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最男儿
――冷眼旁观赵振王其人其诗及其他
2010-10-14 作者:风波岛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次
十七八年掐断联系,碰巧在QQ里对上暗号,记忆中那位写诗的武警少尉赵振王已经是首长级别的人物了。首长吩咐,找家印刷厂,印本诗集,名曰《红土之上》。这大概是他的第四本诗集。书名看上去很美,内容嘛,不敢恭维。—&md
十七八年掐断联系,碰巧在QQ里对上暗号,记忆中那位写诗的武警少尉赵振王已经是首长级别的人物了。首长吩咐,找家印刷厂,印本诗集,名曰《红土之上》。这大概是他的第四本诗集。书名看上去很美,内容嘛,不敢恭维。——说不清是因为诧异还是醋意,我嘴上不言,心里嘀咕,这位老兄,当兵当傻了吧,如今什么年月了还写诗?
诗是什么?不就是当初挂在嘴上装饰脸面自娱自乐自吹自擂自鸣得意自欺欺人的东东。当初,大约二十多年前吧,也就是人们常常念道的那个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我辈一窝蜂写诗,管它会写不会写,管它写的是诗不是诗,十个脑袋扎堆九个自称诗人一个自诩作家,大江南北五花八门的地下文学社野草般疯长。那年头,写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就像如今开博客,好歹你得整一个,不整你就落伍了。用现在的话说,谁牛逼谁写诗,不达人不写诗。那年头,写诗比吃饭要紧,省下粮票换来邮票,三天两头攥着信封往邮局跑,十之八九泥牛入海,望穿秋水,无怨无悔。那年头,诗坛就是歌坛,写诗就是嗨歌,就是不收小费的卡拉OK,想唱就唱,尽管呻吟,从来不怕丢脸,就怕不露脸,有事无事拎串句子丢在纸上喊着吼着叫卖青春与梦想,有人浅唱低吟,有人鬼哭狼嚎,憨态可掬,洋相百出。多年后超男超女快男快女和他们的粉丝团搅和的那些事儿,看似热闹其实不新鲜,仿佛雷人其实笑话人。那年头,诗就是命,写诗就是玩命,谁敢小瞧诗人拼了小命跟谁急。就像如今的钉子户,孤注一掷舍生忘死又何妨?那年头,不刷信用卡,有钱就买酒,无钱便看书,决不看银行的嘴脸,玩的就是一身骨头和骨头上的那点气息。那年头,一把吉他,两包香烟,三五美女追随,哥几个日子过的诗意盎然。当然也有栽跟头的时候,比如因为写诗耽误了拿文凭。我估计,赵振王也应该属于高考落榜者之列,属于落榜之后忙着找饭碗还美其名曰“抱笔从戎”之人吧。时过境迁,当年的新兵蛋子赵振王一路摸爬滚打,步步高升,做首长了,功成名就。人们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左看右看,看不明白的不是老兄当官了,官有多大,而是老兄做官了不误写诗,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不像我身边升官之人的所作所为;我左思右想,彝人善歌,天生浪漫,难道是他身上祖辈遗传的血液与军人的习性搅拌在一起凝固而成的某种不知名的东西在作怪?抑或当兵的日子实在枯燥乏味,不写点什么发泄发泄闷得慌?姑妄揣摩,随便说说,各位看家,不可当真。可以确认的是,如今美女都开宝马坐奔驰了,谁还有心思看你的破诗?美女靠不住了,淑女呢?也未必。电视里说了,淑女们都蜗居。君不见,旧淑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无事莫扰,非诚勿扰;新淑女夜半三更忙偷菜,不亦乐乎,乐不思蜀,没功夫看你瞎折腾。也就是伪淑女可以假装斯文,一会儿跟你QQ,一会儿跟你MSN,跟你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番,到头来曲终人散。如今不是写几句歪诗就可以拴住纯真忽悠女孩的年代了,也不是写几句歪诗就可以谋个职位找碗饭吃的年代了。如今,诗人都忙着写公文打报告琢磨长官的心思抑或加入狗仔队挣稿费去了。
诗,不是大米,不是钞票,不是福利房,不是养老保险,这年头要它作甚?
听赵振王说要出诗集,很想劝他放弃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念头。老兄,爱写就写,写了就丢在网上,谁想看谁看,不看拉倒,你何苦跑去出版社排队挂号?那帮家伙,只管收钱,不管文字的死活,找他何用?咱有真金白银,带着嫂子四处走走看看,不是更诗意?话到嘴边,一忍再忍,最终咽了回去。兄长兴致勃勃托你打听点事,做小弟的能办就办,办不了不至于泼冷水。老兄既然要印书就交给一家熟悉的印刷厂去打理吧。人熟好办事。熟人都知道,我睡觉的这座城市曾经一纸风行的那本文学期刊正是这家印刷厂的老客户;不熟不知道,这本曾经一呼百应的老牌期刊——何止一呼百应,准确说是一呼万应,当年听它吆喝的读者大概不下六位数吧——现在的订户只有少得不能再少的三位数。具体是多少?就像玩3P。我只能说,它不可能小到123,也不可能蹦出980,咱们尽量往中间几个数字琢磨,然后排列组合一番,然后恭喜你,中奖了。可想而知,这些年没有财政补贴,这东东早就死翘翘。毛老人家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变了,情未了,秋后的蚂蚱苟延残喘;心不甘,情不愿,好死当然不如赖活着。这就是文学的现状。
文学如此,挤公交的日子还贷款的日子看完这病瞧那病的日子,还有老婆吵着要走儿子闹着买车撒泡尿也得掏钱的日子,莫不如此。
诗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玩意儿烫手,不好玩,玩不好引火烧身。顾城写诗,把老婆砍了;海子写诗,把自己解决了。这样的诗人,不做也罢。这样的诗人,不是犯神经就是犯精神。难怪民间传说“有病才写诗”,“诗人都是疯子”。比对一下,我自己就不是什么好鸟。顺便说一句,“比对”是我的职业,我们的工作就是天天做比对,最重要的一项是比对血,拿着所谓的DNA样本查找人与贼之间的差异,牛头马面,顺藤摸瓜,倒也简单。说是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所谓的贼与不贼,不是你认为的贼与不贼,有些贼明明是贼你动他不得,有些贼不得已而贼你动了他又能如何?再说,贼与不贼,你一不小心看走眼了拎错人了,是要砸饭碗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活受罪,下场比贼还贼。至于那些打着捉贼的招牌做贼的,自作自受,活该法办。可叹的是一颗老鼠屎会搅坏一锅汤,可怜的是身边那些一辈子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人,别人出事跟着挨骂,冤不冤?迎面风吹,草不能不动,唇亡而齿寒,想想这些都后怕。比对别人,当然也检查自己。我这人,因为写诗,因为当初自恃能够写几句诗,放养了一身的坏毛病和臭脾气,比如我行我素眼高手低,瞧不起点头哈腰,不练习端茶送水,结果可想而知——碰了一鼻子灰,栽了一连串的跟头,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时至今日,大把年纪,还愤青。这都是写诗闹的后遗症。
那么,赵振王写了一些什么呢?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吗?我们不妨从诗的本身和本质说起。
一说,诗是用来读的。所谓诗,就是风雅颂;所谓读,就是歌唱吟,就是大声地抒发感情。不抒情就不是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一部《诗经》,开篇《关雎》,谁不知道这是在抒发男女爱慕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诗意甚浓,说的是军人背井离乡抵御外敌,在饥寒交迫中思念亲人。情之深,意之切,凄婉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老子的粮食!骂贼,诗也抒情。
“诗缘情而绮靡。”在诗最早被叫着诗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诗经》开此先河,唐诗宋词一脉相承;旧诗词如此,新诗歌依然。
记忆中,唐诗最抒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兄弟情,有多深,深千尺。这情抒的够夸张的了。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你睡了/睡了/一个人悄悄地闭上眼睛/却把/千万人的梦惊醒”,“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词白话后,“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的特质源远流长。
毛泽东说:“文以理胜,诗以情胜。”其实,诗不仅“吟咏情性”(严羽《沧浪诗话》),而且“辞达而理举”(陆机《文赋》),同样以理取胜。“以文学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借诗谈理,又是宋代诗词的一大特点和高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在写诗吗?这分明是在讲哲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似描绘山水,其实阐述哲理。
