的时候/我发现火塘边的所有亲人/正凝视着永恒的黑暗/在它的周围,没有叹息。”
这种实例很多,是编辑家,同时也是优秀诗人作家的,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说专业诗刊的编辑家们,就说综合期刊的编辑家,永新应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位。他写作诗歌,完全服从行走中的感觉,那种隐隐的闪烁与呼唤,促使他选择了更容易倾述的文学体例,这就是诗歌。他的诗歌之所以深深打动我,除了取材于我故乡的草原,就是他诗歌里那种秩序井然、层次分明、语境厚重、意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了。
编辑家写作诗歌,在此我仅指程永新这样在《收获》上编发了很多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小说之后,才开始写诗的编辑家,其外延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由程永新主导开辟的《收获》“明亮的星”栏目,甫一推出,即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是与诗歌密切相关的又一实例。这个栏目的基本形式是在每期《收获》上推介一位诗人并配发这位诗人的新作。这个平台,如今已成为写作者、被推介诗人和诗歌的荣誉。
在程永新的专著《一个人的文学史》里,我们同样可以读到不会消失的诗意,他用诗意笔触记录下来的,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其中的一些章节细节描述生动、翔实,文学史料价值极高。
我所认识的程永新多年遨游于文字海洋,他见过惊涛骇浪,在一条无形的大船上。他眼前的这条“船”每“靠岸”一次,就意味着一篇新作品在《收获》上诞生。对他职业的另一种解读是,漫步于精神世界,他所听到看见的、属于人的喜乐悲苦,仿佛难逃宿命。文学(诗歌)存在的意义是如何开释孤独苦闷的心灵,这种只能出现在求索长路上的光芒,哪怕再细微,也会传出慈悲的心语。是的,诗歌,就是将类似的心语写出来,然后通过阅读的双眼,将慈悲还给心灵。程永新的诗歌是开放式的,其内在的气质恰如其人,人与诗相融,在他的身上和诗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程永新诗歌地图上的等高线呈上升形态,只要确立一个经纬度,我们就会找到神奇的一点。有一条曲线,已经蜿蜒上升了数十年。从地理空间凝望心理空间,他的诗歌标识鲜明独特。他的诗歌语境有时如纵马草原的骑手,他听到的风声,看到的山河就是诗歌意象;有时如深情歌唱的歌者,他热爱的、感觉到的就是诗歌飞旋。他的诗歌《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和《月光下的室韦》最大的差异性也是在这里,那是骑手和歌者的差别。到他写出《满洲里的太阳》时,诗歌里骑手和歌者这两种身份就融为一体了。
诗歌是养育了我们的自然世界通过色彩、声音、四季轮回作用于我们心灵的感知,这是潜移默化的浸润。一切自然之语,你能想到的,你记忆里的,即使你仅仅看到一棵树的变化,你就不会否认,我们,是自然里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相对的永恒里。而诗歌,却能够将物理的生命无限延长。诗歌的意义在于此,一个诗人,也只有以诗歌领受自然的暗示,用最诚挚的诗歌语言对大自然说,我听到了,我听懂了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旋律,就如母亲时代的歌谣。
在程永新的诗歌中存在对自我的平和劝喻,他时而让回望自由驰骋,时而停在某处放声高歌,直抒胸臆;被诗歌折叠的旅程,将遥远的往昔拉至近前,就在那里,仿佛就在昨天,所思历历在目,随感形如流泉。程永新诗歌的辨识度极强,作为极具权威性的编辑家,他不会让一个不洁的文字入诗。这非苛刻,阅读中外诗歌史,那些永存于人类心灵的诗人与诗歌,无不历经对自我心灵的一再沐浴,他们中的多数,一定是在洗净双手后,才会接近一首诗歌的第一个文字。正如程永新在《月光下的室韦》一诗中所展示的:
我多么渴望一步步走进你的内心
任湖水轻轻荡漾琴瑟彼此和鸣
月光下的室韦像个沉默的老人
他知道所有的爱与生死和灵魂转世的秘密
程永新的诗歌,是诗人自己的心灵纪实。不得不说,写作这样的诗歌,他至少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承袭特质明显的文本,这就是,他的诗歌是依附于一个辽远源头,他对汉字的态度足以说明,在他以诗歌的形式组合汉字时,他的心里有一片山河,罔极之恩,拳拳服膺,田连阡陌。他在诗歌中构建了一种观念,在此生,每一步行走都值得等待和拥有,每一瞬时光都值得回忆和珍重,每一行诗歌都值得求索和尊重。
我在此文中推介一位编辑家的诗歌作品,目的很明确,我们需要借鉴,我们需要从那些从未承认过自己是诗人的诗歌中获取一些启发,我们对待诗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阅读编辑家的诗歌,他们的进入方式、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结构方式,语言方式,你会感觉到陌生吗?在《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中有这样的句子:“手心胎记流传洪荒故事/善饮的人啊配得上马奶酒的绵长。”如果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没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你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的描述。关于手心胎记,蒙古族有这样一种解释,一个婴儿降生,如果他(她)的手心有紫色的胎记,那么他(她)就是黄金家族的后人。这个解释固然有某种理想和心愿的色彩,但也不失优雅。说基因,如果与血脉相连,总有它的合理性。我表述的重点不在这里,我是在阐释永新的诗歌,我再问,你会感觉到陌生吗?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他的《西方正典》中这样说:“正如我们不断发现的,陌生性是进入经典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诗发展的历程已经够久,难道我们不需要富有价值的借鉴吗?
