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文学的“南水北调”,浸润文脉和友情

——“师出滑门”之郑明远

2024-04-14 17:08:39 作者:刘万庆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从空间距离上说,天津的南开与北辰仅以一个“红桥”区隔,称为近在咫尺确切无疑。若以文化渊源论,说南开北辰一脉相承也不为过:南开大学等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在老城厢首创私立普育女子学堂、被孙中山授予“民国贤母”匾的徐肃静,可都是实打实的北辰人。由此可见,始于上世纪初的“兴教”是北往;八十年代初滑富强老师来北辰开创群众文学事业的“兴文”便属南来了。
  
  一、在南开文化宫,孵化五谷丰登的憧憬
     
  滑富强是没见过生父面的“遗腹子”。1977年,母亲在南开区兴业里街道办工厂上班,同事马婶说,听说你儿是工人作家,抽空教教我家庆友呗?结果赶在周日下午,马庆友带着同学郑明远、李广生、廖和平来到滑富强家拜师。那时,滑老师一家6口住在一间20平方的大屋室里,用布帘隔断出三代人的起居空间。新拜的老师、师母忙着沏茶倒水很是热情。滑老师说:你们也真是来得巧,南开文学社很快要恢复活动,往后咱们就是文友,我只比你们大个十岁,就是你们的大哥,一块互相学习吧。庆友代表三人说,我们也看到了《天津日报》登的广告,啥时开始活动,您千万通知我们。
      原北郊文化馆1950年始建宜兴埠,后迁歌唱家张振富老家刘园村的5间平房,再迁登高英雄杨连弟乡里北仓,1970年新建四合院于果园新村。南开区呢?人家不叫文化馆,叫文化宫,且由郭沫若书题牌匾;再说建筑,那是军阀李纯买下清代大宦刘瑾府邸,整体拆卸运到津城,倒仿北京庄王府格局建成:前为花园后为四进院落,遂以“津门庄王府”著称——那年初秋的一个傍晚,明远等3人便由滑老师携领着走进了南开文化宫、走进南开文学社。  
      当年的南开文化宫也是各种艺术门类、各路艺术人才笑傲江湖的所在,尤因名作家、名教授常来常往,时现孙犁、梁斌等大文豪的身影,文学创作是当仁不让的头牌,文学春天的故事便蔓延四方。1985年,明远在结集于《北斗情愫》的《北斗星,永恒的星》一文中深情写道:“那时我写的稿子老是拿到富强兄家里向他讨教,我俩也时常整杯小酒儿捏着老虎豆、大果仁边喝边谈文学创作”。
      滑老师辅导文学创作的厉害之处不在讲堂上,更不在酒桌旁,而是在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中。1979年,得知广生与王顶堤大队有点关系,便带着广生、明远采访1958年任妇联主任,得以见过前来视察的毛主席的大队支部副书记徐茂芬。那一年8月正值雨季,村路泥泞坑洼不平。为了让毛主席的轿车安然进村,全村老少赶忙用一天一夜平整了村路,铺上了炉灰……社员群众对伟大领袖情感的真挚深厚、细节的生动鲜活,使明远第一次感悟到,文学的奥秘不仅在于文字推敲苦思冥想,更在于生活美的发现和拥抱。两天后,满怀激情向老师交出了“作业”,当期的《南开文艺》便发表了3人署名的纪实散文《路》——依明远说,那篇稿子全是滑老师自己写的,我俩只是挂了个名。无论怎么说,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他欢天喜地了好久。
      与老师骑车去稍远的西郊杨柳青采风,而后写就的《杨柳青》一文确是明远写的初稿,经老师脱胎换骨修改,联名发在《天津民俗》,后被《海河潮》、天津百花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或转载、或收于书籍中,后获“天津市第二届鲁迅文学优秀作品奖”。
      当年夏天,和平区南海路行道树上的知了正不知疲倦地鸣叫。错过午休,明远跟着滑老师、宋乃谦老师骑车去梁斌老的别墅小院邀约梁老辅导讲座。梁老本就平易近人,尤其滑富强曾有“保定解救”之谊收为高徒。夫人散国瑛开门见是滑富强等,径直领到书房,梁老的画作《荷花图》刚刚收笔,听3位访客由衷赞美自然高兴。滑老师先说明了来意,又就势张口求字。梁老说,好,我给你们每人都写一幅。记得,先给滑老师写的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上款是“富强嘱书”;后给明远题的是“风华正茂”,上款是“明远正书”。至今,这幅墨宝还被明远妥妥的珍藏。
      就这样,年轻的郑明远用虔诚之心追随着老师、兄长,也守候着知时节的好雨。1980年末,滑老师又带他参加了市委宣传部、市作协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青年作者读书班。凭着市委宣传部的红头文件找工厂领导请“公假”,郑明远一时喧嚣了全厂。期间,滑老师挥笔写就了诗篇《阳光把文坛照亮》,发表于周四出版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后,顷刻羡煞并轰动了读书班的全体学员……
      噢,那些数不尽的南开时光,怀着五谷丰登的憧憬,已然走进记忆的深处。
  
