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桂兴华现象” 渐渐红了(四)

——长诗《兴业路》启示录之四

2020-08-09 作者:傅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吉狄马加:“毫无疑问,桂兴华同志是当代中国诗坛政治抒情诗领域,一位优秀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他始终如一与时代和人民并肩而行,赞美火热的新生活,讴歌壮丽的新时代,他一直力求在作品中将思想性、民族性、大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创作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还是一位在公众生活中身体力行传播诗歌文化行动的诗人”。

他的政治抒情诗:第一时间,发出时代强音

  

  《海上文坛》2002年第一期的打头文章是《上海界面人物》。作者王海列举了余秋雨、范志毅、廖昌永、黄豆豆等许多名人,说到桂兴华,他友好地“奚落”了一通,情感流露很真实:“世界上有两个诗人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叫马雅可夫斯基,另一个叫桂兴华,碰巧他俩都是政治诗人,哦不对,是政治诗诗人。马兄的作品排列齐整,看上去就很美,桂兄描写的内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一点儿不晦涩,没有看一般诗人作品容易产生的自卑感,看不懂。桂兴华先生的成功至少有这样的启迪:那些老是抱怨‘诗人饿肚子’的家伙是缺乏充分理论依据的”。
   十六年后,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2018年2月25日发给桂兴华作品研讨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毫无疑问,桂兴华同志是当代中国诗坛政治抒情诗领域,一位优秀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他始终如一与时代和人民并肩而行,赞美火热的新生活,讴歌壮丽的新时代,他一直力求在作品中将思想性、民族性、大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创作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还是一位在公众生活中身体力行传播诗歌文化行动的诗人”。
  的确,在那些时间节点,对一个个重大事件,桂兴华始终很早就发出红色诗歌的声波!
  2020年,迎着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阴风,桂兴华井喷似地推出《领跑者逆风而上》、《寒风里:春的浮雕》、《元宵节清早,婴儿哭喊着妈》、《准备换乘: 清清爽爽的明天》等多首新作,满腔热忱加入中国诗坛的抗疫尖刀班,挺进在时代前沿。
  “和平时代也有危险的信号/有时候会面临瘟神无声的警告。谁都在面对戴着口罩的严峻/春天,将対每颗心久久地拷问!”桂兴华在1月29日深夜,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一线勇士,并依然站在时代高度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围绕时事:洗涤的手都在反思/该怎么换乘清清爽爽的时间和空间?
  诗中“换乘”这个关键词实在妙:
  不能只图痛快、便利,不能习惯聚,习惯大场面
  隔离多日后的醒悟/以格外的清醒慎重发言
  下车时才发现:乘错了,快反而变成了慢!
  每个人都得不断排除病毒
  查查心中的大世界、游乐园/到底有没有被污染?
  著名朗诵艺术家宋怀强连夜录制了视频《准备换乘: 清清爽爽的明天》,认为该诗充满镜头感,眼前有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他由此设计了整装待发的乘客在车站前一阵阵铿铿铿的脚步声:
  面对如此开阔的车站
  严格的测检贴近了我的身边
  拐点,无比灿烂的春光
  终于越过不该疏忽的冬天
  我,手执一张值得纪念的车票
  风衣更加明快,步伐重新矫健
  这首诗立即被四川编发的《2020年中国抗疫阻击战诗逊选中。另一首《朝霞,永远伴着夕阳》,经全国诗歌报刊网络联盟、中国诗歌万里行等单位评选,名列“十大最佳抗疫诗歌”榜首。
  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凯旋之时,3月19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他深情的诗作《上海知道》。当天中山医院举办的隆重欢迎仪式上,播放了根据桂兴华特意创作的朗诵诗《逆行的中山之心》制成的短视频,使勇士们的家属满含热泪。美的诗句如此激荡人心,顷刻间就与那些劣质品拉开距离,严格区别于那些“应景”之作。
  “每颗心脏都是一座不空的城/日夜关注着疫情的变化
  每部手机也是一座不空的城/时刻奔腾着破冰的思潮”
  他的诗富有艺术震撼力,网上点击率颇高。人们纷纷在中国作协主办的网上朗诵会、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上海作家网、《文艺报》、《上海诗人》公众号下载诗稿,反复录制朗诵,喜马拉雅音频也参与进来,迅速传播。《上观新闻》在标题中,醒目地引用了诗人的思考,并推荐桂兴华的作品,《文汇报》的长篇新闻综述里也做了介绍。
