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王学东教授著作《〈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全五册)出版

2022-12-22 作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是第一次对《星星》诗刊从1957年创刊到1979年复刊的历程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一、内容简介
  1957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的《星星》诗刊,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专门的诗刊”之一,也可以说是建国后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缩影,在中国当代诗歌史、期刊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是第一次对《星星》诗刊从1957年创刊到1979年复刊的历程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著作以白航、李累、安旗这三大主编和流沙河、石天河两大诗人为中心,围绕这五人的命运,整体研究和全面呈现了《星星》诗刊在当代新诗史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文学史上留下的历史轨迹。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著作不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星星》诗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刊物管理、编辑方针以及诗学价值,也深入地研究了《星星》诗刊创刊停刊、《星星》稿约、《吻》批判、《草木篇》事件、新民歌运动、诗歌下放讨论、新诗道路讨论等重要诗歌现象,进而着力探讨和思考了新中国文学生产机制对当代诗学理论和美学风格、期刊运作、文学活动以及作家个体命运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著作《<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以《星星》诗刊为圆心,还特别关注特殊时期一位、一位诗人和知识分子的艺术之路与个体命运,既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和万马齐喑,也见证了在双重维度之下一代人心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人性的辉光与扭曲。
 
   

第一册
 
星星不会熄灭——为王学东“《星星》诗刊研究”题辞 / 谢冕
序:当代诗歌期刊史研究的一个标本 / 吴思敬
 
绪论 / 1
第一章、《星星》诗刊创刊 / 15
第一节、《星星》诗刊的创办 / 16
第二节、《星星》诗刊的管理 / 47
第三节、《星星》诗刊的刊名 / 61   
第四节、《星星》诗刊的稿约与宣传 / 73
第二章、白航时期的《星星》诗刊 / 105
第一节、《星星》诗刊的白航时期 / 105
第二节、初期《星星》诗刊 / 126
第三节、曰白情诗《吻》 / 169
第四节、“二白”的问题 / 204
 
第二册
第三章、流沙河与《草木篇》 / 217
第一节、流沙河生平及早期创作 / 219
第二节、初期《草木篇》事件 / 246
第三节、《草木篇》反批判 / 333
第四节、《草木篇》事件 / 428
 
第三册
第四章、石天河与《星星》诗刊 / 483
第一节、石天河生平与早期创作 / 486
第二节、初期《星星》中的石天河 / 509
第三节、峨眉山上的石天河 / 545
第四节、自贡文艺界与石天河 / 575
 
第四册
第五章、《星星》事件 / 625
第一节、四川文艺界集会 / 625
第二节、四川报刊的相关文章 / 666
第三节、外省报刊的相关文章 / 692
第四节、四川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 / 714
第五节、“小集团” / 747
第六章、李累时期的《星星》诗刊 / 773
第一节、《星星》诗刊的李累时期 / 773
第二节、持续批判 / 791
第三节、从“社会主义诗歌”到“新民歌” / 803
第四节、“诗歌下放”讨论 / 821
第五节、培养工农诗歌作者 / 873
 
第五册
第七章、安旗时期的《星星》诗刊 / 899
第一节、《星星》诗刊的安旗时期 / 899
第二节、从“新诗道路”到“诗歌战线” / 924
第三节、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红旗 / 953
第四节、“民歌加古典” / 975
第五节、《星星》诗刊“停刊” / 995
余论 / 1045
参考文献 / 1081
推荐语 段从学 /  1125
人间少了一颗星星,天上多了一颗星星(代跋) / 1127
 
