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北京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23 作者:之道、若白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烟花三月来诗奔”——《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北京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风入松书店举行。活动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策划主办,吸引了诗人、学者、留学生及诗歌爱好者近五十人,共赏诗韵,探讨当代域外诗创作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味。
为了迎接世界阅读日,2025年4月17日,“烟花三月来诗奔”——《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北京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风入松书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策划主办,吸引了诗人、学者、留学生及诗歌爱好者近五十人齐聚一堂,共赏诗韵,探讨当代域外诗创作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味。
风入松书店负责人若白致欢迎辞说:“风入松书店作为中国首家民营书店,历经28年浮沉,于2024年以公益文化空间身份焕新重启,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文化地标。将来我们会举办更多诗歌活动,打造最诗意书店。”
研讨会以《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发布为核心,该丛书由诗人北塔主编、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出版,涵盖阿诺阿布的《小普罗米修斯》、北塔的《解域》、刘剑的《域外蛩声》、王桂林的《移动的门槛》、赵剑华的《随风辽阔》、之道的《咖啡园》六部诗集,展现中国诗人行走世界的诗意哲思。
活动由文学博士孙凡迪、韩国学子林婷恩共同主持。丛书作者刘剑、之道、北塔、赵剑华,以及路文彬、汪剑钊、赵智、周占林、周步、刘雅阁、邵建国等京城知名学者、媒体人悉数到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师生及十余国留学生亦参与其中,共筑跨文化诗坛盛事。
在诗歌朗诵环节中,刘雅阁、杨晶雅、李佩妮、穹鸟等朗诵者以声传情,演绎《域外蛩声》《解域》《咖啡园》和《随风辽阔》等诗集里的作品,展现域外诗的语音张力与情感深度。
诗人学者们围绕“域外写作”展开深度研讨,指出该丛书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新范式。
作为丛书主编,北塔强调域外诗“既扎根本土,又超越地域”的精神内核;他说:“这是一场有底气的分享会,底气来自文本——一套六本的丛书还是颇具规模的。这是一场有深度的交流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专业人士就文本进行细致交流。这是一场有历史意义的研讨会。关于当代域外诗的写作与总结,这套书是至今分量最重的一次出版行为,我们在自觉主动地创造历史。域外诗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刘细君公主在西域写的《悲愁歌》。当代域外诗这个概念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其标准有两条:1,作者必须亲身在外国。2,作品必须有关他在外国的所见所闻。当代中国至少有一百位诗人写作域外诗,作品可能成千上万,亟待我们做更多的整理出版。域外诗是诗,域外只是题材;我历来反对题材优劣论或主题决定论。域外诗更可能是诗,因为我们在域外,会有更多的意外,会更容易发生思想的外遇,会有更奇异的灵感、更丰沛的情感、更新鲜的感受。域外诗写作更是一种思想自我解放的行为,是对原来的固有思想空间的一种突围;我借用德勒兹的哲学术语,称之为‘解域’。许许多多人的人生理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理想还要加一句:行万里路,成一卷书。这次我的域外诗集子《解域》的出版算是在现阶段实现了我的这一理想。20多年来,我比较多地出访,同时勠力于创作、编辑、研究、推广域外诗。在赵智、赵剑华、刘剑、王桂林等多位朋友的大力帮助下,我主编出版了多部域外诗专著:《马丘比丘之外——中国诗人写拉美》,《异镜——中国当代域外诗十二家》《异方的种子——中国当代域外诗选》等。我都写了序言,有的还比较长。我还写了多篇域外诗研究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比如《现存最早的域外诗杰作:东汉蔡文姬始创的《胡笳十八拍》《<瀛州竹枝词>所写非日本,而是崇明》等等。《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出版于春节前夕,由澳大利亚的先驱出版社整体推出。其中我个人的诗集《解域》的发布研讨会已经在春节期间在我的老家苏州举办过。整套书的发布会则这次是首次。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诗人比较自由地出国访问、旅行、写作,加入到中国当代域外诗写作阵营里来。接下来我们马上要编辑出版《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二辑。我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加入到当代域外诗研究的队伍里来。将来,我还计划编辑出版《中国域外诗论集》。”
