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曹景常

闲话龙种(组诗)|(附评论)

2025-08-30 作者:曹景常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曹景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题记:明·杨慎《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镮;八曰狻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赑屃
 
是龙种  却鲜为人知
只因为长了一个龟的外壳
是长子  却从不受重视
只因了千百年的沉默
也许  不争不抢是你的本能
负重行走  是你与生俱来的性格?
不管身上的负担多重啊
你都无怨无悔
尽管  在自己
千百年驮着的功德碑上
那浩渺无边的碑文里
从未提过你的半点功德!

 
螭吻
 
喜欢远望  并在远望中幻想
也总喜欢把未来  提前搬进梦乡
为了望得更远——
攀着人类崇拜的梯子
一直爬上了高房
 
这回望见了什么
一定还是无边的希望
但希望终归是希望呵
没有务实的行动
再望几千年
也还是苍白的幻想

 
蒲牢

震天的吼叫
已被历史风干成一种图腾——
成为铜钟的装帧
但仍然摆出一副吼破天的姿态
 
偶尔抬头
却发现沧桑的底片上
早已印满无奈
只好遁入钟声的阴影
静听时间的脚步
聆听的日子里
一点点品味寂寞的风采

 
狴犴
 
是龙似虎 英武雄姿
似应流传千古
但命不济
只落了个与狱卒为伍
陪伴狱卒就陪伴狱卒吧
只要
站在牢门上
把丑恶和卑鄙紧紧锁住
职位  哪怕再低
也知足!

 
饕餮
 
贪嘴的习惯
几千个春秋  仍然改不了
鼎里的吃不够
还非得绕着食鼎跑
 
也好  也好
就把你钉在正义的鼎上
在真理之火的熊熊燃烧中
让你慢慢
吞咽贪婪的火苗……

 
蚆夏
 
与水为邻了几千年
可曾捞到一半轮月亮?
其实
也明知道水中月是虚幻的
偏偏执著地捞
甚至  蹲在桥头
苦苦地守着
莫非  几千年的守侯
你只为看
水中月那迷人的微笑?

 
睚眦
 
暴跳如雷成
一柄锋利的长矛
但  不知是
准备刺杀丑恶
还是要谋杀美好
 
服从是你的天职
杀向何方
全看发令者的旗号
身后的毁与誉
你却没法计较
 
无法计较
就不必计较
不如在硝烟渐散时静静地思考——
杀人的是不是都是残忍?
血溅沙场的
是不是全都是烈士英豪?!

 
狻猊
 
雄狮形象的龙种
也皈依佛门了?
 
你静静地盘绕在香炉上
默默地重复着木鱼
那并不美妙的声调
 
缭绕的香烟呵
掩不住暗自得意的笑——
遁入空门
只是一个美丽的借口
承受一点香火
才是修行的真正奥妙!

 
椒图
 
沉默
就沉默呗
何必非得衔环自制?
话的进出口处
有没有把门的
其实无关紧要
 
如果
心灵之门缺乏良知之锁
再怎样防守也是徒劳!
 
想要守住自己的秘密
实际上很简单——
只要心底无私   生命无愧
又怎会害怕魔鬼把门敲!
 

附评论文章:

从传统神话意象中观照现实人性
——读曹景常组诗《闲话龙种》

张洪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龙生九子”的传说如一条蜿蜒的文化脉络,既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暗藏着对人性复杂性的原始思考。曹景常的组诗《闲话龙种》以明人杨慎《升庵集》的记载为文本依托,却挣脱文献考据的桎梏,将九个龙子从冰冷的符号库中唤醒,赋予其血肉丰满的人性温度与穿透时空的哲学深度。这组诗并非简单的神话复述,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诗人以“闲话”为姿态,以哲思为刃,剖开传统符号的坚硬外壳,让那些沉睡的图腾成为照见当代人生存境遇的多棱镜。