宋词“释理”,新诗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白话入诗,同样意味深长。
“抒情”,“释理”,却是为了“言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屈原抒报国之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杜甫言忧民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曹植吟手足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孟郊咏母爱之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苏轼叹人生之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曹操叙英雄之怀……可谓情由心生,有感而发。
李清照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毅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毛泽东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谓人各有志,志存高远。
如此直抒心怀,大概就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式样的最大特征。据此,我们有了评判赵振王的诗的尺寸。
二说,赵振王的诗,好在抒情。情真意切,有一说一。这是我喜欢他的地方。在这本名曰《红土之上》的集子里,开篇《让诗歌告诉妈妈,今天是母亲节》就是一首抒情的诗。
今天,有几个朋友
起得很早,他们顺着
花开的方向,给我发来信息说
今天是母亲节
我的电话应该打到哪里呀
妈妈在山上放牧
正在与牛羊交谈
对话的内容
肯定是六畜兴旺的祷告
我一定要在今天
给妈妈打电话
可我没有办法
跟妈妈联系
她在澜沧江边
已经七十岁了
履行着牧人的职责,在牛羊之外
把远方的儿子
收集在昏花的双目里
手机在我的手里,翻来覆去
寻找妈妈放牧的背影
去年的秋天,妈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按我的猜想
今天,妈妈肯定在父亲的坟茔旁边
放牧。除了放牧牛羊
妈妈还在放牧自己的浓浓的思念
在农村生活的妈妈
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今天是自己的节日
妈妈决不会为了节日活着
我想妈妈活着的理由,非常简单
就是为了老屋的延续,也是为了
庄稼的延续,为了一切
自己认为可以延续的东西
妈妈活得并不枯燥
今天,一个没法打出的电话
被儿子变成诗句,在键盘上
敲击出问候的声音
妈妈呀,只有等我回去时
用彝族话翻译给你听
我还得下载一些
有关母亲节的资料
随同诗歌,给妈妈讲解母亲节的来历
以及过节的必要
让妈妈口服心服
并同意儿子的提议,明年为妈妈
过一次充满萨克斯味的母亲节
让大三弦站在一旁为她伴奏
读这些诗句,别人会作何评价,我不管,也管不了;我只讲我的,一吐为快——说句不怕得罪赵振王的话,这诗抒情,但写地太老实。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
老兄,别不服气,我说这话自然有我的道理。借赵振王自己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纯粹、干净、漂亮的艺术。尽管它有各种风格、流派的区分,但是,都得有精致耐看的外衣,韵味十足的内涵。”赵振王还说,“从来不怕人取笑,却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最刺耳、最刻毒的批评(也一直希望着大家给我的诗歌提出不同的看法),我都当作治病的良药服下去。”(见诗集《红土之上》后记)。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气了——不问青红皂白,先踢你两脚。老兄,你这诗,“干净”倒是干净,但谈不上“纯粹”与“漂亮”。所谓纯粹,我看就是单纯,“说话”别罗嗦;所谓漂亮,我看就是养眼,“衣着”要鲜艳。你这东东,坏就坏在缺乏鲜活的意象,没有“精致耐看的外衣”,语言之平淡(说好听点顶多叫朴实),节奏之拖沓(说好听点顶多叫平缓),就是一堆大白话,俨然一杯白开水。十七八年没有读赵振王的诗了,难道这就是老兄现今要追求的“风格”与“流派”?我实在有些不解。当然,老兄在“后记”里也说了,“力争把诗歌写成不蔓不枝,简洁清新,自然而然,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显赫炫耀,朴素无华,清新耳目的文字。”这是你的诗观吧?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未必如此。是的,写诗不需要矫揉造作,矫揉造作往往与堆砌华丽的辞藻搅拌在一块,面子活,花架子,咱不稀罕。这条路,以前不是没走过,行不通。回想八十年代后期,多少诗人在语言上玩花样,玩来玩去,玩出火来,把自己烧成一个空壳壳,轰然倒地,一蹶不振,就此消声灭迹。比如,长句不分行,英汉不分家,读得你喘不过气;再如,动词形容词抓阄似地抓来一大把,同义词近义词卖瓜似地摊开一大堆,什么字眼你不曾相识他就叫卖什么,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年头,看诗如同翻字典查档案,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折腾半天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要讲什么,讲了什么。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有位才华横溢写了不少好诗的诗人,有段时间就特别喜欢拿文字捉迷藏,在一本厚厚的诗集里藏了不少神出鬼没的字眼,神龙见首不见尾。我辈愚钝,没有猜哑谜的功夫,枉费了他一番心血。从此,不敢再碰他的诗。这位诗人太有名,有名也说他两句:“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猜的。谁有闲情与你躲猫猫?”如今,许多人不再读诗,诗刊们一落千丈,报纸们对诗歌不屑一顾,诗歌沦落为夜总会招揽煤老板泡妞的幌子,不能说与此无关。这都是诗人们自找的,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至于那些读了几篇洋文就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面用“性高潮”作诗的男人,还有那些以写“下半身”一夜蹿红的女人,挖空心思摆“造型”,摆出不少稀奇古怪的“姿势”,折腾去折腾来,无不腰肌劳损,甚至半身不遂,上蹿下跳糟蹋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就这下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在凡事都有物极必返的一天,有的东西又开始回来了,回来了万万不能矫枉过正——我们说,写诗不要矫揉造作,不等于不装饰诗的语言,不等于要放弃追求诗句的美感与美观。诗玩的就是“语言”(当初这话说的没错),“语不惊人”怎么行?只是不要玩地过火。诗写的就是“心跳”(当初这话说的也没错),四平八稳怎么“跳”?只是不要跳地离谱。我要批评老兄,你的东东矫枉过正,平铺直叙的文字太多,平铺就不饱满,直叙就不跳跃,不跳跃就不流畅,不流畅就没有质感和张力。诗需要“动起来”,语言动,节奏动,情绪和韵律顺势而动。比如这一节,“今天,一个没法打出的电话 被儿子变成诗句,在键盘上 敲击出问候的声音 妈妈呀,只有等我回去时 用彝族话翻译给你听”,静中有动,一动百动,行云流水,抒情写意,当然是好东东。而不动,诗就变成散文了。我看老兄的有些文字就有点“懒得动”,时不时冒出几句“妈妈活得并不枯燥”之类硬邦邦的句读。类似概念化的文字太生硬,放在诗句里是障碍,相当于画蛇添足,删去它,不要它,何妨?也许更好。这是赵振王的诗最大的短板。
老兄,别不承认,平铺直叙加一点呆板,有时还有一些罗嗦(铺垫过厚),就是你的毛病。不信,咱们接着看第二首《今天,我拿什么祭奠父亲》。
今天
早早的
我就朝着滇西的方向
鞠躬
低头的时候
把澜沧江无尽的涛声
听着哭泣
把泪水
收好
装入瓶子当酒
等回去时
带给
远走了的父亲
还有
我的二弟
去年这个时候
你们都很好
好得让我
直哼彝家小调
使生活
飘满深深浅浅的音符
父亲
还有二弟啊
你们在无岸的河里游泳
要记得穿上衣服
把长苔的卵石
当白鲢鱼
捉一尾带上
也就够了
那杆猎枪
不用争着使用
对着彩云打鸟
也不能过于贪心
省点时间
去看看奶奶