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个过程不取决于诗人的经验,它是伴随着诗人情感的,在起伏中突然发出明亮的光,或某种声音。这不是通常所说的灵感。纯粹的、有血肉的、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诗歌,不会避开成长的经历。所以,阅读一位编辑家的诗歌,我必然会想到一个酝酿期,这也不是编辑家的习惯,这是等待——当程永新在贡格尔草原上触碰到某种灵犀时,他没有急于表达,他带着清晰的感觉返回了都市。有一天,那种感觉再次出现,他开始书写,那种隐隐到来的,已经在途中走了很久——这就是一位编辑家创作一首诗歌的酝酿期。《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这首诗歌,只看标题,就知道程永新等待了多久。
关于诗歌写作,我不清楚程永新是从何时开始的。我可以见证的是,在以往33年里,我们一同走过的旅途中从未离开诗意。2015年,《收获》开设了“明亮的星”栏目,以此发轫,在《收获》上出现了对诗人的推介和诗歌。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永新以他的诗歌创作,成为我们亲切的同道。
近读程永新的《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月光下的室韦》《满洲里的太阳》时发现,他写作这三首诗歌的时间跨度为三十几年。就诗歌背景而言,那是我熟悉的、曾与他一同行走过的内蒙古东南部草原。还有一个心理背景,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从我们相对年轻的时代起,就一直推动着我们,它从不发声,但从未消失,那是文学(诗歌)特有的启示、浸润与激励。
对这个实例的解析,关于诗歌,被发现的、沉淀的、珍存的、回望的,无不闪现出光芒。在程永新诗歌的内部有一片蓬勃的草原,那里贯穿着一些同样发光的河流。当我在他的诗歌里真切感受到一种迎面而来的高原气息,看到牛羊马群成为坦荡草原最美的点缀时,我就想说,那是诗歌的记忆,人的年华易逝,尘世喧嚣,可诗歌却能永远保持诞生时刻的面容。
一位编辑家的诗歌,他在时间中重拾了旅途所得,他的诗歌语言,在一片自然的结构中,慢慢显露出草原溪流的形态;牧歌随之而来,草原上马蹄声急骤,空中鹰隼扶摇。那些牧人,他们以坚毅和热血之心守护着一部史诗,最感人的意象是天与地。永新用三十几年时间提炼的,是那片草原慷慨的赠予。那是什么?那是如诗人吉狄马加在诗歌《火焰与词语》中所颂:“当我把语词/掷入火焰的时候/我发现火塘边的所有亲人/正凝视着永恒的黑暗/在它的周围,没有叹息。”
这种实例很多,是编辑家,同时也是优秀诗人作家的,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说专业诗刊的编辑家们,就说综合期刊的编辑家,永新应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位。他写作诗歌,完全服从行走中的感觉,那种隐隐的闪烁与呼唤,促使他选择了更容易倾述的文学体例,这就是诗歌。他的诗歌之所以深深打动我,除了取材于我故乡的草原,就是他诗歌里那种秩序井然、层次分明、语境厚重、意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了。
编辑家写作诗歌,在此我仅指程永新这样在《收获》上编发了很多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小说之后,才开始写诗的编辑家,其外延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由程永新主导开辟的《收获》“明亮的星”栏目,甫一推出,即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是与诗歌密切相关的又一实例。这个栏目的基本形式是在每期《收获》上推介一位诗人并配发这位诗人的新作。这个平台,如今已成为写作者、被推介诗人和诗歌的荣誉。
在程永新的专著《一个人的文学史》里,我们同样可以读到不会消失的诗意,他用诗意笔触记录下来的,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其中的一些章节细节描述生动、翔实,文学史料价值极高。
我所认识的程永新多年遨游于文字海洋,他见过惊涛骇浪,在一条无形的大船上。他眼前的这条“船”每“靠岸”一次,就意味着一篇新作品在《收获》上诞生。对他职业的另一种解读是,漫步于精神世界,他所听到看见的、属于人的喜乐悲苦,仿佛难逃宿命。文学(诗歌)存在的意义是如何开释孤独苦闷的心灵,这种只能出现在求索长路上的光芒,哪怕再细微,也会传出慈悲的心语。是的,诗歌,就是将类似的心语写出来,然后通过阅读的双眼,将慈悲还给心灵。程永新的诗歌是开放式的,其内在的气质恰如其人,人与诗相融,在他的身上和诗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程永新诗歌地图上的等高线呈上升形态,只要确立一个经纬度,我们就会找到神奇的一点。有一条曲线,已经蜿蜒上升了数十年。从地理空间凝望心理空间,他的诗歌标识鲜明独特。他的诗歌语境有时如纵马草原的骑手,他听到的风声,看到的山河就是诗歌意象;有时如深情歌唱的歌者,他热爱的、感觉到的就是诗歌飞旋。他的诗歌《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和《月光下的室韦》最大的差异性也是在这里,那是骑手和歌者的差别。到他写出《满洲里的太阳》时,诗歌里骑手和歌者这两种身份就融为一体了。
