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笔落故乡(组诗)

2025-03-25 16:21:45 作者:黎丹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黎丹,男,70后。教育工作者。广东省茂名市作家协会监事,高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州文学艺术界》执行副总编、终审委员会主任;《高凉文学》副主编。出版有个人诗集《燃烧的河》,诗作入选国内出版发行的多种诗集,先后在《中国文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参花》《民主与法制》《广东平安》《源流》《现代人报》《茂名日报》等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诗网》等平台发表作品五百余篇(首)。
 
山岗上的父亲

这里是大仁塘村,我的家乡
六年前,父亲您就住到了山岗上
用另一种方式
守望着这片荔枝林
 
那一年,那一夜
天空倾轧泻所有泪水
祖屋里烛火明灭
您流离的目光
照射进我们兄弟的瞳孔
您一动不动
就这样躺在我们的疼痛里
天空和大地,早已风干了我们的眼泪 
 
您曾经不停说教的嘴巴
此刻气若游丝
您曾经高大挺拔的身躯,连同骨头
在最后的时刻,不停颤栗
最后,您用那回光返照的眼神
叮嘱:即将开启的另一段旅程
就将我移居到山岗上吧
继续守望着这片荔枝林
 
于是,父亲留下一生的美名
一路的芬芳,耕读传承的家风
移居到了山岗
您的身躯和骨头
融入家乡五月的山岗
继续种植善良、纯朴
继续传递祖辈馈赠的精神大光

 
青烟记事

三炷香弯成问号
灰烬在瓷碗里重构面容
纸钱翻飞,如您散失的手稿
每个字都烫着火星
 
火舌舔舐往事时
半山荔花突然暗香传递
您曾经卷烟用的勒古筒
正活在杂物房里某个角落
 
青烟袅袅
结成祥云升至虚空
您年年种植的水稻
总在记忆的灰烬中返青,而我们兄妹
就用这同一副肺叶
继续呼吸,继续前行

 
场景

早已荒废的晒谷场
青苔悄然吞噬最后一块残旧方砖
 
磨秃的犁耙倚在墙角,与锈蚀的镰刀
编织时光的蛛网
 
原上老牛,孤独反刍着暮色
将黄昏嚼成碎金铺满田野
 
庙堂檐角新筑的燕巢
传递出待哺声声
 
山岗上,荔园里
父亲将星辰撒播夜空
我静立在开满繁花的果树下,倾听
每一个春天惊响的雷霆
每一颗青果传递的话语

 
倚在墙角的农具

铁犁弯曲,这田野上和谐的曲线
谷耙锈蚀,镌刻着童年的丰收图腾
锄头刃处,收藏了多少个日月与晨昏
 
您说每件农具都要用汗水浸润
就像驯服桀骜的闪电
当收割机碾过大地的掌纹
当无人机掠过禾苗的上空
您熟能生巧的一件件农具
就倚在墙角里,追忆岁月的荣光
 
我拾起那柄半边崩口的禾镰
削开工业油污的黄昏
父亲,您把犁头埋进山岗那天
金属的寒意早已渗入荔枝根系
现在,它们结出的果实
总带着锈迹斑斑的微凉

 
笔落故乡

那一幅幅山水剪影,风物素描
总在午夜梦回时发出呜咽
 
稿纸上的沟壑隆起成山岗
墨迹漫过田埂
点染春耕的田水
我所书写的每一个字
呈现出泥土开裂的形状
笔尖犁开纸页的硬土。在故乡
所有的播种都希望膨胀
所有的收获都值得期待
 
今夜,我在小城的霓虹里临帖
墨香混着草木灰的乡愁,连同那些
用锄头堆砌的诗行
被钢筋融合的平仄
二环路上,那向上生长的韵脚
移民村里,那随风飘荡的乡音
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大仁塘村

在荷塘的大仁塘村,我的家乡
我徜徉在新铺的二环路上
 
大地一片翠绿
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
夕阳斜照,稻草人依旧
荔园里的乡邻,在树荫下
间种一些瓜秧、豆苗,和
几句歪歪斜斜的绿色诗行
 
山坡上层林尽染
田野里颗粒归仓
这五谷丰登的日子啊
多么美丽多么怡然的田园画卷
 
门口岭、电光窩、担水埠、白云脚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熟悉的印记勾起童年回忆
是特务屋角的杨桃
还是晚婶园里的黄瓜
或者和阿七一起煨蕃薯
偷偷爬上墙头
偷看邻家妹子头上戴着的三色野花
 
村巷交错,乡音相闻
于是老家的傍晚,随着一盏盏路灯
渐次明亮。一起被照亮的
还有荷塘里迎风荡漾的波纹
庭院里安闲信步的花猫
 
禾镰、扁担、犁耙、风柜
这些儿时熟识的农具
早已退出耕作,完成使命
作为历史的见证堆放墙角
 
灶膛里燃烧的柴火
映照三叔和孙儿的脸庞
传递出朴实的温暖
 
咕噜咕噜的水烟筒,传递左右
儿时熟悉的乡音问候,泥土气息
慰藉我经年飘泊的灵魂
唤醒我内心沉淀的乡愁
 
这美丽的大仁塘村啊
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三言两语,几缕阳光
足以温暖整个冬天
给我一生一世的眷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