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新咸水歌”走上舞台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2018-12-27 作者:雷爱侠 吴春燕 | 来源:光明日报 | 阅读:
日前,全国首部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广东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公演,剧场1400多个座位爆满,观众们认真聆听,见证着中山咸水歌新表演方式的诞生。

 清唱剧《咸水歌》演出现场 资料图片
 

  “阿爷教我高堂调,爱唱对花是阿婆。阿爸唱得日月笑,阿妈唱得星星多……”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咸水歌,在世代传唱中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日前,全国首部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广东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公演,剧场1400多个座位爆满,观众们认真聆听,见证着中山咸水歌新表演方式的诞生。

  咸水歌是岭南水乡人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精华,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象征。咸水歌又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渔歌、后船歌等。疍家人居住在水边,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咸水歌。它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被称为“疍家人的诗经”。

  本次演出的《咸水歌》由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担任总编导和总撰稿,由广州交响乐团驻团著名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由广州交响乐团会同中山市的歌唱演员、中山合唱团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联袂演出,是一个完全由广东中山本土原创的作品。

  “我是客家人,客家山歌在中国民歌中有着一席之位。20世纪80年代末,我来到珠海工作生活,一次到斗门县出差,偶然在灯笼沙看到了水上人家婚嫁表演的场面,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咸水歌。”丘树宏讲述了《咸水歌》的创作缘起,“虽然语言和音调都与客家山歌相去甚远,但那份质朴、炽烈的情感,却在我的内心掀起了涟漪和波浪。”

  “那时候就想,咸水歌需要出一个好的舞台作品,才利于传播和传承。”丘树宏说,《咸水歌》是全国第一部用具有广东特色的咸水歌音乐来表现咸水歌主题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它通过一个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山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咸水歌的特点和各种调式、唱法。传统性和创新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作品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原本我是将其写成大型音乐歌舞剧的。”丘树宏在一次采风中意识到,咸水歌的优势主要是“歌”,即演唱,舞蹈方面相对弱一些,“所以写成了清唱剧,主要突出‘唱’的类别、‘唱’的功夫。这一台清唱剧,我考虑要配合交响乐、合唱,交响乐中加入广东音乐的小乐队,这样珠三角的味道和风格就十分浓厚了。”

  与传统的咸水歌演出和表现方式不同,演出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元素,在演唱部分既保留了原生态民间唱法,也加入了美声唱法,并交替使用粤语、客家话和普通话,主创们称之为“新咸水歌”。该剧是咸水歌各种类型调式的大综合,这使得清唱剧成了咸水歌的集大成者。丘树宏这样解释,“咸水歌主要是用广州话演唱的。多数地方的广州话地域口音很重,广东之外的人往往听不懂。这样,传播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传播力太弱,咸水歌就走不远。地域走不远、历史走不远,这就说不上保护与传承,更别提弘扬与发展了。”

    《咸水歌》全剧由序曲以及“珠江春”“山海恋”“旱天雷”“芭蕉雨”“月团圆”五个乐章以及尾声组成,通过融入多种咸水歌的调式和唱法,表现出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展现咸水歌的独特风韵。担任该剧艺术总监、作曲和编曲的蓝程宝介绍,在编曲创作中,他从大量咸水歌原生态歌曲中汲取灵感,坚持咸水歌的调式和旋律,同时把握好与西方交响乐的平衡,让民族音乐与西洋风格“不失原味”地巧妙结合。

  蓝程宝表示,对于他来说,接手这个作品其实是有挑战性的,“咸水歌不能原地踏步,要让柔美、原生态的咸水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让咸水歌与交响乐结合的目的所在。”

  人民音乐杂志原副总编、编审于庆新认为,《咸水歌》的题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过爱情故事折射时代变化、歌颂时代进步,在音乐形式上,不仅抓住了民歌的传统,还运用了创新手法表现,“咸水歌配交响乐,既扎根传统又重视旋律创作,富有新意。”

  该剧为咸水歌留下了一个后人可资借鉴和利用的蓝本,在主题发掘、艺术手法、呈现形式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使咸水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山,坦洲的金斗湾,民众的水乡游,东升的胜龙村,小榄、民众、南朗、张家边……到处都听得到悠悠扬扬的咸水歌,她是那样悦耳、那样动心、那样勾魂。”《咸水歌》这出清唱剧虽已暂时谢幕,但咸水歌将长久在人们心中悠然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