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冷慰怀

情牵紫玉兰

——写在艾青诞辰115周年

2025-03-27 作者:冷慰怀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冷慰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


  3月27日这一天是诗人艾青的诞辰日,我提前邀约了几位住在北京的诗友,一同去拜望已经92岁高龄的艾青夫人高瑛老大姐。

  认识老大姐30多年,前往艾青伉俪的北京居所早已是轻车熟路,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情景,都被她家院子里那棵花色温润的紫玉兰看在眼里。每每注目与老大姐在玉兰树下的合影,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溢满心腔。老大姐说,这棵紫玉兰是小院翻新落成那年,艾青的乡亲特意从金华带进京城的树苗,最初培植在一个大花盆里,数年后花盆容纳不了它迅猛勃发的根系,才又移栽到了院子里。

  老大姐是一位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坚强女性,她与艾青相知相扶40年,同舟共济数度穿越困厄艰险,以惊人的毅力抵达了至真至善的美好境界。从我第一次登门拜访艾青先生,至今已过去35年,但初次登门拜访的情景,仍毫发未损地储存在我的脑海里。艾青先生驾鹤后,我曾多次到北京看望高瑛大姐,深感她勤勉仁慈、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不仅深得儿女们的敬重,也是她气定神闲安享晚年的“压舱石”,更是她从未仰仗艾青先生的名气,尽显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爱国情怀和优雅气质所在。

  1990年10月23日,在一位编辑老师的引荐下,我见到了刚搬入新居的艾青和高瑛伉俪。当时,先生因不慎滑倒造成右臂肱骨粉碎性骨折还未康复,从香港买的人造不锈钢关节植入体内后,成活艰难而缓慢。尽管艾老的整条胳膊依然血流不畅,手指也尚未消肿,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谈古论今,聊得十分投入。当时艾老谈起了《文艺报》上梅志夫人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梅志虽然不是胡风的原配夫人,但是对晚年的胡风十分关心和体贴,而且在胡风去世以后敢于为他澄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还感叹道“这个女人真是不简单……”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了一句:高瑛老师从50年代就一直同您在一起,风风雨雨30多年,回想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啊。但老大姐闻听此言却连连摇头:我可没有梅志那么有本事!

  在那次难忘的拜访快结束时,善解人意的高瑛老大姐还用我的傻瓜相机,特意拍了两张我一直珍藏的我和艾青先生的彩色合影照。

  1996年4月27日,来洛阳参加第14届牡丹花会的《人民文学》副主编韩作荣先生,在一家洛阳宾馆的客房里,向我和前去拜访他的朋友们,忧心忡忡地透露了一个坏消息:就在3月26日,艾青先生因粘痰堵塞呼吸道心肺骤停,经过医护人员3个多小时全力抢救,才在电击的帮助下恢复了心跳。韩作荣叹着气说,艾老在医院里已经昏迷了一个月,气管、静脉、腹部和鼻孔里都插着管子,谁也不知道衰竭的器脏还能坚持多久……

  谁知仅仅过了8天,5月5日凌晨4时15分,艾青先生就在北京逝世了。一座诗歌宝库在献出了19种诗集、7种诗论、5卷全集和十几种选集,以及之后被翻译成30多种外文的诗集之后,关上了它金光闪闪的大门。

  两天之后的5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亲自登门向痛失亲人的高瑛及其子女表示慰问。胡锦涛满含深情地说:“艾老去世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诗,受他的影响很大。今天是以朋友、读者的身份向他表示敬重。”

  2001年5月,艾青逝世5周年前夕,我在广东惠州《大亚湾报》任副刊编辑,出于对艾青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决定编发一期配有先生照片的专题。报纸发排那天中午,大雨滂沱,我被隔在了工作室,几经犹豫之后,终于第一次拨通了6年前就已存进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向老大姐倾吐着悼念和慰问。

  从这以后,每次到北京我都会登门向老大姐问候请安,老大姐也陆续赠我一些艾青的作品供我学习。2003年我在《惠州日报》应聘期间,大年初九刚上班,就收到了老大姐寄来的《我和艾青的故事》,扉页上还有作者的亲笔赠言。此后整整10天,工作之余我都在书中的59个故事里流连,感慨、悲愤、欣慰、敬佩,错综交织不能自已。那平静又激情难抑的叙述,铭心刻骨的抗争和怀念,凝聚着41载相濡以沫的患难挚爱,记录了冻土层下企盼春雷的顽强蛰伏,给人以劫难之后至真至诚的深刻反思和回味。

