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鄂东南山水之间的时代回响

——兼谈《峒山情》歌词里的诗意叙事 

2025-03-27 12:47:27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二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知名词作家陈亮、张用剑与作曲家李季、歌手王飞、喜悦联袂打造的一首已被人们争相传唱的《峒山情》,给我这个峒山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词作家陈亮、张用剑所写的歌词,更是让我回味不尽——从“十年整行装,水乡如画廊”之特殊时间段的真情表述里,能看出这首歌词是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十周年而作,可说是鄂东南山水之间的时代回响。这就是说,词作家在满怀深情的“峒山”诗意叙事里,又想让人们记起2013年的夏日,总书记习近平与峒山村民围坐一起“亲切拉家常”的那个让人倍感“亲切”的现场。
 
那天的阳光很温暖,
你来到我的家乡,
问寒问暖问农桑,
双手捧稻穗,
亲切拉家常。

 
  歌词开篇“那天的阳光很温暖”,定格了2013年7月22日那个难忘的瞬间。习近平总书记俯身“问寒问暖问农桑”、“捧稻穗”等言行举止,成为峒山发展的重要注脚。峒山,这个曾经以渔为生的古村落,在习主席“亲切”的活语里,开启了生态立村的新篇章。在这里,词作者有意避开了一些带有夸耀式的惯用语,只选择了极为朴素的一个被提及的某日——“那天”、富有隐喻意义的“阳光很温暖”、一个亲和的人称代词——“你”,并以“你”来到峒山的一言(三个“问”)一行(一个“捧”),拉开“峒山情”的大幕,可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那天的嘱托在耳旁,
峒山变了样,
好山好水好风光,
十年整行装,
水乡如画廊。

 
  一句“那天的嘱托在耳旁/峒山变了样”的描绘,呼应了第一节歌词“那天的阳光很温暖/你来到我的家乡”。而“好山好水好风光”,便是“你”来到了峒山后“水乡如画廊”的最好见证。据载:十年间,峒山将散落山间的招隐寺、陈氏宗祠等历史遗迹串珠成链,在保留明清古建筑肌理的基础上,构建起“船头”、“船舱”、“船尾”的文旅格局,让600年的农耕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生。曾经的围湖造田区变身900亩生态湿地,百亩荷塘与峒山倒影相映成趣。沿着90里长港建设的“农家乐”集群,将传统渔耕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体验“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田园生活。这种“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峒山先后斩获“全国文明村镇”、“湖北旅游名村”等殊荣。
“十年”很短,让人在“整行装”时觉得一晃而过;“十年”很长,让人在“水乡如画廊”的美丽“画廊”面前,似乎已品味了百年。
 
擘画城乡一体大航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根不忘,
唱响城乡融合新乐章。
浓浓乡愁,秀美村庄,
致富的乡亲感恩党。

 
  前面品析过的两节歌词,是诗意比照。此节,是词作家积蓄了千钧之力所托举的意象塑形。不然的话,就没有“擘画城乡一体大航向”的意象化的“大航向”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根不忘”的“山”、“水”、“乡愁”与“根”之系列意象的诗意展示。是的,这段歌词里,虽未直接引用具体方言或民俗,但通过峒山之“山”与“水”这一地理符号,以及山与水里的“乡愁”等“山水乡愁”、“峒山乡愁”或是“乡愁鄂州”、“乡愁湖北”、“乡愁中国”等无限量的意象层叠与意象密聚,便隐含了湖北鄂州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形成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独特的地域标识。这也就是“浓浓乡愁,秀美村庄,/致富的乡亲感恩党”里所暗蕴的“乡亲”之心灵图腾,或者说与城市一起“唱响城乡融合新乐章”以及让山山水水一起行吟在振新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上的时代交响曲。
词作家创设的这意境、这气势,与“变了样”的美丽峒山一样,都悄悄地隐寓着峒山人心里的画中之画或是画之中诗。
 
青清港湾
净静峒山
我的幸福,你的期盼。
金山银山,人民与江山,
你的思想,我的远方,
你的思想,我的远方。

 
  《峒山情》,以十年为弦,将主席嘱托、生态蝶变与百姓心声,谱写成一部动人的时代乐章。我们若是站在峒山之巅极目远眺,可看到树绿、水清的“青清港湾”;再扫视一下“净静峒山”,一种脱俗之感会油然而生。词作家,在词句里用了两个读音相同而含义各异的“青清”与“净静”,会让我们想到湾之绿、港水之清、人之青春气息浓与“净静敬竞境”的五种境界——即“净”生美、“静”生慧、“竞”生优、“敬”生德、“境”造心灵等,一下子就将“峒山”意象中的潜在语义自如地上升到一种自然美学与哲学的高度。作为词作家,在朗朗上口的歌词里达到这种美学与哲思的境界,是十分不易的。
  词作家陈亮、张用剑的创新能力极强。尽管有了“青清港湾”、“净静峒山”的思理情致的升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又从“我的幸福,你的期盼”的人称代词“我”与“你”的比照入手,将个人的幸福感与主席的“期盼”相联结。而后以“金山银山,人民与江山”的续句,作为双关修辞上的再引申:“金山银山”,既是物质财富的具象化,又暗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人民”与“江山”的思理并置,揭示出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这里的“金山银山”与“人民江山”的并置以及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并置,在语义的碰撞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空间。可以说,当“金山银山,人民与江山”的旋律在大家的耳边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于是,又有了“你的思想,我的远方”,在反复修辞之气势里形成了递进式哲思——这里的“思想”,可解读为鄂东南地域文化基因或发展理念;“远方”则指向中华民族的实践目标,二者构成动态的指引关系,暗合“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思维。不用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峒山正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叙事,栖歇在“清清港湾,净静峒山”,书写着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传奇、中国梦的传奇。
  《峒山情》不仅是一首赞美“峒山”的歌曲,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史诗。当“你的思想,我的远方”的尾音消散在鄂东南的山水之间,我们分明听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回荡。其中,也潜藏着《峒山情》的词作家陈亮、张用剑与作曲家李季、歌手王飞、喜悦,心中装着宏大主题与时代精神,且艺术地展示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
 
  若是有人问我,《峒山情》这首歌词的最突出之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词作家创作歌词时的不拘一格。比如说,在歌词的前半节,采用的是语言的简洁平易,使之贴近乡土的生活,拉进乡民情感的距离。但在歌词的后半节,则隐寓着不断递升的美学与哲理的思考。尤其是末两句,重复形成回环韵律,既强化了核心意象的冲击力,又模拟了峒山回荡的山风林涛,使歌词产生空间纵深感。当然,这种反复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人称转换(“你”、“我”)实现主体间性的对话。另外,人称代词的隐喻系统里——通过“我/你”的二元人称,构建了多重对话关系:当代人与历史传统的对话,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的对话,物质追求与精神超越的对话等。这种人称策略,使歌词获得了着眼于宏大的时代叙事、地域符号的诗意表达等超越具体时空的普适性。
 
2025年3月23日于鸟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