这文字依然是“实话实说”、“直言直语”,鲜有修辞。赵振王这般“不事张扬”可能有他的道道,而我说赵振王的诗是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别的意图。什么意图?打个比方,如果说写诗似饮酒,没有“感情”不碰杯,那么我们自然要问问这酒是什么?这酒就是“修辞”,就是“赋比兴”,就是点缀在语言这件诗的外衣上的“色彩”,就是对语言的装饰、装潢、装修,就是说话的艺术,就是艺术化说话。当然还要追问,这酒与水分得开吗?分不开。酒不过是伪装的水,水何尝不是没有伪装的酒;只要“感情”在,以水代酒不是不可以。我想,看重内容追求内涵不在乎“形式”,大概就是赵振王如今写诗的姿态吧。
一首诗不装饰语言,好不好,可以再讨论;一个人不伪装自己,就好。
说赵振王不伪装,话就扯远了。1980年赵振王参军入伍,整整十年后我来到了云南,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一二一”,他在北郊警营蹭饭,我在西郊军营混吃,天各一方,不相往来,蹊跷的是各自都爱写点诗歌散文之类别人不整的东东,不是鹤立鸡群,就是鸡立鹤群,总之与众不同,难免沾沾自喜。1992年3月,一位我俩如今要称董老的首长,招呼我这个小兵去找一个叫赵振王的武警少尉,说这人也写诗,比我写得多写得好。那阵子,最喜欢巴结弄文舞墨的人,火急火燎见了这个赵振王,拿回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生命线》。这是赵少尉几个月前刚刚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捧在手中,羡慕不已。一年后的1993年5月,我穿着军装在一家报纸干活,收到了赵振王寄来的第二本书,书名《同路人》,是他记录与圈内人物交往的集子,惊诧并醋意这家伙认识这么多我不认识的文化人。一次见面,两本小书,我和赵振王就这点交情。从此了无音讯。
说什么?说说赵振王写诗这档子事儿,琢磨琢磨这些写诗的人。怎么说?不好说。因为,有些人写一套做一套,写的做的不一样,亦真亦假,真假难辨,如何下手?转念一想,一个人,不管他有钱无钱、官大官小、发达不发达,也不管他会说不会说、会装不会装、是装孙子还是装大爷,他最怕的是什么?刨祖坟。攻其不备上上策。如是,琢磨一个人,不妨先看看他是怎么来的,再看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一对照,不会打眼。
赵振王在他的书里说,在滇西农村长大的他“三岁便能与牛羊一道唱山歌”,“是从牧鞭里走出来的”。原来是个乡巴佬。这个人“走出茅屋转身与篱笆墙握手告别时,身上的半毛裤子和蓝卡基上衣与那个叫‘田口’的小村子融洽于同一基调同一色调上。”这个人,当兵前“两次出门都没能走出30公里的远距”,最荣耀的是“用穿草鞋的双脚去踩了昌宁县那块也很粗糙的土地一次”。当兵第四年,“一个秋雨蒙蒙的季节,不知道还有男女式手表之分的阿爸怀里揣着一块‘春城牌’女式手表”,专程到儿子所在的部队奖励当了“一班之长”的赵振王,赵振王说“那远远不止是一头架子猪换来的价值——60元人民币的礼物”,那是“父亲递给儿子的一种超常分量”……看到这里,我算是有些明白了,明白了赵振王多年以后出诗集,为什么一定要把思念母亲怀念父亲的诗句放在开篇的位置,而且写地那样直白,不加“修饰”,不露“声色”。我琢磨,在赵振王看来,与不识汉字的母亲、分不清手表有男式女式之分的父亲“对话”,只能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你玩文化、玩深沉、玩高雅,老实巴交的阿爸阿妈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听不懂你那些调调。这个时候,写诗言情,“语言”艺术不艺术已经不重要,把“话”讲清楚说明白最要紧。
这个时候,为人父母,宁要儿子不要诗。有的诗人恰恰相反,诗写地贼美,美地春暖花开,把整个地球人都温暖了,就是不温暖他爹妈。他说,他憋屈,他郁闷,要把自己解决了,一了百了;你倒是解脱了,生你养你砸锅卖铁供着你的父母就不憋屈了?再说,你的那点憋屈,不是《离骚》,不是投江驱水鬼;你的那点郁闷,不是《茶馆》,不是举杯饮凌辱,没有到国恨家仇的份上,不至于忍无可忍,不至于宁可玉碎不要瓦全。再说,这世道,多少人憋屈着,为了一家老小憋屈着,不单单你郁闷;再郁闷,你撑着,不为自己为他人你也要撑着。这又回到了前文所说的“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而活”,以及识字写字到底为哪般图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答案又在哪里?以我看,你我小老百姓,不要心气那么高,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好。一切为了活着。一个人如此,一群人莫不如此。
据此,回头再看赵振王的诗,似乎就有新的发现和解释。试看,赵振王的母亲就是一个明白人,她“活着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老屋的延续,也是为了庄稼的延续,为了一切自己认为可以延续的东西。”什么是诗?这份活着就是诗。这份生命的延续就是天大地大的诗魂,就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诗情。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真实更可贵的!诗不过是对活着的礼赞,礼赞活着的尊严与价值,礼赞人之所以是人的信仰与追求,当然包含着对养育之恩的讴歌与抒怀。赵振王写这东东,无非就是抒发报恩之心,无非选择了一种简洁直白的语言方式。爱到深处,直抒心怀,有一说一,何尝不是一种诗意与盎然。
如是,我们似乎应该推翻先前的论断,必须原谅(准确说是理解)赵振王的“平直”与“平淡”。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此时此刻,是要形式还是要内容,是要表象还是要内涵,一个磨不开的理论话题横在了我们的目前。理论上的东西,是专家们研究的东东,我辈似懂非懂,最好别开黄腔。可以说说的是,赵振王这抉择却是需要勇气的——不是害怕别人说他诗写得不好,而是要亮出自家的“卑微”——进城了,当官了,发达了,“我爹是农民”这样的话,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再去说,许多的人想说也未必说得出口。赵振王则不然,白纸黑字,摆在那里。
——农民就农民,老土就老土,做人作诗不因为换了一身衣服而狐假虎威虚张声势,就是赵振王其人其诗的可爱。
——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恨分明,天道在这里;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不分浓淡,诗理在这里。
这人这诗,不伪装,我喜欢。
我喜欢是因为我发现赵振王着实变了,身份,地位,吃的穿的用的,说话的方式和口气,包括他笔下的那些文字,能变的似乎都变了,不能变的却没有变。你看他的诗,汉化地明显。当年,他写诗,一口一个“阿爸”与“阿妈”,如今早已改作了“父亲”与“妈妈”;你看他的诗,除了偶尔出现的“彝族”、“彝家”,如今你很难找到“阿黑”、“阿乃”、“打羊”、“打牛”、“跳歌”、“跳月”、“抢婚”、“泼火”,以及“土掌房”、“坨坨肉”、“转转酒”、燃烧的“火把”、不灭的“火塘”和山寨上空那只盘旋的“雄鹰”之类极具民族特质的字眼,而且他还要给不懂汉话的阿妈讲解外来的文化与文明,邀请阿妈“过一次充满萨克斯味的母亲节 让大三弦站在一旁为她伴奏”。这种变,是适时而变,是可以变的变。千百年来,云南的历史就是变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彼此依存,逐步融合的历史。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民族大团结,就是与时俱进。走出彝家山寨的赵振王,不变怎么可能?而有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贴在墙头的那五个大字“天地国亲师”,比如长在心里的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亲情,比如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何况这位母亲不丑,“已经七十岁了 履行着牧人的职责”。试想,春去秋来,“在农村生活的妈妈”,草青了割草,田荒了种田,与那些浑身是泥风雨兼程的牛羊们相依为命自食其力,年复一年守护着生命的尊严与家的延续。这样的人,当然要讴歌,大书特书也不为过。
看赵振王的诗,不要被他直白的语言所麻痹,要慢慢品尝他那些“平淡”背后的不平淡,别有一番滋味。就说他悼念逝去的亲人,不单单述说亲情,还寄托别的东西,他对远去的父亲和二弟说,不用争着使用猎枪,“对着彩云打鸟 也不能过于贪心 省点时间 去看看奶奶”。这东东已经超越了对家人的思念,暗含对人与自然更深层次更多内涵的关怀。诗写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
