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篱笆》作品点评(二)
2022-08-18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诗日历》《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八十年代,具有文艺复兴的社会环境和创作氛围。北岛、舒婷、顾城引领了新诗的新潮流,被定义为朦胧诗派。现在看来也没有多朦胧,只是在文化废墟上开出的花朵显得格外艳丽,与那些被政治绑架的传声筒式的作品相比确实朦胧,诗歌开始由政治向生命转变,由社会向人性转变,由忠诚向质疑转变,由顺从向反抗转变,由直白向含蓄转变,由单一向多重转变,由逼仄向广阔转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艺术之门被打开了,改革开放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几乎成了家喻户晓、国人皆知的名篇。
在特殊的年代,爱情被认定为封资修的东西,冠以“不道德”的标签。张弦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写到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一谈爱情就脸红的历史尴尬。舒婷在朦胧诗人中,她没有北岛咄咄逼人的叛逆情结,没有顾城隐居在童话里的七彩梦呓,她与时代保持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更侧重于人性与人格的挖掘和抒写。《致橡树》写得是植物,但象征着爱情,表达了爱情和人生的信念和价值,与六七十年代的爱情诗有了质的区别。这首诗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女性独立平等的思想,从人性被摧残人格被侮辱损害的特殊年代过来的人,读到《致橡树》感到人的尊严被重新提出来了,不仅女性喜欢读,男性也喜欢读,引发全社会心灵的共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深入分析,木棉生长在南方,橡树生长在北方,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但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在一起,就是说这首诗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按一般文学规律看,不符合生活真实就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但舒婷这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没有人去这样苛求。橡树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木棉代表女性的柔中有刚,符合人们的感性认知,独立平等自由共享的思想也暗合人们的精神愿望,觉得情感是真实的,诗中虽不见一个情字,但每个意象里都藏着深情。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九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诗歌代表作品有《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也是一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出版散文集《露珠里的“诗想”》《真水无香》《自在人生浅淡写》。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在古代
翟永明
在古代,我只能这样。
给你写信,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
现在,我往你的邮箱,
灌满了群星,
它们都是五笔字形。
它们站起来,为你奔跑。
它们停泊在天上的某处,
我并不关心。
在古代,青山严格地存在,
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现在,你在天上飞来飞去,
群星满天跑。
碰到你,就象碰到疼处,
它们象无数的补丁,去堵截
一个蓝色屏幕。
它们并不歇斯底里。
在古代,人们要写多少首诗?
才能变成崂山道士,穿过墙
穿过空气,
再穿过一杯竹叶青,
抓住你。
更多的时候,
他们头破血流,倒地不起。
现在,你正拨一个手机号码。
它发送上万种味道,
它灌入了某个人的体香,
当某个部位颤抖,全世界都颤抖
在古代,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走几十里地,
当耳环叮当作响,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在《环球时报》十周年庆典时, 我有幸聆听了女诗人翟永明朗诵她的这首诗。诗言志,当代很多诗歌言得是什么志?恐怕作者也说不清,读者更是一头雾水。这首诗却不同,听后我当即就产生想回到古代的情感冲动,过一种风清云淡的生活。古代虽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但感觉人与人近在咫尺,亲如手足,充满期待。现代社会,虽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感觉远在天涯,世态炎凉,人与人隔阂很深,活得焦虑不安。诗人对古代的钟情并不是对落后的眷恋,而是对一种风尚的怀念,一种人际关系的认可。诗人对现代文明也不排斥,只是对它带来的副作用给以温柔的鞭笞。整体情感把控适中,写古代,节奏舒缓,情感优雅。写现代,节奏紊乱,情感躁动不安,体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古今交错着写,对比着写,意味深长。情感虽含蓄,但倾向性明显。这首诗与翟永明的《女人》《静安庄》等显示主体创作风格的诗有别,女性意识淡化,开始向人性扩张。诗意由朦胧变得明朗,由沉重渐趋轻松,审美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翟永明,女,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翟永明作品曾被翻译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已出版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翟永明2005年入选“中国魅力50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A奖”;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该奖评委会主席称翟永明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小小聚会
伊蕾
小小餐桌铺一块彩色台布