  许多年前,高校中文系就通用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写道:“桂兴华、纪宇、王怀让、罗高林、林春荣、张庞、卜宝玉、顾偕等形成了一个新政治抒情诗群,并进而以他们的创作掀起了一股展示历史画卷式的新政治抒情诗潮。” 
  桂兴华总能在第一时间发声,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成了新时期创作政治抒情诗数量最多、影响甚广的红色诗人。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周内,《文汇报》就迅速发表了他的新作《幸存的小手向红星致敬---题一张照片》:
  小郎铮,你只有几岁? 你挣脱死神的右手,恭恭敬敬向正在漫山
  遍野搜寻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队礼。你稚嫩的手势,包含了一万声感激。一举起,就催落了多少眼泪…… 整天整夜闪烁的红五星,比天上所有的星星都亮、都热的红五星,从课本里走了下来,从歌声里走了下来,终于走到了你的跟前! 多少年以后 ,你也会成为红五星中闪亮的一颗。挺拔在军装里的你,在危急中奋不顾身的你,也会将最及时的温暖传递!你也会,被许多许多陌生的手致意-…     
  桂兴华的诗用事实说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是有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洞察力,准确的政治把握。他不仅续写了政治抒情诗的新篇章,而且营造了气尝形成了磁尝拓展了市场,发扬了通过朗诵诞生效应的优秀传统,为诗坛注入了强力。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这样评价:“桂兴华的诗走向社会,走进人民群众,反响热烈,像鼓舞和凝聚民心奔向小康的嘹亮号角。”
  桂兴华晚年的一大亮点,就是推动基层群众的诗歌朗诵活动。他创立的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上海地铁朗诵角、经典诗歌讲座等,先后入寻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项目”、“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品牌特色项目”、塘桥街道“荣誉集结榜”、“先锋服务先进个人”、新华街道创新“微项目”等。“桂兴华诗苑”,先后挂牌到了浦东图书馆、母校浦东中学、张江高科技园区、新华路街道。他现在居住的幸福居委会,家中还有不定期的诗歌沙龙。
  这些都印证了桂兴华的理念:政治抒情诗的根在百姓当中!他“撑”起一个朗诵团,传递正能量,更让众多名家,照亮了“草根朗诵者”的红色人生。
  远在1997年春天,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举行过一次名为“时代强音”的桂兴华作品朗诵会。一位老教师动情地说:“什么是诗?诗就是一颗火种,被诗人点燃后,放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燃烧1
  2000年,建平中学的学生们朗诵桂兴华的作品,观众多达4000人。学生们这样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即使过了若干年以后,我们也会牢牢记住那激动人心的时刻1
  2019年,桂兴华应邀到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上党课。党建办公室的叶子青,听了以后当场激动地说:“《1949:开国大典》中,一双巨手终于推开了前门,打开了永定门/紫禁城所有的门全部向新的主人打开/但为何一沿着长安街那长长的线索/你眼角的泪就悄悄绽出了不可抑制的恨和爱?这几句诗以老北京的城门寓意开启新中国之门;而毛泽东眼角的泪令人动容,这是领袖对人民的大爱和对峥嵘岁月的缅怀。桂兴华政治抒情诗中的细节是其特征,值得诗歌爱好者认真学习”。
  这天怎么特别的蓝,这云怎么格外的白
  广场,被当成了一张稿笺铺开
  每一个标点都来自欢腾的人海
  整个中国不就是一首宏大的诗吗?
  你不是仅仅靠一个人写,而是发动了村村寨寨
  终于写出了印在每一双眼里的长卷,举在每个人手上的等待
  你酝酿的佳句啊,就是此刻飞向每一片晴空的云彩……
  每每读桂兴华押韵的诗,总会浮想翩翩。
  同与桂兴华在定远插队的上海市政协干部费金林认为:不忘初心,才会有坚毅和韧性。桂兴华在写作时肯定浮现,在茅草屋里怎么仰望星空,在煤油灯下怎么偷读“禁书”,在水稻田里怎么赤脚插秧,在大太阳下拉犁翻地怎么汗流浃背,在土灶台边呼噜噜大口喝山芋稀饭的酸甜苦辣……今天翻看桂兴华的第一本诗集《第一次诱惑》,那里有《喝吧,大伯》:“一碗咸菜拌动着久藏的麻油,添一碟从腌罐里捞起的豇豆,一双我熟悉的积满老茧的手,端来一盅清亮亮的山芋干酒。”桂兴华写道:“换下满是汗渍的内衣,修剪了布满血丝的指尖,这双以草绳作鞋带的胶鞋,带着踩过牛粪的记忆,挤进了高跟皮鞋的行列。我,永远是大上海里的小村人。” 这种坚毅和韧性,来自于他曾经磨砺过的小村,让诗人有一种使命感。
