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虽小,容我慈悲
2018-04-08 作者:孙思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第三届签约诗人,孙思新诗集《一个人的佛》后记。
人到中年,带了前半生在世上走,无论前行还是往后,都不能了无牵挂。如果为了一份执着,还能空出内心,装满它,追求它,不是人,是圣。在弱水三千的繁华里,还能为一个人独守,一直守,是痴。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跑,小河在地上跑,百年千年的跑,水动、云动,两岸的树不动。不动,树就是佛。
人在尘世走,为红尘人,亦染红尘事。染红尘事不当紧,当紧的是,在做什么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心就像一个花园,是杂草丛生,还是鲜花满园,并不取决于我们后天的浇水施肥,而是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想什么就会种什么,种什么就会有什么,这个想就是起念。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或许知或许不知,不知为愚昧,知了还是改不了,才所以为人。佛与众生,唯止一心,别无差别。
偶或,一缕白发,让我们感觉雪白了整个天地,世界也仿佛刹那回到初始,这个时候才想到,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是不是不该再纠结。人间有千百种生活,就有千百种悲喜,更有千百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忧烦。有时看得多了,我们会觉得即使是闹腾得沸沸扬扬的倾城大事,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也不过是杯水风波而已,过了也就过了,一点痕迹都留不下。而那些经历过的往事,如一些瓷器的碎片,其光泽或如刀锋或如玉石,也都已沉入河底,哪怕现实中再风声过耳。
有时看到蚯蚓在路面挣扎,会摘一片叶子去包它,看它拼命扭动想挣脱,对它说:“你在这里将被车轮压死、人踩死、太阳晒死,我救你去草丛,你不要动,你动我害怕。”它便一动不动,任我把它包好送到草丛。可见,万物皆有灵性,仁心虽小也容我慈悲。这时的我,离佛很近。
有时路上碰到一只流浪猫或流浪狗,会驻足很久,心想,它是谁?前世是否是我外公或外婆,它每天吃什么,晚上到哪里避寒?这么想时,早已眼含热泪,内心酸楚难当。
其实,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能心里少装一点自己,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我们。就像一朵花看到另一朵花开,会哭泣,因为哭泣是它最低的权限。反而是我们早已丢了这个最低的权限。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还会继续做错事。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之中,就是悲剧。就如一个人走了,对家人和亲友是大事,对世界来说,就如一片树叶落下,无声无息,它不会介意。人生不是跑步,跑错了,可以倒回去,重新跑。它有时更像一条江,江水暴涨或是决堤的灾害,是无法自己回来修正的,它只有不断向前,一直向前,寻找救赎。水对江的无奈,又何尝不是人对人生的无奈。
而人总想把相同的每一个日子,过成不同。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每一天不同的日子背在背上,哪怕一天只是一张薄薄的纸,也足可压弯他们的腰杆。
很多时候,我会把写诗的纯粹和想象,用来待人待事,生活中不仅行不通,还常常被伤害。于是,与这个世界相比,我更喜欢躲在家里,沉浸在书中。当周围一切静寂时,我从书中偶尔抬头看向窗外,会觉得尘世离我很远,一切浮躁,一切复杂的人和事都被隔在我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我内心静谧得像一汪湖泊,可以一眼见底。那些伤害那些虚假那些会脏了我眼睛的东西,只是湖面上的轻纹,风过后,不再留下一丝痕迹,我的世界只剩下书里的世界。或许这样的选择已不仅仅是躲避和喜欢,更是一个文人最终的本性和归属。岁月随心,终会淡然。
我们总以为写诗是自己的事,于是有人随心所欲,一天可以写上几首甚至几十首,写的什么,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细看,更不要说仔细推敲和琢磨,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他们忽略了诗除语言之外,还有很多诗之外的东西和容量。譬如做人真不真,写诗真不真,因为写诗就是做人。
还有人说,写诗,哪有那么多感情,于是玩语言,把别人用过的句子改几个字,搬到自己这里,或者天上地上到处扯,跟主题内容毫无关联地扯,玩着花样的扯。他们忘了,诗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绘最繁富的世界和内心感受,这样的没有经过心的思考、过滤或苦熬出来的诗,怎么会有感情,又怎么会感动或感染别人,因为这些诗人在写诗时,只是空心人。他们不知道,情感越深切,读者进入得越深,因为读者与诗人本为一体,心亦相通。事实上,只要我们对世上万物心存悲悯,我们写出的东西就不可能没有感情。
诗若没有真,没有情,必如沙中筑塔,溃散是早晚的事。
而没有所见,没有所思,没有经历,没有疼痛,我们的诗有限,深度更有限。
因此,从某种方面说,只要我们还写诗,只要我们还是诗人,我们就不能没有感觉、知觉和感受,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禅宗讲的“空”、“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佛靠近,只要我们能充满爱心地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哪怕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时、几十分钟,甚或几十秒的佛,也足可证明,我们离佛并不远。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我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八十首诗,八十首诗均为“一”字开头。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在这“一”里,展开了对爱情、生死、宇宙、生命、禅以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追问。很多东西当我无法放下,昂首问天,匍匐问地,都得不到解答时,我便改为问佛。佛说:你应该放下,不放下,就是挑水走路,越走越沉。于是,就有了这部诗集的诞生。
似乎这也是佛意!