迷离的灯光泄在模糊的头顶
喝一口红红的酒
我和几位老兄起来跳舞
像舞厅的少男少女一样
我们不微笑,沉默着
显得昏昏欲醉
独身女人的时间像一块猪排
你却不来分食
我在偷偷念一个咒语——
让我的高跟鞋跳掉后跟
噢!这个世界已不是我的
我好像出生了一个世纪
面容腐朽,脚上也长了皱纹
独身女人没有好名声
只是因为她不再年轻
你不来与我同居
伊蕾的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每首最后一句“你不来与我同居”令世俗惊骇,把生命的庸常和虚无以碎片化又有精神关联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中国女性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塑造着一种克己复礼的淑女形象,以高雅和谦和为美学规范,没有几人敢越雷池一步,发出灵与肉这撕心裂肺的呐喊。伊蕾撕下正人君子的遮羞布招来了不少非议和谩骂。在长期沉闷的社会氛围中,她无疑释放出一束人性的强光。那些卫道士表面的虚伪和暗地里的无耻最后不攻自破,反而成了时代的笑话。那些无知和愚昧不值一提。
《小小聚会》是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的第5首,短暂的偶尔聚会更反衬出生命的孤寂和失落。“独身女人的时间像一块猪排/你却不来分食”,“我好像出生了一个世纪/面容腐朽,脚上也长了皱纹”,“独身女人没有好名声/只是因为她不再年轻”。孤独、衰老、被非议是独身女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缠身的暗疾折磨着她们的生命。一声长叹,道出生命几多辛酸。
伊蕾,当代著名女诗人,收藏家。原名孙桂贞,1951年8月30日生于天津。初中毕业后下乡到勃海湾盐碱滩。三年后选调入邯郸铁道兵工厂当工人。11年后调入河北省廊坊地区文联。1984年,考入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作家班。1988年毕业调入天津市。曾任《天津文学》编辑、《诗人报》主编、《汉诗界》名誉主编。1992年至1998年旅居莫斯科,并收藏俄罗斯当代大师绘画。1999年开始业余绘画。2002年创办卡秋莎美术馆。2010年搬到宋庄画家村,建立工作室。2018年7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在冰岛辞世,享年67岁。2019年7月13日,“自由的玫瑰”伊蕾绘画作品纪念展在天津高新区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幕。著有诗集《爱的火焰》《爱的方式》《女性年龄》《独身女人的卧室》《伊蕾爱情诗》《叛逆的手》《伊蕾诗选》,另有俄文诗集《独身女人的卧室》。部分作品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
生 活
娜夜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
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得越来越慢
包得越来越快
现在 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生活本是个大命题,用一首诗来写这么大的命题,不是一般的难度,弄不好就会陷入概念化的窠臼,容易写得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娜夜却有化险为夷、举重若轻的艺术能力,不同凡响地把纷繁复杂的生活聚焦在一个几乎被所有诗人忽略的细节上,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我珍爱过你”,开门见山,写得是过去,留下了伏笔。珍爱是抽象的,怎么珍爱,诗人打了一个浅显而生动的比喻,“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娜夜诗中的修辞来自生活,总是那么贴切,令人回味。她善于运用口语,自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一般,干净、凝练、温暖、深情,看似随意散淡,实则意味深长,这已经形成她稳定的表达习惯,从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艺术功力。女诗人的细腻体现在生动传神的细节上:“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珍爱越来越具体。“舔得越来越慢/包得越来越快”。可以想见,糖是越来越小,越来越慢与越来越快的变化与对比,把珍爱写活了,写绝了。内容在层层递进,尽管这样,最后还是“只剩下我和糖纸了”,生活的苍凉陡现。诗人可贵在没有唉声叹气,“我必须忍住:忧伤”,与开头相呼应,结构布局很有特色。生活不可能永远是甜蜜,当甜蜜不再时,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诗人忍住忧伤既不高蹈,又不低沉,面对现实的平和、克制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风范。这首诗成功在细节,黑糖球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诗人给这个隐喻注入了血肉丰满的内涵,达到了别是一般滋味的艺术境界。
甜蜜的复仇
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后
下酒
一个诗人一辈子能有一两首诗流传后世,就很不简单,就无愧于诗人的称号。夏宇有这一首诗就够了。《甜蜜的复仇》让我想起徐志摩《沙扬娜拉》里“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复仇比忧愁冲击力更大。复仇怎么会有甜蜜的感觉?诗意有陡峭突兀之感,令人回味不绝。中心词是复仇,复什么仇?怎么复仇?结果怎样?这可能是读者想要探求的。如果按照读者的思路写下去,可能就是一首平庸之作,甚至是一首散文化的诗。诗人的不同凡响就在于省略了很多,从影子写起。不懂诗艺的诗人生怕遗漏了什么,生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想法,结果把空间都自我消费掉。诗人为什么要写“你”的影子?因为人已别她而去,只有影子还留在心中。影子为什么要加盐?因为受过一次伤害,怕美好的影子也变质,才有“腌起来”的奇思妙想,“风干”就更保险了。貌似荒诞,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风干”后干什么?老时下酒,成了一份精神佐料,到此方才明白了“甜蜜”的含义,也透出深深的孤独。这首诗想象奇特,意象新颖,情感含蓄,不愧为诗中的诗。
夏宇(1956年—)本名黄庆绮,笔名李格弟、童大龙。原籍广东省五华县人,1956年生于台湾。 毕业于国立艺专影剧科,曾于出版社及电视公司任职,十九岁开始写现代诗,引起台湾诗坛的瞩目。一再颠覆传统,挑战语言的极限的创作方式,正是夏宇的人和诗,令人着迷的神秘力量。著有诗集《备忘录》《腹语术》《磨擦,无以名状》《不修边幅》。获第二届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等奖,《创世纪>创刊三十周年诗创作奖,第一届中外文学现代诗奖。
