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贺文键

中国诗歌文化的没落与坚守

2019-07-22 作者:贺文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要想获得重生,我们切莫讳疾忌医。诗歌的世俗化和庸俗化倾向绝对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习唐宋诗人普遍重视人格的修炼与精神之享受,以历史的责任感看待世界和社会。我们必须不畏艰难困苦,以超凡的毅力求得新生,使中国诗歌这个烟堆重新燃起生动的火苗!

 
  曾几何时,中国诗歌文化何其强大与辉煌!世界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用诗歌来选拔管理人才?只有中国。而且,这个制度运行了好几百年!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精萃,文化中的钻石,我们可以想像得出,中国在漫长的好几百年里,其管理人员的素质得有多高!当时的中国教育是把诗歌作为主要的手段。可以说只要是有文化的人,没有不会作诗的。把历史上的中国,理解为诗歌的国度,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辉煌的诗歌时代,在南宋之后就迅速没落了!
  公元1276年,元蒙组织兵马围困攻打长沙城(当时叫潭州),潭州主帅领导军民竭力抵抗三个月之久。城破之日,他带领剩下官兵与家全部自尽。自尽时,置酒高楼,且饮且吟。岳麓书院三百多学生也全部战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岳麓书院才多大一点的地方呵!以当时的文化水准而言,假如这几百慷慨的学生不死,会对中国的诗歌及历史和文化产生怎样的建树呵!
  公元1279年,南宋政权与元蒙政权在崖山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可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南宋战败。消息传来,当时,战场附近的南宋官员及百姓,发生惨烈的集体投海自尽,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海上是一片浮尸······
汉人,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呵,多么刚烈而又不屈!很多是一些会写诗的人哪!朋友们呵,那个时候不象现在人口众多,十万之众,不可想象。日本人石田三成说“崖山之后无中国”,现在的中国人基本上不认同,认为他不懂历史,讲得不对。我们还在么,没有灭亡嘛!  明末的文学家钱谦益有首诗《后秋兴之十三》,首句写道:
  “海角崖山一线斜,
  从今也不属中华。”
  很多人更是不认同,钱谦益叛明投清,纯属汉奸之言。
  历史上,中国的诗歌基本上属于精英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隋唐代科举开始,制诗就纳入了国家人才选拔的模式中,是对社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考察手段。所以,那时候稍有点文化之人,假如不会做诗是不可想象的。唐代王维考中状元,很大成分是因为他的诗作得好。诗人社会地位之高,远超现在的影视明星与歌星。
  当时的诗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
  诗歌取用,宋代初期的科举还沿用着此法,那时并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会写诗的、写好诗的就应该是国家精英。北宋中期之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趋利成为主要的社会模式,诗赋在科举中便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诗人词赋家社会地位愈来愈有所下降。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中,诗赋与经义的斗争竟然搅进了政治党派之争!当时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如: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等都可以说是亲历者。
  那个时候的诗人,普遍对社会是抱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的。如这样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之一。王昌龄是什么人物呢?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龄早年也非常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才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就是文书的校对,连编辑都不是。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也就是广东。开元之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江宁即今天南京,相当担任副县令之职。然后又被谤谪龙标尉。“龙标”是个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洪江市,古称黔阳,唐朝也叫龙标。龙标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职,科级于部,当时属九品。这么一个人,诗歌气慨之大,雄冠古今。
