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侧,回响或阴翳
——读华纯诗集《缘侧》
2024-10-18 作者:向以鲜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向以鲜,现居成都。诗人、四川大学教授。有诗集及著述多种,获诗歌和学术嘉奖多次。
华纯简介
华纯:旅日华人作家、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沙漠风云》、散文集《丝的诱惑》、诗歌集《缘侧》以及中短篇小说散集等。作品多次入选优秀文学精选集及中日两国大学文科教材。获得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首届全球华侨文学中山杯奖与第四届伯乐奖、中国台湾华侨文学著述奖、全球华文诗歌类大赛银奖、2023年国际桂冠诗人等奖项。曾受聘于国内三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为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日本华人文联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作家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
很多日语词汇均来自汉文典籍,但是“缘侧”二字则是日本的原创。我在唐人文献中找到一处乍看有些近似的表达。那段文字见载于中唐文学家和思想家陆贽陆宣公(754-805)的文章。在泾原兵变中,唐德宗李适逃奔至奉天(陕西乾县),时任翰林学士的陆贽作为扈从,对沿途所历山川形势进行了记录。经过古蜀道(褒斜道)时,陆贽在奏议中写道:“褒斜峻阻,素号畏途。缘侧径于巅岩,缀危栈于绝壁”。这段话被后世的地理学者反复征引,如清人胡渭就在其所著《禹贡锥指》中说:“褒之流长,而斜之流短,两谷高峻,中间褒水所经,皆穴山架木而行,名曰连云栈。陆贽所云‘缘侧径于岭岩,缀危栈于绝壁’者也。”但是,陆文中的“缘侧”不能单独读断,而必须与下一个“径”字连读成“缘侧径”才是完整的。这儿的“缘”是一个动词,类似于攀援或攀爬,正好与下句的“缀危栈”形成工整的对仗(唐宋奏议多为骈文)。以“缘”字作动词者,在唐人几乎是一个惯例。如杜甫《江边星月》:“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诗僧皎然《宿吴匡山破寺》:“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顾况《送从兄使新罗》:“独岛缘空翠,孤霞上泬寥”。 我倒是在诗中唐诗人韦应物的《使云阳寄府曹》诗中,找到了几分“缘侧”空间的意味:“颓墉满故墟,喜返将安宅。周旋涉涂潦,侧峭缘沟脉。”只不过是后者是一种荒凉的户外场景而已。
虽说日语中的“缘侧”并不直接来自汉语,但并不是说与汉语没有任何关系,仔细体味这两个汉字及其指向的建筑构成部分(日本传统房屋中自客厅至庭院的曲折走廊),其间仍然可以寻绎出汉语的幽深和美妙,其“缘侧”之“缘”,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与“沿”字义近,有围绕和回环的意思,亦可以理解为一个名字,与“侧”字并举为侧缘或边缘,显示其在建筑中既私密又具有一定公共流通功能的“灰空间”特色。从华纯的表述中,我确信自己的这个认识并不离谱:“日本建筑师对房屋连接庭院过道设计是很讲究的,走廊的作用不只是走廊和室外庭院的出入口。它还细分为‘边缘’和‘干湿边’等。在和式木屋内侧的‘边缘’,下雨天也能眺望外面的景色。宽阔一些的‘边缘’,则可以放置椅子和桌子,在这样的过道上与人聊天,或许独特的美感就潜藏在每一个角落。”
将这部诗集命名为“缘侧”,从诗集跋语来看,华纯心中藏着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试图借用日本独特的建筑形式提出其诗歌理论:用“缘侧”这样一个边界,可以解释诗人从外向内,又从内向外的一种哲思过程。吕进教授在诗集序中对此有过精彩论述,我愿意再次征引:“诗人沿着这走廊走进大自然,四季花草在季节变化中以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展现在诗人面前。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断’弥合起来,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于是,诗就产生了。缘侧,就是诗的母亲。扩展来想,其实走过缘侧,也就是一首诗的孕育过程。在客厅的诗人是常人,她要接通地气,和同时代人呼吸与共。从客厅到庭院,诗人就从常人变成了诗人。她清洗了尘世的俗气与牵挂,肉眼闭而心眼开。这个时候,诗人五官是沟通和互用的。她用耳朵听见庭院里花木的声音,她用眼睛看见庭院里花木生长的过程,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才是真诗。”用华纯自己的话说,“缘侧”就是诗人的“一个精神地带”。