黑 夜
唐亚平
兄弟 我透明得一无所有
但是你们要相信我非凡的成熟
我的路一夜之间化为绝壁
我决定背对太阳站着
让前途被阴影淹没
你的呼吸迎面而来
回音成为鹅卵石滚进干哭干枯的小河
呵兄弟 我们上哪儿去
我的透明就是一切
你可以信任我辉煌的成熟
望着你我突然苍老如夜
在黑暗中我选择沉默冶炼自尊冶炼高傲
你不必用善意测知我的深渊
我和绝壁结束了对峙
靠崇高的孤独和冷峻的痛苦结合
哦 兄弟
我的高贵和沉重将高于一切
唐亚平的《黑夜》是背景,也是心境,她用向兄弟倾诉的方式表达生命复杂的意绪,有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逻辑无序的意识涌动,但克服了普拉斯疯狂的宣泄,语调、节奏、情感与伊蕾很相似。
诗虽未分节,从以兄弟开头,可视为三节。三次开头,情感色彩有所不同。第一节直呼“兄弟”,亲切而冷静,第二节“呵兄弟”,渐渐有了激情,第三节“哦 兄弟”,又平静下来,形成情感的起伏。这种传统的结构方式融入情感的张驰,又区别于平面型的铺陈。
第一节,“我透明得一无所有”,背景是黑夜,黑夜是最不透明的,诗人突出自己的透明,而且透明与一无所有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又似乎存在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透明付出的代价。透明常常被认为幼稚,有城府的人身上隐藏很多东西。但诗人偏偏标榜自己“非凡的成熟”,又构成矛盾式的反讽。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诗人,诗人无异于疯子。诗人是赤子,是无所顾忌的人,是爱真理超过爱自己的人,在某个角度上看她的无视世俗正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因为透明,“我的路一夜之间化为绝壁”,就是在这种处境下,诗人依然没有妥协。“你的呼吸迎面而来”,给诗人以期望,但“回音成为鹅卵石滚进干哭干枯的小河”,又陷入忧伤。
第二节,你的出现,我变成我们。“我们上哪儿去”?黑夜看不清前路,悬崖使人望而生畏,共同陷入迷惘。诗人又一次强调她的透明和成熟,“望着你我突然苍老如夜”,唐亚平第一次用夜来比喻苍老,使我们对苍老有了色彩和温度的新体悟。“在黑暗中我选择沉默冶炼自尊冶炼高傲”,沉默还需冶炼,只有唐亚平才写得出。“前途被阴影淹没”时,自尊和高傲就浮出水面。“你不必用善意测知我的深渊”,诗人不在乎深渊,靠孤独和痛苦的结合“和绝壁结束了对峙”,又构成了无逻辑。你的的出现并没有赶走我的孤独,痛苦没有击败诗人,反而成就了诗人生命的另一种美丽。意识的紊乱是对环境的质疑和批判。
第三节,普拉斯乐于通过死亡来认证生命,并伴有一种兴奋。唐亚平却完全不同,她沉迷于“我的高贵和沉重将高于一切”,她看重的是生命的高贵,即尊严,她因意识到维护尊严的代价,感到了生命的沉重,高贵与沉重是孪生的,也是辩证的。在诗人心中,高于一切。
舒婷、伊蕾是女性主义写作,凸显女性意识。唐亚平属于生命写作,凸显生命意识。高贵与沉重属于她,也属于有尊严的生命。她的《黑夜》系列在新诗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唐亚平,生于1962年,四川通江人,著名诗人。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为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电视台高级编辑。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山花》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首,作品被选入全国上百种重要的现代诗选集。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英、德、法等国。组诗《田园曲》曾参加首届中美“北京-纽约”诗歌交流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出版诗集《蛮荒月亮》《月亮的表情》《唐亚平诗选》《黑色沙漠》《唐亚平诗集》。
天黑了
蓝蓝
天黑了。高过树枝的鸟叫
落回在低处的巢中。
你的大女儿在刷碗。小女儿
收拾桌子。
幸福的路人看到了祝福
不幸的人却看到了悲苦——
温暖的光透出你家的窗户。
蓝蓝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景象。第一节,写鸟归巢,因为天黑了,只能听到鸟叫声:“高过树枝的鸟叫/落回在低处的巢中”。一对比就知是只快乐之鸟。第二节由鸟写到人:“你的大女儿在刷碗。小女儿/收拾桌子“。纯粹的日常生活片断,没有特别之处,但真实可信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这正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第三节,“幸福的路人看到了祝福/不幸的人却看到了悲苦——”。一样的场景,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作法。就是再好的时代,也有不幸的人。不幸的人看什么都不幸,揭示出生活的哲理。第四节:“温暖的光透出你家的窗户”,虽然“天黑了”,那扇透出光的窗户就是你温暖的归处,这是和平时代的幸福。战争年代,鸟无巢可归,人颠沛流离,有什么幸福可言。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是人类崇高伟大的事业。好诗一般是通过日常生活透视社会本质,蓝蓝做到了。她写得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功力浓厚。诗中多处对比,如天的黑和温暖的光、鸟的叫声和刷碗的声音、幸福的路人和不幸的人,形成情感的微小起伏和结构上的复合,增加内容的厚重感。
身体版图
路也
我的身体地形复杂,幽深,起起伏伏
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
总是等待着被占领、沦为殖民地
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
首都是心脏
欲望终止于一条裂谷
我把它横陈、折叠、翻转、弯曲缠绕
它属水质,可随物赋形
潮润的皮肤如滩涂,带着熟了的芒果的芳香
汗水在脊背的礁石上开花
隐秘的国门打开来又合上
合上了又打开
在你的面前
根据相关条约
我的金矿煤矿油田,有色金属和天然气
统统交给你来开采
你还可以在这版图上修铁路建港口
盖上一座教堂
你对我的侵略就是和平
你对我的掠夺就是给予
你对我的破坏就是建设
疼痛就是快乐
粗暴就是温柔
雷电交加是为了五谷丰登
但大多数没有你的时候
这版图空着,荒着,国将不国
千万里旱情严重到
要引发灾害或爆发革命
其质地成了干麦秸,失了韧性和弹性
脆到要从中间“咔嚓”,一折两半
