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保:隐喻的多维度展示
——读《阳关月》等三首短诗
隐喻手法的运用形式很多。
较常见的隐喻,有过程隐喻:以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来表达思考,如“河流的奔流”;有对比隐喻:对比两个概念或实物的异同,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如“时间是利剑”;有器具隐喻:用某一器物来代表一种思理或实物,如“人是社会的螺丝钉”;有视觉隐喻:从视觉方面入手,来隐喻某个概念或思悟,如“黄昏的天空像一幅抽象画”;有互指隐喻:用两个或多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替代原有的概念和实物,表达出更为深刻的含义,如“这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有修辞隐喻:利用语言本身的原义来表现某个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如“你像蝴蝶一样美丽,有着轻盈的舞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绪保,是个有创意的作家、诗人。在他的长篇小说《湖乡风云》的文题里,就曾让我提前感受到“湖乡”与“风云”的超然隐喻等。这次,我读他用微信传给我的《陈绪保的诗》(组诗)——《阳关月》之“月”、《秃枝上的鸟儿》之“鸟”、《宁静的谢培村》之“村”等隐喻时,更是觉得他在运用隐喻手法方面可说是做到了得心应手,且有意无意地拒绝了以上所列举的一些较单一的隐喻手法的使用,有了一些个性化的多维度展示。如诗篇里的隐喻中的连锁隐喻、隐喻与对比的契合、隐喻、象征并置而行等。
隐喻中的连锁隐喻——《阳关月》:
过了阳关
月亮只属于马背上的男人
男人的月亮
一半被阳关之门关在门外
一半是手中的弯刀
弯刀折断之后
躺在地上的男人
瞳孔放大。一轮圆月
像一滴眼泪
春水一样溢满沙漠
《阳关月》短短十行,却营造出了雄浑且悲壮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
“阳关”,这一地理或地域性的自然意象,暗示了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其间,与传统诗词中所蕴含的离别、塞外、荒凉、征战、思乡等情感与场景紧密相连,奠定了《阳关月》一诗苍茫的情感基调。
而“过了阳关,月亮只属于马背上的男人”的“月亮”,因带有阳关的地理意义之色彩与韵味,在诗中成为了第一个隐喻,也是一个核心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阳关的“月亮”简直成了阳关之外或塞外的“马背上的男人”的一种随行物或是专属物。只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就是说,从“阳关”到阳关之“月”,暗示着一种孤独、豪迈又充满野性的特殊氛围。当我们读到了“男人的月亮/一半被阳关之门关在门外/一半是手中的弯刀”,想象着诗人着力推出的“一半”与“一半”,已被自然分割之“月亮”与已经变成了“弯刀”的隐喻(第二个隐喻),一下子就有了诗性的力量感与冲击力。我以为这种“弯刀”(即:手中武器)之伟力与“马背上的男人”的勇士形象是完全契合的。不用说,这种“契合”,悄悄地凸显了勇士们在塞外生活的勇敢与抗争。
是的,陈绪保没有写到战争场面,但从“弯刀折断之后”的情景,可以看出少不了一番血与火的搏杀。故而,他在此来了一个峰回路转,“转”向一个躺在地上的瞳孔放大的男人,而此时还有“一轮圆月,像一滴眼泪,春水一样溢满沙漠”。由是,他以“像一滴眼泪”呈现“圆月”的隐喻(第三个隐喻),展示了勇士极度的悲伤与绝望,深刻地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在阳关外或塞外残酷环境下之勇士的渺小与无奈,甚至是归乡无望、血染沙场的悲怆与惨烈。
《阳关月》一诗,通过“月”、“月亮”与“弯刀”、“圆月”(“眼泪”)等连锁隐喻或是隐喻中的隐喻,悄悄地表达了“阳关月”丰富的隐寓意义。其中,蕴含着的光明与温暖、困难与危险、男性的坚韧与独立、生与死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思。
隐喻与对比的契合——《秃枝上的鸟儿》:
秃枝上
一只鸟儿站着
半个世纪过去了
它没有说话
半个世纪过去了
它说了许多话
它说话的时候
花事繁忙
不说话的时候
雾霾重重
《秃枝上的鸟儿》,是一首隐喻与对比契合的富有深意的短诗,我们可从以下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剖释。
诗题“秃枝上的鸟儿”:“秃枝”是一个较为荒凉、贫瘠的隐喻,暗示着环境的艰苦、生命的荒芜或者是某种困境与贫瘠的状态。站在秃枝上的“鸟儿”,通常是自由、灵动的隐喻。诗人将“秃枝”与“鸟儿”的隐喻层叠在这里,便形成了一种暗示着生命体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守与存在的对比。
诗中“半个世纪过去了”的重复出现——在隐喻里加进了对比:“半个世纪过去了/它没有说话/半个世纪过去了/它说了许多话”,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流逝。诗人觉得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鸟儿从“没有说话”到“说了许多话”,暗示着生命在经历了漫长的沉默和积累后,肯定会有爆发和表达的时刻。在时间的跨度上,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变幻,可引发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可以说,“没有说话”时,能代表着鸟儿(也可象征人)在沉默中观察、思考、隐忍,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承受,并等待时机;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只因在外界环境不理想,如“雾霾重重”时,选择保持沉默。再者,“说了许多话”则象征着生命的觉醒、表达和释放。因为当鸟儿说话时,“花事繁忙”,表明它的表达与美好的事物相关联。在此,我们还可理解为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者是对真理的宣扬。诗中的这种隐喻加对比的新模式,打破了沉默和压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花事繁忙”,描绘了一种生机勃勃、美好繁荣的景象,象征着希望、生机和积极的生活状态;“雾霾重重”则代表着压抑、迷茫、困境和负面的环境氛围,两者与鸟儿“说话”和“不说话”的对比状态是相对应的。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即生命的坚韧与成长,表达了一种力量或是表达一种打破困境,带来生机和希望。另外,还有环境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环境里的“秃枝”、“花事”、“雾霾”与“说话”的生命(“鸟儿”)相互关联,反映了环境对生命的影响以及生命对环境的积极回应。
