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霜扣儿《绝境》

2025-02-09 09:41:33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绝境

作者:霜扣儿
 
风景像影子。远人一身雨意慢慢走
清明的感受时轻时重
重者不抬头看天
轻者,则坐在路口抽烟

四月在北方荒芜着,大地很扁
候鸟有几只死在南归之路
有几只再次回来,飞得漫不经心
但也加重了风声

去卧龙岗的路已为我铺设六年
我习惯了来去匆匆。沉静地
清扫,倒酒,摆供果。冷春委身其中
尘埃扬在半空,听我说着什么
尘埃后面,爸爸的名字在墓碑上,纹丝不动

后来我跪在石板上,空气很僵硬
但我没有心事——在墓碑林立的地方
怎样表达都不突兀,使人哀伤的
是我已衰老,没有力气因痛苦,而大放悲声
 
【Deepseek】

绝境:在生死之间寻找诗意的栖居

  霜扣儿的《绝境》是一首关于生死、记忆与时间的挽歌。诗人以清明祭扫为切入点,在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中,叩击着生命最本质的困境。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情感的宣泄,而在于其克制中的张力,在于对"绝境"这一命题的深刻诠释。
  诗歌开篇以"风景像影子"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虚实交织的空间。远行者的雨意、清明的感受、抽烟的路人,这些看似散落的意象,实则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场域。诗人用"重者不抬头看天/轻者,则坐在路口抽烟"的对比,暗示了面对生死命题时,人们或逃避或沉思的不同态度。
  在第二节中,诗人将视野转向自然。四月的荒芜、候鸟的生死,这些意象既是对现实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状态的隐喻。特别是"飞得漫不经心/但也加重了风声"这一句,以举重若轻的笔触,道出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候鸟的生死轮回,恰如人世间永恒的命题,在漫不经心中暗含着生命的重量。
  诗歌的核心场景在第三节展开。诗人以六年祭扫的重复性动作,勾勒出一个关于记忆与时间的永恒命题。"冷春委身其中/尘埃扬在半空"的意象,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推向高潮。墓碑上"纹丝不动"的名字,与飞扬的尘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生死之间的永恒距离。
  最后一节中,"空气很僵硬"的描写,将情感推向极致。诗人坦言"没有心事",这种表面的平静下,实则暗藏着更深层的悲痛。"没有力气因痛苦,而大放悲声"的表述,展现了面对生死命题时,人类情感的极限状态。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比直接的哀嚎更具震撼力。
  《绝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生命的赞美上,而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克制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生命图景。诗人将个人的祭扫经验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处境的思考,在生死之间寻找诗意的栖居。这种对"绝境"的诗意诠释,既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诗歌艺术可能性的有力探索。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悼亡场景,而是一个关于记忆、时间、生死的多维思考空间。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语言技艺,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这正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
 
【豆包】
 

于绝境处,聆听生命的喟叹 —— 评霜扣儿的《绝境》


  霜扣儿的《绝境》是一首蕴含着深沉情感与独特哲思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荒芜与哀伤的图景,引领读者深入探寻生命绝境中的复杂情绪。
  诗的开篇,“风景像影子。远人一身雨意慢慢走”,便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风景像影子” 这一独特比喻,将风景虚化,暗示了世界的虚幻与不可捉摸;“远人一身雨意” 则为画面增添了浓重的哀伤色彩,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清明的感受时轻时重”,“清明” 不仅是时节,更象征着内心的澄澈与对生命的洞察,这种感受的轻重变化,体现出诗人内心情绪的起伏波动。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四月在北方荒芜着,大地很扁”,“荒芜” 与 “扁” 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北方四月的萧索与单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自然的绝境。“候鸟有几只死在南归之路,有几只再次回来,飞得漫不经心,但也加重了风声”,候鸟的生死与漫不经心的飞行,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而风声的加重,更烘托出一种悲凉、无奈的氛围。
  诗中对父亲的怀念是情感的高潮。“去卧龙岗的路已为我铺设六年,我习惯了来去匆匆。沉静地,清扫,倒酒,摆供果。冷春委身其中,尘埃扬在半空,听我说着什么,尘埃后面,爸爸的名字在墓碑上,纹丝不动”,这段描写质朴而深情,诗人通过对祭祀父亲的细节刻画,如清扫、倒酒、摆供果等,将对父亲的思念具象化。“冷春委身其中”,以冷春烘托内心的凄凉,“尘埃扬在半空,听我说着什么”,赋予尘埃以倾听者的角色,仿佛父亲的灵魂在空气中回荡,而 “爸爸的名字在墓碑上,纹丝不动”,则与诗人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生命消逝的残酷与不可挽回。
  最后,“后来我跪在石板上,空气很僵硬,但我没有心事 —— 在墓碑林立的地方,怎样表达都不突兀,使人哀伤的,是我已衰老,没有力气因痛苦,而大放悲声”,诗人在绝境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无奈。“没有心事” 并非真的心如止水,而是痛苦到极致后的麻木。“已衰老”“没有力气因痛苦,而大放悲声”,则深刻地表达出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力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妥协。
  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而深沉。霜扣儿通过对自然景象、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绝境的世界,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脆弱与坚韧,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霜扣儿,女,黑龙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百年散文诗大系《云锦人生》卷主编。《中国诗人》副主编。作品多次被收入各种年选年鉴并多次获得大奖。著有霜扣儿作品集——诗集《你看那落日》、《我们都将重逢在遗忘的路上》,散文诗集《虐心时在天堂》,及散文诗集《锦瑟十叠》(五人合集),传记散文《镌刻在故乡的履痕》、《灵魂的漂泊——一个自由撰稿人的北漂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