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继古开今 助力发展——第三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召开

2020-12-06 作者:赵佼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次会议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主办,荆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协办。

  2020年12月3日,第三届中国荆州.中华诗学论坛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主办,荆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协办。鉴于今年疫情防控的形势,会议由北京会场与武汉会场组成,采用线下发言、网上连线的方式进行,共计60位(北京会场20位,武汉会场40位)专家学者参与线下交流,另有几十位提交了论文的专家学者在线参与论坛。

微信图片_20201203205913.jpg

  论坛由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王锡洋主持。分为六个议程:(一)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致辞;(二)荆州市文联党委书记、主席黄道培致辞;(三)中华诗词学会驻会顾问、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罗辉致辞;(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段维致辞;(五)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致辞;(六)北京、武汉两会场专家、学者连线交流,分别由莫真宝、段维主持。

 

  会议围绕“文学史视域下的二十世纪以来中华诗词研究”以多角度展开讨论:

  (一)学界关于重写当代文学史的呼声持续高涨,与会专家学者从国内外诗词发展史、经典化、民族精神传承、报刊文献及创作史等角度予以深刻剖析,进一步拓展了文学史视野,丰富了诗词史研究内容,为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提供理论支撑,如陈文新《刘永济的吴文英论述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姚培生《中华文化精髓需要代代传承》、王玉明、肖红缨《关于当代中华诗词入史问题的简论》、王金凤《二十世纪以来海外华人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傅宇斌《二十世纪诗词经典化得几点浅见》、苏德《近代报刊拟<诸将>邹议》、褚宝增《对二十世纪以来传统诗词创作阵营的补充》、胡迎建《论中华诗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

  (二)诗词创作是诗学理论资源的坚实基础,当代语境下如何进行诗词创作值得深思。罗积勇提倡当代论诗词创作宜用“沉郁”和“比兴”;田麦久将奥冠风采与格律诗词的完美结合、王贺以从近代诗词体赋法变迁的角度予以关照,此外,论坛还从格律、艺术特点、时代性、修辞、吟诵等方面探讨诗词创作实践,如武砺旺《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向导》、陈友康《当代旧体诗艺术的守开正新》刘爱红《谈诗词创作的时代性》、韩倚云《唐朝时代词汇入诗探略》、张海鸥《论民国旧体诗词的特点》、朱庆文《汉字声调变化对诗词吟诵创作的影响漫谈》等。

  (三)诗教在诗词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重要性相比,诗教研究仍属薄弱环节,还需加强。刘勇刚认为“叶嘉莹先生将诗词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既是灵心敏感的才女、融贯中西的学人,更是传承诗教的人师。《迦陵诗词稿》以旧体的形式表达人生的兴发感动,抒写了不同时空下的身世之感和爱国之情,旧风格含新意境”;蔡丰对二十世纪诗词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出路予以分析;侯立兵对诗词教学中如何深化格律进行反思。

  (四)如何实现诗学资源古今融合,科学扬弃,无论诗学理论构建还是诗词创作都体现出这一趋势。多角度、多层面加以辨析是诗词发展的重要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陈国恩认为:“中华诗词的研究应发挥中华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精神和审美的自然联系的优势为新诗创作提供可能的经验。二十世纪中华诗词,是沟通古今中西的一座桥梁”;许连军提出“以复为变”的中国古典诗学当代转换的路径选择;诗学理论构建方面也体现出古今融合的特点,赵佼认为“澳门大学龚刚所倡‘新性灵诗学’以诗歌创作为基础、融合古今,其‘哲性乡愁’是一种抽象的可能,亦是性命安顿之学,其诗学意义在于为诗人作为‘他者’,不停追寻恒常诗意、探索生命本真提供注解”、周兴陆谈到新中国的古近体诗论、郭彧探讨如何攻克“失语症”;诗词创作实践层面,姚泉名从中西异质文化浸润下的古典情怀探讨闻一多的旧体诗,张宁《中国现代小说家旧体诗中的“小说笔法”》、周于飞、周龙萱《从<南雅集>看古今诗词意象演变》、石钟扬《笔底寒潮撼星斗——陈独秀与中国新诗》、颜海峰《情节陡转与中国当代口语诗》、付优《批评的竞合——论民国报刊词话的编撰动机》等以别样的视角探讨了古今融合问题。

  (五)会议还涉及到流派、诗社、个案研究,如张桂兴《关于燕京诗派的思考》、陈泽森《论饶宗颐的艺术特色》、黄仁生 王春《走向保守的“诗界革命派”》、张敏杰《从读易到玩易——王阳明龙场时期诗学中的易》、刘萍萍《浅谈刘克胤旧诗体对陶渊明的继承》、许菊芳《抗战文坛刘永济与刘异郊游唱和考论》王彪《学衡派诗人群体的酝酿、形成与凝聚》、刘霞《陈一凡的古典诗词创作》、王国巍《匡山灵秀古今同,太白高标几人踪——论丁稚鸿先生诗词中的江油情怀》、李明《后山之后:论黄节与陈后山的诗学渊源》、吴留营《二十世纪赴日游历官的诗文叙事与士人心态——以李宗棠的九次东游为中心》、姜剑云《文达诗社作品选 序》等。

  会议时间紧凑,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者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以敏锐的视角对所涉议题认真反思、辨析,并期待以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