  2010年年初,桂兴华在甲秀里毛泽东故居巡展为期10个月的“红色主题实物展”,展出他40多年来在韶山、井冈山、古田、遵义、赤水、延安、西柏坡、北京、广安、深圳等地的收藏品。前来参观的塘桥街道罗科长邀请他的展览到塘桥落户。
  2011年7月22日,“桂兴华红色主题工作室”在塘桥挂牌。塘桥的“红色氛围”与他极其吻合,桂兴华有了一种归属感。
  浦东新区政协秘书长,时任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奚德强在揭牌仪式上赞扬:“桂兴华,红色诗人的标志。政治抒情,时代烙印;桂兴华,社会组织的标杆。文化传播,公益先锋;桂兴华,民众百姓的良师益友。血肉联系,蓬勃活力。感谢您在塘桥的奉献,感谢您在赶考中讴歌,更要祝贺您在阳光路上青春飞扬的正能量。应该说,诗歌是最古老、最基本、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春风是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的一步过江”。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时任中共浦东新区宣传部长尤存四天后,到塘桥指出:“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有了特色才有了竞争力,特色也是影响力也是话语权,特色打出来以后优势就出来了。桂兴华老师的红色主题,就是一个特色。特色是一种个性。越到基层,很多东西是通过文化的因素来体现政治。”
  桂兴华“红诗”朗诵邀请赛,是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赛前,举办了三次免费培训,还专门把青少年的比赛时间放在了周末。200多名参赛选手来自浦江两岸,包括已经退休的老工人和将进初中的女学生。比赛的获奖者组成“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桂兴华任团长。
  2015年6月28日傍晚,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四楼,朗诵团正在朗诵桂兴华的《古城纪委书记的日记》:
  时间让那些衙门官舍,诗意和生意一起客满。
  时间早已是睁大眼睛的检察官。时间,自有一本账……
  认真聆听的,有前来视察的国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一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陪同。
  桂兴华与浦东有着不解之缘。自1980年开始,他在塘桥陆家宅202室住了八年。一张写字桌,一台18寸金星彩电,成为他关注浦东、夜夜“观潮”的“根据地”。
  四十年后他推出的新著《领跑者》中,记录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如浦东大道141号,当年浦东开发简陋的办公室,传达室里一把“摞在路边/也许也没有人捡起”旧椅子,引起他的关注:“你听过许多商行的脚步/见过无数大师的汗滴/艰辛来坐过,漂亮来坐过/坐过的笑/换了一茬又一茬/才有了如今/这么多把交椅”。
  2006年深秋,桂兴华约我同去浦东采访,计划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作长诗。目的地首先是白莲泾。因为中国馆选址,白莲泾位列其中。大量的采访后发觉居民们除了喜悦还有很多困惑。大半年时间,我随他一起深入周家渡、白莲泾、三林世博家园等地,目睹了一个激情诗人是怎样在鲜活的荒滩、工地,完成了积累与升华。决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来回奔波不下50次。这种态度,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实属罕见。
  于是,就有了内涵丰富的《老妈妈旗袍队》,有了《新书架里的旧瓦片》:
  “这片瓦/曾经是老父亲弓下的脊背/是危棚最后的贫困/是岁月留下的另一页记录/今天,一辈子/穿着深灰色外衣的它/终于升上了一层层电梯/它也是一位作者/告诉南来北往的注视”。
  桂兴华的政治抒情诗为何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在他家中,人们会轻易发现他的一个癖好,那就是喜欢搜集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有些的确很特别:俄罗斯音乐会的票根、电影《羊城暗哨》的黑白说明书、“大白兔”奶糖的糖纸,对知识青年特殊供应日用品的优惠券、当年上山乡的火车票……别人以为是废物,到了他手里,变成诗意盎然、含义深刻的宝贝。他透露:“细节永远是第一位的,蕴含诗意的细节掌握得越多,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一步过江”,十分像桂兴华的行动,他说:“下午,逼迫我行动。别人的夜晚是我的黄昏。” 时代变了,对诗人的要求更高。这就是所谓“功夫在诗外”。
  年逾六旬、却很“时髦”的桂兴华,尽管他的衣衫被汗水湿了又湿,依然主办了两届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依托这个“据点”,创建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担任顾问、并题写团名的“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这与当下许多诗作无处发表的尴尬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
