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离开青海情系高原第一回(海内外诗坛八家)

2020-08-14 作者:甘建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汇聚在这个专辑中的八位诗人,年龄相隔三代,散居天南海北,他们是见识过高山大海的,他们永远的梦乡是青海高原。不管离开那儿多久,走的地方再远,他们都会深情地回眸那片高天厚土,不敢忘记青海山水的养育之恩。他们以年龄为序,分别是:朱奇(青岛)、燎原(威海)、古土(加拿大)、罗鹿鸣(长沙)、甘建华(衡阳)、李南(石家庄)、胡永刚(西安)、马文秀(北京)。(甘建华编选推荐)


▲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甘建华2016年7月19日摄于青海湖东

前面的话
 
甘建华

        编选这个“海内外诗坛八家”小辑,其实是因为“北极星新文学”而起。这个国内颇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因为主动替我做过一个专辑,号主空城又是大西北人,一直请我帮助推荐优秀诗人,所以自感义不容辞,首先想到了曾经读书、工作、生活的青海高原。
        青海省在内地人的心目中比较遥远,虽然人口不如湖南一个市,但面积有72万平方公里,占有国家陆地面积的7.5%。而且青海是一个诗歌大省,湘人昌耀就是在那儿成为大诗人的,某种意义上现在已经成为青海的代名词。与他同时代的知名诗人朱奇、白渔、常江、秋夫、刘宏亮、格桑多杰、殷家璠,皆我曾经见过并敬仰程度不同的前辈。尤其与70年前到青海当兵的朱奇先生交谊深厚,他第一个在西宁街头向别人介绍“这是青年作家甘建华,也是我的湖南老乡”,在下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面红耳赤与怦怦心跳。先生以散文名世,却很少有人想到,他曾经是《青海文艺》(《青海湖》前身)诗歌编辑,1957年即与人合出诗集《春华初集》,40年后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巨流之源》,得到大诗人李瑛、著名诗评家阿红等褒扬。
        20世纪80年代的青海诗坛,青年诗人燎原、马学功(马丁)、班果、牛八(朱军)、韩玉成等拔地而起,可谓风起云涌、风头十足。2014年、2016年、2018年,我曾先后应邀三次重返第二故乡,结识或听闻新一代诗歌才俊,嗣后在《湖南诗人》做过几次推荐。与目前在国内诗坛颇有影响的刘大伟学弟商量,请他出面为“北极星新文学”组织一期“青海诗坛八家”,很快传来马丁、宋长玥、原上草、撒马尔罕、阿顿•华多太、阿甲、李元业及他本人的作品。发布后的反响出乎意料之好,不但今日头条、搜狐马上转发,台湾《台客诗刊》、香港《流派诗刊》、青海《西部诗选刊》三家主编齐齐点赞,恳请我为他们各做一个青海诗人小辑。
        当今时代是诗人层出不穷的时代,诗歌每天以吨为单位产生,故尔这样的诗歌专辑其实并不难做。但业已离开青海、生活在外地的诗人,却从来没有人想起做一个集结号,以表达他们集体对高原的回望与深情。夜阑人静,屈指数来,除了现居青岛、年方八五的朱奇先生,现居威海的著名诗歌理论家燎原、现居石家庄的著名女诗人李南,分别生于青海草原骑兵团和海西州首府德令哈。现居长沙的罗鹿鸣与我虽然出生于衡岳湘水,但我们曾在30多年前奔赴青海高原,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那片神奇的土地。猛然发觉,此次诗辑竟然有三个湖南人,而我之前曾有数篇文章谈及近世湖南人与青海的特殊渊源。其中名声最著乃齐白石好友湘潭人黎丹,民国时期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写有许多首诗风雄健、爱国忧民的诗词,成为现今可见最早歌咏青藏线的作品。湘乡人朱奇主持青海省作协工作长达20年时间,仅柴达木盆地就组织过三次影响很大、效果良好的文学笔会。
        原本不知现居加拿大的古土(陈畅鸣),却在两年前吾乡先贤大诗人洛夫先生病殁后,注意到第一个在海外牵头聚众举行追思会的就是他。昨晚与其微信通话半小时,方知他生于青海乐都北山地区,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先后在海东地委宣传部、青海青年报、团青海省委工作,曾任新华社青海分社副总编辑。2000年辞职赴上海,参与创办浦东电子出版社并任编辑部主任,后任《检察风云》杂志主编,现在多伦多打理一家湖畔书院。青海诗坛对其人并不了解,实则他高中时代开始写诗,省内报刊只在《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发表过诗作。1985年获过首届首都大学生艺术节创作奖,1988年又获诗刊社举办的首届全国新诗大奖赛优秀奖,近年获得加拿大“大雅风”国际文学奖诗歌提名奖、美国纽约法拉盛诗歌节二等奖。读其《西部往事》系列,端的写得老辣苍劲,诗风凌利凛然,有一种汉藏混血的天然气质。现居西安的胡永刚生于互助土乡,与他至今无任何直接联系,但其诗名我早已注意到了。回族青年女诗人马文秀是我和燎原的青海师大小学妹,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已是众神加持、头角峥嵘,诗歌质地纯净而美好,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水准和见识。由此联想及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其未来当可期也!
        “屹立在海拔数千公尺的高山之巅/好像站在浩淼的海洋的悬崖上/群峰起伏犹如大海扬起的波涛/峰顶上的浮云犹如波涛冲击的浪花”,这是朱奇先生昔年名篇《在高山之巅》的开首一节。青海高原多山,昆仑、祁连、青海南山气势雄壮,傲视万物,摄人魂魄,让一切伟大归之于渺小;青海高原亦多水,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发源于斯,自天上奔涌而下,浩浩荡荡地向大海而去。汇聚在这个专辑中的八位诗人,年龄相隔三代,散居天南海北,他们是见识过高山大海的,他们永远的梦乡是青海高原。不管离开那儿多久,走的地方再远,他们都会深情地回眸那片高天厚土,不敢忘记青海山水的养育之恩。
        那么好吧,且看他们用现代诗歌回馈故乡风物,藉此与古老的青海高原互相映照,从而留下每一个人的岁月屐痕,也留下这个地区难得的文化印记。