三说,赵振王的诗,掐头去尾,美眉似可爱的句子一串串。也就是说,他这东西有些罗嗦,藏着掖着,你得挑三拣四,不挑不拣,看不出他的好,就像美眉藏在一堆庸脂俗粉里。比如,他写《祥云的色彩和味道》,一组长句用了一些平铺直叙的语言,平淡乏味,其中却不乏拟人化的字眼,生动活泼,拈在手上,赏心悦目:“枯萎的苞谷花,扯住/白云闲聊,用最/朴素的语言,提及南方/丝绸之路,以及马锅头/走过的千年旅程/地里长满黄豆南瓜/很多的瓜果,在一旁/补充细节。马锅头们/的爱情,像饱满的谷穗”。再如,他写爱情,“我的心/被你带进带出”,一会上飞机,一会上火车,一会又是挤公共汽车,天上地下拥挤了半天,最后挤出这么一串文字:“被你/捧着的心/一定不要掉在地上/碰碎了事小/弄脏了没法洗干净”。“碰碎了事小”,是不是想说这日子苦点累点甚至疼点不要紧,咱能撑住;“弄脏了没法洗干净”,是不是在暗示你要欺骗我亵渎我那可不行?酸不拉几的背后,一个男人的痴情与自尊,最重要的是爱的尊严,跃然纸上,意味深长。说句糙话,你在外面漂,诱惑再大,不要给老子整顶“帽子”回家——男人的这点小九九(女人何尝不是如此),被赵振王写地如此诗意,如此神圣,不可亵玩,不容侵犯,是个男人吧,有点意思吧。所谓诗歌的意味与艺术的品位,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大概就在这里,好在这里。
这个乡巴佬,除了他家乡那几条河,河边的那些山山水水人来人往恩恩爱爱,他还能唠叨什么,又能罗嗦什么?《红土之上》三江并流藏着掖着赵振王什么样的感慨与情怀?不妨拿来看看。果不其然,恋乡是这东东的主旋律,也是赵振王最能罗嗦的。
穿越梦,经过澜沧江/我回到了出生地/小溪,冲走我的胎衣
我弯腰卷起裤腿/泥土里,自己的童年/怯怯的笑着
怒江的某个漩涡/是我手中的一碗酒/与找窝的蜜蜂猜上两拳/酒类的液体/都是情的佳酿
金沙江的涛声/附和着吆马的男人/吼着跑调的山歌/在滇北的土地/穿行/我的祖先赶马/我开车/道理同出一辙
我的父老乡亲/没有过星期的习惯/他们在农历里/均匀地呼吸/高兴了还哼几句小调
古道/是汉代扔过来的一颗石子/留下的抛物线/这颗石子/飘落在今天/我的目光前/就有上千年的马帮/来来往往
刚入梦/我就成了一匹马/被人吆着/走在古道上
跟在我尾巴后面的赶马人/好像面熟/却想不起那人究竟是谁/还与我同路/而且凌驾于我之上
其实我也不想/弄那么明白/被人吆着/与被人牵着/都是一个道理
巍山站在高处/无可挑剔/南诏的发祥地/永远不失她的风范和风骨/紧紧地牵着建水/行走岁月/无边无岸的征程
不讲渊源/就是最大的背叛……
想家了,哪个男儿不感叹?赵振王的这份乡念,人之常情,不难理解,就是一个“马锅头的后代”“站在马铃声后,遥望/先人的情节,把远方的故事/收藏在想象的竹箩筐里”;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娃儿站在老家的菜园子里,“与傲立风中的苞谷/比着个头”,“与苞谷杆,一起成为/产生炊烟的柴火”;就是一个想家念家的人“和种子以及庄稼对歌”。这样的诗句美不美,当然美,美得有些轻飘飘,相当地休闲。这份休闲是如今的城里人都有的闲情,去一次农家乐,可以拎回一大筐。咋一看,这东东没什么意思;细一想,这东东欲言又止,仿佛还藏着点什么。
这东东唠叨了半天,说一个人“不讲渊源,就是最大的背叛”,这个观点不稀奇;罗嗦了半天,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一匹马,“被人吆着”,“被人牵着”,这个说法却费思量。这哪是休闲,分明是自寻烦恼,字里行间藏着掖着无穷无尽的苦闷——试看,眼前这庄稼,活着吧,绿油油地,你说它是为了“生长”还是为了被人“收割”;试问,你说这人活着,是被人“吆着”还是被人“牵着”,又被谁“吆着”被谁“牵着”,我辈又能不能吆喝一下子别的人?不琢磨无所谓,一琢磨大有所谓。写诗写诗,写到这时候,到了这分寸,那才叫诗,那才有嚼头。
很可惜,刚刚嚼出点滋味,赵振王就撂挑子,转身而去,丢下一句不想弄那么明白就溜了。这家伙不是不明白,而是装不明白,玩起了躲猫猫。你的那点猫腻是藏不住的。谁不知道这世界是大人物的世界?不要小瞧大人物,不要拿他不当回事,他就是不吆喝你就牵引你的那个人。所谓的大人物,不管他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要尊重他的“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因为他就是马锅头,这马车的方向盘就在他手中,他高兴大家平安回家,他不高兴大家车毁人亡,由得他,由不得你。就说那个弯下腰留下一座紫禁城的人,还有那个舍弃兄弟不舍弃孟良崮的人,你敢小瞧他?多少人被他吆着牵着走进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深处。你能鄙视他?功过是非不是非白即黑那么简单明了,不好说。所谓小人物,从来不容易,也从来最善变,说句有奶便是娘不为过,中国的许多事和那些事情背后的变故,未必都是因为大人物心肠有多狠,手段有多毒,未必不是小人物见风使舵,唯利是图。难怪人家像割韭菜一样收拾你!
问题是,这人毕竟不是不说话的庄稼,想咋收拾就咋收拾,人总有那么点血性吧?再说,“红土之上”是什么地方?那是“余师打鬼子”的地方,没有一点血性就不是滇西了。令人欣慰的是,这本集子除了彝人对先祖的深情歌唱,游子对家园的真实感念,还散发着军人的血性与气概。赵振王行吟滇西,《遥望松山》、《走过707》和《龙陵县城,那座坚硬的碉堡》,看到的不只是蓝天白云,还有“驼峰航线上,穿越白云蓝天的抗战机群”;不只是“挂满黄皮梨的果树/在山风中,摇来摇去”,还有脚下这块土地的苦难。
六十多年前的祖国
虚弱得
守不住一道国门
滇西决堤
只能用怒江
挡住倭寇的铁蹄
侵略者
在美丽的松山
修筑工事
打战和掠夺
在我们的祖坟上
随意动土
诗人看不下去了,诗人愤怒了,像滚滚怒江不屈的波涛一样愤慨,以“浓稠而滚烫的血”,用“军人拼杀的姿势”,挥洒诗句:“抗日战争的时候/怒江就是一把锋利的大刀/那小鬼子,最终不敢/在铮亮的刀面上玩命/江东的红土地/红得像/一树灿烂的攀枝花”。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诗人的豪迈,军人的职守,还有彝人的那一腔热血,跃然纸上,渗透纸背。
这就是我看到的《红土之上》的赵振王,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不像有的人,名为军队的文艺工作者,穿着军装,拿着军饷,不唱军歌,不写军人,不守本分,不是一个好同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看来,赵振王最拿手的作品,动作最漂亮的文字,正是他的军旅诗。他收录在军旅诗集《口令之上》,和放在网上“摸爬滚打”的那些诗句,动感,抒情,写意,还有那么一点空灵,语言风格判若两人,更具诗歌的张力、特质和艺术水准,不像这册《红土之上》文字平直、意象单薄,不重视营造语言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而且这东东最后两页还夹带了一篇滥竽充数的东西,让人费解。
在诗集的最后,我很不情愿地看到一串被标签为朗诵诗《苏帕河颂》的句子。拎起这串长达180多行的长句,左看右看,头两节拟人化的句子还像那么回事,“苏帕河的涛声啊/你在向大地诉说着什么/茄子山水库的浪花/你在向世人展示着什么”。所谓朗诵诗,开篇“吼两句”是应该的。原以为老兄在“清嗓子”,接下了要美美地抒发一番豪情,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大段大段的首长训话,令人生厌。
改制后的苏帕河/在省电投的领导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创造新的神话
阿鸠田乌泥河象达/个个提前完工/实现了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目标
苏帕河人/还创建了/国内最大沉沙池/和单台冲击式机组容量/两个全国第一
苏帕河人/在科学管理上/取得了可喜的硕果/苏帕河人/在优质高效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是什么东东?老兄啊老兄,这分明是你当领导的发言稿嘛。做工作报告,可以,非它莫属;搞汇报演出,可以,权当串联词。用它冒充诗歌,则不成。这就是老兄的不是了。
从农村到城市,从彝人到军人,从士兵到干部,无时无刻不写诗。对赵振王这样的人来说,诗的成长与演变,不是稀里糊涂打哈哈,不是用来吟风弄月,不是闻香识女人,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为了活着而呼喊,而是因为活着而歌唱,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而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经国之大业。
对这样的人来说,诗歌最男儿,是一个男人的战斗,是像一个男人去战斗。
——与时间战斗,与光阴战斗,这人这命多活一天是一天,这诗这字能活多久活多久!
