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甫之二】杜甫的皇亲国戚
【写在前边】大唐盛世的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南窑湾村人。一生在长安,在成都,在陇西,在湖北湖南采药、制药、卖药。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四处飘荡。先饿死小儿子,最后把自己也饿死了。杜甫生前,知者甚少。死后43年,其孙子杜嗣业到湖北移陵,路遇大唐诗坛旗手当朝宰相元稹,拜读杜诗后,感慨万千,和白居易挽手,力推杜诗至世界仰望的巅峰。杜甫有1400多首诗歌集于《杜工部集》。1962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3.杜甫的皇亲国戚
如果说开元盛世饿死了杜甫,又和大唐皇室李家有血缘关系。你信吗?
而我所要指出的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到杜甫仅隔六代。刚出5服。
李世民有14个孩子,1李承乾,2李宽,3李恪,4李泰,5李佑,6李愔,7李恽,8李贞,9李治,10李慎,11李嚣,12李简,13李福,14李明。
老十纪王李慎,儿子李琮。李琮有个女儿,下嫁清河崔家,在崔家所生的女儿,就是杜甫的母亲。血缘脉络为:李世民→李慎→李琮→李氏(女.下嫁清河崔家,杜甫外婆)→崔氏(杜闲)→杜甫;
如果还不够的话,请注意另外一条线:李世民除了长孙皇后外,还有13个贵妃才人,她们为唐太宗生育了21位公主。第十位公主叫李一,字孟姜,号临川公主,由韦贵妃所生。
韦贵妃可不是一般人,二婚被李世民样中。第一任丈夫是隋朝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李子雄随同杨玄感趁隋炀帝二下江南时,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父子皆被斩杀,罪官家属韦氏,充入宫中为奴,李渊登基大赦天下,唐王被美丽的韦氏倾倒,揽入怀中,生下了临川公主。
公主李一,深得唐王李世民喜爱,由唐王赐婚周道务,有一女周氏。周氏拐回头和表哥李琮结婚,生了女儿,仍然是下嫁清河崔氏,崔氏的女儿也是杜甫的外婆。
李世民(韦贵妃)→临川公主(驸马周道务)→(女儿周氏)李琮→(女儿李氏.杜甫外婆)崔氏→(女儿崔氏)杜闲→杜甫。无论从男方还是从女方,都给杜甫扯上了皇家关系。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驸马周道务的女儿,拐回头,下嫁了皇室宗亲,李世民的孙子李琼。属于近亲结婚。这在唐朝是亲上加亲。
一句话:杜甫的外祖母是李世民的曾孙女,属六代直系。
人间确实悲凉,人情犹如薄纸,刚出五服,百余年的至亲,杜甫先饿死了两岁的幼儿,再饿死了自己。这还是大唐繁华的盛世么?果真验证了杜甫的那句名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日本学者曾做过统计,唐朝共有诗人2536位,仅有诗人杜甫和儿子被饿死。
但,元稹就不一样了。
在巩县杜甫陵园,我曾专门打探过元稹。
那里的人,包括周围所认识者,直摇头。
而我一直认为,元稹是杜甫的发现者,挖掘者,开发者,弘扬者。
当朝宰相元稹,河南洛阳人氏,是唐朝和白居易齐名的官员诗人,文学家。做过左拾遗,校书郎,监察御史,拜过相,当过刺史,入尚书右丞,任节度使,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一身高官。可谓大唐文坛旗手。
很多人总拿元稹的男女私情说事。
元稹做了那么多官,身边的女人当然就多了。初恋崔莺莺,留下人间史话张生与莺莺;发妻韦丛,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旷世绝句;爱上蜀中才女薛涛,大他十多岁,十彩薛涛爱情诗笺,写不完天涯生死离别;政治联姻安仙嫔和裴淑,以担忧守着那丁点的权贵;又惠及俳优名伶刘彩春,含恨一帘幽梦。
大唐六位才女集一身,元稹可谓渣男。
但元稹利用这些背景,干了一件举世无双的大事,弘扬杜甫,把杜诗吹鼓到大唐至高无上的地位。
杜甫一副穷酸样,生前死后,并不知名。根本不能和醉卧长安,皇帝金銮殿请客,亲手调羹,宰相高力士脱靴,爱妃杨玉环研墨的李白相提并论。先饿死幼儿,自己最后也饿死江船,足可见极度穷困潦倒。
没饭吃,这和一般百姓都不能比。皇亲国戚有人拉上一把么,没。
杜甫这样对自我作了总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大唐诗人编唐诗,很盛行,有诗集130多种,历朝历代深孚众望的有:李康成的《玉台后集》,殷璠的《丹阳集》,这些均不选杜诗。