  二、指向北辰的命运之手,放飞布谷鸟的鸣啭  

      1970年8月,满16周岁的郑明远作为南开五七中学的首届毕业生,分配西郊李七庄的砖厂做了学徒。砖厂几无轻松岗:制坯码垛、装窑出窑等等都是苦力。他做“挖土工”——整日手握掘铣,腰、腿、手、脚并用,将掘下的粘土装上“轱辘马”翻斗车。挖土工技术含量不高,凭的是力气。年轻气盛的郑明远有力气,尤其实诚:每一车土都装得冒尖且实实在在。熟能生巧后,不仅装的多而且装的快,老师傅们便夸他这个“新来的小毛孩子”年轻能干。年终写“个人工作总结”,大多工友拿笔比使铣还费劲出汗,他轻轻松松如实写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愿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朴素感情,结果被车间推荐为厂级“学毛著”积极分子,还登台当着全厂300多号人做先进事迹发言。能干能写能说的郑明远,转年又被评为公司级、建材局级学毛著积极分子。出师后定工种,他成为“看窑火”的技工——这是砖厂唯一的轻体力、高技术操作工种:机械行业最高是8级,唯砖瓦行业的“看火”最高是10级。
      有些人已近迟暮花儿未开,但花季郑明远的生路已然敞亮,一如烧砖的窑火炽旺光明。  
      1981年,在北郊境内红卫砖厂当厂办主任的同学,且知明远文学作品每每见于报端,便邀他与滑老师来厂采访报道。结果是师生合作的大块头人物通讯《带好一个厂》,发在4月17日《天津日报》三版“新风颂”栏目的头条。由此机缘结识了保健站的崔琳琳和她的抗日离休老干部的父亲崔令福老人,遂令那一年的光景,有了另一副模样。
      先是8月,崔老知会明远北郊法院正在招干,首要能写的,如有意愿可向老战友邸洪恩院长推荐。接下来,他拿着一摞作品和简历到法院面试。到了10月,旋即办妥了工作调动手续。
      不消说,初到法院的郑明远公文材料写得好,一笔钢笔字也漂亮,很受领导重视。到1983年夏的一个晚上,忙完工作的邸院长回家见是明远值班,便闲聊起来,遂提到战友崔令福,又提到自己参加八路军的第二年,有幸参加了杨成武将军指挥、炸死侵华日寇中将阿部规秀的著名黄头岭战斗。战争年代的惊险亦精彩的画面在于:因为紧张激动一脑袋汗,热得他把军帽虚顶在头上风凉。也是合该他当不成烈士,军帽悬悬地被一颗子弹打飞,弹壳离着脑袋壳只差那么一韭菜叶儿……送走邸院长,明远连夜写成《黄土岭战斗》,发在还是油印版的《北郊创作》上。
      同为军人出身的文化局张玉珂局长读到后,正愁没有合适人选主持群众文学创作,便派人打听了郑明远的由来底细,又亲自约谈他愿否调文化局工作?明远先是推说自己刚到法院不久,再挪窝跳槽不合适。张局长说,那不打紧,我跟你们邸院长关系好,他的工作我去做。后来,明远合盘托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说:不是我不愿意来,是因为我的老师、著名作家滑富强比我更合适百倍。张局长听后兴奋得那就别提了,嘱他务必请滑老师出山调来北辰。
      郑明远一言既出,便携妻由北辰骑车去南开滑老师家做动员。其时,南开文化宫早有了将滑富强从天津机械厂调过来的动议,只是碍于他的工人身份正争取编制。明远大道理讲不过师长,但以自己为例讲“人挪活树挪死”;那边厢他对象向滑师母游说“北郊区好分房”的生活实际,说得师母首先心动。经过三番五次的劝导,滑老师仰天大笑,下班路上一群大雁往南飞,可那满耳的叫声却像布谷鸟北归的啼鸣。
      1983年底,滑老师正式调入北郊区文化馆;十个月后旋即转为干部编制,创下“以工转干”历时最短的北辰记录。
  