2018年1月5日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跑,小河在地上跑,百年千年的跑,水动、云动,两岸的树不动。不动,树就是佛。
人在尘世走,为红尘人,亦染红尘事。染红尘事不当紧,当紧的是,在做什么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心就像一个花园,是杂草丛生,还是鲜花满园,并不取决于我们后天的浇水施肥,而是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想什么就会种什么,种什么就会有什么,这个想就是起念。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或许知或许不知,不知为愚昧,知了还是改不了,才所以为人。佛与众生,唯止一心,别无差别。
偶或,一缕白发,让我们感觉雪白了整个天地,世界也仿佛刹那回到初始,这个时候才想到,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是不是不该再纠结。人间有千百种生活,就有千百种悲喜,更有千百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忧烦。有时看得多了,我们会觉得即使是闹腾得沸沸扬扬的倾城大事,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也不过是杯水风波而已,过了也就过了,一点痕迹都留不下。而那些经历过的往事,如一些瓷器的碎片,其光泽或如刀锋或如玉石,也都已沉入河底,哪怕现实中再风声过耳。
有时看到蚯蚓在路面挣扎,会摘一片叶子去包它,看它拼命扭动想挣脱,对它说:“你在这里将被车轮压死、人踩死、太阳晒死,我救你去草丛,你不要动,你动我害怕。”它便一动不动,任我把它包好送到草丛。可见,万物皆有灵性,仁心虽小也容我慈悲。这时的我,离佛很近。
有时路上碰到一只流浪猫或流浪狗,会驻足很久,心想,它是谁?前世是否是我外公或外婆,它每天吃什么,晚上到哪里避寒?这么想时,早已眼含热泪,内心酸楚难当。
其实,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能心里少装一点自己,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我们。就像一朵花看到另一朵花开,会哭泣,因为哭泣是它最低的权限。反而是我们早已丢了这个最低的权限。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还会继续做错事。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之中,就是悲剧。就如一个人走了,对家人和亲友是大事,对世界来说,就如一片树叶落下,无声无息,它不会介意。人生不是跑步,跑错了,可以倒回去,重新跑。它有时更像一条江,江水暴涨或是决堤的灾害,是无法自己回来修正的,它只有不断向前,一直向前,寻找救赎。水对江的无奈,又何尝不是人对人生的无奈。
而人总想把相同的每一个日子,过成不同。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每一天不同的日子背在背上,哪怕一天只是一张薄薄的纸,也足可压弯他们的腰杆。
很多时候,我会把写诗的纯粹和想象,用来待人待事,生活中不仅行不通,还常常被伤害。于是,与这个世界相比,我更喜欢躲在家里,沉浸在书中。当周围一切静寂时,我从书中偶尔抬头看向窗外,会觉得尘世离我很远,一切浮躁,一切复杂的人和事都被隔在我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我内心静谧得像一汪湖泊,可以一眼见底。那些伤害那些虚假那些会脏了我眼睛的东西,只是湖面上的轻纹,风过后,不再留下一丝痕迹,我的世界只剩下书里的世界。或许这样的选择已不仅仅是躲避和喜欢,更是一个文人最终的本性和归属。岁月随心,终会淡然。
我们总以为写诗是自己的事,于是有人随心所欲,一天可以写上几首甚至几十首,写的什么,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细看,更不要说仔细推敲和琢磨,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他们忽略了诗除语言之外,还有很多诗之外的东西和容量。譬如做人真不真,写诗真不真,因为写诗就是做人。
还有人说,写诗,哪有那么多感情,于是玩语言,把别人用过的句子改几个字,搬到自己这里,或者天上地上到处扯,跟主题内容毫无关联地扯,玩着花样的扯。他们忘了,诗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绘最繁富的世界和内心感受,这样的没有经过心的思考、过滤或苦熬出来的诗,怎么会有感情,又怎么会感动或感染别人,因为这些诗人在写诗时,只是空心人。他们不知道,情感越深切,读者进入得越深,因为读者与诗人本为一体,心亦相通。事实上,只要我们对世上万物心存悲悯,我们写出的东西就不可能没有感情。
诗若没有真,没有情,必如沙中筑塔,溃散是早晚的事。
而没有所见,没有所思,没有经历,没有疼痛,我们的诗有限,深度更有限。
因此,从某种方面说,只要我们还写诗,只要我们还是诗人,我们就不能没有感觉、知觉和感受,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禅宗讲的“空”、“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佛靠近,只要我们能充满爱心地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哪怕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时、几十分钟,甚或几十秒的佛,也足可证明,我们离佛并不远。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我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八十首诗,八十首诗均为“一”字开头。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在这“一”里,展开了对爱情、生死、宇宙、生命、禅以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追问。很多东西当我无法放下,昂首问天,匍匐问地,都得不到解答时,我便改为问佛。佛说:你应该放下,不放下,就是挑水走路,越走越沉。于是,就有了这部诗集的诞生。
似乎这也是佛意!
2018年1月5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