具体来说,佚名编撰的《搜玉小集》录诗人37家,诗62首,无杜甫,不选杜诗。令狐楚编撰的《御览诗》录诗人30家,诗289首,无杜甫,不选杜诗。芮挺章编撰的《国秀集》录诗人90家,诗220首,无杜甫,不选杜诗。敦煌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录诗人6家,诗71首,无杜甫,不选杜诗。许敬宗编撰的《翰林学士集》收录许敬宗、上官仪等诗人19家,诗60首,无杜甫,不选杜诗。李康成编撰的《玉台后集》,收录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而下的诗人290人,诗670首,无杜甫,不选杜诗。殷璠编撰的《河岳英灵集》,是大唐编选的第二种诗集了,收录诗人24家,诗234首,还无杜甫,不选杜诗。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录诗人26人,诗130多首,无杜甫,不选杜诗。元结编选的《箧中集》收录诗人5人,诗24首,无杜甫,不选杜诗。韦縠编著的《才调集》,收录诗人180家,诗1000首,无杜甫,不选杜诗。
这些都不是泛泛之辈啊,不是当今买一个书号或套个港版书号,编一本诗集送送人;不是弄个假书号或者啥号也不要,出本诗集讨个我也是诗人的名声,显摆一下。这些诗集,威震大唐,许许多多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现在都被该国称之为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现今国内研究唐诗的专家,必须走出国门,深情借阅,才可以看上一眼。
以《箧中集》为例,虽然只有5人。但,这是大唐第一也是唯一写现实,写底层民众,写老百姓疾苦的诗集,可以说是泪水横流,惊世骇俗,充满伤感,不亚于诗圣的三吏三别。但不选杜诗。钱起﹑张众父、于良史、郑丹、李希仲、郎士元、刘长卿、郑谷等等不知名的诗人都入选了《中兴间气集》,翻来覆去就是没有杜甫的。《河岳英灵集》上中下三卷,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崔国辅、祖咏、储光羲、常建等等应有尽有,也没有杜甫。更别说《才调集》了,选录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等180多人,1000多首诗,竟没有诗圣的影子。
杜甫能称之为大唐的著名诗人么?更别说大唐诗圣了。
诗圣没有遗忘大唐,而大唐却抛弃了杜甫。这就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究其原因能说很多,我看杜甫不识时务是主要的。他用大量的笔墨揭露黑暗,抨击现实,满满的负能量是主要的。这,决不是水平问题。无非是杜甫写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见《官定后戏赠》),公然表达了“怀才不遇”;形势一片大好,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各国使节都来参拜盛唐,你却在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唐玄宗正为人民“开疆拓土”,你却在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见《兵车行》;当正向番邦属国展示和炫耀万国来朝,强大了我的大唐时,沐浴着浩荡皇恩,嘴里吃着皇粮,吃饭砸锅,用《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全面抹黑大唐,恶毒攻击平定“安史之乱”的伟大壮举,历数朝廷的无能、官员的腐败、人间的民不聊生……
这个社会能容你么,这个国需要你么?
但大唐诗坛领袖级人物:元稹,在杜甫死后43年,却逆流而上,亲笔为杜甫撰写了墓志铭,一时洛阳纸贵,声震四海。让杜甫这匹黑马,一举登上了诗坛宝座。
也只有元稹,对杜甫一往情深,专门写了两首诗,颂扬杜甫。其一: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其二曰:莫笑风尘满病颜,此生元在有无间。卷舒莲叶终难湿,去住云心一种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杜诗的独具一格,溢漾着自己的崇敬之情,灵与肉的融合,神交已久。
又是元稹,第一个把杜甫拎出来,推出来,比一比李白李诗: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元稹直言,诗仙虽然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论起乐府韵律章法,那可比子美,相差甚远。
更有意思的,元稹还写文《与元九书》讥讽李白: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把杜甫推举为登峰造极,烘托出云蒸霞蔚的壮丽辉煌。元稹倾尽文采之所能,为杜甫杜诗奔波竭尽全力。
如此这般,元稹功不可没吧,河洛人不能忘记元稹,巩县的杜甫陵园怎能无元稹一笔?
作为杜甫的巩县老乡,作为爱好杜诗的后人,更应该记下元稹,不忘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