《复活.01》:当知道要等待漫长的日子/你背靠着缘侧的柱子/仿佛这世界的一切都在倾泻而出/旋转着,注入你柔软的身体/受够了,你负气地喊着/对着夕阳对着天空对着大海呐喊/喊着某一个人的名字/声音绕了个弯/回响在客厅和庭院之间/把无法复制的人生夹得生疼
这首诗是诗集中唯一一处直接写及“缘侧”的。那个背靠“缘侧柱子”的人,既可能是华纯自己,也可能一个她者或他者,无论是谁,在此刻,皆与一个“等待漫长日子”的诗人合体,一个柔软又倾泻的诗人!“声音绕了个弯/回响在客厅和庭院之间”,回响这恰恰是诗歌的重要品质。在法国诗人瓦雷里(Paul Valéry)看来,诗歌与日常语言的重大区别即在于诗歌创造了“被再倾听”的需要,只有“回响”才能再倾听,因此“回响”不仅仅是回响,回响本身就是诗歌。古罗马歌剧院之所以要用巨大的石头垒筑成环形空间,目的就在于表演者的声音能在剧场中产生回响和共鸣。缘侧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私人的,具有环形剧场功能的东方空间意识。
《把脚步放轻》,让人怦然心碎的诗:
请不要惊动它们/把脚步放轻,穿过扔进垃圾的森林/那些动物们/有可爱的名字/尽管季节已经冻结/在沉积岩下摒牢身体,度过冬眠/也不妨是对生命保持尊严/它们本能地害怕一切不熟悉的阴影/直到春天在它们的肌肤上/漾起看不见的潮水/我们才会听见/来自地下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和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同,华纯的诗,细腻,敏感,怜惜,疼痛!那些曾经拥有过“可爱名字”的动物们,被仍进“垃圾的森林”,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以更为辽阔的生命形态复活:直到春天在它们的肌肤上,漾起看不见的潮水!我们再一次听到了惊世回响,“来自地下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的回响。
在悼念台湾诗人洛夫的《永远的魔音》中,我们听到另外一种回响:
大鸟飞过时/钟塔捉住了一些魔音/这里远离教堂/用不着风琴鸣奏/音符在空间挪移/青山卧成变奏的木鱼/侘寂中古钟震动/一阵又一阵/传得很远很远/天地为之动容/松竹节节摇晃/留下半截漂木/露出山水风星雾脸/一泓清泉就壶/大红袍准备起身/春风已经吹起/送漂木上路/三千年后/魔音仍然会辨识/每一个听众
我相信,那片广袤的挪移着音符的空间里,一定包含着缘侧的身影。我注意到华纯在此使用了“侘寂”一词,这一体现日本审美意识的词汇,亦不见诸汉语典籍中。侘寂最先出现于日本茶道,对于那些外表粗糙、残缺而内在完美的物或人给出一种美学甚至哲学性的肯定,枯,残,寂静、寂寞,干净,简洁,阴翳,幽暗。这恰恰也是缘侧空间和《缘侧》诗集所带给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以至于精神上的内在感受和赐与。
1923年秋天,关东地方大地震,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迁居关西避难,期间深为京都、大阪一带的古典主义文化所迷醉,十年后发表著名的《阴翳礼赞》。犹记得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初入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中文系,外语我选择的是日语,当我读到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时,完全被作者笔下难以名状的美感给震住了!我还着手翻译了其中的部分段落。
