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另类"的诗论专著面世
2023-01-06 作者:石讯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该书重点推介了有些“另类”的“大时空诗”和“城愁诗”,并从多视角探讨文学创作的若干话题。
诗人王钻清首创“大时空诗”,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自2005年以来,王钻清一直尝试写作“大时空诗”,早期只是将天体和星系等太空元素移植诗中,意图在于突破诗作中的陈词滥调,制造新颖的意象和隐喻。诗人自2013年以来的创作终于成就了渐趋定型的“大时空诗”,诗人通过把灵感放飞于高空、深潜于海底、凌驾于峰顶、流放于荒原等,来获取多角度的聚焦,进一步透析世界,感知生命的真谛。突出表现为:跳出世界看世界;跳出人性看人性;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样一种超然的思想。作品视角宏大、构思新颖、笔调超脱、意蕴丰含。其内在的美,远大于其形式美。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教授在本书序文中指出:在种种“突围”之中,王钻清所追求的大时空诗,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这种诗与以往的诗不同,在我们读起来,有一种新异感。其实,这种诗也有着自己的传统。屈原写了许多优美的诗,但他的一首《天问》,在他的诗中是另类,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中国新诗开端之际,郭沫若也作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这样的诗,看上去也有一点另类,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带着这样眼光,我们来读王钻清的“大时空诗”。科学的术语,人类步入太空时代的感受,能不能入诗?在“天问一号”飞向太空去问天,在火星上行走之时,当“神舟十二号”入驻“天和空间站”,宇航员出舱行走,真正实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时,我们的时空观会不会随之改变,从而使我们对这种“大时空”的观念产生亲和感?我们读到,“或许我们的心灵连接地球里的钻石/连接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的语音/直通万物互联网,穿越多种生态园/让所有的神思冥想都来编织大生态系统”(王钻清《未来启示录》)。王钻清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是他的“突围”。 这个努力不易,要费很大的力气,但这么做是值得的。反过来说,也希望这些术语的引入,会给新诗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程郁缀在评论中说:在“大时空诗”即有关宇宙大发现的诗中,诗人以十分丰富的想象,将地表人、外星人、地球、月球、火星、太阳、星系等作为描写对象,并融入时空幻性和哲学思考。诗人这些大胆尝试创作的“大时空诗”,尤其具有创新性。诗人感觉到我们常处的时空似乎在已有的文学作品里没有空白了,但并不甘心,于是步入太空,在新的“空白的地方行走,但愿走过的地方不再留有空白。”其“大时空诗”,把光年、光速等当作诗歌的“大数据”,并以哲学思维穿越星球之间,以科学幻想审视多个宇宙,以诗性的感觉创造幻性大时空,力求呈现别样的趣味。通过书写人类精神与宇宙精神交织及碰撞的状况,或者说以宇宙大发现的诗思和诗意的时空幻性,来传达一种诗性的哲思。
著名评论家唐小林表示,从王钻清一百余首大时空诗中,我们发现他的“大时空诗”(或称“科幻诗”)形成了“体系”。他在自己的写作中,在未来设计的时空压缩与时代嬗变的文化反刍中,一边建立自己与时间幻想、空间探测、抽象现实、人类未来等相关的题材体系——将地表人、外星人、地球、月球、太阳、火星、星系、太空、外太空等作为描写对象,把光年、光速、量子、粒子、中子、微中子等当作诗歌的“大数据”;一边建立与“大时空”、人类性、现代性等诸多因子紧密联系且富有个性的语言体系——科幻的、诗性的、哲思的、神性的、灵异的、奇幻的、混沌的语言体系;或者说,构成显而易见的一套完整的由科幻新感觉、转喻新概念、众多新意象组成的前后连贯的体系。在谈及夏水的创作时,唐小林认为青年诗人夏水写有系列“城愁诗”,那种诗味有别于乡愁诗;而且夏水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感觉来写诗,以新生代天然的现代性书写崭新性的生命。
作者简介
王钻清,笔名清平湾,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居深圳,做过新闻记者、编辑、总编;出版诗集《回归或出发》《大时空诗》《敲响自然的骨头》、专著《新语漫话红楼梦》; 《大时空诗》诗集被纳入中国诗歌万里行“中国百年新诗千家诗集”收藏项目;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境内外文学杂志发表文论、文艺随笔和文学评论数十篇。
夏水,原名夏甜,青年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长江丛刊》《南风》《女也》等境内外报刊,曾在澳洲《中文学刊》等境内外刊物发表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若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