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辉挑战极限千里走单骑
如果是一个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十几天长途奔袭2000多公里,从黄河三角洲骑行到3300米的青海湖,我们可以笑着说:“真是一次不错的拉练”;若是一位自行车爱好者完成这次骑行,我们就有了略带惊讶的表情和赞许;
而现在的真实情况是,一位身高1米72,体重曾超过100公斤,多次受伤,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诗人,进行这次挑战,那么,我们不得不用“刀锋战士”来表达敬意。
这个“刀锋战士”就是李辉。
李辉是山东省滨州市公路局一名干部,也是一名优秀青年诗人和超级体育爱好者。1969年10月,李辉出生在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岸边一个小村子。19岁,他就在《百花》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诗歌。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歌月报》、《青年文学》、《星星》、《飞天》、《诗潮》、《绿风》、《北京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青海湖》、《雪莲》、《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诗歌作品600余首,入选《诗刊》“每月诗星”和多种版本、年选,出版诗集3部,参加过第24届青春诗会,两届国际诗歌节。李辉酷爱运动,在多个体育协会任职,仅为踢足球就付出四次骨折的代价。“9岁那年,他差点被一堵墙要了小命;10岁,险些在母亲河里淹死;五次骨折;身上缝过13针”,特别是2009年,他不得不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并一度背上思想包袱。
但倚靠对工作的热情、文学的痴情、运动的钟情,李辉很快调整过来,昔日的激情诗人、运动铁人、工作狂人又回归自我。今年5月,他计划利用带薪休假的时间,挑战极限,完成“用时十几天,长途奔袭2000多公里,从黄河三角洲骑行到三江之源、海拔3300米的青海湖”的千里单骑,并以此为主线创作出版散文集《千里单骑》,深度剖析自己,真实再现三劫不死特别是心脏支架手术后一度背上思想包袱以及如何冲破阴霾、挑战极限的人生故事。
此行的确充满了未知和风险。首先是体力。历时十几天,穿越六省区,平均每天骑行160公里,有时超过200公里,如此长距离、高强度的连续骑行,对身体无疑是极大的考验。捷安特滨州专卖老板丛福来7年前在他20多岁的时候曾有骑行广州的经历,他说前半程感觉尚可,后期体力就下降得厉害。最后的12公里竟然骑了四个多小时,当时感觉好像是车子坏了,实则是体力严重透支,近乎虚脱。2500公里路程他用时21天,平均每天120多公里。其次是海拔,从东往西,本身就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尤其到了陕西、甘肃、宁夏之后,海拔上升很快,一方面爬坡要消耗大量体力,影响骑行速度,另一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骑行,将会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有些人仅仅是在2000米以上地区停留,就会出现高原反应,何况是高强度连续骑行,更何况李辉的心脏装有三枚支架。据一位自行车教练讲,他曾见过一个职业队员在海拔3000多米骑行时出现过比较典型的高原反应。再就是交通安全。在交通量很大的国、省道上骑行,再好的单车,再优秀的骑手,也都是岌岌可危的弱势群体。2012年6月,就曾有5名济南骑友在烟台因车祸不幸遇难。
但李辉决意完成这次骑行。因为他深知,这次千里单骑绝非仅仅为自己而骑。当年为李辉手术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国际著名心血管专家陈韵岱和郭军说,“如果李辉完成这次骑行,那将令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相关链接
记者:这次骑行的目的是什么?
李辉:展现个体生命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倡导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去青海湖?
李辉:原因很多。
其一,青海是黄河之源,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而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我的故乡离黄河只有二百米。
其二,山东和青海、滨州与青海湖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魅力山东,大美青海。
其三,从滨州到青海湖,超过2000公里,途经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六省区,从零海拔到青藏高原,骑行挑战难度比较大,沿线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
其四,青海是诗与歌的摇篮。在那里,天地时空的博大带来悠远的思绪,雪山草原的壮丽增添豪迈的情怀,江河大湖的奔放激发无限的灵感,古刹梵钟的庄严赋予深沉的超越,田园牧歌的静美升华身心的和谐;在那里,有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创办,亚洲唯一、世界七大诗歌节中规模最大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成功举办过三届……
记者:你为何受过那么多伤?
李辉:我酷爱运动,足球,围棋,网球,骑行。单为踢球就付出多次挫伤、一次右脚拇指骨折、三次鼻骨骨折的代价,其中一次碎成40多块,尽管自己只是业余球员,技术一般。
记者:骑行健身的好处在哪里?
