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绿野

诗歌是灵魂驻守的高地

——家国情怀是诗歌创作的最大公约数

2019-06-26 作者:绿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签约作家绿野新作快递。
  诗歌是伴随华夏民族成长的脊骨与灵魂。无论是从生命个体的小我抒发,还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无论是对真善美的讴歌,还是对假丑恶的鞭鞑;无论是对故国家园的眷恋,还是对家国情怀的执著,总之,它早已超越了文体本身的局限。
 

  以《诗经》的产生历史背景为例,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305篇。从时间跨度上来推断,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囊括了至少800年的历史。因为,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励精图治进入鼎盛期。之后,延年800年的周王朝,创下了中国封建王朝立基时间最久,王族家风传承体系建立最早,传承较为完善的纪录。
  《诗经》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其中,《诗经》《大雅·灵台》篇中,便描写了周文王捕猎情形:“王(文王)在灵囿(”囿“,围起来的园子)”。园内“糜鹿攸伏”,“白鸟翯翯(白亮)”,“於牣(满)鱼跃”,“矇瞍奏公”(盲人乐队成功地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与民同之”。而据有关专家考证,“灵台”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了。
  显而易见,诗歌与其它文体大致相仿,它的产生是受一定客观环境影响的。而这环境包括: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因为诗人本身就是这些生态圈中的产物。
 

  汉武帝始,汉帝国的勇士们金戈铁马,抵御外辱,开拓疆土,为华夏民族的立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公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从此辽阔的西域纳入华夏版图。
  顺延历史的时间轴,到了唐帝国,从唐高祖李渊始,至唐太宗李世民,历时12载,唐帝国一直忍气吞声,向北方强悍的突厥称臣,且年年进贡。直至突厥强权的统治者始毕可汗去世,颉利可汗继位,并撕毁与唐帝国的‘契约’,此时的唐帝国经过连年休养生息,兵强马壮,开始武力对抗突厥,在取得对突厥征战的彻底胜利后(东突厥),唐帝国的统治者们开始着手经略西域。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的设立,标志着唐帝国经营西域进入全盛期。正是这重要历史时期,唐帝国涌现了诸多执著于金
  戈铁马、开拓疆土,建功立业的有抱负的边塞诗人。岑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等,大历五年卒于成都。
  作为帝国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曾两次出塞,在西域戍边6载。其边塞诗“雄浑跌宕”、“雄奇瑰丽”,现存70余首。也是迄今发现,唐帝国留存边塞诗最多的诗人。
  录《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如下: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该诗铮铮铁骨,号角连鸣,征战前的气息扑面而来。其宏伟壮阔,史诗般的画面感浮现眼前;史诗般的音乐感,绵延于耳;史诗般的现场感,为我们再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伟大时代。
  可以说,岑参的诗充满边塞生活气息,且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激情。有些作品中,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当然,唐帝国除了岑参,还涌现了高适、王昌龄、王维、杜甫、李白、王之涣等等,影响后世的边塞诗人。他们如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的名星,煜煜苍穹。
  可以说,从唐帝国始“家国情怀”在诗人的笔下,在诗人集体意识的催发下,在壮丽诗篇的抒怀下,“内圣外王”的文化基因及强大的传承力便得以彰显。
  由此,边塞诗的思想性和艺术光芒,便穿透了历史尘埃,达到了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巅峰。
 

