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文人书画 > 书画评论 > 书法评论

贺文键:《狂草艺术溯源》

2017-11-06 22:11:19 作者:贺文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自汉、晋至唐,张芝、王献之到张旭,今草到狂草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张旭作为一个大草的审美意识觉醒者,功不可没。然而,张旭颠草由于辨识的问题,时人无法学习,弘扬发展成为最大瓶颈。假如没有怀素的出现,狂草艺术的审美取向就不会正确地建立起来。

  在盛唐朝较短的时间里,狂草艺术迅速成长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风靡天下,这是与怀素孜孜不倦的追求分不开的。可以说,古代今草创作的局限性,在于几乎没有受到旁支艺术如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的嫁媾。尽管也有汉代扬雄的“书为心画”之说,但并没有有机地将各支艺术充分地溶入进来。而历史进入到了张旭,尤其是怀素,已经能自觉地将舞蹈、绘画、音乐与自然物境化进书法艺术之中,并使狂草书法卓然独立于其它的艺术形式之外,甚至与别的多种艺术样式,如舞蹈、绘画、音乐、诗歌等有并驾齐驱的气势,获得后世及海内外所有艺术家的极大青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而又辉煌的创举!关于狂草艺术的发轫与创建,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探一探书法历史深处的幽微。

 一、关于草书、今草、大草的称谓


狂草,现在习惯称之为大草。然而,在古代的认识与现代并不相同。那是因为狂草的概念成熟较晚。古人把一部分今草作者如张芝、王献之都归于此类。

  所谓大草,相对小草而言。何谓小草?范润华先生的《狂草探微》说:“王羲之的草书,笔画连属,而字与字很少连绵,因而后人称之为小草。”然而,范润华先生又认为,大草就是今草,他在引用了唐张怀瓘对张芝与王献之的草书描摹之后,说:“这些记载大致可以想像张芝草书下笔楷则,较古质,在精熟的基础上绎展为连绵大草。张芝开创今草,赢得人们的尊重,被誉为草圣。”他所认为的大草即是今草,而且将大草与狂草分开,这只能算他的一家之言。

谈到狂草,不得不说到今草。
  今草之初有章草,章草的源头是隶书,但普通的说法是:今草的笔法是从楷书中演化而来。沈鹏先生道:“草书分章草与今草。章草是写章奏用的规范化的草隶,始于东汉杜度、崔瑗。今草脱胎于章草,但今草的笔法是从楷书演变而来的,所以今草风格的极致必待楷书的高度成熟。”(见沈鹏主编的《中国草书名帖精华•序》北京岀版社1979年版)。沈鹏又说:“今草(习惯上‘草书’ 专指今草·····)发轫于汉魏之也,到东晋出现了一个高峰。”
 
  究竟草书是肇始于何时呢?
  其实,草书的创始者,有记载始自于屈原。远在唐代蔡希综的《法书论》就有这么一说:“草圣始自楚屈原,章草兴于汉章帝。”
  元代郑杓、刘有定的《衍极•书要篇》也持这种说法:“稿草,或云起于原屈,楚怀王令条国典,因为稿草,故取名耳。”
 
  许久以前,草书称为“稿草”、 “草稿”、“ 稿书” 等等。关于这点,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确实有过提及:“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这里说的“草稿” ,就是指最初的草书了。屈原使用的是楚文,应与篆书一脉,其草书是什么的样子已不可窥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沈鹏先生的序文说章草始于东汉是对的,甚至关于今草发轫于汉魏也有道理,但他还特意说明草书“发轫于汉魏” 就值得商榷了。他忽略了在章草之前应该还有一种草书,即“稿草”。屈原甚至曾被蔡希综称之为“草圣”,我想这些应当不会是偶然吧!余此一论,供读者一哂!