诗歌是养育了我们的自然世界通过色彩、声音、四季轮回作用于我们心灵的感知,这是潜移默化的浸润。一切自然之语,你能想到的,你记忆里的,即使你仅仅看到一棵树的变化,你就不会否认,我们,是自然里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相对的永恒里。而诗歌,却能够将物理的生命无限延长。诗歌的意义在于此,一个诗人,也只有以诗歌领受自然的暗示,用最诚挚的诗歌语言对大自然说,我听到了,我听懂了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旋律,就如母亲时代的歌谣。
在程永新的诗歌中存在对自我的平和劝喻,他时而让回望自由驰骋,时而停在某处放声高歌,直抒胸臆;被诗歌折叠的旅程,将遥远的往昔拉至近前,就在那里,仿佛就在昨天,所思历历在目,随感形如流泉。程永新诗歌的辨识度极强,作为极具权威性的编辑家,他不会让一个不洁的文字入诗。这非苛刻,阅读中外诗歌史,那些永存于人类心灵的诗人与诗歌,无不历经对自我心灵的一再沐浴,他们中的多数,一定是在洗净双手后,才会接近一首诗歌的第一个文字。正如程永新在《月光下的室韦》一诗中所展示的:
我多么渴望一步步走进你的内心
任湖水轻轻荡漾琴瑟彼此和鸣
月光下的室韦像个沉默的老人
他知道所有的爱与生死和灵魂转世的秘密
程永新的诗歌,是诗人自己的心灵纪实。不得不说,写作这样的诗歌,他至少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承袭特质明显的文本,这就是,他的诗歌是依附于一个辽远源头,他对汉字的态度足以说明,在他以诗歌的形式组合汉字时,他的心里有一片山河,罔极之恩,拳拳服膺,田连阡陌。他在诗歌中构建了一种观念,在此生,每一步行走都值得等待和拥有,每一瞬时光都值得回忆和珍重,每一行诗歌都值得求索和尊重。
我在此文中推介一位编辑家的诗歌作品,目的很明确,我们需要借鉴,我们需要从那些从未承认过自己是诗人的诗歌中获取一些启发,我们对待诗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阅读编辑家的诗歌,他们的进入方式、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结构方式,语言方式,你会感觉到陌生吗?在《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中有这样的句子:“手心胎记流传洪荒故事/善饮的人啊配得上马奶酒的绵长。”如果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没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你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的描述。关于手心胎记,蒙古族有这样一种解释,一个婴儿降生,如果他(她)的手心有紫色的胎记,那么他(她)就是黄金家族的后人。这个解释固然有某种理想和心愿的色彩,但也不失优雅。说基因,如果与血脉相连,总有它的合理性。我表述的重点不在这里,我是在阐释永新的诗歌,我再问,你会感觉到陌生吗?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他的《西方正典》中这样说:“正如我们不断发现的,陌生性是进入经典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诗发展的历程已经够久,难道我们不需要富有价值的借鉴吗?
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个过程不取决于诗人的经验,它是伴随着诗人情感的,在起伏中突然发出明亮的光,或某种声音。这不是通常所说的灵感。纯粹的、有血肉的、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诗歌,不会避开成长的经历。所以,阅读一位编辑家的诗歌,我必然会想到一个酝酿期,这也不是编辑家的习惯,这是等待——当程永新在贡格尔草原上触碰到某种灵犀时,他没有急于表达,他带着清晰的感觉返回了都市。有一天,那种感觉再次出现,他开始书写,那种隐隐到来的,已经在途中走了很久——这就是一位编辑家创作一首诗歌的酝酿期。《我早已经是草原之子》这首诗歌,只看标题,就知道程永新等待了多久。
关于诗歌写作,我不清楚程永新是从何时开始的。我可以见证的是,在以往33年里,我们一同走过的旅途中从未离开诗意。2015年,《收获》开设了“明亮的星”栏目,以此发轫,在《收获》上出现了对诗人的推介和诗歌。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永新以他的诗歌创作,成为我们亲切的同道。
原载《文艺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