  上世纪80年代,以诗人周涛、章德益、杨牧为代表的新边塞诗主义,崛起于西陲(新疆)。同时,又一说法是以昌耀、周涛、章德益、杨牧为代表的新边塞诗。总之,不管哪一说法,新边塞诗一时响彻当时的中国诗坛。这种有高超战略定位,精准战术实施,精湛诗艺表达的文学现象,照亮了西部天空!也给中国新诗的百年衍进带来了一抹亮色。
  诗人三剑客也罢,诗人四剑客也罢,吟啸当时的西部诗坛,盛名与影响深远。它是继汉唐边塞诗风后,继承、弘扬与创新中当代诗人的一次超视觉体验。无疑它是“家国情怀”的赤胆写照!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古西域就是兵戈之地。新疆自和平解放以来,尤其进入新时期、新时代以来,它的区位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无论是从反恐的第一战场来看,还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宗教极端主义来看,新疆地区甚至一度成为中西方势力博弈的焦点。
  2019年,中国政府面向国际发布了《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白皮书中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境内发生了数千起暴恐案事件。这一罪行是反人道、反人类的。
  上述引申对诗人、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关联呢?
  让我们来领略下,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一诗中,对于家国情怀的执著表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中引用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被围白登山的典故(今山西大同以东)。
  只要对汉唐以来的边塞诗略有了解的朋友,都会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征战、杀伐,反强族入侵的不屈不挠精神。
  因为汉唐时,恰逢匈奴、突厥崛起时,中原王朝在游牧部落的弯刀、铁蹄洗掠下,时刻面临着土崩瓦解、亡国灭种的威胁。
  上溯至西周时期,野蛮强悍的西夷犬戎族攻破西周,周幽王被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曾经延年800年的周王朝覆灭。
  沿历史的轴线下移,南宋是当时世界最富的国家,财力占当时世界的60%。然而,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宋钦宗不但被金国所俘,北宋灭亡。竟然连皇帝的母亲、皇后、嫔妃、公主、宫女等一并被俘,这些女性成了金国兵将们发泄的人肉工具。
  纵观历史,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更迭,除了内部矛盾自然更迭外,外族强势入侵导致国破家亡屡见不鲜。
  所以说,历史没有假设,错过了不容选择。
 

  自上世纪80年末,以周涛、章德益、杨枚为代表的新边塞诗三剑客,因各种因素退出新疆诗坛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新疆诗坛便出现了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
  1、缺乏强有力的旗帜鲜明的领军诗人;
  2、地方团伙主义,个别无政府主义倾向明显;
  3、后续新秀诗人在作品出版等面临瓶颈性问题。
  当然,在此期间,新疆不是没有优秀的诗人产生。只是靠版本说话的年代,处在底层的优秀诗人们被“洛阳纸贵”拒之门外。
  而在传统的地界上,也崛起了一些诗群部落。如北疆的天雅诗社诗群、克拉玛依的油城诗群、伊犁诗群、石河子大学为依托的“火种诗社”、乌鲁木齐诗群,在南疆崛起的喀什诗群,以及由我本人发起、倡导的天山南麓新边塞诗群。
  在这里简述下天山南麓新边塞诗群。在天山南麓,以诗人吕献、绿野、黄也、老点、吉利力·海利力、苏德新、肖梅、吐拉罕·托乎提、吉尔、默风等诗人为代表,扯起天山南麓新边塞大旗,并擎起了“精神戍边、文化戍边、诗意戍边”的精神旗帜。这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呈现了维吾尔族诗人用汉语国语写作的鲜明特点。
  如诗人吉利力、吐拉罕等优秀的诗人,不仅能熟练使用维吾尔族文字进行诗歌创作,而且还主动学习汉语,利用国语母语进行诗歌创作。体现了各民族诗人团结共融的喜人局面。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在边疆地区的有力体现。
  换个角度来看,这一诗歌文化现象,难道是扯虎皮拉大旗?难道是哗众取宠?难道是画地为牢的山头主义?难道是争名逐利的滑稽表演?难道是螳螂挡车的跳梁小丑?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地域,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若精神颓废、奢靡堕落、道德滑坡充斥家风,必然也会影响世风、国风。
  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信任与坦诚关系,而是相互防范、猜忌,恣意欺诈、大胆妄为之风横行,那么这样的社会文明发展成果,只能说是被一小撮道德沦丧之徒暂时所窃取。
  诗歌需要净土,同时,诗歌不需要净土。因为,大浪淘沙,有些诗人有免疫力,能够自我救赎。如何救赎呢?莫过于保持内在的定力,从容不迫地过活。诗人的思想与灵魂高于世俗,而他的作品也一定会穿越尘俗。
  荷尔德林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如何还乡呢?莫不如来一场尘世的修行:一个心胸坦荡,正直、正义的人;一个目光深远,能看到未来的人;一个情趣高尚,不屑于与鸡鸣狗盗之徒为舞的人;一个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突破世俗局限的人;一个怀有理想和抱负,不懈奋斗的人,开拓的路永在他的脚下。(2019年6月25日写稿于乌鲁木齐新闻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