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李少君:诗歌的初心觉醒

2024-04-07 作者:李少君 | 来源:新民晚报 | 阅读:
一首诗打动我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从诗歌里看到了一个人的初心。

  还是小学时,就有一个习惯,看到好的诗歌就会抄下来,一个笔记本抄完了,再换一个。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当编辑后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看到好诗就先保存下来,因为怕过了就找不到了。就这样,我保存的诗歌越来越多,有些是用于编刊,以前是在《天涯》杂志,后来在《诗刊》,好些诗歌是我偶尔看到的,在刊物上,或网络上;有些则是用于编诗集,我每年都会编一些诗集,很多来源于这里。

  那么,一首诗打动我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从诗歌里看到了一个人的初心。

  这个说法有些玄妙,就以诗人王家新的一首诗为例吧,讨论何谓诗歌的初心。这首诗的题目是《黎明时分的诗》,全诗如下:黎明/一只在海滩上静静伫立的小野兔/像是在沉思/听见有人来,还侧身向我打量了一下/然后一纵身/消失在身后的草甸中/那两只机敏的大耳朵/那闪电般的一跃/真对不起/看来它的一生/不只是忙于搬运食粮/它也有从黑暗的庄稼地里出来/眺望黎明的第一道光线的时候。

  一只海边伫立的兔子,对于晨曦的敏感,也就是对于光明的敏感,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捕捉得恰到好处。这只兔子,我总觉得其实就是诗人本身,一直保持着对生活、对美和世界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源于还没被世俗污染的初心,也就是李贽说的“童心”和“赤子之心”。

  诗人的童心、赤子之心,就是不管多大年龄,不管经历过多少,你看世界还是依然感到很新鲜很陌生,仿佛是第一次遇见,给你带来惊喜,给你带来激情,让你热爱。这是诗意的源泉。

  只有这样纯粹的心灵,这种初心,才会有细腻细致的感觉,感觉到和发现世界的种种美妙。王家新虽然常常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但始终没被繁冗的修辞技术淹没内心的纯真敏锐。按敬文东的说法,王家新是“用心写作”而不是“用脑写作”的。

  好的诗歌,源于诗人初心的觉醒,同样,也会唤醒读者的初心。我也有一首类似的诗歌,题目叫《黎明》,也是写对黎明的强烈意识。最后结尾是这样写的“晨曦渐渐地掀开蒙昧世界的帷幕/我猛地意识到:这就是黎明/能意识到黎明的人,就是一个诗意的人”。对这首诗,作家刘亮程是这样评价的:“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以‘自然为师’,在现代山水中,寻求连古及今的人类永恒诗意。他是‘能意识到黎明的人’,而黎明正是他诗歌中发现的巨大自然。”

  这个选本里的诗,我看重的就是这种初心,一见之下就被打动,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读,还能被打动。

  诗无止境,诗歌还需要更高的境界和修辞。但根基仍然要源于诗人的心的觉醒。我近些年对诗歌强调“人诗互证”,人诗应该对应,人诗应该合一,其实,也是强调这种诗歌的初心,因为,这是诗意的起点和源泉。没有这个,再多的修饰也是徒然的,正如程颐称:“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

  明末王夫之在家国大变之际,藏于深山,系统地对传统诗歌审美作过梳理总结,在强调“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提出“情、景、事”三者交融,他说:“一时、一事、一情,仅构此四十字,广可万里,长可千年矣。”诚哉此言!诗歌,既是个人情感史、心灵史,也是生活史、社会史。这也是“人诗互证”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