2020/8/13 衡阳晴好居


▲   青海湖  甘建华摄于2016年7月19日

 
朱奇诗两首
 
祁连山下的明珠
 
是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无边的森林为它筑成天然的屏障;
成群结队的黄鹿在溪边饮水,
绿色的春风飘来苹果的清香。
 
是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积雪在六月的艳阳里闪光;
蓝的门窗配着琉璃的红瓦,
蘑菇在檐上蓬勃地生长。
 
是这样一个色彩缤纷的地方,
来自八方的口音一片喧嚷;
郊原上传来阵阵驼铃,
马路上驰过一队队马帮。
 
是这样一个永不安静的地方,
机器的轰鸣压低了八宝河的声响;
电站的明灯为祁连点缀着宝石,
悬崖上抖动着起重机的臂膀。
 
是这样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
牧人的心像那洁白的帐篷;
手抓、甜奶、酥油和糌粑,
使你感觉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八宝啊,你是祁连山的一颗明珠,
大自然把你装饰得像出嫁的姑娘;
谁见了你都会一见钟情,
把你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上。
(原载《诗刊》1961年第6期)
 
 
黄河上的船工
 
黄河睡得晚,他睡得更晚
黄河醒得早,他醒得更早
黄河和他就像两个竞赛的人
谁也不愿落在谁的后面
 
他在黄河岸度过半百岁月
河里每一块暗礁他都记在心间
按照年纪早该离开黄河了
但新生活却吸引他留在岸边
 
每当东方尚未破晓
他把第一批建设者迎过河去
每当星光洒满地面
他把最后一批建设者送回宿舍
 
他就是这样悄悄地生活着
世界上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就像祖国许多无名英雄
犹如烛光不息地燃烧
(原载《青海湖》195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朱奇,原名朱纪舜,生于1935年12月15日,湖南湘乡市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曾任《青海文艺》(现《青海湖》)诗歌编辑,青海省作协第二届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三届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被评为“青海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老文艺家”。出版诗集《巨流之源》《春华初集》(合著)及《朱奇抒情散文选》等,不少作品获奖并被收进全国性选本。现居青岛。