这首诗顾名词义是一首身体诗,读者也不要敏感到一提身体就皱眉头。从“幽深”“起起伏伏”“小而丰腴”“横陈”“折叠”“翻转”缠绕“弯曲”“水质”“随物赋形”这些词语可以想象出女性身体的美。路也写女性的性征,不像“下半身”诗人喜欢使用名词,直接把女性器官搬入诗中,反复把玩。她用得是形容词和动词,含蓄而干净,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才是诗的魅力。写身体,无法回避情欲和性欲,这是生命的原动力。路也同样写得美不胜收,比如:“隐秘的国门打开来又合上/合上了又打开/在你的面前”。根据相关条约,“你”对“我”身体储存的宝藏不但拥有“开采”权,还可“修铁路建港口/盖上一座教堂”。诗人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写性,达到了精神的高度。“我”享受着“你”的“侵略”“掠夺”“破坏”,认为是“和平”“给予”“建设”,“疼痛就是快乐/粗暴就是温柔/雷电交加是为了五谷丰登”,贬义褒用,找到了与生命快乐体验相适宜的词语,词语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而是重新回到了生命本身。遗憾的是“大多数没有你的时候/这版图空着,荒着,国将不国/千万里旱情严重到/要引发灾害或爆发革命/其质地成了干麦秸,失了韧性和弹性/脆到要从中间”咔嚓“,一折两半”。前后截然不同,对比之下凸显生命的孤寂和荒芜。路也的诗以直抒胸臆为主要特征,具有爆发力和冲击性,这首诗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但多了些隽永,意蕴更加丰富深沉,技巧更加圆熟。
路也,现执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以及文论集等共二十余部。现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同时兼及创意写作和中西诗歌比较等方向的研究。
极地之境
安琪
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
朋友们陆续而来
陆续而去。他们安逸
自足,从未有过
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
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
生活也在别处
现在我还乡,怀揣
人所共知的财富
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
你看你看,一个
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
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
它的光芒刺痛
判断一首诗好坏,读者、诗人、评论家各有各的标准,标准不同导致结论不同。读者认为的好诗,在评论家那里可能会受到批评。评论家认为的好诗,读者也可能不买帐。对诗的评判,除了诗本身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时间标准。我在一篇评论中讲过,时间和读者是最好的评论家,很多诗都败给了时间和读者。我说的时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段的阅读感受综合起来的结果似乎更可靠一些。有些诗,昨天读觉得不错,今天读感觉一般,明天读可能就倒胃口,像一杯茶越品越没味,最后还得倒掉。有些诗,昨天读不懂,今天读有点感觉,明天读就变成上品,这类诗超前,像好酒越品越有味,饮后还余味不绝。有的诗,一出生上天就眷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有的诗,一出生就被判了死刑,谁也救不了它。李白、杜甫的诗,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时间越长价值越大,超越这诗仙诗圣越来越难。
安琪的《极地之境》,近十年来我读过十多次,每读一次,心灵被触动一次,是我眼中的经典。其实这首诗一点也不复杂,谈不上多深奥,一看就明白,就是写了回乡后的诸多感慨。虽文字不长,但形成了多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故乡与远方的对比、自己与同学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幸福与痛苦的对比,得与失的对比,多重对比叠加在一起,自然就生成无限大的审美空间。有不甘于命运摆布的苦苦挣扎,有战胜命运的情不自禁,更有对命运的反思叩问,悲喜交织,得失参半,别是一般滋味。亲切而又空茫,遥远又而现实,惊喜而又愧悔,甜美而又苦涩,写得朴实而真挚,清澈而深邃。可以说这是一首口语诗,是属于文人的口语,大气、典雅,含蓄、蕴藉,从容不迫又游刃有余,语言的节奏与情感的节奏完全合拍,没有丝毫的故弄虚弦,更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安琪的诗很有分寸感,进不急进,退不消极,总是恰当好处。她也没有用性别煽情,用修辞招摇,也不拒绝适度的冒险,常常打破她恪守的沉着,惊现突兀的风暴,把读者带入灵魂的天空。
《极地之境》写于2007年,这十多年来,赢得诗歌界、评论界、广大读者广泛的认可与一致的好评,在诗歌被边缘化的背景下,能取得如此效果是难能可贵的。其生命究竟会有多长?我预测,新诗在,它就在。李白、杜甫活着的时候也许没想到他们的诗会流传千古,至于安琪的诗,还是交给最公正的时间去评判吧。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第一第二辑)等。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
无怨的青春
席慕蓉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台湾的席慕蓉和大陆的汪国真风格有点相似,在读诗的人越来越少的年代,他们的诗却能产生旋风般的轰动效应,席卷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汪国真善写青春理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诗,2013年被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引用后广为传播。席慕蓉善写青春爱情,把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很多诗被年轻一代抄在笔记本上,在恋爱时引用。