所谓的美,常常是从生活的实际中发展起来的,我们那些不得不住在昏暗房间里的祖先,不知何时由阴翳之中发现了美,并演化至利用阴翳服务于美的目的。事实上,日本的居室之美,全依阴翳的浓淡而生,别无他物。欧美人看到日本居室,惊异于其简素,只感觉都是灰色的墙壁,没有任何装饰,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阴翳的奥秘,自然难于理解。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阳光本来就难以射入的居室外侧加上土庇或者檐廊,进一层躲避阳光。至于室内,则是让庭院的反光透过障子悄然映入。我们居室之美的要素,只在于这间接的微光。为了让这种无力、寂静、脆弱的光线悄然沁入居室的墙壁,我们还特意将墙壁涂成颜色柔和的砂壁。
没有阴翳之美的建筑,算不上日本建筑。所以,我们在华纯《浅草寺的月亮》中才会读到这样的诗句:“人近黄昏也近阴翳/喜欢朦胧的一个角落/可以从榻榻米上/倒看天空树硕长的投影”。谷崎提及的“檐廊”就是华纯的“缘侧”,“障子”就是华纯诗中所说的“障子门”,亦为缘侧的重要构成,人们透过或拉开半透明的障子门,可以观看庭院中的枯山水:“窗外末雨淅沥/几声蝉鸣/障子门对峙着枯山水/一拉一合,两个世界”(《夏日》)。在俳句《十六夜》中,我们看见诗人再一次拉开了障子门:“明月高悬上/轻轻拉开障子门/独坐遥相望”。
这并不是说日本人或华纯不热爱光线,不热爱光明,不热爱阳光。当然不是的,对于阴翳的执迷,恰恰亦是对于阳光的眷爱。阴翳是阳光的一部分,赞美阴翳就是赞美阳光:
趁阳光还没有收走/愿人能读懂/镜子反射的哲学语言/隐秘,突兀,仰望等/牵着疼痛般的灵魂/并非假说(《纳加阔特刮来的风》)
而隐秘,突兀与仰望,似乎也与《缘侧》的某种风格相映照。
虽说日语中的“缘侧”并不直接来自汉语,但并不是说与汉语没有任何关系,仔细体味这两个汉字及其指向的建筑构成部分(日本传统房屋中自客厅至庭院的曲折走廊),其间仍然可以寻绎出汉语的幽深和美妙,其“缘侧”之“缘”,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与“沿”字义近,有围绕和回环的意思,亦可以理解为一个名字,与“侧”字并举为侧缘或边缘,显示其在建筑中既私密又具有一定公共流通功能的“灰空间”特色。从华纯的表述中,我确信自己的这个认识并不离谱:“日本建筑师对房屋连接庭院过道设计是很讲究的,走廊的作用不只是走廊和室外庭院的出入口。它还细分为‘边缘’和‘干湿边’等。在和式木屋内侧的‘边缘’,下雨天也能眺望外面的景色。宽阔一些的‘边缘’,则可以放置椅子和桌子,在这样的过道上与人聊天,或许独特的美感就潜藏在每一个角落。”
将这部诗集命名为“缘侧”,从诗集跋语来看,华纯心中藏着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试图借用日本独特的建筑形式提出其诗歌理论:用“缘侧”这样一个边界,可以解释诗人从外向内,又从内向外的一种哲思过程。吕进教授在诗集序中对此有过精彩论述,我愿意再次征引:“诗人沿着这走廊走进大自然,四季花草在季节变化中以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展现在诗人面前。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断’弥合起来,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于是,诗就产生了。缘侧,就是诗的母亲。扩展来想,其实走过缘侧,也就是一首诗的孕育过程。在客厅的诗人是常人,她要接通地气,和同时代人呼吸与共。从客厅到庭院,诗人就从常人变成了诗人。她清洗了尘世的俗气与牵挂,肉眼闭而心眼开。这个时候,诗人五官是沟通和互用的。她用耳朵听见庭院里花木的声音,她用眼睛看见庭院里花木生长的过程,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才是真诗。”用华纯自己的话说,“缘侧”就是诗人的“一个精神地带”。
《复活.01》:当知道要等待漫长的日子/你背靠着缘侧的柱子/仿佛这世界的一切都在倾泻而出/旋转着,注入你柔软的身体/受够了,你负气地喊着/对着夕阳对着天空对着大海呐喊/喊着某一个人的名字/声音绕了个弯/回响在客厅和庭院之间/把无法复制的人生夹得生疼
这首诗是诗集中唯一一处直接写及“缘侧”的。那个背靠“缘侧柱子”的人,既可能是华纯自己,也可能一个她者或他者,无论是谁,在此刻,皆与一个“等待漫长日子”的诗人合体,一个柔软又倾泻的诗人!“声音绕了个弯/回响在客厅和庭院之间”,回响这恰恰是诗歌的重要品质。在法国诗人瓦雷里(Paul Valéry)看来,诗歌与日常语言的重大区别即在于诗歌创造了“被再倾听”的需要,只有“回响”才能再倾听,因此“回响”不仅仅是回响,回响本身就是诗歌。古罗马歌剧院之所以要用巨大的石头垒筑成环形空间,目的就在于表演者的声音能在剧场中产生回响和共鸣。缘侧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私人的,具有环形剧场功能的东方空间意识。