刘剑以“行走即诗”概括其跨越欧亚的创作灵感;之道从媒体人视角探讨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赵剑华则分享《恒河》《红树林》等诗的异域见闻与人文关怀。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提出,域外写作是一种“解域化”实践。诗人通过身体力行的异域体验,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看模式,转而以“听觉”与“触觉”重构与世界的联系。这种写作呼应了德勒兹的“解域”理论,既是对西方殖民视角的消解,也是对东方“赤子之心”文化传统的回归。
著名诗人、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认为域外诗的本质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打破了单一文化传统的束缚,将荷马、但丁等世界文学遗产与中国古典诗歌精神结合,创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新诗。例如,北塔的《福冈:天满宫杂感》以日本神社为背景,却通过汉语的凝练与意象的跳跃,传递出东方文化共通的禅意与哲思。 中诗网总编辑、诗人周占林说:“《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异域风情,更在于通过诗歌促进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交流与理解。诗人在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间寻得平衡,使作品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关怀。这套诗丛为中国当代域外诗的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值得深入品鉴。”
中国旅游文化网主编、诗人周步说:“我读到的最早的域外诗歌应该是汉朝和亲公主刘细君等写的,符合北塔所说的‘踏足域外、书写域外’这个要求。这些诗歌大都写在河西走廊往西的新疆和内蒙古往北的更遥远的塞外。差异化的思想认知、陌生化的言语词汇、强烈的情感碰撞使域外诗与众不同,也为之后的戍边将士的诗歌写作打下了基础。到了唐朝的时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他们基本都到过域外。他们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为唐诗的高标挺起了半壁江山。西域有一个地方叫龟兹,那里的人们擅长乐舞。龟兹乐舞传入河西走廊,才有了后来的《甘州大曲》《霓虹羽衣舞》等等。《甘州乐》《凉州乐》是唐朝宫廷十大曲艺中的主要乐舞。所以说,域外诗歌的写作,为中国诗歌的多样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重要元素。今天域外诗的创作,同样会为中国诗歌注入新的元素。”
人人文学网栏目主编、诗人刘雅阁女士说:“《中国当代域外诗》,正像这套丛书主编北塔先生说得那样,诗歌第一,域外第二。我非常赞赏主编对诗歌文本高质量的把控和严选,这涉及到这套诗选的核心价值。写作即是区分。既然‘域’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边界,与其他诗歌作出了区分。每位作者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语音语调以及视角和体验,确立了诗人与诗人之间的边界。一套域外诗丛书,即见树木又见森林;自成一体,和而不同。可以想见这套丛书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未来。预祝丛书第二辑、第三辑顺利推出。”
活动特设外国留学生分享环节,来自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十余国青年学子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解读诗作。印度学生卡俊妍解析北塔《在帝国的夕阳下想你》,探讨爱与死的诗意映照;俄罗斯学生鹿次郎解读刘剑的《贝加尔湖》;亚美尼亚留学生苏珊娜解读赵剑华《红树林》;日本学生髙田敬基从北塔《福冈:天满宫杂感》中体悟东亚文化纽带。多元视角的碰撞,彰显诗歌超越语言与国界的共情力量。
中国的研究生郭晓涵则专门解读了之道的《咖啡园》。
闭幕环节,活动尾声,作家签名赠书,吸引读者互动,为这场诗意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主持人、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新闻30分》天气主播,北京语言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孙凡迪最后总结说:“诗歌,可以说是我最初和最后的爱。天气是现实生活和文学世界最常见的起兴,阴晴冷暖是一种大气的情绪表达,而诗歌是人和自然的能量交换,是一次牵手、一种唤醒亦是一轮触发,越是域外的越属于内心,我正是以回忆的状态感受到了未来的希望,又是在对希望的渴盼中安居在回忆的家园。如全球同此凉热的气候,诗歌中的爱与自由是跨越国界的,而“域外”的张力,恰是源自心灵核心圈的震颤。诗句下铺展着彼岸、你的好天气,诗句上张扬着此时、我的贫瘠和荣华。你在繁华的春风里写了这句诗,我在地球这边的秋天里,捡起一片落叶,感受到了时空发酵中幸福的厚重。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的出版与研讨,不仅是中国诗歌“走出去”的鲜活实践,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北塔所言:“诗歌是心灵的护照,让我们在异域风景中遇见更复杂纷繁的自己。”
撰稿:之道、若白
以诗会友:跨国界文学盛宴启幕
风入松书店负责人若白致欢迎辞说:“风入松书店作为中国首家民营书店,历经28年浮沉,于2024年以公益文化空间身份焕新重启,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文化地标。将来我们会举办更多诗歌活动,打造最诗意书店。”