这首诗几乎没有什么意象,读后依然令人怦然心动,陶醉不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因为写出了人性的美和善,能唤醒我们内心远走的春天,点燃我们心灵冷却的火焰。爱不管时间长短,都要温柔以待。“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爱情的美好不因长短而失色,不因分手而变质,这样的青春才是“无怨的青春”,这样的爱才是无悔的爱。没有遗憾的爱,“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那般皎洁。席慕蓉这首诗表面没有什么意象,但能引燃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生活,这比单纯的意象本身更有感召力。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八十年代,具有文艺复兴的社会环境和创作氛围。北岛、舒婷、顾城引领了新诗的新潮流,被定义为朦胧诗派。现在看来也没有多朦胧,只是在文化废墟上开出的花朵显得格外艳丽,与那些被政治绑架的传声筒式的作品相比确实朦胧,诗歌开始由政治向生命转变,由社会向人性转变,由忠诚向质疑转变,由顺从向反抗转变,由直白向含蓄转变,由单一向多重转变,由逼仄向广阔转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艺术之门被打开了,改革开放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几乎成了家喻户晓、国人皆知的名篇。
在特殊的年代,爱情被认定为封资修的东西,冠以“不道德”的标签。张弦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写到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一谈爱情就脸红的历史尴尬。舒婷在朦胧诗人中,她没有北岛咄咄逼人的叛逆情结,没有顾城隐居在童话里的七彩梦呓,她与时代保持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更侧重于人性与人格的挖掘和抒写。《致橡树》写得是植物,但象征着爱情,表达了爱情和人生的信念和价值,与六七十年代的爱情诗有了质的区别。这首诗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女性独立平等的思想,从人性被摧残人格被侮辱损害的特殊年代过来的人,读到《致橡树》感到人的尊严被重新提出来了,不仅女性喜欢读,男性也喜欢读,引发全社会心灵的共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深入分析,木棉生长在南方,橡树生长在北方,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但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在一起,就是说这首诗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按一般文学规律看,不符合生活真实就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但舒婷这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没有人去这样苛求。橡树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木棉代表女性的柔中有刚,符合人们的感性认知,独立平等自由共享的思想也暗合人们的精神愿望,觉得情感是真实的,诗中虽不见一个情字,但每个意象里都藏着深情。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九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诗歌代表作品有《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也是一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出版散文集《露珠里的“诗想”》《真水无香》《自在人生浅淡写》。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在古代
翟永明
在古代,我只能这样。
给你写信,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
现在,我往你的邮箱,
灌满了群星,
它们都是五笔字形。
它们站起来,为你奔跑。
它们停泊在天上的某处,
我并不关心。
在古代,青山严格地存在,
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现在,你在天上飞来飞去,
群星满天跑。
碰到你,就象碰到疼处,
它们象无数的补丁,去堵截
一个蓝色屏幕。
它们并不歇斯底里。
在古代,人们要写多少首诗?
才能变成崂山道士,穿过墙
穿过空气,
再穿过一杯竹叶青,
抓住你。
更多的时候,
他们头破血流,倒地不起。
现在,你正拨一个手机号码。
它发送上万种味道,
它灌入了某个人的体香,
当某个部位颤抖,全世界都颤抖
在古代,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走几十里地,
当耳环叮当作响,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在《环球时报》十周年庆典时, 我有幸聆听了女诗人翟永明朗诵她的这首诗。诗言志,当代很多诗歌言得是什么志?恐怕作者也说不清,读者更是一头雾水。这首诗却不同,听后我当即就产生想回到古代的情感冲动,过一种风清云淡的生活。古代虽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但感觉人与人近在咫尺,亲如手足,充满期待。现代社会,虽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感觉远在天涯,世态炎凉,人与人隔阂很深,活得焦虑不安。诗人对古代的钟情并不是对落后的眷恋,而是对一种风尚的怀念,一种人际关系的认可。诗人对现代文明也不排斥,只是对它带来的副作用给以温柔的鞭笞。整体情感把控适中,写古代,节奏舒缓,情感优雅。写现代,节奏紊乱,情感躁动不安,体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古今交错着写,对比着写,意味深长。情感虽含蓄,但倾向性明显。这首诗与翟永明的《女人》《静安庄》等显示主体创作风格的诗有别,女性意识淡化,开始向人性扩张。诗意由朦胧变得明朗,由沉重渐趋轻松,审美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翟永明,女,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翟永明作品曾被翻译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已出版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翟永明2005年入选“中国魅力50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A奖”;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该奖评委会主席称翟永明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小小聚会
伊蕾
小小餐桌铺一块彩色台布
迷离的灯光泄在模糊的头顶
喝一口红红的酒
我和几位老兄起来跳舞
像舞厅的少男少女一样
我们不微笑,沉默着
