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社召开“新京派”诗歌研讨会
前排左起:王国华、赵智(冰峰)、杨超(超哥)、安琪、赵国培。后排左起:小溪、楚红城、雨苗、山杉、娜仁朵兰、柴金龙、曾金胜
风轻叶摇,初秋意浓。9月13日下午,在作家网会议室,北京诗社的部分诗友相聚一堂,召开北京诗社“新京派”诗歌研讨会,总结研讨“新京派”开创以来的创作经验及风格走向等。研讨会由新京派发起人杨超主持。赵智(冰峰)、廖松涛、安琪、山杉、楚红城、赵国培、王国华、雨苗、曾金胜、娜仁朵兰、柴金龙、朱德冬(小溪)等13名诗社成员参加会议。这是自2018年12月31日北京诗社确立“新京派”这一创作方向后,第3次召开“新京派”诗歌创作研讨会。
“新京派”创立近两年来,不断推出具有北京文化特征的《胡同》《庙会》《后海》《王府井》《长城》《圆明园的石头》《炸酱面》《大栅栏》《茶馆》等33个主题诗创作活动,得到诗社成员的积极响应,创作了600余首诗歌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诗社成员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与人文感怀,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业界人士表示,“新京派”创作对地域性诗歌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会上,杨超首先介绍了“新京派”诗歌创作情况: 大家创作不辍,即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也采用了多种形式丰富的创作活动:云诗会,朗诵会,线上线下结合,尤其是在田间地头举办的端午诗会,追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彰显了“新京派”诗人群体的家国情怀。她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对新时代京味文学的书写意义重大。“新京派”植根于京味文化的深厚土壤,深耕北京文化、历史文脉的诗歌书写,必将发挥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与引领作用。
与会成员发言踊跃,围绕“新京派”的初衷与发展、内涵与外延、地域特色与传播推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廖松涛认为创作为王,一个流派的形成,既是一种创作体验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创作题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探寻创作方法与创作风格,创作团体是主要因素,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左起:娜仁朵兰、超哥、冰峰、廖松涛
安琪说,要不断提升诗歌技法,提升诗歌艺术水准。提议适时集结出版《北京诗歌读本》。雨苗认为要与其他媒体联动,扩展“新京味”社群。
山杉认为诗歌是一种思想情感活动,想要动人以情,自己必要情动于衷,才能感染读者。如何能把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的情感,诗意准确地表达绝非易事。诗歌如果与读者脱节,也是与社会脱节。
曾金胜认为“新京派”丰富了北京文学、京味文学题材维度。建议诗社成员加深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体验,坚持深耕北京文脉的诗歌创作,必将丰富北京的文学史、诗歌史,是否足以留下浓墨一笔,我辈当不懈努力。
“新京派”发起人作家网总编、北京诗社名誉社长赵智(冰峰)先生作了总结发言。这位曾经倡导“非虚构诗歌”的著名诗人,首先肯定了“新京派”的创作成绩。认为“新京派”正是“非虚构诗歌”的实践形式。诗歌就是要去掉所有的装饰,放下语言的架子,不虚构,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不夸大事实,不伪装,要写身边熟悉的真实生活,反映现实状态,关注民生,才会让读者找到读诗的理由,让诗歌和读者建立一种关系。有了这种枝蔓相连,根脉互通,情感交织的关系,诗歌才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新京派”才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