  尤其是王震将军对艾青一家的长期关心爱护和及时救助,在书中的多个章节里均有提及,其中有一篇《我们家的大救星》,更是集中刻画了这位共和国功臣的超人胆识和磊落情怀。这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以8千余言加上10幅照片的浓墨重彩,回顾了艾青与王震之间的深厚情谊,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和坚定信仰、锐意进取的共产党人本色。囿于王震对艾青“不准歌颂王震”的“禁令”始终没有解除,使艾青直到王震去世时仍“知恩未报”,这也是与王震保持了半个世纪亲密友情的老诗人一生的遗憾。作为艾青的夫人,作者用她睿智而恰到好处的形式,替丈夫弥补了这个遗憾,让质朴的文字向九泉之下的恩人倾吐出迟到的心声。文中还公开了王震1983年3月5日给艾青的一封信,虽仅百余字,却能从中窥见这位农垦老战士、老英雄豪迈而博大的胸襟。

  阅读过程中,我们进行过多次交谈,得知这是老大姐的第一部著作,她说:“刚开始根本没想到要出版,只是觉得不能辜负一大批老朋友的鼓励和期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了创作。女诗人柯岩还为这个尚未发育成熟的‘胎儿’早早取好了名字,令我无法偷懒更无法退却……”然而令老大姐始料不及的是,这部封面装潢简朴、色调淡雅的“处女作”,首印一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一波波读者好评如汹涌的涨潮。

  我返回洛阳之后,老大姐又给我寄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6卷本《艾青全集》,以及她的两部诗集《山和云》《诗的牵手》(与艾青合著),收入了许多朴素隽永的短诗,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喜爱。

  去年3月2日,眼看玉兰盛开的季节日益临近,91岁的老大姐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写了一首题为《我等待着第九十一个春天》的诗:

  舒心的坐在小院里
  等待着第九十一个春天

  阳光一天比一天亮堂
  天空一天比一天湛蓝

  墙里墙外的树
  都摇曳在微风中

  数不尽的鸽子
  像会飞的花儿

  在灿烂的阳光中
  悠然自得的飞翔

  时而,忽高忽低
  时而,忽近忽远

  似乎它们都在望着我
  而我也观望着它们

  我是它们的欣赏者
  它们让我的生活乐趣无限

  今天,它们在扇动着翅膀
  在小院的上空不停的盘旋
  仿佛在向我传递
  什么信息

  顿时我感觉到了
  第91个春天
  已经来到小院
  就在我的眼前

  前不久,我向在美国出版的诗刊《诗殿堂》主编徐英才先生,推荐了高瑛老大姐的诗,徐主编当即决定为她推出一组8首短诗,并且将她的一帧坐照刊登在了封面上。老大姐听我说这是一本全球发行的汉英双语诗刊,开玩笑说,没想到92岁的老太太也火了一把!高瑛老大姐生于1933年,属鸡,正好大我一轮,不知这一巧合算不算某种缘分,或许正是这些并无关连的因素,让我有机会走近她,并逐渐体悟到她潜藏于心的善良慈爱、坚强和幽默。

  每年艾青诞辰日前后,恰好是玉兰的盛花期,成千上万朵怒放的紫花如点燃的香囊,冉冉升腾的馨香与流淌的鸽哨隔空互动,仿佛在轻声诵读诗人的名句。艾青生前非常喜欢小院里这棵来自家乡的玉兰树,总爱坐在书案前久久观察花开的过程。艾青说过“爱是给予”,他之所以能成为时代和民众的代言人,是因为终生都坚守着给自己制订的这条准则,对人民和祖国的爱,不求任何回报。就像如期绽放的玉兰花,掬尽心香只为报告春消息。艾青先生还说过,“把写诗当作了不得的荣耀的事是完全昏庸的”,诗人以毕生的实践恪守着这一信条,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为民众代言,直至奉献出生命的全部挚爱。而老大姐对艾青的爱,更像是永不断流的涓涓小溪,在艾青驾鹤远行近30年间,每每仰望怒放的玉兰,眼眶里便会盈满泪光。

  今天我们纪念艾青更要学习艾青,为讴歌日益强大的祖国,为颂扬勤劳致富的人民大众勤奋创作。祝愿高瑛老大姐尊享宁静晚年,安叙孝爱天伦。

2025年3月26日写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