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七)

2023-01-25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
 
《桃花》
鲁迅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的道理。我不懂。

 
  鲁迅对徐志摩的诗多有微词,新诗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比很小,但同样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就拿这首《桃花》来说,语言平实自然,但情感一点都不平,思想犀利深邃。雨过天晴,先生在园中散步,看到桃花和李花,随口说到:“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心情本来很好,“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一下跌落到冰点。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原因:“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并没有厚此薄彼。对桃花无缘无故的生气难以理解,感慨到:“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红与白本无优劣之分,桃花的过敏和乱比较隐喻着生活中无事生非的一类人,先生虽然没有像在杂文中使用“投枪”和“匕首”,但对其性格中的劣根性仍然持批判态度。李花有一种平常的心态,先生虽然没置一词,但赞许和欣赏不言而喻。结尾“唉!花有花的道理。我不懂”。一个“唉”字,饱含着对世事的无奈。“花有花的道理”,桃花的无理似乎得到了宽宥,也许正如萨特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先生和现实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解的一面。“我不懂”,既是陈述,也是感慨。既是反讽,也有虚怀若谷的成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曾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逆转。多数花给诗人的感觉,不是伤春,就是悲秋,野花却不同,“向着太阳发笑”,这是他的聪明和浪漫。他的聪明还体现在:“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在浩瀚的天空之下,高大的也会感到渺小。野花却只见天之大,不见自己之小,这不是偏见,而是自信。它的自信,又体现在对风的态度上,主观精神上超现实,面对客观环境又坦然接受,有梦又能把梦忘掉,进退有方,游刃有余,其开合有度的自然,浪漫与现实的把控,抒情与哲理的相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百年新诗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写野花的新诗,当代比较好的我认为是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和王国伟的《 那些颤栗的野花》,都具有陈梦家《一朵野花》的艺术质地和芬芳。
 
  陈梦家,笔名陈慢哉,浙江上虞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科,曾和方玮德一起编辑《诗刊》出版。193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34年改攻古文字学、古史年代学、古代神话;1937年后曾在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诗集《梦家诗集》《不开花的春》《铁马集》《在前线》《梦家存诗》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残损的手掌”是百年新诗中一个经典的意象,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饱含着诗人的忧患和期待。诗人没有沉浸于个人的悲痛,而是用这“残损的手掌”去抚摸破碎的山河,不是灰烬,就是血泥,满目疮痍 ,一片凄凉,大部分国土沦陷,人民惨遭蹂躏。只有南海一角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还有太阳和春天。“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那里才是“永恒的中国!”。诗人心目中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可现实让人悲痛。一个细节具有一两拨千斤的力量,能够触动每一颗爱国的心灵。破损与完整的对比,奴役与自由的对比,痛苦与幸福的对比,既有对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憎恨,也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同胞的深切同情。诗人虽然没有声嘶力竭地叫喊,但用 “残损的手掌”血泪俱下地呼唤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诗人,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戴望舒(1905.11.5—1950.2.28),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等,被称为“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沙扬娜拉》著名,其实《沙扬娜拉》在艺术上毫不逊色《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共18首,是写给一位日本女郎的,每首都以沙扬娜拉收尾。本诗是组诗中最后一首。前10首以景铺垫,从第11首过度到抒情。第12首赞美沙扬娜拉“啊,那碧波里亦有她的芳躅,/碧波里掩映着她桃蕊似的娇怯”。第13首“但供给我沉酣的陶醉,/不仅是杜鹃花的幽芳;/倍胜于娇柔的杜鹃,/最难忘更娇柔的女郎!”,属于情景交融式的抒情。第14首“我爱慕她们体态的轻盈,/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蝴蝶似的光艳,蛱蝶似的轻盈”。第15首“不辜负造化主的匠心,/她们流眄中有无限的殷勤;/比如熏风与花香似的自由,/我餐不尽她们的笑靥与柔情”,这两首直抒胸臆,极尽赞美之能事。第16首以“夜蝶”自喻,抒发“我爱恋万万里外闪亮的明星”的情怀。第17首以“花蜂”自喻,抒发“我饱啜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这两首沙扬娜拉客观存在的美与诗人主观的爱恋达到完美结合。了解了这些,再读最后一首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一首前三句是写沙扬娜拉的温柔,前面写到的“娇怯”“娇柔”“轻盈”“妩媚”“柔情”就是温柔的表现,这是东方女性从外表到内心最典型的特征,用“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把温柔写到极致,还凸出了冰清玉洁的品性。这首短诗胜在这个比喻,这个意象。比歌中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典雅端庄。后三句,写诗人道别,“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声珍重”在如此短小的诗里重复了三次,诗人一颗缱绻之心暴露无遗。“忧愁”的是离别在即,和古时的离愁别恨差不多,但多了“蜜甜”,虽矛盾,但真实,比单纯写一种情感更感人,在情感表达上更胜一筹。最后一句“沙扬娜拉”,是诗人内心爆发出的声音,既有依依不舍,又有无限惆怅,诗人全部的情感都浓缩在这一声沙扬娜拉”之中。我个人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写得自然凝练,柔情不输《再别康桥》,《再别康桥》难及它的冷艳。我推测伊蕾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每一首最后一句“你不来与我同居”受到徐志摩《沙扬娜拉》的影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山谷等。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邮吻
刘大白
 
