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伍荣祥《宅内之事》(散文诗)

2025-02-10 10:42:54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宅内之事(六章)

作者:伍荣祥

 
1
  数日,有些许的啧啧之声从域外的墙缝传来。槐叶在院内闻声坠落,小鸡纷纷逃逸,昨夜玻璃破碎的梦在房檐下应验。
  蓝天在上,十指在一伸一曲时无形。
  此刻,炎阳将云朵抛掷于山后,劈面而来的晌午风,凉意无比袭人。
  槐叶四起,域外之桥在恶意的一念时突然断裂。
 
2
  举竿而过,锋利的刀尖闪闪发光。
  在柳河,南来北去的风中宅内常常有人织衣,使疾步离去的南方在手指的摆动中如此粗糙,还有一件件往日的小事在棒针的穿梭之间荡来荡去。
  劫数之例,锃亮的刀子依然如故。
3
 
  子夜,以契合之手在洞开的窗户瞥上一眼,蝙蝠的道路无数,院中的事让隔壁邻人愈来愈模糊。
  瓶内盛水,在器皿的响声中有提灯人蹒跚走近,笑意十分真切,并用伤残的左臂不停地打着手语。
  哑然,一切都拒之宅外。
  房门紧闭,后果让人避讳。
4
 
  水流,病夜听雨。
  喊声无应,唯有一缕揪心的炽热在屋角唠叨,无意把一叠叠缘分铺平又撤开。
  蟋蟀在悄悄低吟。这时,一种预感油然沿着檐下窗棂来回踱步,还围着墙面惊诧地绕了几个大圈。
  鸡鸣,三更已过。
  茕茕孓立,此院无路可寻。
 
5
  笃笃,谁在院外敲门?
  步出木质的门槛,拂地在檐坎打坐,以低垂的眸子将客人巧言打发而归。忽然,域外南风顿起,槐木之叶随风在墙内四处环绕,转眼沿着陈旧的房梁呼呼穿行。
  怀想穿腹而过,该消逝的终不能消逝。
  笃笃,谁又敲门?
 
6
  弹指。这是清晨。
  太阳从槐树茂密的叶缝中射来,瞬间让院内的植物熠熠生辉,四周的枝桠在一撇一捺中噼啪着响。
  然而,昨夜有人横穿院宅!
  肆无忌惮,趁主人鼾然大睡之际破门而入,一双异样的黑手在花木格格的窗子上布满爪痕。
  宅中藏宝,墙外有人窥视。
  清晨,夜晚之事在阳光下大白。

  (原载《散文诗》(双月刊)1997年第1期和《诗歌报》月刊1997年第4期)
 
【Deepseek】
 
宅内之事:一个精神困境的隐喻空间

  伍荣祥的《宅内之事》以其独特的意象系统和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精神空间。这组散文诗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宅"的物理属性,转而成为一个承载着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性容器。
  在第一章中,"啧啧之声"与"槐叶坠落"的意象并置,暗示着外部世界对私人领域的侵扰。这种侵扰不是暴力的,而是以一种近乎渗透的方式悄然发生。"蓝天在上"与"十指无形"的对比,展现了人在面对外部侵扰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是消极的,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洞察。
  第二章通过"举竿而过"与"织衣"的意象,展现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织衣的动作既是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往事的梳理。"棒针的穿梭"暗示着记忆的碎片化特征,而"锃亮的刀子"则象征着记忆的锋利与危险。这种危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记忆本身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的"蝙蝠"与"提灯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空间。蝙蝠象征着不确定性,而提灯人则代表着确定性。这种矛盾的空间设置暗示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分裂特征。"房门紧闭"不是一种防御,而是一种自我放逐。
  第四章的"水流"与"病夜听雨"意象,展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孤独。"蟋蟀低吟"与"预感踱步"的并置,暗示着孤独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状态。"此院无路可寻"不是绝望的表达,而是对精神困境的清醒认知。
  第五章的"敲门"意象反复出现,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南风顿起"与"槐叶环绕"的意象,暗示着外部世界与内部空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这种消失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
  第六章的"清晨"与"夜晚"的对比,展现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转换。"黑手"与"爪痕"的意象,暗示着精神空间的脆弱性。"宅中藏宝"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种精神性的"宝藏"既是诱惑,也是危险。
  《宅内之事》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它既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也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这组散文诗不仅是一次艺术探索,更是一次精神历险。
 