关于章草,相传汉章帝专好齐相杜操的草书,遂诏使杜操草书上事,因此而得名。后到三国时之魏国,因避曹操名讳,各书将杜操改称杜度,杜操即杜度是也。沈鹏先生说的杜度正是此人。关于今草之起源,张怀瓘《书断》是这样记载的:“张芝(将章草)变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今草的出现,的确是一次了不起的变革。她去掉了章草中的隶书笔型,书写速度自然加快了,而且显得更加自然美观。所以,后世将张芝也称为“草圣”。至于屈原使用之草书,可以肯定既不是章草也不是今草,历史上只称“稿书”或“稿草”,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楚草,或篆草。
 
图一 冠军帖 张芝.jpg
图一 冠军帖 张芝
 
 
  读汉朝张芝的草书作品,如今尚有《冠军帖》本存世(图一,也有伪作一说,姑从之),从中已经可以体味到狂草的雏形了。然而,后世最为流行也为大家所接受的共识是,唐朝张旭才是真正的狂草创立者。主要原因,是明代董其昌研究《古诗四帖》的成果。此后书法界一直无异议。
 
  二、关于狂草称谓由来

 “狂草”之称谓,能见到直接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南宋陆游。他有一首《胸次郁郁偶取枯笔作狂草遂成长句》,题中即有“狂草”一词。其诗云:“酒隐人间六十年,晚途敛版自伤怜。庄周聊寄漆园吏,梅福终为吴市仙。方外酒徒盟尚在,囊中剑术老当传。此心郁屈何由豁,聊遣龙蛇落蜀牋。”
  陆游的诗歌多次写到“狂草”。
 
  而在唐人提到狂草概念的,有释皎然的诗《张伯高草书歌》。诗云:“伯英死后生伯高,朝看手把山中毫。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这里的伯英指汉代张芝,而伯高就是指张旭。“草狂” 应指狂草,他把“草” 作动词用了。这就是狂草称谓的重要证据,此前鲜见。
 
  遍观全国各种书法专著,包括范润华的《狂草探微》,一谈到“狂草” 这个名称的由来,便语焉不详。反而是大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在逝世之后,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杨仁恺谈书法鉴定》一书中说的很是到位:“宣德到成化间,盛行草书。陈献章的草书,多用特制的茅草笔书写,风格苍劲挺拔,别具一格。张弼、张俊的草书,随意挥写,纵横奔放,突破成法,被称为‘狂草’ 。这种草书风格成为明代前期一种代表书风,一直到明代中期还非常盛行。”中国狂草,到明朝这时才有了正式称谓。杨仁恺先生在谈到明代出现的“台阁体” 时,再次强调:“另一种在明代盛行的书体,就是运笔狂纵奔放、不拘绳墨的草书,流行于明代中期,号称‘狂草’ ,也形成一时风气。”
 
  杨仁恺先生治学十分严谨,此说应予釆纳。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考辨《古诗四帖》时说:“夫四声始于沈约,狂草始于伯高,谢客时皆未之有······”在这里,既有了“狂草” 之名,又明确指出了张旭是狂草的发轫者。按照杨仁恺先生研究的提示,我又在明代书法理论家赵宦光的《寒山帚谈》找到了出处。赵宦光谈到草书:“草书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唐人所称入院体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纵体,孙过庭书谱之类皆是也。一曰章草,如章帝辰宿列张帖,索靖出师表,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稿草书,或真或行或草,大小疏密随宜,如颜平原坐位、祭侄二帖是也。一曰狂草,如张芝、张旭、怀素诸帖是也。已上五种,通称草书,亦有分矣。”
 
  赵宦光不仅将狂草单独列出,甚至提高到与其余书草体(与章草等)平分秋色的地位。然而,他将张芝也列在狂草目下,的确是一个误判。张芝的草书虽草,但狂尤不及也!
 