若白
研讨会以《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发布为核心,该丛书由诗人北塔主编、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出版,涵盖阿诺阿布的《小普罗米修斯》、北塔的《解域》、刘剑的《域外蛩声》、王桂林的《移动的门槛》、赵剑华的《随风辽阔》、之道的《咖啡园》六部诗集,展现中国诗人行走世界的诗意哲思。

《中国当代域外诗》(第一辑)
活动由文学博士孙凡迪、韩国学子林婷恩共同主持。丛书作者刘剑、之道、北塔、赵剑华,以及路文彬、汪剑钊、赵智、周占林、周步、刘雅阁、邵建国等京城知名学者、媒体人悉数到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师生及十余国留学生亦参与其中,共筑跨文化诗坛盛事。
主持人林婷恩(韩国)
诗声共鸣:朗诵与对话交织
在诗歌朗诵环节中,刘雅阁、杨晶雅、李佩妮、穹鸟等朗诵者以声传情,演绎《域外蛩声》《解域》《咖啡园》和《随风辽阔》等诗集里的作品,展现域外诗的语音张力与情感深度。
创作分享环节,四位诗人袒露心迹
诗人学者们围绕“域外写作”展开深度研讨,指出该丛书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新范式。
作为丛书主编,北塔强调域外诗“既扎根本土,又超越地域”的精神内核;他说:“这是一场有底气的分享会,底气来自文本——一套六本的丛书还是颇具规模的。这是一场有深度的交流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专业人士就文本进行细致交流。这是一场有历史意义的研讨会。关于当代域外诗的写作与总结,这套书是至今分量最重的一次出版行为,我们在自觉主动地创造历史。域外诗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刘细君公主在西域写的《悲愁歌》。当代域外诗这个概念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其标准有两条:1,作者必须亲身在外国。2,作品必须有关他在外国的所见所闻。当代中国至少有一百位诗人写作域外诗,作品可能成千上万,亟待我们做更多的整理出版。域外诗是诗,域外只是题材;我历来反对题材优劣论或主题决定论。域外诗更可能是诗,因为我们在域外,会有更多的意外,会更容易发生思想的外遇,会有更奇异的灵感、更丰沛的情感、更新鲜的感受。域外诗写作更是一种思想自我解放的行为,是对原来的固有思想空间的一种突围;我借用德勒兹的哲学术语,称之为‘解域’。许许多多人的人生理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理想还要加一句:行万里路,成一卷书。这次我的域外诗集子《解域》的出版算是在现阶段实现了我的这一理想。20多年来,我比较多地出访,同时勠力于创作、编辑、研究、推广域外诗。在赵智、赵剑华、刘剑、王桂林等多位朋友的大力帮助下,我主编出版了多部域外诗专著:《马丘比丘之外——中国诗人写拉美》,《异镜——中国当代域外诗十二家》《异方的种子——中国当代域外诗选》等。我都写了序言,有的还比较长。我还写了多篇域外诗研究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古代的,比如《现存最早的域外诗杰作:东汉蔡文姬始创的《胡笳十八拍》《<瀛州竹枝词>所写非日本,而是崇明》等等。《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出版于春节前夕,由澳大利亚的先驱出版社整体推出。其中我个人的诗集《解域》的发布研讨会已经在春节期间在我的老家苏州举办过。整套书的发布会则这次是首次。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诗人比较自由地出国访问、旅行、写作,加入到中国当代域外诗写作阵营里来。接下来我们马上要编辑出版《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二辑。我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加入到当代域外诗研究的队伍里来。将来,我还计划编辑出版《中国域外诗论集》。”

诗人北塔
刘剑以“行走即诗”概括其跨越欧亚的创作灵感;之道从媒体人视角探讨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赵剑华则分享《恒河》《红树林》等诗的异域见闻与人文关怀。

诗人赵剑华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提出,域外写作是一种“解域化”实践。诗人通过身体力行的异域体验,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看模式,转而以“听觉”与“触觉”重构与世界的联系。这种写作呼应了德勒兹的“解域”理论,既是对西方殖民视角的消解,也是对东方“赤子之心”文化传统的回归。