  组诗以九个独立又相互勾连的篇章,在神话与现实的张力场中,展开对人性本质、社会病灶与精神困境的深度叩问。从赑屃的沉默负重到饕餮的贪婪无度,从螭吻的空想虚妄到狴犴的坚守担当,每个形象都是一面镜子,既映照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折射着数字时代的人性光谱。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智慧,让古老神话在当代语境中迸发新的思想能量。

  一、神话意象的解构与重构:从文化符号到人性镜像

  组诗开篇的题记,精准引用明代杨慎《升庵集》中对龙生九子的经典记载——“赑屃,形似龟,好负重;螭吻,形似兽,性好望……”这一传统文本的植入,不仅为读者搭建了认知的“历史锚点”,更形成与现代解读的“对话张力”。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曾言,神话符号的意义从来不是固定的,它会在不同时代的“二次编码”中不断生成新内涵。曹景常正是通过这种“编码转换”,让龙子形象从古籍中的静态记载,变成动态的“人性叙事”。

  诗人的创造性在于,他保留了每个龙子最核心的传统特征——如赑屃的龟壳与负重、饕餮的贪食与鼎的关联——却在这些“形似”的基础上,完成对“神异”的现代重构。当然,诗人对传统形象的突破,并非简单的“颠覆”,而是在保留核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赑屃为例,“是龙种/却鲜为人知——/只因为长了一个龟的外壳”,既延续了“形似龟”的传统特征,又用“鲜为人知”的现代性表述,触及当代社会的“身份焦虑”。在算法主导的“标签化时代”,人们何尝不是常常因外在标签(职业、学历、容貌)被定义,而真实的自我却如赑屃般“沉默在龟壳之下”?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误读”,巧妙搭建起神话形象与当代人生存体验的桥梁,引发强烈共鸣。

  这种重构的深度,更藏在对“习性”的现代性阐释里。螭吻“性好望”的传统特征,在诗中被转化为“喜欢远望/并在远望中幻想/也总喜欢把未来提前搬进梦乡”。这不仅是对“空想者”的素描,更暗合鲍德里亚笔下“消费社会的符号崇拜”——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构建的“拟像世界”中,无数人沉迷于“云端的未来”,用虚拟的“点赞”“转发”替代脚踏实地的行动,正如螭吻“攀着人类崇拜的梯子/一直爬上了高房”,却始终停留在“望”的层面,从未真正触及地面,没能接地气。

  组诗中的每个龙子形象,都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诗性切片”,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神话符号,而是交织成一张立体的“社会病理图”。

  赑屃的形象重构堪称典范。诗人抓住“龙种”与“龟壳”的身份悖论,撕开传统叙事中“长子应尊贵”的伦理假象。“在自己千百年驮着的功德碑上/那浩渺无边的碑文里/从未提过你的半点功德”,这组诗句构成尖锐的存在反讽:创造价值者被价值叙事彻底遗忘。诗人没有停留在对不公的控诉,而是深入到存在本质的追问——“不争不抢是你的本能/负重行走是你与生俱来的性格?”这里的“本能”与“性格”,早已超越神话生物的习性描述,成为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状态的隐喻。当现代社会将“自我张扬”奉为圭臬时,赑屃的“无怨无悔”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功利主义对奉献精神的消解。

  螭吻的“好望”被赋予更复杂的现代性批判。“攀着人类崇拜的梯子/一直爬上了高房”,这个意象精妙融合传统建筑特征与当代社会心态——“梯子”既是物理的登高工具,也是社会阶层攀爬的隐喻。诗人尖锐指出:“没有务实的行动/再望几千年/也还是苍白的幻想”。这种批判并非否定“远望”的价值,而是揭露将“幻想”等同于“实践”的认知谬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在“知晓”与“做到”之间划上等号,螭吻的形象恰是这种认知偏差的神话投射。