  三、张旭的“颠草”和怀素的“狂草”创作
 
  我们先来谈一下公认的狂草肇始者张旭。
  张旭(公元675年—约750年,另说675年—约750年),字伯高,又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列为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和《断千字文》( 图二) 等。
图二 断千字文 张旭.jpg
图二 断千字文 张旭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记载:“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
 
  这里所记,其实就是张旭“颠草”的创造过程。而后世人们常常把“颠草”与“狂草”完全混为一谈。“颠草”与“狂草”既有相同的创作意念,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一个方面说,狂草审美意识的觉醒者,还是应该归功于张旭的。而从另一个方面又可以说,狂草审美意识的完整建立,却应该归功另一位书家。
 
  张旭的草书作品,当时人们冠以“颠草”为名,仔细分辨“颠草”与“狂草”的意蕴,颠草注重无意识的率性,而到怀素的狂草,审美法则更趋于成熟。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这个“尚法”就道出了唐代书法的真相。“颠草”好则好,乃为率性天书,苦于无法可循。怀素则完全不一样,他的狂草建立在今草的法则之上,学习者才趋之若鹜。从狂草的发展历史来看,张旭把张芝的今草,和王献之“一笔书” ,的确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草书的审美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狂草作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确立,名至实归应该授予湖南那位酗酒的僧人——怀素!这种书法形式,正是以他的狂草命名的,即俗称“颠张狂素”!

“颠张狂素”是当时的人们对两位艺术大师的昵称。唐代专门描述二人草书的诗歌达20首,写张旭占5首,写怀素却占10余首。写张旭诗中,数李颀的《赠张旭》最长,共24行。而写怀素的诗作,多为大书特写,超过二十四行的诗歌作品有李白《草书歌行》(26行)、苏涣《怀素上大草书歌》(24行)、马奇云《怀素师草书歌》(40行)、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74行)、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28行)、鲁得《怀素上人草书歌》(24行)、贯休《观怀素草书歌》(58行)等,怀素上人在文化圈中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所以谈狂草,不谈怀素的贡献一定会语焉不详。明代以来,当时的礼部尚书(相当全国文化部、教育部等联合长官)大人董其昌(公元1555—1636)之高论,害得天下大气也不敢喘,后人便以讹传讹,不明所以,其流害已经四百多年矣!
 
  三、狂草书体美学真正地形成
 
  怀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称为“狂草” !
  狂草的出现,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文人也好,书家也好,开始并没有觉醒到当作一种崭新的书体,多数人还是当作今草一种风格的变种而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逐渐明白,其审美意识明显与今草书法大相异迥。如果说在张芝的大草初步概念形成之后,到怀素的时候,许多人从心底里恍然大悟,才找到了大草的完美表现形式与书学定位。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常常会将大草(今草)与狂草混为一谈的原因吧。我们也无法否认,狂草艺术是从今草创作发展而来的。
 
  关于怀素狂草,最为有名的是李白《草书歌行》。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大诗人李白眼界极高,但对怀素的狂草推崇备至,评价极隆!( 图三)
图三 客舍帖 怀素.jpg
图三 客舍帖 怀素
 
  也是宋朝的大诗人、书法家苏轼,曰:“余尝爱梁武帝评书,善取物象,而素公自序,尤能自誉。观者不以其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邪?”
  这里所说的“工” ,就是狂草的审美法度。
 
  从艺术风格来说,张旭字肥,怀素字瘦。他们的成就当在仲伯之间,后人习书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黄庭坚就说过:“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南宋董逌《广川书跋》也如是说:“怀素于书,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至旭则更无蹊径可拟,超忽变灭,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以此异尔。今其书自谓真出钟、草出张,真字不见于世,惟草独传。当其手笔调和时,忘神定气,徐起而视,所乡无敌,故能迥出唐诸子右,奄薄晋宋齐隋而兼有之。其体制该备,后世不能加也。”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说: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极其不易辨认。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并非是指怀素比张旭水平高,也不是指张旭比怀素水平深,这标致着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与美学思想的确立。
此说不为过吧?
 
