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行走大地与山川灵魂的拷问之书

——专访李自国最新诗集《2018—2019:我的灵魂书》

2020-08-07 作者:曾琦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书收入了诗人李自国2018一2019这两年间创作的最新诗歌作品,均已在全国各大诗歌报刊发表和主要网络平台推出。
  李自国最新诗集《2018—2019:我的灵魂书》 ,(以下简称:我的灵魂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本书收入了诗人李自国2018一2019这两年间创作的最新诗歌作品,均已在全国各大诗歌报刊发表和主要网络平台推出。这既是诗人行走大地山一程水一程的心智顿语,更是一种触及到生命的深度与游走的灵魂,这也是他用双眼“丈量”辽阔无比的日月山河,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的气度和维度。近日中诗网记者采访到李自国,他对诗歌写作回归的原因,《我的灵魂书》中许多耳目一新的呈现,以及在近几年走进名山大川、自然山水中的许多话题等作了逐一回答。
 
    回归——缘于对苍天大地的指认,对历史文化的亲近,对人间万物的彻悟,所有这些,应由诗歌之光去追寻精神空域的彼岸

      “这是一部承载了太多时光秘境和灵魂阵痛的诗集。”对于《我的灵魂书》的出版,李自国颇有感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从事专业诗歌编辑32年后,即在四川自贡作《蜀南文学》诗歌编辑6年、《星星》诗刊作诗歌编辑26年后,首次回归诗歌写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归来者所呈现给诗坛的一部最新专著。
   追究回归写作的原因,李自国坦言其实是来自于对中国当代诗歌的一种深度启蒙,当你直面同质化、类型化的诗坛,你会觉得虽然诗人生活在民间,但他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凡人,只有特立独行、尔行我素,始终如一地秉承一种有难度、有深度写作的盲区、深水区和无人区,才能从乱象丛生的诗坛寻找自身的涅槃重生路径,让诗歌与诗人的双向自救带来它的辽阔与高远、悲壮与豪迈、柔情与颠狂。他告诉中诗网记者,经过多年对诗歌的坚守与求索,反叛与创新,对于诸如大千世界、人间万象,时空地理的不停穿棱与反刍之后,再次回到诗歌这一万劫不灭的时光隧道之中。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不仅能与云蒸霞蔚的大自然亲近,尽情展现个体的自由书写天性,还能在人类拓展的文化通途中,领略丰盈璀灿的历史文明。只有诗歌能够更具诗性和人性,更有张力地传达人世的沧桑、坚韧与苦难、悲欢与离愁。“诗歌能完成灵魂的洗礼和升华,能呈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能让我们不断抵达平平仄仄的远方,这也是我过去几十年不断跋涉、不停前行之后,仍然选择它回归它的真正原因。”李自国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弃医从文迄今,李自国已陆续创作出版了14部诗集,有的已获奖,有的已翻译到国外,但对他而言,那些都是遥远的过去。近两年,李自国在马不停蹄地行走中,一直在以书映光而读之,读山水,读大地,读内心,让大自然过滤思想,让名山大川净化心灵,在与世俗的不屈不挠中抗争,在现实的迷茫迷幻中求索,他对生命的沉淀、生活的巉岩、生存的苍穹,对所有天空与土地、自然与时光的思索都丰赡而诚实地展示在《我的灵魂书》之中。就诗歌创作本质而言,他认为:“诗是灵魂里的宗教,是生命中的千山万水,是诗歌让我变得从良、从真、向善,因为诗而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整个人生。”
在《我的灵魂书》中,李自国更多地运用了多种现代派的表达方式,重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创新,许多读者都感到:作者实质上秉承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拜谒名山大川的传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行诗,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古人能留存下来、传世至今最多的,还是那些亲近大自然的山水诗和游踪诗,李自国的《我的灵魂书》延续了这一中国古诗词的生命基因,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走诗”,而是诗人的一种独立思想与精神操守的穿越,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对人间万象的灵魂拷问。