我不是不能用指头儿撕,
我不是不能用剪刀儿剖,
只是缓缓地
轻轻地
很仔细地挑开了紫色的信唇;
我知道这信唇里面,
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从她底很郑重的折叠里,
我把那粉红色的信笺,
很郑重地展开了。
我把她很郑重地写的
一字字一行行,
一行行一字字地
很郑重地读了。
我不是爱那一角模糊的邮印,
我不是爱那幅精致的花纹,
只是缓缓地
轻轻地
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
我知道这邮花背後,
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信唇”这个词,是诗人刘大白的创造,但不觉生涩,感到合情合理。一个生活细节成就了这首诗,成了这首诗主旨的突破点,意象的凝聚点,情感的爆破点,思想的闪光点。这首诗动词运用得好,而且从正反两方面刻画,受古诗锤词炼句的影响明显。否定方面,用了撕和剖,这两个动词能表达急切的心情,但破坏了“邮吻”这一主旨。挑、展开说明小心翼翼,表达对爱的珍惜。缓缓、轻轻、仔细、郑重这些形容词惟妙惟肖,而且重复了一次,强化了这份情感的重要。“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诗登上历史舞台,《邮吻》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之一,在爱情诗的长河中是一朵永不消逝的浪花。
 
  刘大白(1880年~1932年),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传唱至今。 主要著作有新诗集《再造》《秋之泪》《卖布谣》《邮吻》,旧诗集《白屋遗诗》,诗话《白屋说诗》《旧诗新话》,以及《中国文学史》等。刘大白的诗思路开阔,平易清新,容易上口。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刻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泥土》是一首小哲理诗,很多哲理诗都是板着面孔写成的,冷峭干枯,缺乏诗的温润和感性。鲁藜却不同,情感黏稠强烈,对一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对他们”时刻有怕被埋没的痛苦”给以轻轻的一击,对那些“把自己当作泥士”,甘愿“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的奉献者给以肯定和赞美。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境界,两种结局,对比之下值得我们反思,在情感与哲理的结合上为新诗树立了一个美学标尺。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厦门许厝人,著名诗人,原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山》《鲁藜诗选》。

 
重量
韩瀚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在悼念张志新烈士的诗作中,这首诗是最短的,意象是最鲜明的,情感是最冷峻的,意义是最深邃的。虽然没有敘述她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赞美她视死如归的精神,但我们的灵魂一下就会被震慑。诗人用了天平这个意象,一头是殉道者,一头是苟活者。谁重谁轻?一目了然。伟大与渺小,不言而喻。启发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和意义。诗歌写的是特定时代的英雄,但又升华到生命的普遍意义,已经由个性抵达共性。在意象的凝练上可以与朗特斯特罗姆媲美,难怪艾青和李元洛在公开场合对这首诗给以褒奖。
 
  韩翰,山东省苍山县车辋镇人,曾长期工作、生活于安徽。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著有诗集《寸草集》《阳春的白雪》《写在祖国的江河和土地上》等。
 

世界
冈夫
 
那在幻影中姗姗走来的,
世界,我的新娘子,那是你吗?
在揭去你的红绫帔头以前,
请给我一秒钟,让我再相像一下。

 
  在上大学时,我曾多次拜访过冈夫先生。他低调热情,是青年人难得的良师。他的《世界》,是现实与梦幻完美结合的世界,以新娘子作比,把对新生世界的向往与热爱写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诗人没有急于揭去“你的红绫帔头”,而是“请给我一秒钟,让我再相像一下”,这一秒钟的想象才是美妙的。这才是诗,就像画的留白、乐曲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这一代诗人从战火中走来,来不及精心雕琢,像这么朴实又唯美的诗确实不多见。
 