显得昏昏欲醉
独身女人的时间像一块猪排
你却不来分食
我在偷偷念一个咒语——
让我的高跟鞋跳掉后跟
噢!这个世界已不是我的
我好像出生了一个世纪
面容腐朽,脚上也长了皱纹
独身女人没有好名声
只是因为她不再年轻
你不来与我同居
伊蕾的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每首最后一句“你不来与我同居”令世俗惊骇,把生命的庸常和虚无以碎片化又有精神关联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中国女性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塑造着一种克己复礼的淑女形象,以高雅和谦和为美学规范,没有几人敢越雷池一步,发出灵与肉这撕心裂肺的呐喊。伊蕾撕下正人君子的遮羞布招来了不少非议和谩骂。在长期沉闷的社会氛围中,她无疑释放出一束人性的强光。那些卫道士表面的虚伪和暗地里的无耻最后不攻自破,反而成了时代的笑话。那些无知和愚昧不值一提。
《小小聚会》是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的第5首,短暂的偶尔聚会更反衬出生命的孤寂和失落。“独身女人的时间像一块猪排/你却不来分食”,“我好像出生了一个世纪/面容腐朽,脚上也长了皱纹”,“独身女人没有好名声/只是因为她不再年轻”。孤独、衰老、被非议是独身女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缠身的暗疾折磨着她们的生命。一声长叹,道出生命几多辛酸。
伊蕾,当代著名女诗人,收藏家。原名孙桂贞,1951年8月30日生于天津。初中毕业后下乡到勃海湾盐碱滩。三年后选调入邯郸铁道兵工厂当工人。11年后调入河北省廊坊地区文联。1984年,考入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作家班。1988年毕业调入天津市。曾任《天津文学》编辑、《诗人报》主编、《汉诗界》名誉主编。1992年至1998年旅居莫斯科,并收藏俄罗斯当代大师绘画。1999年开始业余绘画。2002年创办卡秋莎美术馆。2010年搬到宋庄画家村,建立工作室。2018年7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在冰岛辞世,享年67岁。2019年7月13日,“自由的玫瑰”伊蕾绘画作品纪念展在天津高新区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幕。著有诗集《爱的火焰》《爱的方式》《女性年龄》《独身女人的卧室》《伊蕾爱情诗》《叛逆的手》《伊蕾诗选》,另有俄文诗集《独身女人的卧室》。部分作品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
生 活
娜夜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
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得越来越慢
包得越来越快
现在 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生活本是个大命题,用一首诗来写这么大的命题,不是一般的难度,弄不好就会陷入概念化的窠臼,容易写得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娜夜却有化险为夷、举重若轻的艺术能力,不同凡响地把纷繁复杂的生活聚焦在一个几乎被所有诗人忽略的细节上,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我珍爱过你”,开门见山,写得是过去,留下了伏笔。珍爱是抽象的,怎么珍爱,诗人打了一个浅显而生动的比喻,“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娜夜诗中的修辞来自生活,总是那么贴切,令人回味。她善于运用口语,自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一般,干净、凝练、温暖、深情,看似随意散淡,实则意味深长,这已经形成她稳定的表达习惯,从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艺术功力。女诗人的细腻体现在生动传神的细节上:“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珍爱越来越具体。“舔得越来越慢/包得越来越快”。可以想见,糖是越来越小,越来越慢与越来越快的变化与对比,把珍爱写活了,写绝了。内容在层层递进,尽管这样,最后还是“只剩下我和糖纸了”,生活的苍凉陡现。诗人可贵在没有唉声叹气,“我必须忍住:忧伤”,与开头相呼应,结构布局很有特色。生活不可能永远是甜蜜,当甜蜜不再时,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诗人忍住忧伤既不高蹈,又不低沉,面对现实的平和、克制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风范。这首诗成功在细节,黑糖球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诗人给这个隐喻注入了血肉丰满的内涵,达到了别是一般滋味的艺术境界。
甜蜜的复仇
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后
下酒
一个诗人一辈子能有一两首诗流传后世,就很不简单,就无愧于诗人的称号。夏宇有这一首诗就够了。《甜蜜的复仇》让我想起徐志摩《沙扬娜拉》里“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复仇比忧愁冲击力更大。复仇怎么会有甜蜜的感觉?诗意有陡峭突兀之感,令人回味不绝。中心词是复仇,复什么仇?怎么复仇?结果怎样?这可能是读者想要探求的。如果按照读者的思路写下去,可能就是一首平庸之作,甚至是一首散文化的诗。诗人的不同凡响就在于省略了很多,从影子写起。不懂诗艺的诗人生怕遗漏了什么,生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想法,结果把空间都自我消费掉。诗人为什么要写“你”的影子?因为人已别她而去,只有影子还留在心中。影子为什么要加盐?因为受过一次伤害,怕美好的影子也变质,才有“腌起来”的奇思妙想,“风干”就更保险了。貌似荒诞,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风干”后干什么?老时下酒,成了一份精神佐料,到此方才明白了“甜蜜”的含义,也透出深深的孤独。这首诗想象奇特,意象新颖,情感含蓄,不愧为诗中的诗。
夏宇(1956年—)本名黄庆绮,笔名李格弟、童大龙。原籍广东省五华县人,1956年生于台湾。 毕业于国立艺专影剧科,曾于出版社及电视公司任职,十九岁开始写现代诗,引起台湾诗坛的瞩目。一再颠覆传统,挑战语言的极限的创作方式,正是夏宇的人和诗,令人着迷的神秘力量。著有诗集《备忘录》《腹语术》《磨擦,无以名状》《不修边幅》。获第二届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等奖,《创世纪>创刊三十周年诗创作奖,第一届中外文学现代诗奖。