诗是什么?不就是当初挂在嘴上装饰脸面自娱自乐自吹自擂自鸣得意自欺欺人的东东。当初,大约二十多年前吧,也就是人们常常念道的那个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我辈一窝蜂写诗,管它会写不会写,管它写的是诗不是诗,十个脑袋扎堆九个自称诗人一个自诩作家,大江南北五花八门的地下文学社野草般疯长。那年头,写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就像如今开博客,好歹你得整一个,不整你就落伍了。用现在的话说,谁牛逼谁写诗,不达人不写诗。那年头,写诗比吃饭要紧,省下粮票换来邮票,三天两头攥着信封往邮局跑,十之八九泥牛入海,望穿秋水,无怨无悔。那年头,诗坛就是歌坛,写诗就是嗨歌,就是不收小费的卡拉OK,想唱就唱,尽管呻吟,从来不怕丢脸,就怕不露脸,有事无事拎串句子丢在纸上喊着吼着叫卖青春与梦想,有人浅唱低吟,有人鬼哭狼嚎,憨态可掬,洋相百出。多年后超男超女快男快女和他们的粉丝团搅和的那些事儿,看似热闹其实不新鲜,仿佛雷人其实笑话人。那年头,诗就是命,写诗就是玩命,谁敢小瞧诗人拼了小命跟谁急。就像如今的钉子户,孤注一掷舍生忘死又何妨?那年头,不刷信用卡,有钱就买酒,无钱便看书,决不看银行的嘴脸,玩的就是一身骨头和骨头上的那点气息。那年头,一把吉他,两包香烟,三五美女追随,哥几个日子过的诗意盎然。当然也有栽跟头的时候,比如因为写诗耽误了拿文凭。我估计,赵振王也应该属于高考落榜者之列,属于落榜之后忙着找饭碗还美其名曰“抱笔从戎”之人吧。时过境迁,当年的新兵蛋子赵振王一路摸爬滚打,步步高升,做首长了,功成名就。人们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左看右看,看不明白的不是老兄当官了,官有多大,而是老兄做官了不误写诗,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不像我身边升官之人的所作所为;我左思右想,彝人善歌,天生浪漫,难道是他身上祖辈遗传的血液与军人的习性搅拌在一起凝固而成的某种不知名的东西在作怪?抑或当兵的日子实在枯燥乏味,不写点什么发泄发泄闷得慌?姑妄揣摩,随便说说,各位看家,不可当真。可以确认的是,如今美女都开宝马坐奔驰了,谁还有心思看你的破诗?美女靠不住了,淑女呢?也未必。电视里说了,淑女们都蜗居。君不见,旧淑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无事莫扰,非诚勿扰;新淑女夜半三更忙偷菜,不亦乐乎,乐不思蜀,没功夫看你瞎折腾。也就是伪淑女可以假装斯文,一会儿跟你QQ,一会儿跟你MSN,跟你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番,到头来曲终人散。如今不是写几句歪诗就可以拴住纯真忽悠女孩的年代了,也不是写几句歪诗就可以谋个职位找碗饭吃的年代了。如今,诗人都忙着写公文打报告琢磨长官的心思抑或加入狗仔队挣稿费去了。
诗,不是大米,不是钞票,不是福利房,不是养老保险,这年头要它作甚?
听赵振王说要出诗集,很想劝他放弃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念头。老兄,爱写就写,写了就丢在网上,谁想看谁看,不看拉倒,你何苦跑去出版社排队挂号?那帮家伙,只管收钱,不管文字的死活,找他何用?咱有真金白银,带着嫂子四处走走看看,不是更诗意?话到嘴边,一忍再忍,最终咽了回去。兄长兴致勃勃托你打听点事,做小弟的能办就办,办不了不至于泼冷水。老兄既然要印书就交给一家熟悉的印刷厂去打理吧。人熟好办事。熟人都知道,我睡觉的这座城市曾经一纸风行的那本文学期刊正是这家印刷厂的老客户;不熟不知道,这本曾经一呼百应的老牌期刊——何止一呼百应,准确说是一呼万应,当年听它吆喝的读者大概不下六位数吧——现在的订户只有少得不能再少的三位数。具体是多少?就像玩3P。我只能说,它不可能小到123,也不可能蹦出980,咱们尽量往中间几个数字琢磨,然后排列组合一番,然后恭喜你,中奖了。可想而知,这些年没有财政补贴,这东东早就死翘翘。毛老人家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变了,情未了,秋后的蚂蚱苟延残喘;心不甘,情不愿,好死当然不如赖活着。这就是文学的现状。
文学如此,挤公交的日子还贷款的日子看完这病瞧那病的日子,还有老婆吵着要走儿子闹着买车撒泡尿也得掏钱的日子,莫不如此。
诗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玩意儿烫手,不好玩,玩不好引火烧身。顾城写诗,把老婆砍了;海子写诗,把自己解决了。这样的诗人,不做也罢。这样的诗人,不是犯神经就是犯精神。难怪民间传说“有病才写诗”,“诗人都是疯子”。比对一下,我自己就不是什么好鸟。顺便说一句,“比对”是我的职业,我们的工作就是天天做比对,最重要的一项是比对血,拿着所谓的DNA样本查找人与贼之间的差异,牛头马面,顺藤摸瓜,倒也简单。说是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所谓的贼与不贼,不是你认为的贼与不贼,有些贼明明是贼你动他不得,有些贼不得已而贼你动了他又能如何?再说,贼与不贼,你一不小心看走眼了拎错人了,是要砸饭碗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活受罪,下场比贼还贼。至于那些打着捉贼的招牌做贼的,自作自受,活该法办。可叹的是一颗老鼠屎会搅坏一锅汤,可怜的是身边那些一辈子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人,别人出事跟着挨骂,冤不冤?迎面风吹,草不能不动,唇亡而齿寒,想想这些都后怕。比对别人,当然也检查自己。我这人,因为写诗,因为当初自恃能够写几句诗,放养了一身的坏毛病和臭脾气,比如我行我素眼高手低,瞧不起点头哈腰,不练习端茶送水,结果可想而知——碰了一鼻子灰,栽了一连串的跟头,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时至今日,大把年纪,还愤青。这都是写诗闹的后遗症。
那么,赵振王写了一些什么呢?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吗?我们不妨从诗的本身和本质说起。
一说,诗是用来读的。所谓诗,就是风雅颂;所谓读,就是歌唱吟,就是大声地抒发感情。不抒情就不是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一部《诗经》,开篇《关雎》,谁不知道这是在抒发男女爱慕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诗意甚浓,说的是军人背井离乡抵御外敌,在饥寒交迫中思念亲人。情之深,意之切,凄婉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老子的粮食!骂贼,诗也抒情。
“诗缘情而绮靡。”在诗最早被叫着诗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诗经》开此先河,唐诗宋词一脉相承;旧诗词如此,新诗歌依然。
记忆中,唐诗最抒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兄弟情,有多深,深千尺。这情抒的够夸张的了。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你睡了/睡了/一个人悄悄地闭上眼睛/却把/千万人的梦惊醒”,“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词白话后,“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的特质源远流长。
毛泽东说:“文以理胜,诗以情胜。”其实,诗不仅“吟咏情性”(严羽《沧浪诗话》),而且“辞达而理举”(陆机《文赋》),同样以理取胜。“以文学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借诗谈理,又是宋代诗词的一大特点和高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在写诗吗?这分明是在讲哲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似描绘山水,其实阐述哲理。
宋词“释理”,新诗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白话入诗,同样意味深长。