   冈夫(1907.1.4-1998.4.14)。本名王玉堂,曾用笔名:安克、宇堂、山仁等。籍贯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曾参加第1届全国文代大会。会后曾任第一届山西省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山西省作家协会前身)主任、中国文联学习部、联络部部长,山西省文联、省作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战斗与歌唱》《冈夫诗选》《枫林晚唱》,诗文集:《远踪近影》《冈夫文集》(三卷本)及长篇小说《草岚风雨》等。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我这样走进岷山深处
呼岩鸾
 
我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是打那只黑蚂蚁——
我看不见它的脸
它弄醒了我
现在它站在我的手心上
向我转动大眼睛
向我挥动小爪子指路
我在铁尺梁站起来
看不清它怎样离开我走进岷山深处
 

  诗人从日常生活的一个细节悟出了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一记耳光既是打蚂蚁,更是打自己。诗人打的不是肉体的蚂蚁,是灵魂的蚂蚁,饱含着深深的忏悔和自责,所以可以推测诗人是带着灵魂的疼痛和负罪感走进岷山深处的。不知蚂蚁怎样离开我走进岷山深处,“离开我”是蚂蚁对”我“的失望,“不知蚂蚁怎样离开我”是失望中的失望。岷山深处,扑朔迷离,前途难卜,命运难测,让诗人惴惴不安。诗人的一记耳光是无意识的,诗人可以宽恕世界,但不能宽恕自己,一失手成了千古恨,诗人的心是空落落的,像孤家寡人一样,这种佛心禅理是深入骨髓和灵魂的。这首诗用口语写成,自然流畅,没用什么华丽的修辞,也没有什么刻意的技巧,但达到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令人惊叹。
 
  呼岩鸾,本名李生春,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有诗集《四季流放》《飘翎无坠》《呼岩鸾世纪末诗选》《碎片》《金沙粒》《呼岩鸾新世纪诗选》《世说新诗》《呼岩鸾长诗集》《佛痕禅迹》《日落时分》《口头禅》等十多部。诗歌、文学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名作欣赏》《诗刊》《星星》《延河》《诗潮》《山花》《火花》《重庆文艺》《世界日报》《中华日报》等诸多报刊。曾供职于省级宣传部门和出版社。
 

蝶之美学
羊令野
 
用七彩打扮生活,
在风中,我乃文身男子。
和多姿的花儿们恋爱整个春天,
我是忙碌的。
 
从庄子的枕边飞出,
从香扇边沿逃亡。
偶然想起我乃蛹之子;
跨过生与死的门槛,我孕育美丽的日子。
 
现在一切游戏都告结束。
且读逍遥篇,梦大鹏之飞翔。
而我,只是一枚标本,
在博物馆里研究我的美学。

 
  庄子化蝶的生命哲学,最容易触碰诗人的灵感。羊令野借蝶抒写人生的感悟,虽没有大悲大喜的起伏动荡,但曲折的心路透出一种旷达和自足。从第一节,我们窥探到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忙碌充实,这与很多台湾诗人的孤独空虚甚至心灰意冷截然不同。第二节,诗人写到被香扇扑打的逃亡,生命虽然有过落魄和疼痛,但幸运的是最终跨过生死的门槛,犹如雨过天晴一般。第三节,“现在一切游戏都告结束”,“游戏”削减了人生的庄严和神圣。“且读逍遥篇,梦大鹏之飞翔”,又回到了庄子的超然,精神为之一震。“而我,只是一枚标本,/在博物馆里研究我的美学”。精神不管怎样高扬,都不可能脱离生存的现实。现实而又浪漫,浪漫而又现实,是羊令野的人生哲学和诗歌审美特征。
 
  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安徽泾县人。1948年在浙江金华创办《诗阵地》周刊。1950年去台湾。1956年与郑愁予等创办《南北笛》诗刊。1968年后,历任《诗队伍》周刊主编、台湾画刊社社长。主要作品有:诗集《血的告示》《贝叶》《羊令野自选集》等,另有散文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