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夏文成

诗的尽头是哲学

——高凯诗歌《月牙泉》读后感

2024-08-20 作者:夏文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夏文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写诗多年,阅诗无数,逐渐形成了一些属于自己诗歌的标准。

  打开一首诗或一本诗集,我首先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诗歌标准,去衡量这是不是诗,再决定是否继续阅读下去。

  关于“真诗”和“非诗”,我曾简单拟过三条“硬指标 ”,并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中,至今无人反驳,应该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妨摘录于下:

  一、以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以诗歌意象为载体表达思想情感。这是诗歌的“第一性征”,无此,则为非诗。

  二、语言陌生化,敢于打破常规,无理而妙,给人以新奇感,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诗歌的“第二性征”,无此,则为假诗。

  三、表达方式多样化,诗作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具有暗示性和艺术张力,给人无限思考和想象空间。无此,则为假诗。

  以上是判定“真诗”与“非诗”最起码的三条标准,而非判定“好诗”与“劣诗”的标准,是不是好诗,在上述标准基础上还有若干标准,比如情感真挚动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等等。

  近日,在《延河》杂志公众号上,我读到一组高凯的诗,其中第一首《月牙泉》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是一首高度浓缩,高度凝练的小诗,只有六行,但我读了三遍,并收藏起来,打算写一点读后感。

  用我“内定”的那三条标准衡量,《月牙泉》应该是一首“真诗”。至于其是否好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月牙泉》全诗六行,分三节,每节两行,长短参差不齐,形式上颇有美感。

  《月牙泉》首句以比拟句式破题,形象而鲜活,全诗即围绕“眼睛”这一中心意象展开。

  次句既是对首句的承接,也是更为深入的拓展,全诗的立意和格局因此打开,作者的情感立场和思想倾向,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得以体现。

  “月牙泉”这一物像因此被“人格化”,并赋予了强烈的爱憎情感,具有极强的隐喻性和暗示性。

  “深陷在大漠也容不下一粒沙子”,一个看似寻常的句子,却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现实人生。譬如“出淤泥而不染”,譬如一些人即使深陷人生低谷,也不肯放弃某些原则底线等等。

  让读者从貌似简单平实的语句中,获得了很大的信息量,这就是古人所看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诗学主张的生动体现。

  诗言志,但贵在暗示。即诗人在文字表面啥也没说,但读者却能透过文字表层,体悟到了许多作者没有说出的含义。

  第二节是首节的延续,内容大抵相似,但有了更深的意味,不仅仅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问世事那么简单,关键在于下句——“也不容一个人”。“不容”谁呢?这得靠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挖掘。作者很聪明,他充分相信读者的阅读能力,并善于调动读者参与二次创作。

  第三节有了转折,写“闭着”那只眼。既避免了惯性书写,又给予诗作更多可能性,为读者打开了另一个视野。之所以“闭着”,是因为“漠视”。对于一些东西或现象,你无力改变,又不能逃避,只能选择“漠视”,只能选择洁身自好,敬而远之。

  诗到此即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废话。

  诗人动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该诗语言简截、鲜活而有意趣,令人爱读。作者惜字如金,全诗只有6行,47个字。诗很短,但每个字都像钻石,有硬度,有分量。读完这首短短的小诗,读者的思绪却并未停止,仿佛要从这47个字中,挖掘出更多的思想的矿藏来。

  读了这首寺,感觉作者不是在写月牙泉,而是在为某一类人立传。

  诗人没有大声疾呼,没有猛烈抨击,但他的立场和倾向已尽在其中。

  诗作平静而隐忍,把想象和思考的权力交给了读者,让读者读了此诗后,情感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境界得到了提升。

  这是因为诗人引而不发的哲学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启迪了读者。

  诗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诗。好诗的底气是哲思。哲思拓展了诗的格局,哲思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有哲思的诗,有了更多的意味和思想通道,读之余味悠长,获益匪浅。

  基于上述分析,我觉得可以判定,高凯这首《月牙泉》是一首难得的好诗,令那些一览无余、低俗无聊的“口水诗”,望尘莫及。

  附:
  《月牙泉》
  高凯
 
  沙漠之眼
  深陷在大漠也容不下一粒沙子
 
  眯缝着一只眼平静地看世界
  也不容一个人
 
  始终紧闭另一只眼
  漠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