  蒲牢的转译则体现从“喧嚣”到“沉静”的生命辩证法。“震天的吼叫/已被历史风干成一种图腾”,诗人用“风干”一词,既呼应铜钟历经岁月的物理特性,又暗示原始力量在文明进程中的消解。但真正的点睛之笔在于“品味寂寞的美丽风采”——这种“品味”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存在转化。当现代社会被“流量”“热度”裹挟时,蒲牢在“钟声的阴影”中对寂寞的体悟,成为对抗浮躁的精神参照。诗人没有将“吼叫”与“沉默”对立,而是展现生命形态随境遇流转的可能性,这种辩证思维让神话形象获得存在主义的深度。

  如果说第一重解构聚焦于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那么组诗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将龙九子的“异禀”转化为人性光谱的多维度呈现。从饕餮的贪婪到狴犴的坚守,从睚眦的暴力到椒图的封闭,诗人构建了一幅完整的人性图景,每个神话形象都是某类人性特质的极端化呈现,却又在极端中显露出普遍的生存困境。

  饕餮的形象处理最具颠覆性。传统叙事中“好饮食”的习性,被诗人升华为对“贪婪”本质的哲学思考。“鼎里的吃不够/还非得绕着食鼎跑”,这个细节既保留“鼎”这一核心符号,又将饮食之欲拓展为无节制的占有欲。更精妙的是诗人给出的“惩戒方案”:“把你钉在正义的鼎上/在真理之火的熊熊燃烧中/让你慢慢/吞咽贪婪的火苗”。这里的“钉”与“燃烧”,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净化仪式——让贪婪在直面自身本质的过程中消解。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饕餮的形象成为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永恒警示,但其意义不止于批判,更在于揭示:贪婪的消解不在于外力的强制,而在于对欲望本质的自觉认知。

  狴犴与睚眦构成一组关于“力量”的价值对照。狴犴“是龙似虎”却“与狱卒为伍”,诗人没有哀叹其“命不济”,而是突出其“把丑恶和卑鄙紧紧锁住”的主动选择。“职位哪怕再低也知足”,这种“知足”并非妥协,而是对价值实现方式的清醒认知——真正的尊贵不在于位置高低,而在于能否坚守正义的底线。这种价值观在“唯权力论”“唯地位论”盛行的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针砭意义。

  睚眦的“好杀”被赋予更复杂的伦理困境。“杀向何方/全看发令者的旗号”,这句诗撕开暴力行为的道德伪装——当暴力成为权力的工具时,执行者的“好杀”本性便沦为作恶的帮凶。诗人没有简单否定睚眦,而是通过“血溅沙场的是不是也全是烈士英豪?”的反问,将个体暴力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伦理语境中审视。这种思考超越“性本善/性本恶”的二元对立,触及暴力合法性的根源问题——在现代社会,那些以“正义”“真理”为名的暴力,与睚眦的刀镮之怒,是否存在本质区别?

  蚆夏与椒图则呈现两种执着的生存形态。蚆夏“捞月亮”的行为,将“好水”的习性转化为对“虚幻追求”的隐喻。“明知水中月是虚幻的/偏偏执著地捞”,这种执着带着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却也暗含对“过程本身即意义”的另类诠释。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时代,人们往往以“有用/无用”衡量一切,蚆夏的“苦守”恰是对功利主义的温柔反抗。

  椒图的“好闭”被诗人逆向解读为对“内心坚守”的礼赞。“如果心灵之门缺乏良知之锁/再怎样防守也是徒劳”,这句诗将物理的“闭”升华为精神的“守”。在信息泛滥、价值多元的当下,椒图的“门铺首”形象不再是封闭的象征,而成为“慎独”的隐喻——真正的坚守不在于外在的隔绝,而在于内心的清明。

