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尝试
——序顾偕长诗《国家交响曲
这是一部表现重大题材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这样的诗,在过去曾经是一种常见的和主要的诗歌形式,只是近来写得少了。政治抒情诗在以往的岁月中在传达时代激情、鼓舞民众投身进步事业方面,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也出现过一些很有影响的诗人。后来写的人少了,并不是这种诗的形式有问题,而大体是由于,当年的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和现实的事件粘合得过紧,少有距离,一旦事件本身成了问题,诗歌也就被“空置”起来。因此,当诗歌的价值被怀疑时,人们也就怀疑了此种诗歌形式。
所以,不是诗与政治无关,更不是与政治有关的内容不可抒情。问题在于诗人如何智慧地驾驭此种题材。优秀的诗不可能与政治无关,但诗毕竟不是政治。诗对政治的关注和言说,有自己的姿态和方式,更有自己的选择。诗并不等同于政治,诗更不能被政治所吞噬。
这里谈论的这部长诗,它立意于表现一个新生的国家在长达半个世纪中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它把长诗放置于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上。它经过精心的选择,择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画面,使长诗的主题涵容了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场景和故事,从而使长诗具有了深远的历史感和浑厚的文化含量。它意在指出,当今发生的一切是历史上的抗争和奋斗的延续,它继承并光大了那一切。这就使整部长诗通过宏大的结构呈现出一种壮阔的气势,应当说,它所营造的效果是与这部长诗所着意要表现的巨大主题相和谐的。
前面说到,中国当代在长篇抒情诗的创作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来者,长诗的作者无疑吸取了前人积极的乃至负面的经验和教训。它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长诗突出的创造性成果表现在,它有效地避免了空泛和外在性的煽情。在这部长诗里,很少看到表面化的和无节制的渲染。反之,它能够把充沛的激情蕴蓄在理性的叙说中。它的近于欧化的语言有助于实现这种“理性的抒情”。
这是一部富有历史感的政治抒情诗,它对于历史过程的叙述是充分的。但大概是由于歌颂节日的气氛的影响,它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挫折和失误的反思,则显得有点忽视。当然,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那一章写得很机智,是成功的。但是,除去文革这一章,长诗显然不太想触及光明中的阴影,前进中的停顿和倒退。世纪的忧患,当代人的焦虑,诸如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物欲的泛滥、道德的沦丧,等等。如果诗人愿意机智地、理性地把处身其中的当代人的思考也写进诗中,无疑将使这部巨大的诗篇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99年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