  我是121层上海中心大厦开挖基坑的工人啊
  我是接受指令就炒出时令蔬菜的机器人保姆……
  这是桂兴华《春风一步过江,万花攒动》中的诗句,朗诵团之名由此而来。春风是改革开放,一步过江,是对当今浦东浦西距离的最好注释。朗诵团从最初的30多人,已迅速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其中有6人进入上海“百佳选手”。
  张孚玉是“码头号子”表演队队长,铿锵的节奏让他的朗诵有自己的风格,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引起轰动。罗志坚是立晟假日酒店的人事经理,他表演的《打桩,打桩7很有力度,体现了开发者的豪情。朱素珍老奶奶说,只要还能站着,她就会一直朗诵下去,她本来浑浊的眼光变得明亮了。
  毛国治退休前是一名海员。一次在社区报上看到了桂兴华的文章,他想桂老师和我住在同一个新华街道,他就在附近小区找,一个个居委会去打听。毛国治终于见到了诗人。每次从朗诵团回来,精神焕发。小区门卫不解地问,你干什么去了,精神这么好。毛国治就高声回答:我去朗诵了。虽然心血管上装了多只支架,而朗诵是我精神上的“支架”,让晚年充满快乐。他和顾卫芳,以及茅宝珍和张贤春朗诵的《开国大典》,纷纷收到演出邀请,在浦东新区连连获奖。还有位姑娘叫王融融,参加活动后经常得到名家指点,很快就成了骨干。那年高考,她以高分考取了影视专业本科。
  夏玉兰退休前是个国企财务,她发觉桂老师的诗不仅有韵律和节奏,更有故事和细节。她选了一首《澎湃故居》,激情尽释其中。每次艺术家在台上朗诵时,夏玉兰总喜欢站在台侧观看。一次,丁建华朗诵《韶山,一个小站》后退场,夏玉兰发现丁老师满脸是泪,还没有从诗的情绪中走出来。丁老师对她说,朗诵者不仅要理解诗的含义,更要让自己沉浸在诗里!
  每次诗歌讲座,桂兴华自编教材。许多名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从新的视角解读了经典名篇。如臧克家《有的人》、郭小川《向困难进军》和贺敬之《雷锋之歌》等。
  贺敬之先生是新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开拓者。桂兴华与他交往甚多。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夜,在杭州灵隐寺附近的白乐桥“中国作协创作之家”,桂兴华和我一起拜访了贺老。他的观点鲜明:“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关注政治的。一个诗人更是不可能没有政治意识。”桂兴华汇报:“写政治抒情诗甘苦自知”。贺老说:“反感你这种政治抒情诗的人,他们的心中另外有一种政治”,然后,他谆谆道来:“你的事业心很强。你的政治抒情诗很有影响。那是你努力的结果。你的朗诵诗要坚持写下去。”
  我提出:“如今的诗人要有公关、策划、运作、创业等综合能力,像桂兴华,诗要写,大型朗诵会也要开,书更要一本一本出,这不是没有能力的诗人能办到的。”贺老赞许地点了点头,并与桂兴华商量:怎样为新书《前进!2010》题字。……
  2013年春天的“首届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上,朗诵团副团长奚虹发言:“我是塘桥社区的居民,我有三个想不到。我没想到桂兴华的诗有这么大的魅力。老百姓喜欢一个字:红。读了桂老师的诗,我马上有种感觉,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就像读贺敬之,郭小川的诗,能给你带来一种热情、激情。”“我们搬运过盛唐,我们搬运过晚宋,一肩搬过来吴淞入海口,才形成如此汹涌的黄浦江1这样的诗句多带劲!桂兴华的诗在居民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老百姓这么喜欢看,喜欢朗诵,这是很不容易的,桂兴华的诗在塘桥被认可了。任何时候,老百姓不认可的,就不能称为好诗。第二,没想到塘桥街道的领导有这么大的魄力。塘桥十年前就提出:文化立社区,把一定的精力放在了满足居民文化上的需求。第三,没想到桂兴华的诗能够在塘桥搞得这么红火,有声有色。《殷夫:雪亮的尖刺》《江姐:映红时代的脸》《彭湃》《任长霞的手机还在响》《孔繁森:你仅剩8元6角钱》,以小见大、富有生活气息的红诗,更适合朗读,读者普遍反馈,桂老师的诗歌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便于传播。一个街道级的诗歌邀请赛,没想到吸引了这么多人。秦怡、丁建华,马莉莉、方舟、梁波罗、陈少泽、王洪生、王涛、孙琴安、淳子、易峰、梁辉等与百姓一起上台朗诵。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没想到”?就是因为,塘桥有一位诗人桂兴华以及他的工作室。要感谢浦东和塘桥的大力支持,使得桂兴华有了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他同时还力荐了舒婷的《致橡树》、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峭岩的《遵义诗笔记》等许多佳作。朗诵团到毛泽东旧居、迪士尼工地、南湖等处巡演,创造了许多 “没想到”。
