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巴音河畔,诗歌与皓月繁星一同流淌

2016-10-08 作者:张进林 庞书纬 李琳海 | 来源:新华社西宁 | 阅读: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也是中国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内茫茫戈壁中一座城市的名字。巴音河,蒙古语意为“幸福的河”,是纵贯德令哈市区的最大河流。这条河,不仅滋润了城市,也成为诗人的向往。10月初,秋高气爽,记者在位于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纪念馆“见到”了海子:清瘦的面庞,孩童般纯真的双眸。照片两旁的对联上写着:“今夜我在德令哈,不想人类,想姐姐。”海子笔下,壮美的高原,“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1988年7月,冷雨夜,一列绿皮火车,缓缓驶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头发蓬乱的诗人,醉意朦胧。

  诗人海子也许不曾想到,多年后,德令哈这座当年印象里“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会成为诗歌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也是中国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内茫茫戈壁中一座城市的名字。巴音河,蒙古语意为“幸福的河”,是纵贯德令哈市区的最大河流。这条河,不仅滋润了城市,也成为诗人的向往。

  10月初,秋高气爽,记者在位于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纪念馆“见到”了海子:清瘦的面庞,孩童般纯真的双眸。照片两旁的对联上写着:“今夜我在德令哈,不想人类,想姐姐。”

  海子笔下,壮美的高原,“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是孕育诗歌的理想土壤。这里辽阔的自然山川给予人的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难以名状的孤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作家协会主席、诗人曹有云说。

  曹有云告诉记者,诗人的孤独,是一种感受世界、聆听内心的方式。“海子的孤独和苍凉,与青藏高原在气质上高度契合。那种感觉,就像蒙古族传统的‘呼麦’,悠远中蕴含着透彻心扉的孤寂。”曹有云说。

  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后短短八个月,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关于“姐姐是谁”的话题,如今依旧众说纷纭。

  “海子在诗歌的世界中获得了永生,可以想象,将冰冷的铁轨立起来,那就是通向天堂的阶梯。”海西州文联秘书长、蒙古族诗人乔纳说。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诗歌与诗人存在的价值渐渐被“解构”。“90年代完全变了样,……你要再写诗,人家就会觉得你简直有病。”海子生前好友、同为诗人的西川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说。

   27年,弹指一挥间。

  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诗歌因其短小精悍、直击内心的特点,在手机屏幕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作为国际知名诗歌节之一,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5届,有上百个国家的800余名诗人参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张清华认为,诗歌尽管是相对个人化的文体,但由于它传递着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向上的能量,因此不可能真正远离大众。

  “现在讨论‘诗歌复兴’之类的话题可能还为时过早,在当下,诗歌创作与传播期待青年的参与。诗歌提醒青年一代切莫庸庸碌碌,而应当充满理想、勇于担当。”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人刘大伟说。


  巴音河水静静流淌,恰如27年前一样;海子笔下“荒凉的城”,在皓月繁星之夜,静谧迷人。

  “好的诗歌,就像巴音河水一样,看似平淡,却能够滋润人的内心。”乔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