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中罗诗歌文化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03 作者: 陈泰灸、李卓阳、曹喻婷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暨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主办、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协办的中罗诗歌文化交流会于2024年5月30日晚在北京语言大学圆满举办。

  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暨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主办、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协办的中罗诗歌文化交流会于2024年5月30日晚在北京语言大学圆满举办。今年是中国和罗马尼亚建交75周年,应邀访问过罗马尼亚的中国诗人北塔、戴潍娜、陈泰灸、赵剑华、黄吉韬、邵建国亲临活动现场、回忆在罗所见所闻,与学生们分享了罗马尼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地域特色以及他们的诗作。也曾应邀访问过罗马尼亚的中国诗人蓝蓝、王桂林、王家新、祁人等提交了访罗期间写下的诗作,由北语学生代为诵读。罗马尼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克劳狄乌·弗洛里安先生及其夫人、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先生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罗马尼亚资深外交官维奥雷尔·伊斯提乔亚-布杜拉先生出席活动并致辞。参与本次交流会的为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师生。交流会伊始,罗语专业教师刘祎哲主持活动。她感谢在恶劣天气下依然风雨无阻来到现场的各位诗友与同仁,并诚挚地欢迎各位诗人朋友们参与本次交流会,并前来分享在罗游历间的所见所闻。她强调,本次活动将带领听众欣赏到中、罗两种语言创作的双边诗人诗作,感受它们独特的韵律美和深刻的情感力量。随后,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穆杨教授为活动致辞。她强调,诗歌是人类最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文化载体,它显示出一个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架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桥梁。通过本次诗会,她希望中罗两国的学生们将有机会一睹彼此国家的诗歌风采,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伊斯提乔亚-布杜拉(Viorel Isticioaia)大使先生曾担任罗马尼亚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及韩国的大使,任欧洲对外行动署(SEAE)亚太事务部的主任,这是罗马尼亚外交官在欧盟委员会中担任的最高职位。他和他的妻子塔蒂亚娜·伊斯提乔亚-布杜拉都是外交官和汉学家,他们曾在中国长期学习和工作,致力于推动罗马尼亚与中国之间关系的紧密联系与持久发展。在致辞时,伊斯提乔亚使用极为流利的汉语表达了自己参加诗歌交流会、沐浴在诗歌文化润泽中的欣悦之情,并肯定活动对促进双边诗歌文化热诚交流的重要意义。罗马尼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作家、诗人克劳狄乌·弗洛里安(Claudiu Florian)在致辞中感谢伊斯提乔亚大使先生以线上形式莅临活动,并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交流会的期待之情,他强调,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并且真诚地希望中罗两国人民以诗歌为引信、以文化为媒介,使友谊之树长青。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Liviu Taranu)则致谢北京语言大学对于活动举办的支持,他尤其感谢北京语言大学以其开放、包容的态度举办裨益两国文化交往的数个双边文化活动,他希望能够在更多主题与领域共同探索,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活动现场播放了罗马尼亚诗人、《诗歌》杂志主编乔治·武尔图雷斯库(George Vulturescu)先生及中国诗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先生对此次活动发来的贺电及视频,他们无不表达了对交流会的重视与期待。

  接下来,主持人向来宾隆重介绍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诗人北塔先生。北塔先生深情回忆自己跟罗马尼亚的深厚而奇妙的缘分,他曾于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三次受邀分别访问罗马尼亚的雅西、比斯特里察和萨图•马雷等地并参加国际诗歌节,其中两次还担任中国诗歌代表团团长(那两次中国团都受到了主宾国的特殊待遇),可见罗马尼亚对中国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厚爱。他以许多实地见闻和实际感受的实例,生动表明罗马尼亚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灿烂、人民安乐的国度,是真正的诗国。罗马尼亚诗歌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广泛),诗歌活动频密(一年四季都有),而且诗歌与教育和宗教紧密结合,诗会形式特别丰富(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深度融合)。北塔说,作为一个诗人,他每次在罗马尼亚都宾至如归、诗兴大发,写下了很多作品。这次他精选了三首他以罗马尼亚为灵感源泉创作的诗歌,进行现场念诵,并分享了其灵感来源和思想内涵。他特别感谢罗马尼亚之旅,使他意外获得了关于当代社会语境下理想与命运、宗教与文化以及艺术与人生等诸多复杂关系进行反思的绝佳场景和机会。参与分享的其他诗人依次为戴潍娜、牛黄、陈泰灸、邵建国、克劳狄乌·弗洛里安、赵剑华。各位到场的诗人先是讲述自己与罗马尼亚的故事,在诗人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罗马尼亚的雅西成了长安一般交融着灿烂文化与多元浪漫的伊甸园。在两国文化神迹般的碰撞下孕育出的诗歌独具异域风情与情感温度,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故事深入人心,诵诗同样精彩。诗人们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诗歌,呼唤着落墨时涌现的奇思妙想,呼应着一撇一捺间的万千气象,也让佳作迎来了又一次新生。戴潍娜从女性视角将大海和故乡拟人化,以温婉的笔调和清澈的嗓音伴随诗中的小鱼游曳,重章复沓,溯回还游,带给听众美学的享受与哲学的思考。东北诗人陈泰灸的诗从苹果酿酒引申到罗马尼亚建国百年的沧桑,让一条小河的印象久久地流淌在诗人和听众的心间。爱情诗人牛黄(吉韬)来自广西,与雪初相识竟在罗马尼亚,只这一次的情缘,却让他对雪的赞美超过了他歌颂了几十年的爱情。来自内蒙的诗人赵剑华,一如既往的展现冷俊洞察秋毫的文风,他在诗中将罗马尼亚的美丽风景和热情访问的中国诗人们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载着诗歌的翅膀,诗人对罗马尼亚的赞颂和欣赏水到渠成。诗人邵建国另辟蹊径,他将拍摄于罗马尼亚的一百多张照片精心制作成PPT,为现场嘉宾和师生奉献了一场视觉与灵魂的盛宴。罗马尼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作家、诗人克劳狄乌·弗洛里安先生也参与到交流会中,用罗语朗读罗马尼亚十九世纪末诗人亚力克山德鲁·弗拉德胡策的诗歌,分享罗马尼亚真实历史与非凡文采的绝佳碰撞,让大家感受到罗马尼亚经典诗歌的永镀光华的厚重。本次中罗诗歌文化活动也开启了线上直播交流,中国旅罗诗人新白、罗籍旅华诗人妮可在线上朗诵了他们身在异域创作的诗歌。在场的所有人徜徉在诗歌与文化的润泽里。诵读环节结束,弗洛里安参赞热情邀请各位诗人们和中罗师生积极参与到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各项活动当中来,日后共同进行诗歌文化交流、共庆中罗建交75周年,通过文化交流为两国友谊长青作出贡献、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交流会接近尾声,由于宾主热情高涨,大家仍然意犹未尽,诗歌文化交流活动延长许久。学生代表向在场嘉宾献花,参会人员大合照中的欢颜宣告着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照片定格的是满载收获而归的一瞬,存留的却是大家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中罗两国友谊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