  当然,桂兴华也有自己的“没想到”。没想到妻子小燕2015年
  11月因肝癌去世。作为贤内助,她为诗人的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一些名家应邀出席活动,都是小燕去他们家接送。2015年8月书展,桂兴华在成都机场受阻。小燕傍晚,叫来叫去叫不到出租车,手机又没有电了,她想尽办法,满头大汗赶到现场,接连几句:“马老师,对不起!对不起1 ……
  好在桂兴华身边,如今又添了新的“特别助理”,帮这位除了诗人头衔,还是活动策划、现场导演,甚至是剧务、跑腿的联络
  员、将一个个业余选手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输入手机的购票者,让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迎接建党百年的长诗《兴业路了》早日
  搬上舞台:“将春风习习的千万里,迎入即将抵达的下一站!”
  桂兴华的灵感,很多次来自地铁。他于2014年5月初,在地铁世纪大道站创办了“上海地铁朗诵角”。在行色匆匆的地铁站,人们会有心思停下脚步来听诗吗?桂兴华偏要做这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尝试。
  “微信里没有夜,都把明天的阳光当车灯,甜蜜的计划纷纷上车,并且盘算着各自的路程”,那天走进上海地铁2号线、4号线、6号线和9号线交汇的世纪大道地铁站,在转换区,人们看到的,既不是某电商吆喝,也不是美女怀揣化妆品的微笑,却是一句句读起来让人振奋的《中国在赶考》。其中既有《写在自贸区服务大厅》、《写在浦东迪士尼工地》、《庆丰包子铺》等新篇,也有《1977高考》、《致邓丽君》、《陆家嘴的一把旧椅》等旧作。
  作为由贺敬之题字的“上海地铁朗诵角”的承办方,上海地铁运营二公司的工会主席李君俊直言:“桂老师的诗基调昂扬,振奋人心,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他写上海地铁,用一面挥舞的小绿旗,让每个地铁人都感同身受。这些都是他深入基层才挖出来的,他甚至去了盾构推进隧道的工地,他的诗我相信不怕没有读者。我请桂兴华来是为了地铁的同事和乘客们考虑,桂老师带我们一起读诗,同事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这让我看到了诗歌的魅力,他的诗也打动了很多乘客。”
  在寸土寸金的地铁站,桂兴华的诗歌还占到了四个非常好的“广告位”,从2号线到4、6号线的转换B区,一坐上自动扶梯就可以看到4根巨型立柱上包裹着《中国在赶考》的经典诗句。但据悉,这些广告位可都价格不菲,而且地铁几乎所有的广告位都是被广告公司买断,所以地铁运营要做这个诗歌朗诵的海报,其实是赔钱在做。贴了多少海报,就得赔多少广告费。
  桂兴华坦言,“地铁里的脚步匆匆,我希望唤醒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希望每个人稍稍停下来想一想,下一站究竟在哪里。有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对走好未来的路有帮助。” 有个络腮胡子的外国人,静静坐在那里直到演出结束,尽管他听不懂中文,却不时竖起大拇指,连连说:非常好,非常棒!主动上台与诗人合影。他自我介绍是来旅游的捷克人,这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天,在世纪大道换乘地铁时听到朗诵,被深深吸引。虽然语言不通,艺术却能产生共鸣。
  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桂兴华一直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而且经历了一段相当孤独的岁月。他坚持到今天,终于这朵花碰到了一个好时代,可以怒放了,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政治抒情诗,兴华大行其道,为政治抒情诗做出很大的贡献,现在跑到全国去,对桂兴华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他是独养儿子”。 
  这个大上海红色诗歌的“独养儿子”,是一位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依然坚持以诗歌作为有效话语方式的勇敢者和成功者。他1988年写过一首散文诗,题目就叫《我还是慢慢红了》: 我不敢燃烧。密密的竹叶,已经摇响了整个视野。好大一片竹林啊!尽情张扬着青色的冷。青,在一副巨大的油画里溢出。我,多想融入这组幽静的旋律啊!别,别有另一种颜色!但不知怎的,我还是慢慢红了。红得像我羞怯的脸。并不是为了显赫,灼烫列队的眼神。而是为了与竹林组成有层次、有对比的背景,献给所有的招展……因为我,是一枚枫叶!是血,怎能不奔涌?不燃烧,就不是火啊! 
  今天,桂兴华说:“一枚枫叶,毕竟太弱、太弱。只有枫叶成为一簇、一簇,形成一大片,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同伴,比我更红、更强,才是最好的风景。十年前,我为自己的红色实物展取名为《
  中国渐渐红了》。寓意就是中国红了,我们才能红。感谢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们。通过我们的奋斗,让时代更红吧1   