陈绪保的《秃枝上的鸟儿》,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通过简洁的描述和鲜明的隐喻与对比,营造出了深刻的意境。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思考,体现了他的诗歌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魅力。
隐喻、象征并置而行——《宁静的谢培村》:
谢培村是一口宁静的池塘
扔一块石头
探探宁静的深浅
几声犬吠溅起之后
一切归于宁静
春光爬上村口的枫树是宁静的
小鸟穿过白墙黑瓦是宁静的
杏花梨花桃花各忙各的花事是宁静的
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
去村后的竹林
怕惊吓了它们
钻出地面的竹笋
不敢脱去灰黑的外衣
宁静就像一朵鼓胀的花蕾
喝过几场春雨后,就要开了
村前,悠闲的水牛
把藏在心底的秘密悄悄告诉了稻田
陈绪保通过描绘《宁静的谢培村》的独特场景,运用了隐喻、象征并置而行等方式方法,在充满诗意与画面感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细腻地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之美。
“谢培村是一口宁静的池塘”,可看出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以一个新颖的隐喻将谢培村比作一口宁静的池塘——池塘的水面平静无波,象征着村庄的宁静与平和。
“扔一块石头”的“石头”隐喻,投入池塘打破了水面暂时的平静,象征着外界的干扰或内心的波动。这个类似于“打水漂”或不经意投入的动作,象征了宁静状态的脆弱性;而“探探宁静的深”,因石头沉入水中激起的涟漪逐渐扩散,象征着对宁静深度的一次探寻。这里的“深”,不仅指池塘的实际深度,更象征着“几声犬吠溅起之后/一切归于宁静”的以动衬静——即进一步强化了谢培村宁静的本质。
“春光爬上村口的枫树是宁静的”,其“春光”与“枫树”的隐喻,在一个“爬”字里赋予春光以动态,却又在“宁静”的氛围中,象征一种轻柔、缓慢的力量,仿佛春光也不忍打破这十分难得的宁静。
“小鸟穿过白墙黑瓦是宁静的”之“小鸟”的隐喻里,其灵动的“穿过”与白墙黑瓦的古朴静止形成鲜明的比照,而这种比照又统一在“宁静”的氛围之中,象征了这个动静相宜的画面里,充满了一种和谐之美或“宁静”之美。
“杏花梨花桃花各忙各的花事是宁静的”,诗人在这里不仅运用了隐喻,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各忙各”的各种花,象征了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使命,进一步渲染了谢培村的异常宁静的诗意氛围。
“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去村后的竹林”,这一乡村日常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母鸡和小鸡的行动本应是活泼的,但在陈绪保的笔下,却因为“怕惊吓了它们/钻出地面的竹笋/不敢脱去灰黑的外衣”,而变得小心翼翼。在这种细节环扣的过程隐喻里,象征了生命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其动作的灵活和心理活动的隐秘,加深了谢培村宁静的程度,也体现出乡村大地上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和谐共生。
“宁静就像一朵鼓胀的花蕾/喝过几场春雨后,就要开了”,这一隐喻十分精妙,将宁静比作“鼓胀的花蕾”,给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感觉,象征着宁静与无限的活力。而“村前,悠闲的水牛/把藏在心底的秘密悄悄告诉了稻田”,以一种俏皮而又温馨的画面结尾——水牛的悠闲与对稻田的“倾诉”,在象征意义的作用下,再次强化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中自然万物之间那种微妙而亲密的联系。其间,也间接地反衬了近似“世外桃源”的谢培村用自己的宁静与安逸,拒绝了外面世界的喧闹与疲乏。
《宁静的谢培村》,通过隐喻、象征并置而行,将谢培村的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并沉浸在乡村那如诗如画的宁静氛围之中。与此同时,也能领受到诗人陈绪保对乡村宁静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陈绪保的修辞字典里,隐喻是汉语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法,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文化体现,蕴含着万物有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在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讲述故事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应用价值。诗人陈绪保的《阳关月》、《秃枝上的鸟儿》与《宁静的谢培村》等诗作,在运用隐喻手法时恰到好处地凸显了隐喻的特别“功能和应用价值”,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深入地探求之。
2025年3月3——4日于鸟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