  
行走——写诗,一定要让诗去行走,让灵魂去翻手为云复手为雨,让诗的魔力去打开生命

  这两年间,李自国的足迹已遍布内蒙的辽阔草原和茫茫戈壁,神秘的西域令诗人茅塞顿开,也令诗人灵魂出窍,无论阿拉善、科尔沁,呼伦贝尔、乌兰哈达、克什克腾旗等等,一路西行,游历了青山绿水、崇山峻岭,无边的沙漠、无际的天宇,李自国被一次次撼动,随即写下许多有关神秘西域的诗,也收录在《我的灵魂书》中。李自国对草原对苍茫戈壁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这个来自川南,来自天府之国的子民,得到上苍的某种感念和昭示,由此才让自己的诗不竭闪灼出血性之光和灵魂之光。李自国诗歌中的“文化地理学”,依旧有脚步丈量世界,用心体会山河的痕迹,这一次,李自国更有一种“走到更纵深更奇险处”的独特体验。他告诉中诗网记者,自己现在每天都在与大自然对话当中,对人世苍生、宇宙万物、生命意义的诘问和感悟更为深切,觉得人就应该和山川河流融为一体,成为它的骨肉和血脉,“当你进入山水的本质中,你会发现山水的心脏在跳动,山水的肤色在随大自然而不停变幻,也能体验它亿万年间嬗变而至的酸甜苦辣和万种风情,一句话,它是有知觉、味觉、色觉和灵魂触觉的。”
  这些年,李自国在不断反观以前的诗歌,挑战自我,不断创新,行走——写诗,一定要让诗去行走,让灵魂去翻手为云复手为雨,让诗的魔力去打开生命,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很难说他真正进入了诗,诗的“进入”是一个万箭穿心之后妙不可言的生命历险,非常值得诗人一生去守候与驱离、体悟与探觅,“诗歌是一剂抗灵魂病毒的中药,是疗救灵魂的,无疑又是刻骨铭心的。通过这么多年的积淀,我对各类诗歌流派和各种艺术风格都兼容并蓄,不断脱胎换骨,不断与之突破和超越,不停创新与反叛,惟其如此,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跟别人不一样,才有那种大格局、大视野,也才有不同的海拔和维度,因为创新才是深植于诗歌肌理的魂魄,也是诗人的宿命!”李自国阐释道,就像面对同样一方水土物象,每个诗人的感悟不一样,其差异性就是诗人个体的排他性,诗人自身的独有经验与感悟,而这种感悟除了生活储备、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的储备之外,最为重要的则为感情的储备,情何以堪?情怀贯穿于分行文字的生活起居之中,若没有感情的熔炉,一堆再华丽的文字就会变得冰冷、苍凉,而豪无生命的气息与气象!
  诗歌到底会留下些什么?经年以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优秀的诗歌总是给后人留下诗的魂魄,润物无声地令人长久萦绕于心于脑海中,这是极少数。大多数诗歌多伴给后人留下一堆骨头或一滩血肉,让人去啃去咀嚼去获取不同养料,而糟糕的诗歌,总是给后人留下一地鸡毛或一堆泡沫,让人们去忍受口水诗和肥皂诗带来的无限诟病。


声音——业内大咖点赞:揭示了周游大地和澡雪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一再重新擦亮诗的天际线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著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李自国的这部诗集以其独特的方式 ,揭示了周游大地和澡雪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透过其有意无意间的你、我对话结构,那些久已消逝或正在消逝、却为我们习焉不察的事物,那种令古老和当下混而不分的情感交流,一再重新擦亮诗的天际线,一再提醒我们,诗人的职责从来就是沟通天地人神,诗歌写作既是种种生命能量经由语言的相互转换,又是一种在‘无边的梦想,无畏的风暴’中坚守的灵魂修持,兼有招魂和自我净化的双重功用。其自由放逸的语言方式,其复沓手法的巧妙运用,包括不时出现的饶舌式的RAP节奏,不仅强化了这些诗的某种歌唱性质,而且于滚滚红尘中,顺便疗治着我们因形形色色的精神分裂所导致的‘偏头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著名诗歌评论家张清华认为:“‘从自身的肉体里狩猎,让灵魂追杀’,写作的真谛也许就是无休止的向内的进发。李自国用率真之笔勾画出了他自己精神的肖像,让我们看到了那纵深而宽广的景致,并确信灵魂的宽度就是语言的边界,生命所及即是语言被诗意照亮。”
  著名诗歌诗评家燎原说:“《我的灵魂书》是基于时代内在诗意的丧失,作者在物欲空间之外的远方场景中,建立的第二精神地理空间。但它并不是作者的远方和“别处”,而是其灵魂镜像中的此在。是作者不安于日益加剧的现代内心争吵,由此产生的诗歌不再对心灵形成安慰,故而折身面向远方的寻魂,它指向大地的诗学及与大地相互滋养的古老诗意,并发现这正是自己灵魂的羁縻之所。他因此回到故乡般地沉醉其中,贯穿于作品中排闼直入的酣畅感,词与词之间弹性拉伸中谐音词或关联词的不断派生,以至曲尽幽微,使其整个写作传递出一种心窍洞开的兴奋与喜悦。而能够安慰心魂的,正是这样的光芒涌入。”



  李自国,笔名西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星星》诗刊编审。已出版诗集《第三只眼睛》《告诉世界》《场—探索诗选》《生命之盐》《西村诗话》《行走的森林》《2018一2019我的灵魂书》《骑牧者的神灵》(中英文)等14部。曾获四川省文学奖、中国第三届长诗奖、郭小川诗歌奖,新诗百年优秀作品奖等,作品入选百余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