“抒情”,“释理”,却是为了“言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屈原抒报国之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杜甫言忧民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曹植吟手足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孟郊咏母爱之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苏轼叹人生之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曹操叙英雄之怀……可谓情由心生,有感而发。
李清照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毅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毛泽东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谓人各有志,志存高远。
如此直抒心怀,大概就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式样的最大特征。据此,我们有了评判赵振王的诗的尺寸。
二说,赵振王的诗,好在抒情。情真意切,有一说一。这是我喜欢他的地方。在这本名曰《红土之上》的集子里,开篇《让诗歌告诉妈妈,今天是母亲节》就是一首抒情的诗。
今天,有几个朋友
起得很早,他们顺着
花开的方向,给我发来信息说
今天是母亲节
我的电话应该打到哪里呀
妈妈在山上放牧
正在与牛羊交谈
对话的内容
肯定是六畜兴旺的祷告
我一定要在今天
给妈妈打电话
可我没有办法
跟妈妈联系
她在澜沧江边
已经七十岁了
履行着牧人的职责,在牛羊之外
把远方的儿子
收集在昏花的双目里
手机在我的手里,翻来覆去
寻找妈妈放牧的背影
去年的秋天,妈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按我的猜想
今天,妈妈肯定在父亲的坟茔旁边
放牧。除了放牧牛羊
妈妈还在放牧自己的浓浓的思念
在农村生活的妈妈
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今天是自己的节日
妈妈决不会为了节日活着
我想妈妈活着的理由,非常简单
就是为了老屋的延续,也是为了
庄稼的延续,为了一切
自己认为可以延续的东西
妈妈活得并不枯燥
今天,一个没法打出的电话
被儿子变成诗句,在键盘上
敲击出问候的声音
妈妈呀,只有等我回去时
用彝族话翻译给你听
我还得下载一些
有关母亲节的资料
随同诗歌,给妈妈讲解母亲节的来历
以及过节的必要
让妈妈口服心服
并同意儿子的提议,明年为妈妈
过一次充满萨克斯味的母亲节
让大三弦站在一旁为她伴奏
读这些诗句,别人会作何评价,我不管,也管不了;我只讲我的,一吐为快——说句不怕得罪赵振王的话,这诗抒情,但写地太老实。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
老兄,别不服气,我说这话自然有我的道理。借赵振王自己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纯粹、干净、漂亮的艺术。尽管它有各种风格、流派的区分,但是,都得有精致耐看的外衣,韵味十足的内涵。”赵振王还说,“从来不怕人取笑,却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最刺耳、最刻毒的批评(也一直希望着大家给我的诗歌提出不同的看法),我都当作治病的良药服下去。”(见诗集《红土之上》后记)。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气了——不问青红皂白,先踢你两脚。老兄,你这诗,“干净”倒是干净,但谈不上“纯粹”与“漂亮”。所谓纯粹,我看就是单纯,“说话”别罗嗦;所谓漂亮,我看就是养眼,“衣着”要鲜艳。你这东东,坏就坏在缺乏鲜活的意象,没有“精致耐看的外衣”,语言之平淡(说好听点顶多叫朴实),节奏之拖沓(说好听点顶多叫平缓),就是一堆大白话,俨然一杯白开水。十七八年没有读赵振王的诗了,难道这就是老兄现今要追求的“风格”与“流派”?我实在有些不解。当然,老兄在“后记”里也说了,“力争把诗歌写成不蔓不枝,简洁清新,自然而然,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显赫炫耀,朴素无华,清新耳目的文字。”这是你的诗观吧?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未必如此。是的,写诗不需要矫揉造作,矫揉造作往往与堆砌华丽的辞藻搅拌在一块,面子活,花架子,咱不稀罕。这条路,以前不是没走过,行不通。回想八十年代后期,多少诗人在语言上玩花样,玩来玩去,玩出火来,把自己烧成一个空壳壳,轰然倒地,一蹶不振,就此消声灭迹。比如,长句不分行,英汉不分家,读得你喘不过气;再如,动词形容词抓阄似地抓来一大把,同义词近义词卖瓜似地摊开一大堆,什么字眼你不曾相识他就叫卖什么,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年头,看诗如同翻字典查档案,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折腾半天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要讲什么,讲了什么。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有位才华横溢写了不少好诗的诗人,有段时间就特别喜欢拿文字捉迷藏,在一本厚厚的诗集里藏了不少神出鬼没的字眼,神龙见首不见尾。我辈愚钝,没有猜哑谜的功夫,枉费了他一番心血。从此,不敢再碰他的诗。这位诗人太有名,有名也说他两句:“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猜的。谁有闲情与你躲猫猫?”如今,许多人不再读诗,诗刊们一落千丈,报纸们对诗歌不屑一顾,诗歌沦落为夜总会招揽煤老板泡妞的幌子,不能说与此无关。这都是诗人们自找的,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至于那些读了几篇洋文就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面用“性高潮”作诗的男人,还有那些以写“下半身”一夜蹿红的女人,挖空心思摆“造型”,摆出不少稀奇古怪的“姿势”,折腾去折腾来,无不腰肌劳损,甚至半身不遂,上蹿下跳糟蹋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就这下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在凡事都有物极必返的一天,有的东西又开始回来了,回来了万万不能矫枉过正——我们说,写诗不要矫揉造作,不等于不装饰诗的语言,不等于要放弃追求诗句的美感与美观。诗玩的就是“语言”(当初这话说的没错),“语不惊人”怎么行?只是不要玩地过火。诗写的就是“心跳”(当初这话说的也没错),四平八稳怎么“跳”?只是不要跳地离谱。我要批评老兄,你的东东矫枉过正,平铺直叙的文字太多,平铺就不饱满,直叙就不跳跃,不跳跃就不流畅,不流畅就没有质感和张力。诗需要“动起来”,语言动,节奏动,情绪和韵律顺势而动。比如这一节,“今天,一个没法打出的电话 被儿子变成诗句,在键盘上 敲击出问候的声音 妈妈呀,只有等我回去时 用彝族话翻译给你听”,静中有动,一动百动,行云流水,抒情写意,当然是好东东。而不动,诗就变成散文了。我看老兄的有些文字就有点“懒得动”,时不时冒出几句“妈妈活得并不枯燥”之类硬邦邦的句读。类似概念化的文字太生硬,放在诗句里是障碍,相当于画蛇添足,删去它,不要它,何妨?也许更好。这是赵振王的诗最大的短板。
老兄,别不承认,平铺直叙加一点呆板,有时还有一些罗嗦(铺垫过厚),就是你的毛病。不信,咱们接着看第二首《今天,我拿什么祭奠父亲》。
今天
早早的
我就朝着滇西的方向
鞠躬
低头的时候
把澜沧江无尽的涛声
听着哭泣
把泪水
收好
装入瓶子当酒
等回去时
带给
远走了的父亲
还有
我的二弟
去年这个时候
你们都很好
好得让我
直哼彝家小调
使生活
飘满深深浅浅的音符
父亲
还有二弟啊
你们在无岸的河里游泳
要记得穿上衣服
把长苔的卵石
当白鲢鱼
捉一尾带上
也就够了
那杆猎枪
不用争着使用
对着彩云打鸟
也不能过于贪心
省点时间
去看看奶奶
这文字依然是“实话实说”、“直言直语”,鲜有修辞。赵振王这般“不事张扬”可能有他的道道,而我说赵振王的诗是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别的意图。什么意图?打个比方,如果说写诗似饮酒,没有“感情”不碰杯,那么我们自然要问问这酒是什么?这酒就是“修辞”,就是“赋比兴”,就是点缀在语言这件诗的外衣上的“色彩”,就是对语言的装饰、装潢、装修,就是说话的艺术,就是艺术化说话。当然还要追问,这酒与水分得开吗?分不开。酒不过是伪装的水,水何尝不是没有伪装的酒;只要“感情”在,以水代酒不是不可以。我想,看重内容追求内涵不在乎“形式”,大概就是赵振王如今写诗的姿态吧。
