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程继龙

对生活的赞美、犹疑及诗的复杂性

——评张况近作《张况的诗》

2025-04-02 作者:程继龙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程继龙,陕西陇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新诗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经百年的发展,其功能逐渐完善了起来。有各种各样的诗,有立足于现代个人观念以抒发浪漫感情的,有关注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接通古代禅悟以表达现代人生命体验的,有抱着某个独特观念或感觉把诗写得古怪离奇的,等等。各种看法、写法都有其因由和意义。

  张况是那种常见的立足于自己的平常生活,于坐卧行走中对所遇的对象投以关照目光的诗人,这目光常常带着新发现或重新打量事物的欢悦心情。由此也可以说,张况是一个对生活、生命抱着积极态度的诗人,在他那里“诗如其人”是没有问题的。

  张况的诗是偏于浪漫的。敬文东提出“感叹诗学”,认为自上古时期,初民就获得了感叹的能力。每当过于激烈的恐惧或欣喜来临,人们就开始感叹。这感叹源于内心和对外界的接触,更源于心灵传达、外化感情的需要,带着原初语言的禀赋演化为言志、抒情。

  张况一边生活,一边感叹他遇到的山水名胜、过眼的悲欢离合,不过很明显,他在感叹中赞美的成分多一些。张况习惯以正向的态度看事物,赋予进入诗歌视野的事物常态的、乐观的意义。他如是写《长春万寿寺外的桥》:“下雪了/冬天的脸,变得白了嫩了,更有韵味了/这安静的桥,是冬天的骨头啊/它退守于万寿寺的一块牌匾里”。北国的寒冬、雪,就像人的一张脸,变得“白嫩”了。接下来“骨头”的比喻很是巧妙,把“桥”的坚守、刚毅的内在精神传达了出来。“桥洞是经济园区的嘴巴吧/它一高兴,就露出了/吸引力、潜力和影响力并存的白色门牙”。很快地,他就把自然意义上的“桥”转换为时代发展意义上的“桥”。可以看出这是产业基地、湿地园区的桥,桥孔就像一张嘴巴,露出了“吸引力、潜力和影响力并存的白色门牙”。张况在自然景观上,看到的是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活力和可能。诗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头那种较为辽阔的对冬天景物的扫视,但依旧没有忘记对正向意义的坚持,落点在“万丈阳光”上。

  《在宜宾看见李白的醉意》带有观光旅行诗的痕迹,当他乘飞机来到宜宾,“舱门开启,外面就是醇香的世界呀/我看见宜宾不羁的体态/像酒壶里灌满火焰的抒情/让人一下子从清醒抵达醉意”。所书写的城市不仅景美、人美,更重要的是它整个儿浸在美酒的醉意中。他自然地想到了酒仙李白,最后的那个幻想出来的超现实风味的情境引人遐思:“我看到李白遗落于唐朝的酒瓶/穿越千年的风沙后/此刻正躺在历史的卧榻上/鼾声四起。我知道/这回它是真的醉透了/要不,我怎能看见里面/正摇晃着李白的睡眠?”将时空推远到唐朝,酒仙李白醉酒睡在历史的床榻上,旁边放着奇异的瓶子,瓶子里他的睡眠他的醉意如沧海漫漶。这是爱酒之人酒酣之后的直觉涌现,醉梦之中的异想天开。如此就抓住了酒城宜宾的内在精神,以自我的想象和生命的体验接通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

  张况似乎特别喜欢在对自然、名胜的关照和体会中加入历史的元素,或者说历史不但是触发他诗意的对象,而且是他关照山水、生产诗意的一种审美眼光,一种内在的心灵机制。《蠡测湖州的心率》一诗中,他依次调动“赵孟頫千年未干的墨迹”(实际上赵距今七百多年,说“千年”是夸张修辞),“孟郊潮湿的诗行”,“王羲之”“鲁迅”等文豪都来过,最后还写自己的各位诗友都来过。他想造成一种超越时空古今一体的效果,借以慰安自己在当代生活中的孤独。张况其他的诗,比如写“襄垣东湖”等都如出一辙,竭力在对历史的正向体验中,发现诗意的元素。

  如果说他完全是单向的生活赞美者,那肯定是武断的。如打开褶皱中暗藏的区块,拿放大镜去细细地审视,会看到他另外的一面。他在赞美之余,不时发出一些弦外之音。比如在《云的书卷或纸上的春天》中,他将天空云卷云舒的情景和书页上文字描绘的图景这两种事物、两种经验叠合了起来,造成了亦真亦幻的效果。他一面从云彩/书页上看到“悬浮的爱恋”“一代人燃烧的信念”“世纪的宏阔图景”,一面看到“人间圣洁的留言”和矗立的碑文、时间的彼岸,人间与自然、短暂与永恒两组对立的事物相互驳诘,自然的永恒大有消解人间、时代这些事物存在之价值的倾向。这首诗比其他几首写景的诗要好一些。我们能看到,诗人在某些瞬间,开始不满足于乐天的赞叹,他将成人化的现场化的感受加了进来,开始沉吟、徘徊,这是一种进步。

  再如《影子的灵魂:浙江皮影戏》中,将“影子”和“皮影”的关系翻转了过来,给皮影赋予生命、灵魂:“谁敢说,它们只是影子/谁敢说,影子没有灵魂/谁敢说,灵魂没有重量”。质问掷地有声,启人深思。这意味着,诗人开始向更为内在的地方走了。

  我希望在当下的诗人中看到更多的复杂性,天真固然可爱,但复杂更为深邃,有什么病症就需要什么样的药物。说这些多余的话,是我在张况的诗中看到了获致复杂性的可能,比如《新编历史剧〈豫让与襄子〉》:“忠心也好/叛逆也罢/无非是权与欲的另类代名词而已/走马灯似的帝王将相/就这么日日夜夜打打杀杀,无休无止/民间瘦削单薄的福祉/又怎经得起这般反复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