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万春来

《清明,遍地乡愁》(组诗)

2017-03-26 作者:万春来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第二届签约作家万春来诗歌作品。跟着诗人这伤感、茂密而有些温暖的文字,走进那个特殊的日子吧,“把背井离乡的愁苦摆上,把年复一年的隐痛摆上,在雨水浸湿的黄土岗,那坟头疯长的艾草,多像我逝去的亲人,一个个鲜活在我面前,茂密而温暖”

mmexport1459734053532.jpg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的细雨
纷纷扬扬地下起来
淋湿了行人的衣襟和心情
奔波漂泊在外的游子
今天,终于跋山涉水
回到乡下,回到老家
 
把背井离乡的愁苦摆上
把年复一年的隐痛摆上
在雨水浸湿的黄土岗
那坟头疯长的艾草
多像我逝去的亲人
一个个鲜活在我面前
茂密而温暖
 
至弟弟书
 
马上就是你的生日
哥哥为你准备了童年的风车
还有你最喜欢的那个书包
二十二年了,如果你还活着
已经是三十四岁的成人了
 
你走的时候,只有十二岁
你走的时候,身上还掩藏着未愈的伤痛
那块巨大的飞石
过早地夺去了你稚嫩的生命
过早地扼杀了你今生的梦想
摧毁了我们健康幸福的防线
从此,我们兄弟阴阳相隔
你把忧伤隆成山中的那片孤坟
让我在无数个夜里
相思成灾
 
今天,我来看你了
走过儿时一起放牧的那条山路
拨开你坟头荒凉的杂草
我无家可归的兄弟
哥哥来为你赎回一条回家的路线
 
回家祭祖
 
清明,万家炊烟如期而至
从山里走出去的后辈子孙
带着一路的风尘和虔诚
匆忙地返程祭祖
缝补乡下遍地乡愁
 
摆满祭品、花圈
摆满生活的幸福和安康
点燃今生不熄的思念,斟满
八小杯寄托哀思的老酒
双膝跪地,瞌头,再瞌头
今天,用最亲最近的姿势
倾听故乡缄默的心跳
 
■天之外
 
天格外的蓝
云格外的轻
我的天空,却阴云密布
这是自外婆去逝后
天空给我不变的颜色
 
外婆告诉我,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那里有她的另外一个家
有外公和年迈的双亲
有她儿时的小伙伴
还有儿时走失的那只羊羔
她说,等我长大懂事后
她就会回来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家了
可外婆却迟迟未归
 
蛙 声
 
独坐在黑夜的堤岸上
晚风还是如昔的暖心
不变的时节,不变的蛙声
不同的只是灯前夜读的诗人
皱纹间多了一些参差不齐的沧桑
眉宇间添了一些淡淡的忧伤
和那方再也无法听到蛙声的孤坟
 
油菜花儿吐蕊在我眼里
月下的记忆绽放在花里
黄了的油菜花儿飘落得满地都是
那个曾经在花下
采割猪草的少年
何时于蛙声中走失了熟悉的背影
 
夜,越来越深越来越静
蛙声越来越清晰而嘹亮
身处异乡的兄弟
还会再次聆听得到吗
今夜,我要先枕着蛙声入梦
好在故乡柳树前的池塘岸边
等待他步履艰难地走来
 
最后的夙愿
 
到我家来收空酒瓶时
我才知道,他的年龄
和我已故奶奶的岁数一样大
一头让人心痛的银发
和他那佝偻的身躯
撑起生命坚毅的年华
 
平常的日子
到处拾掇着能卖零钱的废品
然后把换来的零钱
一分一分地叠放平整
存放在衣柜最底层的布袋里
遇到农忙时节,他经常
不图回报地为忙碌的乡亲送去茶水
为深夜未归的乡邻照看小孩
 
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
他想在自己离开之前
多积攒一点钱
多积攒一点真情
等到真正离开的那一天
能让自己的后事风光一回
能让送行的乡亲带着美好祝福
好好地送自己最后一程
 
糖 果
 
把酒杯,糖果
月饼和一些陈年的往事
一起摆在桌子上
夜空中那轮圆圆的月亮
斟满了杯中中秋的思念
让我又想起了您——
我亲爱的奶奶
 
您生前留给我的那枚
还没来得及吃的糖果
还依昔地保存着
我害怕吃掉后
您就会从我心间飞走
今天,八月十五的月光多亲切
像您的目光一样
把家里每个角落都温暖得
慈祥而明亮
 
十五岁的伤口
 
那一天,二哥骑摩托来学校接我
他看到我后,猛地将我抱在怀中
然后泣不成声,他告诉我
弟弟出了意外,已经不行了
我还没来得及反映过来
心神早已破碎
弟弟死于山中偷采石料者点燃
炸药后炸飞的石块下
利欲熏心的偷采者,在点燃
那副炸药的时候,没有发现
我的弟弟还在山下草坡里放着牛
从山上飞下巨大而坚硬的石头
狠狠地砸向了弟弟稚嫩的身体
砸向了我们儿时苦难的家庭
 
那一天,弟弟躺在
医院的重病号床铺上,闭着双眼
就像他小时候睡觉一样安静和乖巧
父母一次次哭倒在他的床前
满身伤痕的弟弟,终究没有
最后看一眼深爱着他的亲人
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
哪怕用我三十年、五十年
甚至一生的青春
来换取他的一声回应也好
这本不该有的一天,却在
我十五岁的心底里,永远烙下了
此生无法愈合的伤口
 
清明断想
 
四月的天空,是一双流泪的眼睛
淅淅沥沥的小雨,把春天淋湿
把乡下匆忙的脚步淋湿
回到故乡,站在清明的路口
我用诗歌,点亮遍地蒿草和离愁
照亮每处孤寂荒廖的坟头
和黑夜里越来越清晰的脸庞
一个个山头,一抔抔黄土
是一床床温暖厚重的棉被
盖着亲人熟睡的离愁
盖着春光明媚的阳光
焐热每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