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及物与化物:先锋写作暨精神谱系的自我画像
——读周庆荣散文诗集《凝视》
从周庆荣散文诗集《凝视》中,可以看出“极限写作”的底色,他正从既往熟悉的主题中,自我挑战,不断施压,增加散文诗写作的“攀岩”难度,不断深入当下个体生命体验的深水区,不断从纷纭复杂波谲云诡社会生活语境中,萃取最具代表性的写作素材,为时代画像,为心灵塑像。他的散文诗集《凝视》兼具生存探秘,灵魂叩问,精神突围三位一体的辽阔版图。《凝视》无疑是当下散文诗写作的一座醒目灯塔,他的格物及物化物的散文诗诗学思想,也为当下散文诗写作提供了鲜活视角以及生动形象的范本。
散文诗集《凝视》中的自序《凝视》本身就是一首高屋建瓴的散文诗,它诠释了凝视的意义,即凝视是一种观察事物的姿态与视角。它有透视与反思的特性。它既有俯瞰视角的警醒与审视,又有平视视角的关注与关切,还有仰望天空视角时的庄重与深沉。在《凝视》里,他强调时空意识,也强调情感的锚定与凝聚;凝视里有诗性的悲悯,更有温厚温情的叮嘱;凝视里有对社会病灶犀利的指摘,更有智性的心灵突围的策略。周庆荣的散文诗,语淡而不寡,坚实而有细节,他闲庭信步,语重心长,文风旷达而和煦,愈来愈体现出一种“参禅悟道”的大局观,愈来愈体现智性抒写的澄明与通透。
从他自序《凝视》中可以窥见他散文诗的美学风格,即大度从容优雅,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理想主义以及理性浪漫主义的格调。他的散文诗融启示性、前瞻性、预言性为一体,而他散文诗寓言化言说模式,戏剧化场景预设再造,设问句式桥梁的过渡引领等文本特质,已然构筑成他散文诗醒目标识,卓尔不群的气质。
1、
散文诗集《凝视》分为三辑,从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看,第一辑《象征的来临》更多是日常生活经验的集萃,是从现象到本质到真相的还原,是修辞术象征炉火纯青的运用。第二辑《积极的主观》是诗人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的尽情挥洒。第三辑《时间里》是诗人运用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对于自然人文现象的深度剖析,多角度全方位诗意的描绘。
周庆荣的散文诗中的启示性在场性智性抒写,是他文本的一贯自觉,这种特质,更多是心智层面的点拨启发与引领,对于阅读者而言,具有开拓视野,醍醐灌顶的感受,同时他的散文诗理趣情趣交融,寓言化叙说的方式,也令人感受到一种沉浸式体验的美妙感。
《隧道》里,周庆荣散文诗的冥想沉思智性抒写一览无余,他凝视隧道的表象,“这复杂的地理,请给我一次直线的抵达。”他更聚焦藏匿于隧道里那些未被发现的真理,“曲,表达有误。幽,是必须的。直线的穿越,仅仅是体内的呼唤吗?”这种周庆荣式设问句,在他的散文诗中屡见不鲜,它往往是文本向纵深拓展,诗意陡然转向的标志。它承上启下,像一座桥梁,联接他散文诗里的真知灼见,“从甲地到乙地,从现代到未来,从苦难到幸福,从蹉跎到希望。隧道,能够战胜这复杂的地理”
周庆荣散文诗的现代性抒写,有着孤峰耸峙的气质,他穷经皓首,不断寻求涤荡尘埃的心灵甘泉。现实生活里,他常常在凌晨点燃一支烟,啜饮一杯酒,对着窗外的夜色冥思苦想。《启明星》中他的冥想,表现出另外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自律,理性浪漫主义的情怀,“启明星,请将我启明。我一夜无眠。我是夜晚的过来人。你一来,我准备扩胸,伸臂。我要拥抱黎明,去热爱我能够看得清楚的—人间万物”
在当下物欲化消费时代语境中,周庆荣的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貌似不合时宜,逆流而动,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对时代逆向的“反叛”,才坚守了文学的脊骨,散文诗的文本价值。