黑 夜
唐亚平
兄弟 我透明得一无所有
但是你们要相信我非凡的成熟
我的路一夜之间化为绝壁
我决定背对太阳站着
让前途被阴影淹没
你的呼吸迎面而来
回音成为鹅卵石滚进干哭干枯的小河
呵兄弟 我们上哪儿去
我的透明就是一切
你可以信任我辉煌的成熟
望着你我突然苍老如夜
在黑暗中我选择沉默冶炼自尊冶炼高傲
你不必用善意测知我的深渊
我和绝壁结束了对峙
靠崇高的孤独和冷峻的痛苦结合
哦 兄弟
我的高贵和沉重将高于一切
唐亚平的《黑夜》是背景,也是心境,她用向兄弟倾诉的方式表达生命复杂的意绪,有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逻辑无序的意识涌动,但克服了普拉斯疯狂的宣泄,语调、节奏、情感与伊蕾很相似。
诗虽未分节,从以兄弟开头,可视为三节。三次开头,情感色彩有所不同。第一节直呼“兄弟”,亲切而冷静,第二节“呵兄弟”,渐渐有了激情,第三节“哦 兄弟”,又平静下来,形成情感的起伏。这种传统的结构方式融入情感的张驰,又区别于平面型的铺陈。
第一节,“我透明得一无所有”,背景是黑夜,黑夜是最不透明的,诗人突出自己的透明,而且透明与一无所有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又似乎存在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透明付出的代价。透明常常被认为幼稚,有城府的人身上隐藏很多东西。但诗人偏偏标榜自己“非凡的成熟”,又构成矛盾式的反讽。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诗人,诗人无异于疯子。诗人是赤子,是无所顾忌的人,是爱真理超过爱自己的人,在某个角度上看她的无视世俗正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因为透明,“我的路一夜之间化为绝壁”,就是在这种处境下,诗人依然没有妥协。“你的呼吸迎面而来”,给诗人以期望,但“回音成为鹅卵石滚进干哭干枯的小河”,又陷入忧伤。
第二节,你的出现,我变成我们。“我们上哪儿去”?黑夜看不清前路,悬崖使人望而生畏,共同陷入迷惘。诗人又一次强调她的透明和成熟,“望着你我突然苍老如夜”,唐亚平第一次用夜来比喻苍老,使我们对苍老有了色彩和温度的新体悟。“在黑暗中我选择沉默冶炼自尊冶炼高傲”,沉默还需冶炼,只有唐亚平才写得出。“前途被阴影淹没”时,自尊和高傲就浮出水面。“你不必用善意测知我的深渊”,诗人不在乎深渊,靠孤独和痛苦的结合“和绝壁结束了对峙”,又构成了无逻辑。你的的出现并没有赶走我的孤独,痛苦没有击败诗人,反而成就了诗人生命的另一种美丽。意识的紊乱是对环境的质疑和批判。
第三节,普拉斯乐于通过死亡来认证生命,并伴有一种兴奋。唐亚平却完全不同,她沉迷于“我的高贵和沉重将高于一切”,她看重的是生命的高贵,即尊严,她因意识到维护尊严的代价,感到了生命的沉重,高贵与沉重是孪生的,也是辩证的。在诗人心中,高于一切。
舒婷、伊蕾是女性主义写作,凸显女性意识。唐亚平属于生命写作,凸显生命意识。高贵与沉重属于她,也属于有尊严的生命。她的《黑夜》系列在新诗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唐亚平,生于1962年,四川通江人,著名诗人。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为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电视台高级编辑。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山花》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首,作品被选入全国上百种重要的现代诗选集。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英、德、法等国。组诗《田园曲》曾参加首届中美“北京-纽约”诗歌交流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出版诗集《蛮荒月亮》《月亮的表情》《唐亚平诗选》《黑色沙漠》《唐亚平诗集》。
天黑了
蓝蓝
天黑了。高过树枝的鸟叫
落回在低处的巢中。
你的大女儿在刷碗。小女儿
收拾桌子。
幸福的路人看到了祝福
不幸的人却看到了悲苦——
温暖的光透出你家的窗户。
蓝蓝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景象。第一节,写鸟归巢,因为天黑了,只能听到鸟叫声:“高过树枝的鸟叫/落回在低处的巢中”。一对比就知是只快乐之鸟。第二节由鸟写到人:“你的大女儿在刷碗。小女儿/收拾桌子“。纯粹的日常生活片断,没有特别之处,但真实可信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这正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第三节,“幸福的路人看到了祝福/不幸的人却看到了悲苦——”。一样的场景,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作法。就是再好的时代,也有不幸的人。不幸的人看什么都不幸,揭示出生活的哲理。第四节:“温暖的光透出你家的窗户”,虽然“天黑了”,那扇透出光的窗户就是你温暖的归处,这是和平时代的幸福。战争年代,鸟无巢可归,人颠沛流离,有什么幸福可言。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是人类崇高伟大的事业。好诗一般是通过日常生活透视社会本质,蓝蓝做到了。她写得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功力浓厚。诗中多处对比,如天的黑和温暖的光、鸟的叫声和刷碗的声音、幸福的路人和不幸的人,形成情感的微小起伏和结构上的复合,增加内容的厚重感。
身体版图
路也
我的身体地形复杂,幽深,起起伏伏
是一块小而丰腴的版图
总是等待着被占领、沦为殖民地
它的国界线是我的衣裳
首都是心脏
欲望终止于一条裂谷
我把它横陈、折叠、翻转、弯曲缠绕
它属水质,可随物赋形
潮润的皮肤如滩涂,带着熟了的芒果的芳香
汗水在脊背的礁石上开花
隐秘的国门打开来又合上
合上了又打开
在你的面前
根据相关条约
我的金矿煤矿油田,有色金属和天然气
统统交给你来开采
你还可以在这版图上修铁路建港口
盖上一座教堂
你对我的侵略就是和平
你对我的掠夺就是给予
你对我的破坏就是建设
疼痛就是快乐
粗暴就是温柔
雷电交加是为了五谷丰登
但大多数没有你的时候
这版图空着,荒着,国将不国
千万里旱情严重到
要引发灾害或爆发革命
其质地成了干麦秸,失了韧性和弹性
脆到要从中间“咔嚓”,一折两半