  三、在花好月圆的光景里,闪烁成霓虹簇拥  

      滑富强老师在《北斗情愫》专稿中曾这般忆及初来北辰的情景:“我忘不了老文化馆那小四合院,也忘不了创作组那间小东屋。四合院中坐满了追求文学梦的善男信女,每周两次的活动亦使文化馆的夜晚变得美丽动人。那间小东屋更充满了温馨:桌上堆满了来稿,进进出出都是文学同路人。特别是冬季,我从南开骑一小时自行车,满身是汗地走进小屋,静下来后热汗变冷,冷得身上起鸡皮疙瘩。但我迎来送往文朋诗友后,便忘却了饥寒、充满了暖意,趴在桌上钻入稿丛中,去寻觅群众文学创作的甘甜了……”在滑老师开疆拓土的北辰文学园地里,郑明远的文学创作又迎来了一个丰产季——
      刊发在1985年12月2日《今晚报•副刊》上的小小说《浅蓝色的书包》,开头廖廖数笔,便把心目中的小学老师写得凄婉如生,让人心灵颤动:“望着她那熟悉的身影,见手中提的仍是20多年前的蓝布书包,所不同的是已然洗成了浅蓝色!人也明显老了,满头白发,弓背更深……”
      应征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的《家庭支柱》一文,伤感不乏温馨、平白实则深沉地写出了1960年代,父亲去唐山煤矿讨生活时的家庭往事:“……那时,我们3个孩子常常饿得夜里睡不着觉,爷爷便拉二胡为我们催眠……那天晚上,一位和父亲同在井下挖煤的叔叔来到我家,说替父亲捎来了吃食。叔叔走后,母亲急忙打开小布袋,是一个个圆圆的烧饼大小的玉米白面两掺的馍馍,上面竟然都用钢笔分别写上了爷爷、母亲、我、妹妹、弟弟的名字!接过母亲递给的馍,两只小手捧在嘴边,舍不得大口大口,甚至舍不得细嚼慢咽。终于吃完后,两眼仍旧死死盯着桌上的馍。母亲见状,又拿起一个给我说,这个是妈妈的,你替妈妈吃了吧……”果然,这篇让人潸然泪下的美文斩获1994年天津市“文化杯”散文三等奖。
      当然,他写的更多的是与法律相关的随笔,以其充满人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剖析人性的弱点,重锤敲响人生的警钟,说透了德、情、理、法的人际关系。
      我素来知晓明远爱女郑菲的文艺天赋和优秀——从小喜爱唱歌,是天津“绿星少年合唱团”歌手;初中获全区歌咏比赛一等奖;1994年考入中国北方曲校,翌年跟名家赵学义学白派京韵,1998年隆重举行的拜师仪式,时任副市长鲁学正出席,中国曲协主席骆玉笙大师主持——我想由衷表达的是,2000年3月,我蓦然掉进创作中篇小说《捧角儿》的魔境中。我之所以敢把女主人公设定为京韵大鼓当红艺人,也是藉由明远兄和郑菲给予的帮助和底气:不仅为我提供了《秦琼叫关》《岳母刺字》《赵云截江》《嫦娥奔月》《黛玉焚稿》等鼓曲名段的唱词,而且为我恶补了鼓曲艺术的特色,行当的程式讲究,艺人的旧闻秘辛,尤其送我在劝业场天华景和南市中华曲院演出的观摩票,让我沉浸其中感觉、感知、感受、感动。现在,不负韶华也不负众望的郑菲,业己成为天津市曲艺团国家二级演员。
      郑明远呢,1993年至2003年先后获任庭长、院审委委员和高级法官职称。工作的纷繁嘈杂,显然覆盖了他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的一段寂寞,但对滑富强老师、对文学的忠诚依旧保持热忱。及至退休,他对文学的钟情也绝无兴意阑珊。去年发小同学60人大聚会,又提到他与弟弟“二轴子”儿时到南开文化宫后的护墙河冰面玩耍,不慎掉到冰窟窿里被邻居救起的往事,便以《二轴子》为题,浓墨重彩渲染了兄弟之情的细腻与感动,发表在2023年12月8日《中老年时报》副刊上,获好评如潮。
      屈指算来,明远兄恰届古稀。我俩的约谈特意选在少儿喜爱光临的西式快餐店,让我们已然老化的心绪心境,感染上活力和轻灵。 
  最后我想说,在“滑门弟子”中,明远肯定不是年龄最大的,但一定是“学龄”最长的——既如此,他便更有资格陪伴着亦师亦兄亦友的滑富强老师,精心浇灌北辰独好的风景以及关乎晚年的一些梦想。
  
                                        2024.3.12于沽北集贤
  
  郑明远,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退休高级法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法学会会员、原北郊区区文学社副社长、北辰区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浙江文艺》《天津民俗》《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工人报》《天津法制报》《中老年时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