 
 
燎原诗两首
 
雄鹿
 
它从山脊金红的光涡俯冲而下
从山脊金红的光涡
它弹跳着、窜突着俯冲而下
铁网,在秋气如焚的草场
反弹出一道悲怆……
 
它焦躁地长嗥着,铁网之外
是它不安的妻妾
濡湿的唇吻正渴望怜爱与亲抚
在这呼唤媾合的山野,它弃却水草
在断崖前磕下王冠般的角枝
让精血回溯
滋育腹部那一垦殖的犁头
 
……颤动的不可抗拒的俯冲
它将伶仃的头颅撞向铁网
又搭起前肢
以颊部和牙齿在金属的樊篱上撕咬
它弹跳着、窜突着
于晕眩的草场扭作一环暴躁的金蛇
 
梭形的肌腱滑块在喘息中掘动。山谷
内应力以沉重的放射运动穿透石龟的花背
自然铜裂破崖壁闪烁古艳之光
 
雄性的俯冲
原始繁衍力神圣的俯冲
号声吹响了,血性的蹄鼓
漫过樊篱于落日的核心泛滥……
(1985.10.25,由祁连返西宁)
 
在天境草原遥想一只鹞鹰
 
长云覆盖的草原
细雨洗过的草原。洗透我肺腑的
祁连阿柔草原
 
草原在藏家客栈的二楼
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草原的窗口
那时我被主人邀至走廊尽头的一间
画室,像突然走进经学院的研修室
画室中十七岁的卓嘎眉清目秀
说她初中毕业后就回到这里绘制唐卡
 
从画室的窗口望出去
世界在无限的后撤中重新调整秩序
遥远的天际线下
牦牛以彼此默认的队列亦步亦趋
沿河谷低头食草。眼底的俄博遗世独立
幻变七彩的风马旗于清风中默诵经文
脚下是草原,绿茸茸铺展向视野尽头的
是下滑到河谷又攀爬上高岭的草原
高岭的再后面,是发亮的雪山
 
此时你想到它何以被称作天境草原
世界在这里被过滤得只有草原
而在卓嘎的画布上
世界的中心是一尊菩萨
 
十七岁的卓嘎以轻声细语与我交谈
她似乎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包括
一管颜料的前世今生。但每个问题说清后
就不再多言,然后侧过脸来
等待我的下一个问题
哦,她要是我们学院的学生呢
这个荒唐的想法一闪而过
临别时我只有祝福她前程远大
 
但关于这片草原
我在卓嘎降生前就曾来过
流经草原腹地的那条河流
也从我书写的一部诗人传记中流过
它就是八宝河——藏族牧人的吉祥河
流向祁连县境的下游又纵身于黑河
——历史拂晓期另一个民族命名的河流
匈奴人的母亲河
然后“唱一支粗犷的歌
向北折去”①,折向更北的额济纳旗
在星光下消失
 
但六月的阿柔草原
谁还记得一位诗人,谁还知道眼前的
这片草原,又被叫做阿力克草原
我曾两次在十月的飞雪中
造访过此地。十月时分的飞雪
叠压进我之前更苍茫的狂雪
也叠压进一代垦荒者青春的眉骨和肩胛
叠压成一组冰封的铁镐和撬棒
又幻化为逆风演奏的横笛和竖箫……
 
那一刻我幻觉中的天空突然有一只
鹞鹰飞来——
“阿力克雪原的大风
可还记得我年幼的飘发”②
(2019.7.20,青海祁连归来)
①昌耀《山旅》中的诗句。
②昌耀《巨灵》中的诗句。
 

[作者简介] 燎原,祖籍陕西礼泉,1956年4月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职业学院文学教授。出版《西部大荒中的盛典》《高大陆》《地图与背景》《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多部专著,主编《21世纪十年中国独立诗人诗选》《昌耀诗文总集·增编本》《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现居威海。
 