  二、艺术表达的现代性探索:在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中深化主题

  这组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思想的深度,更在于表达方式的创新性。诗人以“口语化”的语言承载深刻的哲思,让严肃的命题变得“可感可触”。如描写赑屃时,“是长子/却从不受重视/只因了千百年的沉默”,直白如话的表述中,暗含对“沉默者”的同情;而“把你钉在正义的鼎上”的铿锵有力,则彰显批判的锋芒。这种“以俗写雅”的语言策略,打破传统诗歌的“精英壁垒”,让神话意象真正走进当代读者的情感世界。

  诗人在诗题中冠以“闲话”二字,绝非偶然。这种看似随意的姿态,实则暗含对传统文化阐释权力的消解与重构。在传统语境中,“龙生九子”的传说多被纳入考据学或器物学的范畴,解读权掌握在文人或学者手中;而“闲话”则打破这种知识垄断,以平视的姿态与神话符号对话,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获得生命力。

  这种“闲话”式书写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便是口语化的亲切与哲思的深邃形成的奇妙张力。诗人很少使用生僻典故或华丽辞藻,多以“也许”“不管”“也好”等日常语汇搭建诗行,却在平实中蕴含惊雷。如写赑屃的“无怨无悔”,写螭吻的“苍白的幻想”,写蒲牢的“寂寞的美丽”,这些短语看似平淡,却精准击中存在的本质。这种语言策略让神话形象从庙堂走向民间,从历史深处走到现实面前,成为读者可以感知、可以对话的精神伙伴。

  在结构上,组诗采用“九九归一”的布局,既呼应“龙生九子”的传统叙事,又形成“多声部合唱”的效果。九个篇章如同九块拼图,单独看各有侧重,合起来则构成完整的“人性图谱”。这种结构暗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每个龙子都是独立的“声音”,它们之间的对话与张力,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评判。

  情感表达上,诗人始终保持“介入式”的姿态——在诗歌中融入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无论是对赑屃的同情、对狴犴的赞美,还是对饕餮的批判、对睚眦的忧虑,这些情感都真挚热烈,绝非空洞的宣泄,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情感的逃避”,诗人通过情感的表达,引导读者对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也就是说,组诗的情感表达始终服务于对“人性本质”的追问,让读者在共鸣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启示。

  三、神话重构的当代意义:在传统基因中寻找精神解药

  曹景常的《闲话龙种》,绝非简单的“神话新编”,而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实验。在工具理性盛行、精神信仰缺失的今天,诗人让龙子形象走出古籍,成为照见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当我们在赑屃身上看到“沉默的大多数”的无奈,在狴犴身上找到“坚守的勇气”,在椒图身上反思“封闭的代价”时,神话意象便完成从“文化符号”到“精神资源”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活态基因”。通过对神话意象的解构与重构,诗人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龙生九子”的文化内涵,更引导我们在传统智慧中寻找破解当代困境的密码——对饕餮的批判,是对“欲望理性化”的呼唤;对狴犴的赞美,是对“道德勇气”的肯定;对螭吻的警示,是对“务实精神”的倡导。

  《闲话龙种(组诗)》最终完成的,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转译——它让龙九子从器物上的装饰变成人性的镜像,从历史的符号变成现实的参照,从考据的对象变成精神的伙伴。在这个意义上,这组诗不仅是对“龙生九子”传说的现代诠释,更是对传统文化如何滋养当代精神的生动示范。当我们在赑屃的沉默中读懂奉献,在狴犴的坚守中看见正义,在椒图的封闭中领悟坚守时,那些沉睡千年的龙子们,便真正在当代人的心灵中获得了新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闲话龙种》不仅是一组颇具创造意义的诗歌,更是一份新时代的“精神诊断书”与“文化处方”。它让我们在神话与现实的对话中,既看到人性的幽暗,也发现人性的光辉;既认清社会的病灶,也找到治愈的可能。这种“扎根传统、面向现实”的创作路径,为当代诗歌如何“介入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唯有让古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文学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性的火把”。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春市绿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