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乡”引领社会新风尚
2016-07-14 作者:张 迪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阅读: 次
“中华诗词之乡”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的诗墙 漫步诗词文化,聆听国学讲课,吟诵古文歌赋,随着“诗词之乡”在各地的创建,百姓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得到了极大调动,全国不少地方掀起了学诗词、诵诗词、写诗词的热潮。在现代化渗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今社会,一股品学诗词之风吹到百姓身边,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诗词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1995年,福建省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诗村”命名,由中华诗词学会牵头倡导开展
“中华诗词之乡”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的诗墙
漫步诗词文化,聆听国学讲课,吟诵古文歌赋,随着“诗词之乡”在各地的创建,百姓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得到了极大调动,全国不少地方掀起了学诗词、诵诗词、写诗词的热潮。在现代化渗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今社会,一股品学诗词之风吹到百姓身边,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诗词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1995年,福建省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诗村”命名,由中华诗词学会牵头倡导开展的“诗教创先”活动便有了雏形。
据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介绍,第一个“诗词之乡”的成立,源于对学习诗词活动的鼓励。贵峰村有一个王姓的归国华侨,自己很喜欢诗词,便在家乡投资400多万盖了几栋房子,以供村民们学习诗词,活动开展得很红火。老会长孙轶青得知此事后,便决定授予他们“诗词之乡”的称号,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周边很多地区在他们的带动下也纷纷开展起了类似的活动。“学诗词、写诗词的热情被点燃,并一步步走进了千家万户。”随后,“诗词之市”“诗教先进单位”等创建工作也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品词读诗的行列中。
在刚刚获得“诗词之市”称号的河南省濮阳市,引导学生读诗、赏诗、爱诗、写诗,开展以“一日一诗”为主要形式的诗词教学、征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一些小区绘制诗词文化墙,建设诗词文化亭,设立户外诗词牌,“水一方”“子衿亭”等体现诗词文化的景点也相继打造,广大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不少乡镇还建立诗词学会,成立诗词兴趣小组、诗社等组织,开展农民诗会、诗词展览、文艺展演等活动,倡导知恩图报、邻里互助,引导农民知礼仪、讲文明。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诗词之市”,211个“诗词之乡”,205个“诗教先进单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得以发扬与传承。
诗词接地气,润物细无声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也有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诗中所蕴含的道德、意志、情感等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美学力量,来教化人心,提高素质,是诗之教化功能的本质体现。
在一些农村地区,以前办红白喜事,村民都是拿份子钱,很多人承受不起,开展诗教活动以后,村民开始以诗相赠,有时相和一首。婆媳间出现矛盾,写诗沟通也成了一种解决方式。校园里,学生们从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诗词中学习行为修养准则,体会民族精神气质。
中华诗词源于民间,本身就是一种草根文学。当时“诗词之乡”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提倡诗词能融入基层民众当中,能够接地气、近民众,回归诗词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以诗教人,以诗养德,以诗育人。
濮阳市文联主席王泽培介绍说,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位,提高了自身修养,“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民众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也就自觉地改正了。在小区的诗词文化墙前,我们也可以看到爷爷拉着孙子讲诗词中的故事,讲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
古典诗词在当今并不过时
中国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到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中国诗词深刻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一首首经典诗歌历经岁月的传诵,用它质朴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情思与内心,描绘和展现了社会生活,反映了人类的精神追求与向往,启蒙我们对于诗歌的认知,启迪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古典诗词形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在各大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
王泽培说,开展诗词活动,除了传承诗词艺术,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善自身行为和素养,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会在网站上开展诗词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融入学习潮流中,让他们能真正爱上诗词,体会诗词的魅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让我们拿起读本,在平平仄仄中探寻诗意生活,在诵词吟诗中得到自我提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