《把脚步放轻》,让人怦然心碎的诗:
请不要惊动它们/把脚步放轻,穿过扔进垃圾的森林/那些动物们/有可爱的名字/尽管季节已经冻结/在沉积岩下摒牢身体,度过冬眠/也不妨是对生命保持尊严/它们本能地害怕一切不熟悉的阴影/直到春天在它们的肌肤上/漾起看不见的潮水/我们才会听见/来自地下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和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同,华纯的诗,细腻,敏感,怜惜,疼痛!那些曾经拥有过“可爱名字”的动物们,被仍进“垃圾的森林”,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以更为辽阔的生命形态复活:直到春天在它们的肌肤上,漾起看不见的潮水!我们再一次听到了惊世回响,“来自地下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的回响。
在悼念台湾诗人洛夫的《永远的魔音》中,我们听到另外一种回响:
大鸟飞过时/钟塔捉住了一些魔音/这里远离教堂/用不着风琴鸣奏/音符在空间挪移/青山卧成变奏的木鱼/侘寂中古钟震动/一阵又一阵/传得很远很远/天地为之动容/松竹节节摇晃/留下半截漂木/露出山水风星雾脸/一泓清泉就壶/大红袍准备起身/春风已经吹起/送漂木上路/三千年后/魔音仍然会辨识/每一个听众
我相信,那片广袤的挪移着音符的空间里,一定包含着缘侧的身影。我注意到华纯在此使用了“侘寂”一词,这一体现日本审美意识的词汇,亦不见诸汉语典籍中。侘寂最先出现于日本茶道,对于那些外表粗糙、残缺而内在完美的物或人给出一种美学甚至哲学性的肯定,枯,残,寂静、寂寞,干净,简洁,阴翳,幽暗。这恰恰也是缘侧空间和《缘侧》诗集所带给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以至于精神上的内在感受和赐与。
1923年秋天,关东地方大地震,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迁居关西避难,期间深为京都、大阪一带的古典主义文化所迷醉,十年后发表著名的《阴翳礼赞》。犹记得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初入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中文系,外语我选择的是日语,当我读到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时,完全被作者笔下难以名状的美感给震住了!我还着手翻译了其中的部分段落。
所谓的美,常常是从生活的实际中发展起来的,我们那些不得不住在昏暗房间里的祖先,不知何时由阴翳之中发现了美,并演化至利用阴翳服务于美的目的。事实上,日本的居室之美,全依阴翳的浓淡而生,别无他物。欧美人看到日本居室,惊异于其简素,只感觉都是灰色的墙壁,没有任何装饰,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阴翳的奥秘,自然难于理解。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阳光本来就难以射入的居室外侧加上土庇或者檐廊,进一层躲避阳光。至于室内,则是让庭院的反光透过障子悄然映入。我们居室之美的要素,只在于这间接的微光。为了让这种无力、寂静、脆弱的光线悄然沁入居室的墙壁,我们还特意将墙壁涂成颜色柔和的砂壁。
没有阴翳之美的建筑,算不上日本建筑。所以,我们在华纯《浅草寺的月亮》中才会读到这样的诗句:“人近黄昏也近阴翳/喜欢朦胧的一个角落/可以从榻榻米上/倒看天空树硕长的投影”。谷崎提及的“檐廊”就是华纯的“缘侧”,“障子”就是华纯诗中所说的“障子门”,亦为缘侧的重要构成,人们透过或拉开半透明的障子门,可以观看庭院中的枯山水:“窗外末雨淅沥/几声蝉鸣/障子门对峙着枯山水/一拉一合,两个世界”(《夏日》)。在俳句《十六夜》中,我们看见诗人再一次拉开了障子门:“明月高悬上/轻轻拉开障子门/独坐遥相望”。
这并不是说日本人或华纯不热爱光线,不热爱光明,不热爱阳光。当然不是的,对于阴翳的执迷,恰恰亦是对于阳光的眷爱。阴翳是阳光的一部分,赞美阴翳就是赞美阳光:
趁阳光还没有收走/愿人能读懂/镜子反射的哲学语言/隐秘,突兀,仰望等/牵着疼痛般的灵魂/并非假说(《纳加阔特刮来的风》)
而隐秘,突兀与仰望,似乎也与《缘侧》的某种风格相映照。
——2024年10月成都石不语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