李辉:在常见的健身方式中,散步首当其冲,老少皆宜,受时间、场地、天气等因素制约较小,简单易行,但活动强度低、半径小,趣味性一般;球类运动趣味性强、活动量大,但易受年龄、身体状况和场地、天气等因素制约,足球、篮球、橄榄球也存在较大风险;游泳受季节和场地因素制约更大;而骑行是有氧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距离可长可短,趣味性较大而受场地等制约较小,确是户外运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最佳选择。
记者:现在长途骑行的人很多,本次骑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李辉:每当看到那些驮着简单的行囊、在川藏线和国省道上风雨跋涉的骑友,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敬意。与他们相比,我这次挑战的意义在于,我曾接受介入手术,我的心脏血管里装有三枚支架。其时做几个支架没啥大不了的,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脏功能正常者,完全可以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觉得做了支架人就不行了,导致无谓的过度的担心。我当时不也有过思想包袱吗?你看我现在,山地车一天能骑300公里,打网球虽然技术不行,但体力足以把20岁的陪练拖垮。我这次挑战,就是要发出这样一个声音:支架,没啥可怕的;疾病,没啥可怕的;困难,没啥可怕的;人生,是美好的。当年为我手术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国际著名心血管专家陈韵岱和郭军说,没有过像我这次挑战这样大运动强度的先例。再就是我要以骑行为主线,创作出版散文集《千里单骑》,真实再现自己三劫不死特别是介入手术后一度背上思想包袱以及如何冲破阴霾、挑战极限的人生亲历,或许,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
记者:骑行时间如何保证?
李辉:我是利用带薪休假的时间,加上中间的双休日,足够了。
记者:这次骑行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李辉:一是体力。历时十几天,穿越六省区,平均每天骑行160公里,有时超过200公里,如此长距离、高强度地连续骑行,对一个业余爱好者体力和毅力无疑是极大的考验。捷安特滨州专卖老板丛福来7年前在他20多岁的时候曾有骑行广州的经历,他说前半程感觉尚可,后期体力就下降得厉害。最后的12公里竟然骑了四个多小时,当时感觉好像是车子坏了,实则是体力严重透支,近乎虚脱。2500公里路程他用时21天,平均每天120多公里。二是海拔。到了陕西、甘肃、宁夏之后,海拔上升很快,一方面爬坡要消耗大量体力,另一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骑行,要注意高原反应。沿途经过的最高路段是日月山一带,海拔3500多米,尤其要当心。因为在这样的高度进行剧烈活动,出现高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大,要注意放慢节奏。三是交通安全。在交通量很大的国省道上骑行,再好的单车,再优秀的骑手,也都是岌岌可危的弱者。四是天气。逆风、降雨等恶劣天气都会影响骑行速度和安全。
记者:你为这次骑行作了哪些准备?
李辉:首先是身体准备。去年4月3日,主动做了阑尾手术,拆除了体内的“定时炸弹”;9月24日,赴解放军总医院作了第三次心脏造影检查,情况良好;今年正月初六开始,就在冰天雪地里展开训练,工作日每天晚上骑行50公里以上,休息日则进行长途拉练。目前个人单日骑行最高纪录是山地车301公里,公路车316公里。
其次是保障准备。对骑行路线作了反复研究,最终决定走滨州→平阴→濮阳→洛阳→西安→长武→平凉→隆德→定西→兰州→西宁→青海湖路线。出行时间定在5月11日,这时气温明显上升但不至于酷热,风力减弱,白昼增长,雨季尚未来临,正是最佳时机。
再次是心理准备。我的意志力是超一流的。4月4日,我带伤用山地车挑战单日骑行300公里成功。
记者:听说你过去体重超过100公斤,说说瘦身的经验吧。
李辉:的确,我最重时到过101公斤,那时几乎所有的衣服都穿不上,走路像是腿上绑了沙袋。尽管年年减肥,但还是常年维持在90公斤以上。再后来做了支架手术,注意饮食调节,降到80公斤。现在通过一年的骑行锻炼,体重控制在70公斤左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仿佛年轻了十几岁。我的体会:健康科学的瘦身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记者:最后说说《千里单骑》的创作情况吧。
李辉:我除了作为一个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人,要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外,再就是要创作出版散文集《千里单骑》。我要围绕骑行健身、千里单骑、挑战极限这一主线,自揭其短,坦诚讲述自己三劫不死的人生亲历,特别是如何从心脏支架阴影中走出,完成千里单骑。全书12万字,大约7月出版。目前已完成前半部分,6万余字,这部分重点讲了自己接受介入手术的前前后后;后半部分主要写骑行路上的经历与感受。不论从运动、医学、精神的层面,《千里单骑》的意义都将远远超出文学本身,相信读后会让人有所收获。
书中还附有一些照片和诗歌。这是《千里单骑》主题诗:
千里单骑
一辆单车的寂寞
究竟有多大
有多长
一辆单车的疲乏
一点一点
卸在路上
一辆单车的力量
在变速齿轮间
咔咔作响
千里单骑的人
用四季风系紧袖口
拿紫外线沐浴肌肤
此刻,他就要与这苍茫的暮色
融为一体
在大地的琴弦上
千里单骑的人
如同一个低沉的音符
唤醒又一个黎明
记者:我们期待着挑战极限的千里单骑和散文集《千里单骑》,祝您成功。
李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