《误判》里,诗人从秋风中李子树结果落果得到启示,生命意识生存意志,成为诗人凝视的关注点,成为他诗意最终的焦点与靶心,“仍然在枝头继续成熟下去的李子,它们目睹了一部分伙伴中途掉队后,坚持着自身的使命。如果可能,就必须活到生命最后的模样。”
注重时空性,历史与当下的碰撞,周庆荣洞幽烛微的诗文,常令他的作品呈现出史诗化的特征。《“理”的作用—写在嵩阳书院》,叙事说理精深精辟。教育本质,文化对于历史进化的贡献,敬畏生命,尊重知识等等诗意主题,如涓涓溪流纷至沓来。由于周庆荣散文诗语言的平实,深入浅出,他的散文诗往往规避了呆板枯燥,而呈现出深沉、拙朴、优雅,睿智的气象。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粒种子,春天,撒在田野。在书院里发出声音的文字,到了秋天就可以温饱众生”,“‘理’如果发挥作用,书里的文字,是精神的光,更是夜空中的群星”
与此类似,《与苍茫说》、《钟乳石》、《沉香》、《荒原的倒叙》等更能体现周庆荣散文诗想象力的胜利,文中语言举重若轻,诗人轻而易举完成了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秩序大开大合的诗意辨析与泼墨。
2、
周庆荣散文诗极具哲学内蕴,强烈的思辨性,广袤的精神谱系,令他的文本表现出强大的包容力,显豁的感染力。在他诗意的汪洋中,可以窥见哲学历史政治等诸多学识涵养的影子,他的阅读视野决定了文本深度。
在《日程安排》中,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依然饱满,“在秋天结束之前,我要做一个日程安排。不是被动的那种,而是秋高气爽,随心所欲”,而诗人理性浪漫主义的情调,也依然充沛,“秋雨即将呼啸,谁在吟唱理想主义的挽歌?……秋收的见证者,他要心旷神怡。”在对自然之秋的吟诵中,诗人象征手法表露无疑,《日程安排》显然是诗人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心灵塑像。
在《观众》里,诗人借助火烧云与观众这一戏剧化场景,道出了尊重生命,要做社会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熟视无睹的旁观者主题,尤其是生命面临威胁与挑战的特殊背景下,“耐心和让人疼痛地对另外生命的尊重,以及永远不能觉得眼前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在《举藕画天》中,诗人抒发的诗意不是单相的,而是表现出多种“歧义”的出口。
“伪装的技术与虚假的心,秋天的落叶总是一针见血。善于装饰的人为何总能大行其道。”这是对异化社会现象的批驳。
“秋天之后,冬天会更加寒冷”,一语双关,这是对社会生活走向忧心忡忡的善意提醒,“一个采藕人,在深秋的阳光下,把白嫩的藕举向空中,仿佛手臂长一些就会抓住天上的蔚蓝”,这是诗人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的集中展现。
在《悖论—写给故乡》里,诗人从乡愁原点写起,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离经叛道与墨守陈规的矛盾,将离乡与思乡的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乡愁的抒写在他笔下,不再是单薄的主题,而是遍地开花,蝶变成一种“悖论”的复调抒写,从而令散文诗血脉丰盈,诗意呈现出蓊郁葱茏的气象。
《摇篮曲》,貌似是童年主题的抒写,但诗文里跌宕起伏的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的诗意浪花,不断涤荡着阅读者的心灵,它的启示性无处不在,“他从云层中随雷声降临,第一次睁眼就俘获了天空中的闪电。“随着诗人有节制地叙说,形象地譬喻,这首散文诗中摇篮的象征性,精神突围的主题才最终水落石出,“摇篮会等来新人,他先是聆听,然后将和时间一起,唱起这首不变的歌”