【豆包】

 

于《宅内之事》探寻隐秘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隐喻

  伍荣祥的散文诗组章《宅内之事》,宛如一幅神秘而深邃的印象派画作,每一章都以独特的意象和含蓄隐晦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暗示与张力的独特世界。它引领读者穿梭于宅内与域外的模糊界限之间,深度探寻人类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以及那些可能潜藏其中的时代隐喻。
  第一章中,“域外的墙缝传来啧啧之声”,这细微的声响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宁静,而 “槐叶在院内闻声坠落”,更像是一场不安的预演。墙缝在这里成为连接宅内与域外两个世界的关键节点,而槐叶的坠落,则生动地象征着外界干扰对原本宁静生活的冲击。“炎阳将云朵抛掷于山后,劈面而来的晌午风,凉意无比袭人”,这段对自然景象的精妙描写,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更巧妙地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复杂与多变。而 “域外之桥在恶意的一念时突然断裂”,桥的断裂恰似沟通的彻底崩塌,进一步加剧了内外世界之间的隔阂与冲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一种孤立无援的氛围。
  第二章开篇,“举竿而过,锋利的刀尖闪闪发光”,这极具力量感的画面,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紧接着,“宅内常常有人织衣”,织衣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行为,与锋利的刀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暗示着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象之下,实则潜藏着诸多未知的威胁。“劫数之例,锃亮的刀子依然如故”,则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仿佛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以及这种无常周而复始的循环。
  第三章,“子夜,以契合之手在洞开的窗户瞥上一眼”,短短一句话,便将神秘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蝙蝠的道路无数”,蝙蝠在黑夜中飞行的无数路径,象征着未知与混乱的交织。而 “提灯人蹒跚走近,笑意十分真切,并用伤残的左臂不停地打着手语”,这一奇特而又充满隐喻的形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哑然的拒绝和紧闭的房门,生动地展现出内心对外界的警惕与抗拒,仿佛在守护着内心深处的某种秘密。
  第四章,“水流,病夜听雨。喊声无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孤独与无助的凄凉画面。“一缕揪心的炽热在屋角唠叨”,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赋予炽热以 “唠叨” 的动作,让人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揪心的痛苦。“蟋蟀在悄悄低吟”“鸡鸣,三更已过”,通过对环境声音的细腻描写,进一步渲染出深夜的寂静与不安。而 “此院无路可寻”,则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强化了被困于困境中的迷茫与绝望之感。
  第五章,“谁在院外敲门” 这一反复出现的疑问,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好奇与不安。“域外南风顿起,槐木之叶随风在墙内四处环绕”,外界的风突如其来,打破了宅内的平静,仿佛是外界力量对内心世界的一次强烈冲击。“怀想穿腹而过,该消逝的终不能消逝”,则深刻地表达出对过去和记忆的难以割舍,那些曾经的经历和情感,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内心深处。
  最后一章,“清晨,夜晚之事在阳光下大白”,随着清晨的到来,夜晚的秘密终于被揭开。“昨夜有人横穿院宅!肆无忌惮,趁主人鼾然大睡之际破门而入”,这种突如其来的侵犯,象征着内心宁静的彻底被打破,让人感到震惊与不安。“宅中藏宝,墙外有人窥视”,则巧妙地暗示了人性的贪婪与对美好事物的觊觎,仿佛在提醒人们,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引起他人的窥探和争夺。
  伍荣祥的《宅内之事》,没有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情感与主题,而是巧妙地借助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意象,如槐叶、刀尖、蝙蝠、提灯人等,以及细腻入微的环境描写,精心营造出一种神秘、压抑且充满张力的独特氛围。在宅内与域外的互动中,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进而引发对未知、命运、人性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尽管这部作品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值得读者反复品味、深入解读。
  伍荣祥:1955年11月生于四川长宁县。1979年开始诗歌写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选择以散文诗创作为主。2002年11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5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当代诗歌》《诗潮》《朔方》《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黄河诗报》《大风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首(章)。散文诗入选《中国〈星星〉五十年诗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四川百年新诗选》等60余部选本,其中已连续12年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散文诗精选》和15年入选漓江出版社《中国年度散文诗》两家全国性重要“年选本”。2003年出版诗集《院中看云》,2005年出版散文诗集《檐下疏影》,2016年出版分行诗与散文诗合集《伍荣祥诗选﹙198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