  四、形成狂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基因:篆草
 
  易先根先生有一篇《道悟神通意象飞——怀素评传》曰:“怀素所创作的书法意象特色首先表现为‘狂意’ ,其次为‘禅意’ ,再之为‘画意’ 。‘狂、禅、画’三意构筑了他作为狂草的奔腾飞动美,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媚就是动态中的美,美总是在流动中才能获得充分有力地展现。因为‘狂’的强力作用,‘禅’与‘画’也就充满了活性,造成美象的连翩共舞,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他对怀素的“狂意” 又总结了四点:“一、狂草由今草进一步简化连绵而来,较今草结构更为简化,几乎近于线符,笔画连绵,一笔数字,狂奔直泻,狂态恣睢,蓄泓了饱满的狂意;二、怀素丰富了狂草用笔的变化,引篆入草,古人叫‘笔参篆籀’,钩、环、盘、迂圆转自如,更利于体现‘狂意’; 三、‘狂’人胸中有狂意,史载怀素性疏放,不拘细行,作为僧人在《食鱼帖》中却大谈食鱼吃肉,表现了蔑视封建世俗和宗教戒律的豪放性格,同时酒后生狂而书;四、怀素表现了丰富的意象感悟,他不仅对张旭的‘孤蓬自振’、颜真卿的‘屋漏痕’等意象技法心领神会,而且自己善于从生活中或自然界汲取灵感,提高技法的意象美,如他‘尝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境’。运笔流畅处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迅捷。诗人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枯藤、古松、寒猿、长鲸、腾龙、飘风骤雨、飞沙走石、海波翻涌等等,意象万千,无奇不有。这些生动的意象是他在与自然现象接触中遇物有感,随机有悟,并把这种感悟经过反复探索融化在草书的点画中,组成优美的草书作品,表现狂放超迈的艺术美。”
 
  这时,我才醒悟到,为什么许多典籍将草书的创立记录到战国“草圣”的屈原头上,草书的源头直通楚国的篆草是也!而且,屈原也是个正经八百的楚国人!从圆劲流畅笔法看来,怀素一脉相承。
  自汉、晋至唐,张芝、王献之到张旭,今草到狂草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张旭作为一个大草的审美意识觉醒者,功不可没。然而,张旭颠草由于辨识的问题,时人无法学习,弘扬发展成为最大瓶颈。假如没有怀素的出现,狂草艺术的审美取向就不会正确地建立起来。也许,“颠草” 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个案,根本不会有后来出现的狂草!
 
  历史无法假设,但发生的事情可以分析。只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圧人。
 
  怀素上人以狂继颠,用书法实践完善了张旭的大草审美理念,终于有了后世名为“狂草”的书法,也有人把这种书法叫作“飞草”。董其昌将张旭的“颠草” 划归于狂草(飞草)的范畴,让我们把发轫者张旭当作狂草的完全创建者,这是有一定的误判的。在唐朝当时的闭塞的信息条件下,怀素与张旭虽然基本上处于同一时代。然而,怀素一生走南闯北,云游四方,从湖南至长安,从长安又到全国各地,大大地推动了狂草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宋代《宣和书谱》载,内府所藏怀素草书作品竟有101件之多!他传世众多的狂草书法作品,迅猛地唤醒和确立了人们对狂草艺术的审美理念,所以说狂草艺术推手的首功,只有怀素才能当之无愧!这种书法形式,被后人之所以定名为“狂草” ,而不叫“颠草” ,主要应该归功于这位湖南的僧人——怀素! 
 
  2005年9月26日作
2013年改
  2017年11月再改
 
  说明:此文曾以《狂草艺术的发轫与确立》为题,在2015年的《羲之书画报》连载,这次作者作了修改
 
作者像.jpg
  作者简介:  
  贺文键,原名贺建春,另名牧鑫、雪禅子,湖南省常宁市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湖南作家协协会员,湖南谷雨戏剧文学社社员,现为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海》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作品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温柔的枪手》、小说散文集《单身汉的祙子》等五部。在《湖南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星星诗刊》《绿风》《青年诗人》《戏剧春秋》《艺海》《衡阳日报》等发表100万字作品。其创作的电影《拯救爱情》《水》、电视剧连续剧《爱情跳棋》曾在央视八套及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戏剧作品主要有话剧《国难:1898》《杀人草》、湘剧《谭嗣同》、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歌剧《红丘陵》等,电影曾获大众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提名获,曾获全国田汉戏剧奖文学二等奖和论文一等奖,湖南省“五个一” 工程奖、湖南省优秀新目剧奖、湖南省首届及第二届田汉戏剧文学奖、湖南省创作剧目金奖和优秀编剧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