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剑平诗集《客家风情录》
岭南多才俊,客家毓灵秀。周末稍暇,展读李剑平即将付梓的新诗集《客家风情录》,如饮醇醪,如闻韶乐,心潮为之起伏,思绪因之绵长。这部以客家文化为血脉、以历史变迁为经纬的诗集,不仅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诗性记录,更是一曲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深沉咏叹。
屈指算来,与佛山知名诗人李剑平相识已历30余秋,彼此有桑梓之谊,且都写诗,记得曾多次遵嘱为其作品集写序,知道他一直是佛山诗歌界的中坚力量,尤以编写校园文学而深受赞誉。生活中的李剑平低调、沉稳,甚至稍显刻板。工作中的他认真、细致,责任心超强。多年来,剑平兄植根佛山沃土,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佛山意象》《心之高处》《亦思亦教说语文》等6部诗文集,屡获中国长诗奖、广东省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一等奖、佛山文学奖·金奖等。可谓成果丰硕,让人艳羡。
剑平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土壤中萃取诗意芬芳,他的诗歌作品素以语言精炼、意象准确、情感细腻著称。这部《客家风情录》,正是他继《佛山意象》之后,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文化原野——客家民系的一次深情致敬与艺术重构。
翻开诗卷,扑面而来的都是客家人千年迁徙的沧桑与坚韧和客家文化旖旎的风情画卷。诗集中的“围屋”“承启楼”不仅是客家特色建筑,更是家族记忆与文化符号的凝聚;作品中的“麒麟呈祥”亦非虚设意象,而是吉祥愿景与人文传统的诗意交汇。李剑平以诗笔为刻刀,雕琢出客家人南迁的集群记忆,重现了中原古音与岭南山水融合的历史图景。比如,他在《客家山歌》中这样写道:“《诗经》的遗风/在耳熟的旋律中跳跃/乡音是音符的质感/那些重章迭句和比喻双关/就像枝叶的相连/把客家人的悲欢离合/组合成通俗易懂的节拍”。寥寥数语,便将客家山歌与华夏正声的血脉联系勾勒得清晰而有力。这种将民间艺术溯源于文化大传统的意识,体现了他不俗的诗学视野。
通读其诗作,我认为更为难得的是,个中诗篇大多澎湃着一股刚健有为、心怀家国的精神气象。比如在《黄遵宪与丘逢甲》一诗中,剑平以史笔入诗,以诗心观史,慷慨发声:“他们擦亮思想的锋芒/针砭时弊 深入了膏肓/家国 是话题的共性”。黄、丘二人既是诗界革命先锋,也是维新自强志士。剑平抓住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诗歌主张与变法图强的理想情怀,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彰显了以黄遵宪、丘逢甲为代表的客家历史名流“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文化基因。此外,他还对叶剑英元帅、红色交通线等客家历史人物与中国革命事件进行综合咏叹,进一步拓展了诗集的精神格局,使其超越了一般性的风物描摹,升华为镌刻着客家人奋斗史的一部精神志书。
纵观这部诗集,我觉得李剑平并没有沉溺于对过往的回溯,而是以敏锐的笔触捕捉客家地区在历史和时代大潮中的嬗变与新貌。诗集中“绿柚飘香”飘散的是现代农业的丰收气息,“乡村书店”里点亮的是文化振兴的灯火,“甘坑印象”则记录了古老村落向文旅融合转型的生动轨迹。这些诗作既不失田园诗意,又充满现代意识,体现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深切介入和温暖观照。
在艺术表现上看,这部诗集也看作是李剑平诗歌写作特色的一次集中展示。作品语言精炼唯美,善于以少总多,如同“客家语 多像一簇簇/常见的艾草”般贴切自然,赋抽象乡音以具体形态,清新扑面,余味悠长。其诗歌意象鲜明准确,善于托物寄情,“梅河水的滚滚东逝”既是眼前景象,更是家国情怀的奔流不息,可谓诗中有画,情感细腻。而《夜空中的一个意象》等作品,以富于画面感的语言牵引读者走入意境深处,唤醒共有的乡愁记忆,显得颇为生色。
我认为,李剑平这部诗集的出版具有多重价值,它既是对客家文化的一次系统性诗化梳理,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文学活力。又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情书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文化教材。同时还是当代佛山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为地域写作如何超越地域、走向更为广阔的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优秀范本。
客音流转,诗心长存。相信这样一部融历史深度、文化厚度、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于一体的诗集,必将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的强烈兴趣,引发我们对文化根脉、民族精神与时代变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剑平这部诗集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个别诗句欠锤炼打磨,稍显生硬拖沓。比如个别诗句结构稍显松散,不够严实干练等等。这些都是写作者难免的短板,须想办法克服。希望剑平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多听听不同意见,不断完善自己,为诗爱者奉献更多精品力作,为佛山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文本支撑。
2025年8月29日凌晨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