一首诗不装饰语言,好不好,可以再讨论;一个人不伪装自己,就好。
说赵振王不伪装,话就扯远了。1980年赵振王参军入伍,整整十年后我来到了云南,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一二一”,他在北郊警营蹭饭,我在西郊军营混吃,天各一方,不相往来,蹊跷的是各自都爱写点诗歌散文之类别人不整的东东,不是鹤立鸡群,就是鸡立鹤群,总之与众不同,难免沾沾自喜。1992年3月,一位我俩如今要称董老的首长,招呼我这个小兵去找一个叫赵振王的武警少尉,说这人也写诗,比我写得多写得好。那阵子,最喜欢巴结弄文舞墨的人,火急火燎见了这个赵振王,拿回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生命线》。这是赵少尉几个月前刚刚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捧在手中,羡慕不已。一年后的1993年5月,我穿着军装在一家报纸干活,收到了赵振王寄来的第二本书,书名《同路人》,是他记录与圈内人物交往的集子,惊诧并醋意这家伙认识这么多我不认识的文化人。一次见面,两本小书,我和赵振王就这点交情。从此了无音讯。
说什么?说说赵振王写诗这档子事儿,琢磨琢磨这些写诗的人。怎么说?不好说。因为,有些人写一套做一套,写的做的不一样,亦真亦假,真假难辨,如何下手?转念一想,一个人,不管他有钱无钱、官大官小、发达不发达,也不管他会说不会说、会装不会装、是装孙子还是装大爷,他最怕的是什么?刨祖坟。攻其不备上上策。如是,琢磨一个人,不妨先看看他是怎么来的,再看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一对照,不会打眼。
赵振王在他的书里说,在滇西农村长大的他“三岁便能与牛羊一道唱山歌”,“是从牧鞭里走出来的”。原来是个乡巴佬。这个人“走出茅屋转身与篱笆墙握手告别时,身上的半毛裤子和蓝卡基上衣与那个叫‘田口’的小村子融洽于同一基调同一色调上。”这个人,当兵前“两次出门都没能走出30公里的远距”,最荣耀的是“用穿草鞋的双脚去踩了昌宁县那块也很粗糙的土地一次”。当兵第四年,“一个秋雨蒙蒙的季节,不知道还有男女式手表之分的阿爸怀里揣着一块‘春城牌’女式手表”,专程到儿子所在的部队奖励当了“一班之长”的赵振王,赵振王说“那远远不止是一头架子猪换来的价值——60元人民币的礼物”,那是“父亲递给儿子的一种超常分量”……看到这里,我算是有些明白了,明白了赵振王多年以后出诗集,为什么一定要把思念母亲怀念父亲的诗句放在开篇的位置,而且写地那样直白,不加“修饰”,不露“声色”。我琢磨,在赵振王看来,与不识汉字的母亲、分不清手表有男式女式之分的父亲“对话”,只能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你玩文化、玩深沉、玩高雅,老实巴交的阿爸阿妈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听不懂你那些调调。这个时候,写诗言情,“语言”艺术不艺术已经不重要,把“话”讲清楚说明白最要紧。
这个时候,为人父母,宁要儿子不要诗。有的诗人恰恰相反,诗写地贼美,美地春暖花开,把整个地球人都温暖了,就是不温暖他爹妈。他说,他憋屈,他郁闷,要把自己解决了,一了百了;你倒是解脱了,生你养你砸锅卖铁供着你的父母就不憋屈了?再说,你的那点憋屈,不是《离骚》,不是投江驱水鬼;你的那点郁闷,不是《茶馆》,不是举杯饮凌辱,没有到国恨家仇的份上,不至于忍无可忍,不至于宁可玉碎不要瓦全。再说,这世道,多少人憋屈着,为了一家老小憋屈着,不单单你郁闷;再郁闷,你撑着,不为自己为他人你也要撑着。这又回到了前文所说的“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而活”,以及识字写字到底为哪般图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答案又在哪里?以我看,你我小老百姓,不要心气那么高,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好。一切为了活着。一个人如此,一群人莫不如此。
据此,回头再看赵振王的诗,似乎就有新的发现和解释。试看,赵振王的母亲就是一个明白人,她“活着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老屋的延续,也是为了庄稼的延续,为了一切自己认为可以延续的东西。”什么是诗?这份活着就是诗。这份生命的延续就是天大地大的诗魂,就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诗情。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真实更可贵的!诗不过是对活着的礼赞,礼赞活着的尊严与价值,礼赞人之所以是人的信仰与追求,当然包含着对养育之恩的讴歌与抒怀。赵振王写这东东,无非就是抒发报恩之心,无非选择了一种简洁直白的语言方式。爱到深处,直抒心怀,有一说一,何尝不是一种诗意与盎然。
如是,我们似乎应该推翻先前的论断,必须原谅(准确说是理解)赵振王的“平直”与“平淡”。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此时此刻,是要形式还是要内容,是要表象还是要内涵,一个磨不开的理论话题横在了我们的目前。理论上的东西,是专家们研究的东东,我辈似懂非懂,最好别开黄腔。可以说说的是,赵振王这抉择却是需要勇气的——不是害怕别人说他诗写得不好,而是要亮出自家的“卑微”——进城了,当官了,发达了,“我爹是农民”这样的话,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再去说,许多的人想说也未必说得出口。赵振王则不然,白纸黑字,摆在那里。
——农民就农民,老土就老土,做人作诗不因为换了一身衣服而狐假虎威虚张声势,就是赵振王其人其诗的可爱。
——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恨分明,天道在这里;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不分浓淡,诗理在这里。
这人这诗,不伪装,我喜欢。
我喜欢是因为我发现赵振王着实变了,身份,地位,吃的穿的用的,说话的方式和口气,包括他笔下的那些文字,能变的似乎都变了,不能变的却没有变。你看他的诗,汉化地明显。当年,他写诗,一口一个“阿爸”与“阿妈”,如今早已改作了“父亲”与“妈妈”;你看他的诗,除了偶尔出现的“彝族”、“彝家”,如今你很难找到“阿黑”、“阿乃”、“打羊”、“打牛”、“跳歌”、“跳月”、“抢婚”、“泼火”,以及“土掌房”、“坨坨肉”、“转转酒”、燃烧的“火把”、不灭的“火塘”和山寨上空那只盘旋的“雄鹰”之类极具民族特质的字眼,而且他还要给不懂汉话的阿妈讲解外来的文化与文明,邀请阿妈“过一次充满萨克斯味的母亲节 让大三弦站在一旁为她伴奏”。这种变,是适时而变,是可以变的变。千百年来,云南的历史就是变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彼此依存,逐步融合的历史。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民族大团结,就是与时俱进。走出彝家山寨的赵振王,不变怎么可能?而有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贴在墙头的那五个大字“天地国亲师”,比如长在心里的那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亲情,比如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何况这位母亲不丑,“已经七十岁了 履行着牧人的职责”。试想,春去秋来,“在农村生活的妈妈”,草青了割草,田荒了种田,与那些浑身是泥风雨兼程的牛羊们相依为命自食其力,年复一年守护着生命的尊严与家的延续。这样的人,当然要讴歌,大书特书也不为过。
看赵振王的诗,不要被他直白的语言所麻痹,要慢慢品尝他那些“平淡”背后的不平淡,别有一番滋味。就说他悼念逝去的亲人,不单单述说亲情,还寄托别的东西,他对远去的父亲和二弟说,不用争着使用猎枪,“对着彩云打鸟 也不能过于贪心 省点时间 去看看奶奶”。这东东已经超越了对家人的思念,暗含对人与自然更深层次更多内涵的关怀。诗写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