 
古土诗两首
 
藏刀
——西部往事之三
 
打开水龙头
我静静地洗一把藏刀
水哗哗地流过刃口
牧场的泉水流过
湟水流过大通河流过
黄河流过长江流过
太平洋流过
 
低诉,哀嚎,高歌,
还有含沙量以及对手
使我的刀几处卷刃几个缺口
在波光的反射下
显得那么刺目
 
曾有一位长者
以当时流行语赠我
好马快刀
他没有提及河流的事
 
而今我的马已经远遁
只剩下我的灵魂独自摩挲
几处卷刃
几个缺口
兀自增加了
时间的浓度
 
转而
怒向
熟透的空气
想斩断过去
最后还是停了下来
像刀静静地注视
自己的反光
 
父亲的羊群
——西部往事之四
 
牧归,总是让昏暗下来的天空再次闪亮
草原的一朵白云,游移,蔓延,几无边际,渐成一条大江
那是父亲的羊群
从绿色草原汹涌流向黄土村庄
 
大河总是在暮归时分决堤
分裂为无数河溪
缓缓流进每一个门框
给那些简陋的或油漆光亮的门户
带来牧场的青草味道,还有怀风的香味和其他花香
 
一座身着羊皮袄的雪山
升起在羊群的尽头,在大河的源头
那是牧羊人,我的父亲
怀里还抱着一只新生的羔羊
 
从牧羊小径到乡村大道
划满了蹄印的曲线,翻动着波浪
线条悠长,细腻而柔美
间或有一些褐美的卵石点缀河床
那是新鲜的羊粪蛋闪闪发光
 
这条河轻轻摇荡,将我送向远方
多年以后,异国他乡
我在教堂的一幅画上看到了父亲的形象
他还抱着那只羔羊
同样的的姿势和同样的目光
 
每夜入睡
我都以那只羔羊的姿势
进入梦乡

 
[作者简介] 古土,本名陈畅鸣,藏族,生于1962年3月23日,青海乐都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先后在海东地委宣传部、青海青年报、团青海省委工作,曾任新华社青海分社副总编辑。2000年辞职赴上海,参与创办浦东电子出版社并任编辑部主任,后任《检察风云》杂志主编。2012年移居加拿大,现为多伦多湖畔书院院长。诗歌曾在国内和加拿大、美国获奖。
 
 
罗鹿鸣诗两首
 
青海湖
 
那一年,我从湖的北岸经过
我是我父亲的满崽
我二十一岁
 
这一年,我从湖的南岸来看你
我是我女儿的父亲
她二十一岁
 
这一年和那一年之间
是一个时光的大湖
我所历的岁月
只是青海湖的二十七点波光
 
湖水永远那么冷静
时光已了无痕迹
记忆的潮水
噬咬着湖岸,湖岸
我听到了它泣不成声
 
土伯特人
 
高原如盾牌抵挡太阳之箭抵挡雪风之九节鞭
岁月之利戟还是把它砍伤了沟沟壑壑可供考证
这自然之杀戳却催生了一群高原之子
他们同牛毛帐房一道菌开在漠野
他们是土伯特人是高原青铜之群雕
 
他们用糌粑用手抓用奶茶雕塑骨架
站立如大山躺倒如巨原奔驰如羽翼之马
他们将哈达从历史之死线团里拽出来
拽出来成白洁之河流过生与死
涨起诞、婚、节日之方舟
 
他们用锦袍用狐皮暖帽用牛皮靴子
给生活刻划线条给牧歌插上翅膀给人生打上戳印
从莽原索取野性冶炼成粗犷锻压成豪放
却将绵羊牦牛驯化成温顺之楷模给女人效尤
却不把奔马之四蹄驯化成没有脾气的木头
否则就没有女人用丛生之发辫去缠他们的肩膀
 
女人们古今都是天地牙缝中的尤物
金戒指银耳环白项链绿玛瑙把每一个晨昏碰出声音
她们以此为马尔顿来打扮穷富
笑花和泪雨和情人的眼睛也少不了它们装饰
就这样一丛华贵的金属给她们套上了重轭
经过少女嫁娘老妇之驿站没能松脱始终
 