 
二、北京大学谢冕教授题辞

星星不会熄灭
——为王学东“《星星》诗刊研究”题辞

 
  那是一个早春时节,一时风平浪静,天宇澄清,草木复甦。中国开始和平建设的生活,人们自然地想到歌唱。百花时代,一个响亮而又诱人的召唤。在北京,由诗坛前辈领衔的《诗刊》创刊。在四川,在那诞生过李白以及杜甫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涴花溪和望江楼也在酝酿着另一份诗歌刊物。于是,在成都,一群酷爱诗歌的人们开始集结和筹划。他们向浩瀚的天宇撒开了漫天花瓣,他们撑起了一片缀满星星的天空。也是难忘的1957年,《星星》诗刊在风暴到来之前诞生。
  发刊词充满激情。它列举了天上诸多的星星的名称。人们坚信,它不会是流星,因为它的参与者坚韧而有定力。在人们看来,这个新生的刊物更像是一颗启明星,昭示着光明、温暖,也预示着希望。可是,诞生的喜悦并不长久,随之而来的是问责、质疑、而后是严厉的批判。一个清清浅浅的甜蜜之“吻”,居然酿成了惊天大罪;几棵平平常常的树或小草,居然造成了天塌地陷的灾难!《星星》料想不及,它为避祸,匆忙取消它原先的稿约,那也无济于事!灾祸还是自天而降!它的编者们陷入深渊。一个白航,一个流沙河,一个石天河,还有其他的人,他们被列入另册,他们为《星星》的升起和发光付出了代价。
  星星不会熄灭,经历狂风暴雨,它死而复生。在遥远的西南,在中国广袤的大地和天空,星星依旧明亮地闪着光,在暗处,在天边,照耀着人们勇决地前行。星星告诉我们,美好的愿望终将永存,生活本身有自己的规律。学者王学东有感于这本诗刊奇迹般的出现和生存的事实,潜心研究,广为积累,积数年之功为之立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学东治学谨严,资料掌握丰富,论述客观准确,体现他深厚的学养。我衷心祝贺他,也感谢他为这份令人刊物的艰难“身世”传播给后人,警醒世人记住历史,不再重复我们痛心的既往。
2022年1月6日于北京大学
 