三说,赵振王的诗,掐头去尾,美眉似可爱的句子一串串。也就是说,他这东西有些罗嗦,藏着掖着,你得挑三拣四,不挑不拣,看不出他的好,就像美眉藏在一堆庸脂俗粉里。比如,他写《祥云的色彩和味道》,一组长句用了一些平铺直叙的语言,平淡乏味,其中却不乏拟人化的字眼,生动活泼,拈在手上,赏心悦目:“枯萎的苞谷花,扯住/白云闲聊,用最/朴素的语言,提及南方/丝绸之路,以及马锅头/走过的千年旅程/地里长满黄豆南瓜/很多的瓜果,在一旁/补充细节。马锅头们/的爱情,像饱满的谷穗”。再如,他写爱情,“我的心/被你带进带出”,一会上飞机,一会上火车,一会又是挤公共汽车,天上地下拥挤了半天,最后挤出这么一串文字:“被你/捧着的心/一定不要掉在地上/碰碎了事小/弄脏了没法洗干净”。“碰碎了事小”,是不是想说这日子苦点累点甚至疼点不要紧,咱能撑住;“弄脏了没法洗干净”,是不是在暗示你要欺骗我亵渎我那可不行?酸不拉几的背后,一个男人的痴情与自尊,最重要的是爱的尊严,跃然纸上,意味深长。说句糙话,你在外面漂,诱惑再大,不要给老子整顶“帽子”回家——男人的这点小九九(女人何尝不是如此),被赵振王写地如此诗意,如此神圣,不可亵玩,不容侵犯,是个男人吧,有点意思吧。所谓诗歌的意味与艺术的品位,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大概就在这里,好在这里。
这个乡巴佬,除了他家乡那几条河,河边的那些山山水水人来人往恩恩爱爱,他还能唠叨什么,又能罗嗦什么?《红土之上》三江并流藏着掖着赵振王什么样的感慨与情怀?不妨拿来看看。果不其然,恋乡是这东东的主旋律,也是赵振王最能罗嗦的。
穿越梦,经过澜沧江/我回到了出生地/小溪,冲走我的胎衣
我弯腰卷起裤腿/泥土里,自己的童年/怯怯的笑着
怒江的某个漩涡/是我手中的一碗酒/与找窝的蜜蜂猜上两拳/酒类的液体/都是情的佳酿
金沙江的涛声/附和着吆马的男人/吼着跑调的山歌/在滇北的土地/穿行/我的祖先赶马/我开车/道理同出一辙
我的父老乡亲/没有过星期的习惯/他们在农历里/均匀地呼吸/高兴了还哼几句小调
古道/是汉代扔过来的一颗石子/留下的抛物线/这颗石子/飘落在今天/我的目光前/就有上千年的马帮/来来往往
刚入梦/我就成了一匹马/被人吆着/走在古道上
跟在我尾巴后面的赶马人/好像面熟/却想不起那人究竟是谁/还与我同路/而且凌驾于我之上
其实我也不想/弄那么明白/被人吆着/与被人牵着/都是一个道理
巍山站在高处/无可挑剔/南诏的发祥地/永远不失她的风范和风骨/紧紧地牵着建水/行走岁月/无边无岸的征程
不讲渊源/就是最大的背叛……
想家了,哪个男儿不感叹?赵振王的这份乡念,人之常情,不难理解,就是一个“马锅头的后代”“站在马铃声后,遥望/先人的情节,把远方的故事/收藏在想象的竹箩筐里”;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娃儿站在老家的菜园子里,“与傲立风中的苞谷/比着个头”,“与苞谷杆,一起成为/产生炊烟的柴火”;就是一个想家念家的人“和种子以及庄稼对歌”。这样的诗句美不美,当然美,美得有些轻飘飘,相当地休闲。这份休闲是如今的城里人都有的闲情,去一次农家乐,可以拎回一大筐。咋一看,这东东没什么意思;细一想,这东东欲言又止,仿佛还藏着点什么。
这东东唠叨了半天,说一个人“不讲渊源,就是最大的背叛”,这个观点不稀奇;罗嗦了半天,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一匹马,“被人吆着”,“被人牵着”,这个说法却费思量。这哪是休闲,分明是自寻烦恼,字里行间藏着掖着无穷无尽的苦闷——试看,眼前这庄稼,活着吧,绿油油地,你说它是为了“生长”还是为了被人“收割”;试问,你说这人活着,是被人“吆着”还是被人“牵着”,又被谁“吆着”被谁“牵着”,我辈又能不能吆喝一下子别的人?不琢磨无所谓,一琢磨大有所谓。写诗写诗,写到这时候,到了这分寸,那才叫诗,那才有嚼头。
很可惜,刚刚嚼出点滋味,赵振王就撂挑子,转身而去,丢下一句不想弄那么明白就溜了。这家伙不是不明白,而是装不明白,玩起了躲猫猫。你的那点猫腻是藏不住的。谁不知道这世界是大人物的世界?不要小瞧大人物,不要拿他不当回事,他就是不吆喝你就牵引你的那个人。所谓的大人物,不管他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要尊重他的“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因为他就是马锅头,这马车的方向盘就在他手中,他高兴大家平安回家,他不高兴大家车毁人亡,由得他,由不得你。就说那个弯下腰留下一座紫禁城的人,还有那个舍弃兄弟不舍弃孟良崮的人,你敢小瞧他?多少人被他吆着牵着走进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深处。你能鄙视他?功过是非不是非白即黑那么简单明了,不好说。所谓小人物,从来不容易,也从来最善变,说句有奶便是娘不为过,中国的许多事和那些事情背后的变故,未必都是因为大人物心肠有多狠,手段有多毒,未必不是小人物见风使舵,唯利是图。难怪人家像割韭菜一样收拾你!
问题是,这人毕竟不是不说话的庄稼,想咋收拾就咋收拾,人总有那么点血性吧?再说,“红土之上”是什么地方?那是“余师打鬼子”的地方,没有一点血性就不是滇西了。令人欣慰的是,这本集子除了彝人对先祖的深情歌唱,游子对家园的真实感念,还散发着军人的血性与气概。赵振王行吟滇西,《遥望松山》、《走过707》和《龙陵县城,那座坚硬的碉堡》,看到的不只是蓝天白云,还有“驼峰航线上,穿越白云蓝天的抗战机群”;不只是“挂满黄皮梨的果树/在山风中,摇来摇去”,还有脚下这块土地的苦难。
六十多年前的祖国
虚弱得
守不住一道国门
滇西决堤
只能用怒江
挡住倭寇的铁蹄
侵略者
在美丽的松山
修筑工事
打战和掠夺
在我们的祖坟上
随意动土
诗人看不下去了,诗人愤怒了,像滚滚怒江不屈的波涛一样愤慨,以“浓稠而滚烫的血”,用“军人拼杀的姿势”,挥洒诗句:“抗日战争的时候/怒江就是一把锋利的大刀/那小鬼子,最终不敢/在铮亮的刀面上玩命/江东的红土地/红得像/一树灿烂的攀枝花”。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诗人的豪迈,军人的职守,还有彝人的那一腔热血,跃然纸上,渗透纸背。
这就是我看到的《红土之上》的赵振王,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不像有的人,名为军队的文艺工作者,穿着军装,拿着军饷,不唱军歌,不写军人,不守本分,不是一个好同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看来,赵振王最拿手的作品,动作最漂亮的文字,正是他的军旅诗。他收录在军旅诗集《口令之上》,和放在网上“摸爬滚打”的那些诗句,动感,抒情,写意,还有那么一点空灵,语言风格判若两人,更具诗歌的张力、特质和艺术水准,不像这册《红土之上》文字平直、意象单薄,不重视营造语言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而且这东东最后两页还夹带了一篇滥竽充数的东西,让人费解。
在诗集的最后,我很不情愿地看到一串被标签为朗诵诗《苏帕河颂》的句子。拎起这串长达180多行的长句,左看右看,头两节拟人化的句子还像那么回事,“苏帕河的涛声啊/你在向大地诉说着什么/茄子山水库的浪花/你在向世人展示着什么”。所谓朗诵诗,开篇“吼两句”是应该的。原以为老兄在“清嗓子”,接下了要美美地抒发一番豪情,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大段大段的首长训话,令人生厌。
改制后的苏帕河/在省电投的领导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创造新的神话
阿鸠田乌泥河象达/个个提前完工/实现了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目标
苏帕河人/还创建了/国内最大沉沙池/和单台冲击式机组容量/两个全国第一
苏帕河人/在科学管理上/取得了可喜的硕果/苏帕河人/在优质高效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是什么东东?老兄啊老兄,这分明是你当领导的发言稿嘛。做工作报告,可以,非它莫属;搞汇报演出,可以,权当串联词。用它冒充诗歌,则不成。这就是老兄的不是了。
从农村到城市,从彝人到军人,从士兵到干部,无时无刻不写诗。对赵振王这样的人来说,诗的成长与演变,不是稀里糊涂打哈哈,不是用来吟风弄月,不是闻香识女人,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为了活着而呼喊,而是因为活着而歌唱,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而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经国之大业。
对这样的人来说,诗歌最男儿,是一个男人的战斗,是像一个男人去战斗。
——与时间战斗,与光阴战斗,这人这命多活一天是一天,这诗这字能活多久活多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