他们用火抹去生老病死之苦痛
他们请鹰隼腹葬总难结果之欲望
让灵魂在活佛念珠的轮转中超度永远
然后把天堂在心上筑成浮图
他们幸福的归宿便在脸上开出高原红
 
他们古朴善良独角兽一般纯洁
他们是土伯特人是高原青铜之群雕

 
[作者简介] 罗鹿鸣,生于1963年4月20日,湖南祁东县人。曾在德令哈二中、海西州政府、团青海省委、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湖南文理学院兼职教授,武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出版《屋顶上的红月亮》《围绕青海湖》《光芒与洪荒》等诗集6部及7种文集,入选诗歌选本百余种。现居长沙。
 
 
甘建华诗两首
 
塔尔寺写意
 
湖以南的紫薇应时绽放
塔尔寺的暴马丁香
也从红墙那端探出枝条
恭候远游者的惊喜
花如祥云,一树成海
画家可绘花朵的低眉含羞
天外的异香,又该如何传递
三五里外,香氛隐隐扑鼻
愈近,愈沁人心脾
西海菩提,圣地中的禅意
在高原七月蔚蓝色的天空下
翘首想象宗喀巴大师
拈花一笑,匆匆走过树旁
尽管错过了与其相逢
花香,枝叶,温煦的阳光
倒是旧识。而此时,一只灰鸽
自煨桑炉中,旁若无人地
取栗,然后一飞冲天
(2020/7/10,衡阳)
 
可可西里十三行
 
六月末梢,昨夜落下的大雪
晨光中灼痛了眼睛,若不是
秃鹫划过天际,亘古洪荒
好似从未有人来过,恐怖的
青海长云,正自莾昆仑
直立着移动过来,藏羚羊
与野牦牛,静默地对视
最早的藏地探险家,正穿越
这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囊中糌粑,砖茶,充饥的羊肉
遍地硝盐,雄驼恣意一个响鼻
而始终不断地瘴气,遮掩着
几只雪豹,危险的时刻来临了
(2016/7/24,格尔木)

 [作者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阳人。1982年春天随父亲去青海油田,1992年秋天调回家乡。曾创建青藏高原第一个大学生诗社并办同名诗刊《湟水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青海文学作品专著有《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主编出版《这里也是一片沃土》《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名家笔下的柴达木》等。现居衡阳。

 
 
李南诗两首
 
瓦蓝瓦蓝的天空
 
那天河北平原的城市,出现了
瓦蓝瓦蓝的天空。
那天我和亲爱的,谈起了青海故乡
 
德令哈的天空和锦绣,一直一直
都是这样。
有时我想起她,有时又将她遗忘
 
想起她时我的心儿就微微疼痛
那天空的瓦蓝,就像思念的伤疤
让我茫然中时时惊慌
 
忘记她时我就踅身走进黯淡的生活
忙碌地爱着一切,一任巴音河的流水
在远处日夜喧响。
 
出生地
 
多年以后,我走在西大街
水井巷的小吃琳琅满目
占据了外省观光客
无风的艳阳下
行人们像一袭袭丝绸。
你偶尔会看到规模盛大的环湖赛
骑着赛车的外国人
用蹩脚的中文向你问好。
云杉挺立着胸脯
毛白杨急切地拥抱每个人。
智者服下了药丸
快乐一头冲进生活
不必担心历史
你“文革”时的错误已经没有人追究。
这是个蓬勃亢奋的城市
信心和野心填充了广场上空
这是一个耽于享乐的城市
锅庄、茶园和草地午餐深入民心。
值得称颂的蓝天
晚间的星星只能绕行。
我在简历中通常写到:
“1964年,生于青海
不,生于黄沙和朔风之夜……”
如今作为一个青海的路人
它已将不体面的最后一句
悄悄擦去。
它浇筑了我——少年成形
青海的使命已得以完成。

 
[作者简介] 李南,女,祖籍陕西,1964年10月生于青海德令哈。出版诗集《李南诗选》《小》《时间松开了手》《妥协之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先后获得首届昌耀诗歌奖、孙犁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现居石家庄。
 
 
胡永刚诗两首
 
平安驿
 
这不是我的本意。今夜在平安驿
我是缀在苍穹的星子
遥远的微光,守着这西羌古道边的驿站
我是期待那春日迟迟的美人蕉吗?
 