    写于2020,8,9,早晨,上海盛夏
  
  傅亮简介:198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曾任复旦诗社社长、复旦大学学生会首任社团部部长、上海市大学生诗社首任社长,复旦大学校报副主编、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
  曾任上海东方电视台《快乐大转盘》策划、撰稿、编导。1988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在《诗刊》《上海文学》《诗歌报》等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及文艺评论50万字;为上海国际电视节开幕式及上海电视台大型主题晚会节目撰稿人。200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逝者如斯》。30年间,先后与桂兴华、杜国清、陈鸣华等完成新诗对话20万字。担任《陈逸飞》《黄永玉》《邢同和》《陈逸鸣》等艺术名家电视片策划、撰稿人和陈逸飞电影《理发师》编剧。2000年起,专业策划、运作“上海新年第一游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民俗第一游龙华庙会”“上海旅游节唐韵中秋”“走进老房子”“汇游徐家汇”“印象衡山路”等活动。
  

  1、 秦怡2012年2月,到塘桥为朗诵团揭牌

  2、 时任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到塘桥调研,胡劲军等陪同

  3、 2019年,桂兴华在塘桥工作室

  4、 塘桥系列诗歌讲座

  5、 2014年,桂兴华在世纪大道站辅导地铁公司员工

  6、 2016年,上海地铁朗诵角迎新年活动

  7、 桂兴华在浦东中学辅导同学们

  8、 “桂兴华诗苑”揭牌

  9、 朗诵团在傅雷图书馆开展活动

  10、长宁区新华街道2011年桂兴华红色实物展请柬

  11、桂兴华2020年到浙江安吉余村采风

  12、导演滕俊杰在上海书城回忆:1997年大型音乐朗诵会

  13、书法家奚松林抄录长诗《兴业路》序,在上海作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