路文彬教授
著名诗人、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认为域外诗的本质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打破了单一文化传统的束缚,将荷马、但丁等世界文学遗产与中国古典诗歌精神结合,创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新诗。例如,北塔的《福冈:天满宫杂感》以日本神社为背景,却通过汉语的凝练与意象的跳跃,传递出东方文化共通的禅意与哲思。 中诗网总编辑、诗人周占林说:“《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异域风情,更在于通过诗歌促进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交流与理解。诗人在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间寻得平衡,使作品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关怀。这套诗丛为中国当代域外诗的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值得深入品鉴。”
中诗网总编周占林
中国旅游文化网主编、诗人周步说:“我读到的最早的域外诗歌应该是汉朝和亲公主刘细君等写的,符合北塔所说的‘踏足域外、书写域外’这个要求。这些诗歌大都写在河西走廊往西的新疆和内蒙古往北的更遥远的塞外。差异化的思想认知、陌生化的言语词汇、强烈的情感碰撞使域外诗与众不同,也为之后的戍边将士的诗歌写作打下了基础。到了唐朝的时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他们基本都到过域外。他们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为唐诗的高标挺起了半壁江山。西域有一个地方叫龟兹,那里的人们擅长乐舞。龟兹乐舞传入河西走廊,才有了后来的《甘州大曲》《霓虹羽衣舞》等等。《甘州乐》《凉州乐》是唐朝宫廷十大曲艺中的主要乐舞。所以说,域外诗歌的写作,为中国诗歌的多样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重要元素。今天域外诗的创作,同样会为中国诗歌注入新的元素。”

中国旅游文化网主编周步
人人文学网栏目主编、诗人刘雅阁女士说:“《中国当代域外诗》,正像这套丛书主编北塔先生说得那样,诗歌第一,域外第二。我非常赞赏主编对诗歌文本高质量的把控和严选,这涉及到这套诗选的核心价值。写作即是区分。既然‘域’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边界,与其他诗歌作出了区分。每位作者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语音语调以及视角和体验,确立了诗人与诗人之间的边界。一套域外诗丛书,即见树木又见森林;自成一体,和而不同。可以想见这套丛书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未来。预祝丛书第二辑、第三辑顺利推出。”

中国散文网总编邵建国
全球回响:留学生共话诗意共鸣
活动特设外国留学生分享环节,来自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十余国青年学子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解读诗作。印度学生卡俊妍解析北塔《在帝国的夕阳下想你》,探讨爱与死的诗意映照;俄罗斯学生鹿次郎解读刘剑的《贝加尔湖》;亚美尼亚留学生苏珊娜解读赵剑华《红树林》;日本学生髙田敬基从北塔《福冈:天满宫杂感》中体悟东亚文化纽带。多元视角的碰撞,彰显诗歌超越语言与国界的共情力量。
中国的研究生郭晓涵则专门解读了之道的《咖啡园》。
以诗为媒:共探文学未来
闭幕环节,活动尾声,作家签名赠书,吸引读者互动,为这场诗意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赵剑华为读者签名

刘剑为读者签名

刘剑为读者签名
主持人、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新闻30分》天气主播,北京语言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孙凡迪最后总结说:“诗歌,可以说是我最初和最后的爱。天气是现实生活和文学世界最常见的起兴,阴晴冷暖是一种大气的情绪表达,而诗歌是人和自然的能量交换,是一次牵手、一种唤醒亦是一轮触发,越是域外的越属于内心,我正是以回忆的状态感受到了未来的希望,又是在对希望的渴盼中安居在回忆的家园。如全球同此凉热的气候,诗歌中的爱与自由是跨越国界的,而“域外”的张力,恰是源自心灵核心圈的震颤。诗句下铺展着彼岸、你的好天气,诗句上张扬着此时、我的贫瘠和荣华。你在繁华的春风里写了这句诗,我在地球这边的秋天里,捡起一片落叶,感受到了时空发酵中幸福的厚重。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的出版与研讨,不仅是中国诗歌“走出去”的鲜活实践,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北塔所言:“诗歌是心灵的护照,让我们在异域风景中遇见更复杂纷繁的自己。”
撰稿:之道、若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