雪野下金戈之声消隐。铜驼摇醒晨光
灌入小峡口的风正在劲草之上纵横突奔
那是我熟悉的秉性,倨傲中带着宽厚的亲切
我为之祝颂的美人蕉清芬飞逸
在平安大道最为瞩目
 
而这仅仅是爱的薄翼。
在河流密布的高原,在湟水切开的地峡
千百张赤裸的脊背在那里舞动
排练龙的图腾
他们是高垒,也是地平线
他们是黄河的种子,也是昆仑的塑人
 
今夜我在天涯遥望故乡
竟遗忘了那白发丹心的牧羊人
曾经的莽原,因了旷野的呼唤
爱的胚胎已经发芽——
挂在天边的平安驿,向我展开梦的织锦
 
牛皮鼓
 
高原是一只巨大的牛皮鼓
山峦的铆钉紧抓着水的纹路
 
劈柴挑水的农耕者必是先天巨匠
他们技艺精湛,把生命的图腾演绎成
高跷高台高车随高原朝前旋转不止
 
他们是大地隆起的发声部
以虎啸龙吟之势,把民间唱腔
送上昊昊云天
 
而高原依旧是寂寞的
只有风雷不知疲倦地锤炼着鼓的韧性
鼓,不击而鸣
以昆仑摩崖之图传说着西王母神话
 
在世界的幽暗一隅,孩子们
在天方夜谭中睡去
而世界因缺这一抹亮色悄然前来补妆
 
巨大的牛皮鼓不击而鸣
以沉宏之音催促他们为世界整容
他们以修补含蕴之舞步震响夜色

 
[作者简介] 胡永刚,笔名青海湖,生于1966年11月15日,青海互助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随笔、评论均有涉猎,作品曾被国内外许多诗刊和选本选用。出版诗集《到达天堂以前》。现居西安。
 
马文秀诗两首
 
百年藏庄 
 
塔加村墙面上
弯弯曲曲爬行的白色图案
占据了我的视野
像是蚂蚁地图
回环往复地阐释
或许是祖先遗留的祈祷方式
 
凝视斑驳的墙面
诗句开始在五脏六腑翻滚
滚烫的词语像裂开的罂粟
随时准备从我的唇齿间
一跃而出
 
挨家挨户以独特的符号
记录着民族的信仰与乞求
白色图案
似乎同头顶的火烧云对暗号
却意外泄露迁徙的艰辛
 
是的,此时诗人不该失语
漠视一处被遗忘的遗迹
再回首,千百年后
升到喉咙处,未说出的话
皆会成为历史的谜团
而此刻我想以诗句作为见证
将此刻留在笔下
 
塔加村
 
我骑着一匹马
站立在朵洞卡神山上
这村庄东面的视角
足以窥见
塔加村百年的兴衰
 
蜷曲的沟壑
在河流间游动
碰到蜿蜒处,开始
试探、摸索,轻轻抚摸这片
新的土地
试图在土地与河流间
开疆拓土
为更多探秘者留下路标
希望古村落早日踏上
保平安、聚财富之路
 
将视角拉近
那残破的石墙
倾斜着身子
挡住了大门的门扇
数不清的遗迹早已消失
换来的是现代文明下
满眼的精雕细琢
古韵之下的气派与稳重
看上去,却比我
即将出口的诗句还要精美

 
[作者简介] 马文秀,女,回族,1993年生于青海民和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青联委员,中诗网编辑部主任,《中国汉诗》副主编。有组诗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上海文学》《诗潮》《青海湖》等期刊。作品入选多种合集,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国文字。著有诗集《雪域回声》、小说《情书在风中消隐》。长诗《老街口》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