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梁尔源

《诗刊》第四期推出梁尔源组诗《文物志》

2025-04-11 作者:梁尔源 | 来源:《诗刊》 | 阅读:
梁尔源,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
拓在新石器上的天籁
  
为了追朔一支古老的曲子
用碳十四拓印
已远去的天籁,试图
拽回八千年前音乐的身影
进入一只仙鹤的腿骨
从七个孔中
探寻新石器听觉皮层的基因
人类最初的五线谱
用初始音阶收纳百鸟的和鸣
过滤虎啸猿啼的粗犷
吹奏一只黑陶的嘶哑
拽住那渔杈投掷的高音
用蜿转动魄吹奏
振动那颗兽皮裏着的心弦
被封存久远的乐谱
只有神才能解码的音符
仍在一台大型的交响乐中
迸发出美妙的和音
东方的古老吹奏
有一张人类的感官之门
早已款款飘出
用声音刻画的甲骨文
 
 
素纱禅衣与朦胧美学
  
一件重四十九克
能装入火柴盒的素纱禅衣
把二千多年前的时光
装扮得步履轻盈衣袂飘渺
蚕宝吐出的一缕轻烟
笼住一个朝代的时尚
用经纬编织的蝉翼
摇动蟾宫的婀娜身影
活着时,穿得很通透
绫罗珠宝衬出迷人的底色
春光从不乍泄
死了后,却缠得密不透风
盖着万户千家灯火
打开棺椁
那首让人春秋摇晃的矇眬诗
才祼露出
人间最美的一阙
 
 
观吴王光剑
 
 将锋利深藏大地许久
包浆出柔和的神秘之光
当年的寒光剑影
仍在暗示
世界总是双刃的
 
沉默的剑身
蕴涵着古老的境界
不是锋利
不是寒光逼人
而是入鞘,入心,入道
壁上鸣
也能屈人之兵
 
阖闾和勾践
在九泉握手言和了
吴地和越国早已
拥抱成同一块版图
是什么剑
斩断了那团
人间乱麻
 
 
商鞅方升
 
能把贪婪抹平
将亏欠填满
律令伸出的一只手
良心的模具
“天下就是这个尺码!”
它丈的是王土
盛的是四海
量人性
规天下
方寸定律
围成铁的雷池
铜的铸件
框住一统江山
它繁衍的斗,称,磅……
都是人间天平
设置的尺寸,准星,数码
这些良心的栅栏上
举头三尺
谁在窥视那些
僭越的欲望

 
虚构的乾坤
  
原本是百姓盛煮食物的器皿
被神占用了
后来演变成了一个顶级标志
虚构的乾坤
在摇晃的历史中
发现三条腿比四条腿稳当
老子的三生万物
可以兴旺人丁粟黍
用结构几何学
诠释宇宙的平衡之道
那些鼎盛的春秋
更实证了
世界还是三条腿好
时下三条腿上稳稳地
站着一只和平鸽
无论是九鼎天下
还是七鼎诸候
社稷的眼神总在关注
鼎中是否还盛着天
盛着地
更重要的是
是否还盛满春风
 
 
马踏飞燕
  
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翅膀
托举着巨大的飞翔
谁也不能忽略
百姓屋檐下积攒的力量
神话蕴育不可能
但可以用风擦去蹄音
拿轻盈缷掉负重
牵着大漠孤烟舞蹈
将山川翻卷成马鬃
闪电搓揉出疆绳
疆土在俯瞰中放大
天际线拉成了饮马槽
天宫在飞白中晃动
狼烟在往后撤
八百里加急
是一支没有孤线的箭
时光浇铸的铜奔马
让一个古老的梦
变得更轻
从青铜时代的飞翔
到微重力上的淡定
从马的汗血到太阳赋能
时光脱变着翅膀
送出一程后
燕子又飞回来了
腾空本是一种超脱
无辜的小草
都在飞驰中放生

 
地宫蝉鸣
  
驾崩前,口里
每天都吐着玉言
在地宫里
嘴里虽含着玉蝉
却再也张不开金口
是怎么坐上龙椅的
生前没弄明白
为什么称自己是寡人
也没弄明白
三宫六院那么好玩的地方
为什么短命
仍然没弄明白
江山那么重的东西
谁搬走了
还是不为己知
死了就含只玉蝉吧
世界上的许久局
只有死到临头
才悟出真谛
在阴间还可以哀叹
“知了”“知了”
 
 
松江广富林
 
浦东的摩天大楼
从水上冒出来
松江广富林
仍默潜在水下
游客在镜子里行走
从湖底打量一个古老的倒影
博物馆进门的那口大釜
有时光烹煮的预言
祖先抟出的肚量
仍在吞吐长江
蕴纳大海
沉湖底的独木舟
在历史折射中抛锚
那是开沪的最初制式
巨轮的若干次翻板
那根站立的骨针
时尚在针眼中走线
鱼网已不是互联的经纬
如今它以长江为线
牵着一个憧憬奔走东西
智慧的活水蓄着母性的源泉
黄道婆挥动的左手
一直在抬高上海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