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丘英姿

永不褪色的红歌(组诗)

2025-03-20 作者:丘英姿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丘英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中诗网第十届签约作家。
英雄罗登贤
 
安静的展馆内
我在罗登贤的事迹中
翻捡出一枚
叫做英雄的字根
 
故事披上时间的斗篷
那惊涛骇浪的剑锋
在旧时光里雷霆万钧
 
罗登贤,工人运动的领路人
率先扛起革命的大旗
那场武装斗争的烽火
引爆,一个民族的复兴
 
在东北抗日的巨浪中
反帝救亡运动,如狂风暴雪
令日寇胆寒、败退
 
民族大义,那颗不眠的火焰
掀起一页壮阔的精神索引
 
一部百孔千疮的抗日战争
改写了中国苦难历史的丰碑
我借用庄严的词
记录满洲大地的心跳
 
历史风云深邃。变幻
在典籍里熔炼新鲜的注解
 
打开禅城红色印记
我看见南庄的登贤大道,有一棵
木棉树,像雨花台的鲜血
涌动着燃烧的青春
 
悬挂在季华路上,一排飞扬的标语
犹如一首首写给英烈的赞歌
闪闪延续的光芒
是民族永恒的敬仰
 
 
抗日志士吴勤
 
万世流芳的题额
矗立在4米高的纪念碑上
簇拥的菊花
向吴勤烈士鞠躬
 
这座琉璃瓦牌坊
安放在禅城的心房
抗战精神的肋骨
成为佛山,民族统一战线的
绝句
 
吴勤率领的抗日义勇队
和俊杰社血与肉的故事
在红色碑文里,串通一壶玉冰烧
吐出烈性的万卷沧桑
 
陵园肃穆。拨开救亡的版图
历史的脚印,深深浅浅
我在一曲挽歌中,清点出
广游二支队的命名和序号
 
过往一场场战斗,倒海翻江
围剿消灭日军的枪声
还在短兵相接的细节里凛冽
雷电劈过
抗日志士的遗骨
停在沉实的松柏间,挺拔
 
“我与伪军只能以刀枪相奉”
英雄滴落的鲜血
凝固在石尖顶的凉亭
一抹阳光
划出佛山赤色的感叹号
 
站在人民公园,看薄雾荡漾
一种悲悯
穿过大地的胸膛,屹立
吴勤志士的身影
仿佛在清风里不断拉高,拉高
 

花木兰——区夏民

1906年某天,夜色如墨
风雨飘摇
一粒小火种
在佛山镇祖庙大街点亮
 
或许,黑夜练就了区夏民的胆识
16岁的她,借着无线的话筒
将反封建斗争的声音放大
 
新学生社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两副担子
行走在工人与学生的脚步里
她为革命的秘密,闪电奔走
 
铡刀,被她们握在手里
所有的情节相约出发
 
从区夏民肩膀,溢出的火焰
隔着白昼与黑夜的距离
如一匹嘶鸣的马
疾风的蹄声
划破月光,唤醒一滴滴的晨露
 
在舞台上,在话剧里
区夏民抑扬顿挫的抒情
入木三分的表演,如花木兰
鼓舞着受苦受难的女性同胞
奋起,抗争
 
卢森堡女子少年先锋队
凸现棱角
在薄雾里,书写石破天惊的暗语
偶尔几声鸡鸣
似是电话铃声的告密
 
一把把,反帝反封建的镰刀
别在妇女们的腰间,或挂在
国民党反动派残喘的脖子上
 
1928年4月
一颗罪恶的子弹钉进区夏民的胸口
那一年,她才22岁
她将最后一滴热血撒在
惠州西湖畔里
 
此时,我在一册页里
听飞鹅岭飘来的挽歌
历史仍在纸上,絮絮叨叨诉说
区夏民的英勇
以及那场藏在海陆丰的阴谋
 
一本血流成河的教科书
 
 
廖锦涛故居
 
在南庄。龙津村的
三间两廊式民居建筑
在讲述一个故事
 
廖锦涛的铜像,裹满风霜
烈士的事迹,读出百年铿锵的
水纹。像透明的时间沙漏
簌簌洒落出历史的颗粒
 
馆内阴郁的火山墙
模仿着皖南事变起伏的波浪
民族救亡的跋涉
就藏在素胎瓦当的细缝里
 
月光如洗
澳门四界救灾会的足音
还在照壁间回响
爱国青年共赴国难的壮举
在一行文字里现出热烈
 
此刻,那些远去的马蹄
仿佛携带沙哑的声音
正在吆喝着日月星辰的秘密
 
我捋捋领口,看见
一抹哀伤
像是从1941年发来的
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