这首诗顾名词义是一首身体诗,读者也不要敏感到一提身体就皱眉头。从“幽深”“起起伏伏”“小而丰腴”“横陈”“折叠”“翻转”缠绕“弯曲”“水质”“随物赋形”这些词语可以想象出女性身体的美。路也写女性的性征,不像“下半身”诗人喜欢使用名词,直接把女性器官搬入诗中,反复把玩。她用得是形容词和动词,含蓄而干净,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才是诗的魅力。写身体,无法回避情欲和性欲,这是生命的原动力。路也同样写得美不胜收,比如:“隐秘的国门打开来又合上/合上了又打开/在你的面前”。根据相关条约,“你”对“我”身体储存的宝藏不但拥有“开采”权,还可“修铁路建港口/盖上一座教堂”。诗人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写性,达到了精神的高度。“我”享受着“你”的“侵略”“掠夺”“破坏”,认为是“和平”“给予”“建设”,“疼痛就是快乐/粗暴就是温柔/雷电交加是为了五谷丰登”,贬义褒用,找到了与生命快乐体验相适宜的词语,词语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而是重新回到了生命本身。遗憾的是“大多数没有你的时候/这版图空着,荒着,国将不国/千万里旱情严重到/要引发灾害或爆发革命/其质地成了干麦秸,失了韧性和弹性/脆到要从中间”咔嚓“,一折两半”。前后截然不同,对比之下凸显生命的孤寂和荒芜。路也的诗以直抒胸臆为主要特征,具有爆发力和冲击性,这首诗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但多了些隽永,意蕴更加丰富深沉,技巧更加圆熟。
路也,现执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以及文论集等共二十余部。现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同时兼及创意写作和中西诗歌比较等方向的研究。
极地之境
安琪
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
朋友们陆续而来
陆续而去。他们安逸
自足,从未有过
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
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
生活也在别处
现在我还乡,怀揣
人所共知的财富
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
你看你看,一个
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
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
它的光芒刺痛
判断一首诗好坏,读者、诗人、评论家各有各的标准,标准不同导致结论不同。读者认为的好诗,在评论家那里可能会受到批评。评论家认为的好诗,读者也可能不买帐。对诗的评判,除了诗本身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时间标准。我在一篇评论中讲过,时间和读者是最好的评论家,很多诗都败给了时间和读者。我说的时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段的阅读感受综合起来的结果似乎更可靠一些。有些诗,昨天读觉得不错,今天读感觉一般,明天读可能就倒胃口,像一杯茶越品越没味,最后还得倒掉。有些诗,昨天读不懂,今天读有点感觉,明天读就变成上品,这类诗超前,像好酒越品越有味,饮后还余味不绝。有的诗,一出生上天就眷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有的诗,一出生就被判了死刑,谁也救不了它。李白、杜甫的诗,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时间越长价值越大,超越这诗仙诗圣越来越难。
安琪的《极地之境》,近十年来我读过十多次,每读一次,心灵被触动一次,是我眼中的经典。其实这首诗一点也不复杂,谈不上多深奥,一看就明白,就是写了回乡后的诸多感慨。虽文字不长,但形成了多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故乡与远方的对比、自己与同学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幸福与痛苦的对比,得与失的对比,多重对比叠加在一起,自然就生成无限大的审美空间。有不甘于命运摆布的苦苦挣扎,有战胜命运的情不自禁,更有对命运的反思叩问,悲喜交织,得失参半,别是一般滋味。亲切而又空茫,遥远又而现实,惊喜而又愧悔,甜美而又苦涩,写得朴实而真挚,清澈而深邃。可以说这是一首口语诗,是属于文人的口语,大气、典雅,含蓄、蕴藉,从容不迫又游刃有余,语言的节奏与情感的节奏完全合拍,没有丝毫的故弄虚弦,更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安琪的诗很有分寸感,进不急进,退不消极,总是恰当好处。她也没有用性别煽情,用修辞招摇,也不拒绝适度的冒险,常常打破她恪守的沉着,惊现突兀的风暴,把读者带入灵魂的天空。
《极地之境》写于2007年,这十多年来,赢得诗歌界、评论界、广大读者广泛的认可与一致的好评,在诗歌被边缘化的背景下,能取得如此效果是难能可贵的。其生命究竟会有多长?我预测,新诗在,它就在。李白、杜甫活着的时候也许没想到他们的诗会流传千古,至于安琪的诗,还是交给最公正的时间去评判吧。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第一第二辑)等。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
无怨的青春
席慕蓉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台湾的席慕蓉和大陆的汪国真风格有点相似,在读诗的人越来越少的年代,他们的诗却能产生旋风般的轰动效应,席卷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汪国真善写青春理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诗,2013年被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引用后广为传播。席慕蓉善写青春爱情,把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很多诗被年轻一代抄在笔记本上,在恋爱时引用。
这首诗几乎没有什么意象,读后依然令人怦然心动,陶醉不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因为写出了人性的美和善,能唤醒我们内心远走的春天,点燃我们心灵冷却的火焰。爱不管时间长短,都要温柔以待。“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爱情的美好不因长短而失色,不因分手而变质,这样的青春才是“无怨的青春”,这样的爱才是无悔的爱。没有遗憾的爱,“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那般皎洁。席慕蓉这首诗表面没有什么意象,但能引燃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生活,这比单纯的意象本身更有感召力。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