周庆荣散文诗的精神谱系关涉多种命题,它们坚实而气血充盈。在他文本里,有一种奇特现象,平实语言叙事里,刹那风云突变,诗意陡然变得宏阔奇绝,而背后的推手是他信手拈来的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他散文诗里常常矗立着一座座心灵道场,精神的庙堂。即使如此,阅读者也不会觉得是被动接受教诲,而是感同身受,因为他预设的戏剧化场景逼真,散文诗里的诗性悲悯以及人文情怀,常常烛照人心。
3、
在长期散文诗写作实践中,周庆荣散文诗内部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隐喻象征体系,他文本里戏剧化场景预设再造,精深细节的铺陈,形成了文本鲜明的风格。他的那种淡定自若,沉实沉稳的叙述节奏,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的情怀与格局,轻而易举打开广袤诗意版图的艺术手法,都令人过目难忘。
《空洞之思》里,他将地理上的空洞引申,将现实生活中的缺憾比作空洞,从而形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关照,他洞见了生活悲喜交集的秘籍,这样的视角,无疑强化了散文诗的表现力,提升了琐碎生活经验里钻探“心灵富矿”的可能性。
《回归根本—写给十一月》是对时间和节气的诗意解读,诗人从温度下降中,发现了小草得以保存生命之本草根的秘密,“它们和蚁穴、蚯蚓犁出的沟终于亲近,呼吸所需要的间隙,泥土中都有”而草根本身的隐喻和象征,也是现实生活里底层人的影射。小草、草根,成为社会镜像的反馈,是一箭双雕的艺术手法。
而《雪夜》里的戏剧化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诗人不断在雪地上来回踱步,而脚步与脚印映照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种个人化历史想象力超拔奇诡,三言两语便总结概括了历史文化,“我在雪地上向前走了两千五百步,返回又是两千五百步。仿佛五千年的历史被我在雪夜完成”
而诗人的想象力,到此并没结束,而是高潮的开始,他又从脚印里联想到民生,脚印又成为民生的象征,“洁白的纸上,雪野如历史的苍茫。我留下的脚印已经与我无关,它们是时光里的民生。星星睡着了,民生醒着”
周庆荣的这种写法,给人一种“极限写作”的印象,因为他的散文诗写作抵达了哲学历史政治文学诗性的融会贯通。“文以载道”的传统永不过时,尤其是民生之艰被纳入他的关注关切的视野下,为时代画像,成为一位诗人和知识分子的良知。陈超先生《生命诗学论稿》中所言的先锋写作, 更以“噬心”的社会图景或话题作为判断标准。周庆荣散文诗对于时代的关注,对于当下社会语境的辨析,他诗文的格局与情怀,恰好践诺着他的格物及物化物诗学思想,也恰好吻合了先锋写作的标准,同时也展现了他提倡的“有理想的人”的写作主旨。
在《与沉默说》里,周庆荣的诗学思想与文本的美学风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散文诗关涉散文诗主题选择,散文诗内部诗意空间建构以及散文诗语言弹性张力等。
“我喜欢上了孤独……我喜欢上了大孤独”;“我是物语的聆听者。听懂了,我还是沉默……当我看到粮仓被阳光镀亮,我将有话要说?……雨,补充了海水。海浪拍岸,我却依然沉默……一旦我不再沉默,就会大海一样地滔滔不绝”
《与沉默说》中象征隐喻系统,充沛的语言“发动机”,散点透视的思维触角,理想主义,理性浪漫主义的温情烛照,周庆荣式的设问句的引领过渡,令这首散文诗诗意饱满真切动人。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在《卡巴拉和批评》中说过,“与众不同,身在他处”是对诗学执着追求的绝好定义,而周庆荣用《凝视》这部散文诗集佐证了他正走在散文诗拓荒的路上,而他的格物及物化物诗学思想,正是他拓荒的犁铧,写作的秘籍。(4076字)
备注:
1、格物及物化物,是周庆荣散文诗诗学思想,即启示性、在场性、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智性抒写。
2、本文刊于2025年8期《星星.诗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