  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李白,因诗名得皇上召见,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他逐渐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聩。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终于疏之。大家知道李白很想做官,但并不想做个碌碌无为的官。其实,他真正的心愿是济世平天下,有诗《蜀道难》为证: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可见“济沧海”才是他真实的思想境界。
  唐代的杜甫,在历史上被称为诗圣。做过的官并不大,先做拾遗,相当现在的处级干部,后做工部员外郎,相当现在的副司长,副厅级。所以,大家叫他杜拾遗,又叫杜工部。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按照现在主弦律的说法,这叫什么事!看看《三吏·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主弦律者会认为,这简直是给大唐盛世丢脸。《三别·垂老别》又云: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这样的诗,放在今天,杂志能发表吗?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呵!诗人对于天下、人民和历史的责任何其强悍,中华民族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说,宋之前的诗人,可以说是天之骄子,值钱极了。会写诗,写好诗,地位之高,可以蔑视群业。故民心情舒畅,社会环境宽松旷达,生活富足,人们体格及脑力健康。历史上要论中国之强,莫强于唐。有好事者说,元朝疆域广大,战无不胜,不是最强吗?答曰,假使元代蒙古人惹遇唐军,胜负也不一定可分也!何况,蒙古人那些事是汉文化的那些事吗?当然,我们不应该秉持民粹主义思想来看待,然而就当时文明与文化的先进性而言,广大优秀诗人的匆促缺位,经学义理的抬头,给了当时南宋政权造成了重大的人才局限,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元代社会,是以汉族文明为主的中华文化传承一场真正的大劫难,汉语的优秀诗歌传统几乎在那儿断了线。不管历史学家如何美化,汉人的文化思想是受到了统治者空前极端的压制与奴役的。在元代社会的南方汉人区域,几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有人私藏铁器、锐器就是犯罪。其等级制度也十分森严,社会人员共十级,而会写汉字的文化人排在第九等,社会地位比之乞丐还低一等,仅高于娼妓。所以,这就是别号“臭老九”的来历。
  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只是一种比喻之语,但说中国文化在崖山之后开始陨落,中国诗歌从此走向没落,应该不会有大错。远在南宋末期,中国诗歌传统就受到重创,诗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尤如高空坠落,到了元朝,从上九流沦为下九流,而且还处于下九流的底层,这是不争之事实。有人会说,元曲,明清小说,民国以来的影视剧和流行歌曲,也含有诗歌的要素哩,证明诗歌的传统还在延续。这话表面上没有错,其实,与中国真正的诗歌传承,完全是两码事。元曲,明清小说,民国以来的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等等,这些都属于平民的世俗文化之范畴,与精英文化的博大雄强之品格完全背道而弛。精英文化重视的是以天下为己任,重视人格的修炼与精神享受,而平民的世俗文化最核心的就是自误自乐,生存就是快乐,重视人性和自我的需求与物质欲望。
  我不想讨论这二者之间哲学上的高下。我只想说,真正的诗人过得很苦,他们就象一群有着信念与理想的苦行僧,虽然环境苦,生活苦,心里也苦,但他们苦中有乐。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的丧失,独立之人格的放弃,是元代以后的诗人品格中一大缺憾。从崖山之战的公元1279年到今天的公元2019年,中国历史已经翻过了740年了,中国诗歌文化传统之火断断续续,若隐若现,不能说完全熄灭了,但己然是岌岌可危。现当代诗歌逐渐演化成世俗文化与娱乐文化的代名词,诗人被各种集团利用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大家对无调、无品位、无意义的呻吟者和赞颂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宋之后的历代,间或有几位有识的诗人露一下脸,但终因缺乏天分与才具,不了了之。
  站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诗歌应该向何处去?作为新诗的我们还需要最后一搏吗?麦田还需要最后的守望者吗?诗歌的烟堆还可以救活吗?诗的火苗还会重新燃烧起来吗?
  是的,几百年间,我们背着手就这样溜溜地过来了。生活教会我们随遇而安,不多事,不惹事,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脸上春光无限,一代人埋葬着另一代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孙子熬成了大爷。我们沉迷得太久,已经是半身不遂,早巳不能自理。要想获得重生,我们切莫讳疾忌医。诗歌的世俗化和庸俗化倾向绝对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我们应该学习唐宋诗人普遍重视人格的修炼与精神之享受,以历史的责任感看待世界和社会。我们必须不畏艰难困苦,以超凡的毅力求得新生,使中国诗歌这个烟堆重新燃起生动的火苗! 
 
   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