 
三、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作序

序:当代诗歌期刊史研究的一个标本
吴思敬
 
   1957年初,正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祖国的大西南,冉冉升起了一颗诗的“星星”: 
  “我们的名字是‘星星’。天上的星星,绝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人们喜爱启明星、北斗星、牛郎织女星,可是也喜爱银河的小星,天边的孤星。我们希望发射着各种不同光彩的星星,都聚到这里来,交映成灿烂的奇景。所以,我们对于诗歌来稿,没有任何呆板的尺寸” 
  这是刊登在《星星》1957年第1期创刊号上的“稿约”,也可视作《星星》的发刊词。这“稿约”最基本的意义莫过于展示编辑部同人的一种身份认同。《星星》诗刊最早的四位编辑——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正是通过这份“稿约”,发出了他们心灵的呼唤,这动情的声音回荡在50年代的诗坛,振聋发聩,堪称绝响。自此,各种流派、风格的诗歌在这里展示,一代代诗歌新人从这里出发,至于《星星》的创办者和后继者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的坚持与抗争,更是见证了中国新诗走过的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王学东教授的《〈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以《星星》诗刊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了《星星》诗刊从创刊到停刊的来龙去脉,为早期的《星星》留下了一份真实的传记,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档案。
  翻阅这百万字的书稿,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太不容易了。他做的工作是那么深入,他走过的路是那么艰难。就我的阅读经验,当下还没有任何一种对诗歌刊物的研究,能像这部书那样细致、丰富、厚重。
  《〈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史实为依据,让材料说话。作者引述有关《星星》的史料,全部是按原貌实录,作者的观点则寓于史实的叙述之中。这种写法的最大好处是尽可能把事实真相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进入当年的历史现场,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写法是极富挑战性的。不同于某些文学史叙述中的“以论带史”的倾向,王学东更强调“论从史出”,也就是说不是用某一先验的理论框架去套史实,而是在充分地把握史实的基础上去提炼观点。作者研究《星星》,是从《星星》所发表作品的文本出发的,但又不只是停留在文本上,而是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以外,诸如《星星》诞生的背景、《星星》创刊的发起人、《星星》的主管者、《星星》的编辑者、《星星》的运作机制、《星星》在政治运动中的遭遇、《星星》的改组、《星星》的停刊 / 这一切全是靠作者调查与搜集的材料来说话,从而真实地还原了《星星》从创刊到停刊的历史过程。看得出来,他的论文在材料的发掘、史实的展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作者调查与搜集材料的来源除去《星星》诗刊的文本外,还包括了特定阶段的中央相关文件、党报的文章、编者的回忆、诗人的书信、地方党委宣传部的文件、文联的档案、运动中被审查的人员的交待材料等等,其中许多材料被尘封多年,现在被作者一一发掘出来了。以围绕《草木篇》事件的材料说,不只引用了当时四川报刊与中央报刊上所发表的争鸣与批判文章,更引用了四川文联为1957年11月8日至12月2日召开的四川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专门编辑的四本会议参考资料:《“草木篇”批判集》(会议参考文件之七)、《四川省文艺界大鸣大放大争集》(会议参考文件之八)、《四川文艺界右派集团反动材料》(会议参考文件之九)、《是香花还是毒草?》(会议参考文件之十)。这些材料距今已相隔60余年,又不是正式出版物,只有在档案馆中才能找到,作者为查询、抄录、复制这些资料所费的周折,所下的功夫,可以想见。除去图书馆、档案馆的相关文献资料外,王学东在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还走了群众路线,以《星星》诗刊编辑部和西华大学中文系的名义,向《星星》作者、读者、评论家、诗人们等征集1957年至今《星星》诗刊的相关史料,包括:《星星》作者、读者、评论家、诗人们与《星星》诗刊编辑的来信、约稿、通知等纸质文献,以及《星星》诗刊1957年以来相关活动,如采风、诗会、研讨会、笔会、座谈、考察、函授班、讲习所、诗文库、夏令营等活动的实物、图片、照片等材料。还包括《星星》作者、读者、评论家、诗人们与《星星》诗刊编辑部、星星诗歌编辑等的交流、往来的回忆文章,以及《星星》作者、读者、评论家、诗人们对《星星》诗刊等相关的评说、研究性文章。
  正是在大规模的细致全面的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基础上,《〈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一书提供了有关《星星》的从创刊到停刊的丰富的原始资料,这是极其宝贵的,既为今天和未来的学者研究《星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当代诗歌期刊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标本。
  不过,把《〈星星〉诗刊研究(1957-1960)》的成功仅仅归结为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上,未免低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深知,史料不会自己说话,史料只有经过反复搜集、比较、选择、提炼,下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呈现出价值和意义,呈现出文学发展的方向、动力和规律。这里关键在于作者要掌握整合史料的历史阐释方法,明确史料研究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其从技术层面提升到哲理层面,以求真相、求意义、求价值实现作为最终旨归。作者的这一思路是相当明确的,他知道这部书稿不只是为《星星》诗刊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更是要通过《星星》这一个案的研究,对当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在作者看来,诗歌刊物不仅在新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传播载体,而且能有效地把作品与社会,诗人与读者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这一时代的诗歌生态与文化生态。因此作者不仅充分展示了《星星》诗刊的自身发展历程,而且把重点放在《星星》诗刊的发生、发展的深层机制的思考上,探讨编辑部内部运作、编辑部与其主管部门的关系,解读“运动”中的《星星》,进而呈现当代文学史上“官方诗刊”的文学生产机制及其独具的诗学价值,为观照与研究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阐释框架。此外,对地方刊物《星星》的解剖,也拓展了当代期刊研究的途径,在与“国刊”《诗刊》的比较中,可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展示当代诗歌发展的实际形态。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固然以诗歌文本的研究为基础,但是又超越了一般的美学研究,而是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进行阐释,展示《星星》诗刊从创刊到复刊的整体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内部构成、运作,即让《星星》诗刊展示其历史的真相,从而呈现出当代诗歌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生态特征。从全书的结构安排而言,则是以《星星》诗刊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事”为中心,这从全书章节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全书共七章,题目依次是:《星星》诗刊创刊、白航时期的《星星》诗刊、流沙河与《草木篇》、石天河与《星星》诗刊、《星星》事件、李累时期的《星星》诗刊、安旗时期的《星星》诗刊。这种以“事”为中心的叙述,可以凸显问题意识,从内容上说,它更侧重在新诗与社会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它侧重在考据与论断的结合,因此它的价值不只是在诗歌美学上的,而且也是在诗歌社会学、诗歌文化学上的。
  《〈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虽说是理论著作,但由于展示了《星星》诗刊从创刊到停刊过程中的大量史实,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不只是关心诗歌的诗人与读者,包括文学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学者,也会从这部书中汲取丰富的思维成果。征得作者同意,我已从《〈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中选取了“《星星》诗刊创刊始末”、“《草木篇》事件的前前后后”、“《星星》‘诗歌下放’论争”、“《星星》诗刊为何停刊?”等部分章节内容作为单独的学案,列入我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中,不仅可以扩大这一成果的影响,而且也将会令我们的项目大为增色。
2022年2月10日
 
 
四、作者介绍
  王学东,男,1979年生于四川沐川。教授、博士,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西华大学蜀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当代诗歌、蜀学。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校园文艺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校园文学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第三代诗”论稿》、《“地下诗歌”研究》、《<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20世纪四川新诗史》,诗论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诗集《现代诗歌机器》《机器时代的诗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