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柳忠秧

柳忠秧《楚歌》解读十条

2011-12-06 作者:郑祥琥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第一、当代离骚,古体诗复兴之标志  
  在一些评论者看来,柳忠秧《楚歌》的横空出世,具有某种里程碑意义。从1920年,胡适出版《尝试集》推广新诗以来,古诗的文学地位一落千丈。当代的古体诗人,视古体诗仅仅是怡养性情

 第一、当代离骚,古体诗复兴之标志  
  在一些评论者看来,柳忠秧《楚歌》的横空出世,具有某种里程碑意义。从1920年,胡适出版《尝试集》推广新诗以来,古诗的文学地位一落千丈。当代的古体诗人,视古体诗仅仅是怡养性情的手段,并没有将之提到文学发展的高度。而柳忠秧就很不一样,他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他自称要做当代李白、写当代《离骚》。他说他的目标是要复兴古体诗。他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知识分子离不开诗,中华民族离不开诗!  
  因此柳忠秧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让古体诗在当代获得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古诗必须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真楚人为楚文化而歌  
  正如李遇春教授所评论的“柳忠秧是楚人的后裔,不光是外在的地理和生理上的楚人后裔,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上的楚人后裔。柳忠秧有着浓重的楚人情怀,在长期的商海闯荡和人生历练中,他的楚人情怀甚至已经衍化成了一种楚人情结,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而且浸透到他的骨髓和血液中去了。” 柳忠秧身上的地域情结、楚人情结,非常浓厚。因此,柳忠秧才要为楚文化而歌,才会时时处处想到自己身为楚人,才会为身为楚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因此,相对于其他诗人,柳忠秧更有“文化的根”,他的作品才更有中国气派!
  第三、楚文化的史诗  
  读过柳忠秧的《楚歌》,我们看到了一部恢弘的楚文化的发展史,四十四首,四百四十四行。从最初楚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楚庄王“问鼎中原”,屈原“行吟泽畔”,再到“大汉雄风”,再到楚狂李白,再到张居正的锐意革新,再到曾国藩、左宗棠式的“楚人血性”。这样纵横五千年,融古今于笔端,慷慨激昂,健笔凌云。读过之后,确实给人史诗之感。确切地说,这种史诗是文化史诗。柳忠秧对杀人盈野的帝王还是保持着严肃的批判和冷静的审视,他把崇拜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文化英雄”,他写屈宋、写李白、写王夫之等等,就是在盛赞文化,为文化史上的“英雄”高歌!  
  第四、师心自用,今人用今体,今人用今韵  
  关于《楚歌》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是,《楚歌》四十四首,竟然每首十行,柳忠秧竟然不采用格律诗的体。有人甚至认为,不用格律体的《楚歌》根本不是古诗。对此,柳忠秧总是一笑置之。他总是说,《诗集》岂是格律体?汉魏古风可是格律体?李白的《将进酒》可是格律体?都不是。现在我们流行的七言八句的所谓律诗,仅仅是中晚唐逐渐定型的一种诗歌体式。律诗仅仅是古诗的一种,假如用格律体就不会有《离骚》。说《楚歌》不是古诗的人,是自己不懂。柳忠秧在“今人用今体,今人用今韵”思想指导下,师心自用,借鉴了楚辞体、歌行体、格律体、九体等等,用一种既整齐划一,又不约束诗心的体式,来完成这部《楚歌》。因此郭军先生的评价是恰当的“在湖北乃至中国诗坛上,少有诗人像柳忠秧这样,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之余,能将楚人情怀抒发到极至之境。”
  第五、自君天下的天诗  
  正如第三代代表诗人野牛在一篇评论中提到“天诗——这是我对柳忠秧古风的整体评价。……天诗是血液里的东西,不需要学,也学不来;天诗是唯一的,他人无法模仿,诗人自己也无法复制。天诗是一群不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天才人物的创作,它们大多出自帝王将相、侠客大盗、高人逸士之手。柳忠秧正是这一路的人物,他的诗歌也正是这一路的绝品。他不读诗谱词谱,无心寻章摘句,或喜从天降,或悲从中来,便如神灵附体,一时手舞足蹈,形诸笔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斐然可讽。”这段评论确实是抓住了要害!在另一

9 7 3 123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