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二十五)

2024-06-19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5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


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为吾儿摩西百日而作
阿吾

孩子,这个傍晚
爸爸不能不想起你
一百天前
你出生在怀卡托河边
每当我想到这里
双眼像河流一样潮湿
你长大后会知道
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爸爸的那条河叫长江
妈妈的那条河叫黄河
哥哥的那条河叫珠江
你的那条河就叫怀卡托
求神带领你
就像带领摩西
求神带领我们一家
就像带领每一条河流
孩子,有一天你会明白
我们一家为什么都生在河边


  一家人都生在河边,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巧合,似乎有一种神力在引领。至于为什么生在河边,恐怕一时也难以说清。生命像河一样流动,但源头谁也不会忘记。这首诗写得余音袅袅,让人回味不绝。

  阿吾,1965年生于重庆,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参加《诗刊》第六届“青春诗会”。获评2017年度“磨铁诗歌奖”“十佳诗人”称号。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周启早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螺丝在流水线上拧我
我们是两颗狭路相逢的螺丝
拼却一身的力气
拧血拧汗拧乡愁
却拧不出
那个原来的自我
 
流水线上的每一个人
都是一颗旋转的螺丝
皮影戏里的木偶
身不由己摆弄着荒诞离奇的舞姿
转痛转泪转流年
却转不出
贫穷荒凉的影子
 
零件加工零件
螺丝从不关心别的螺丝
只顾及自己脚下的位置
悬崖上的舞蹈
一步都不能错
稍有不慎
便无立锥之地

 
  当代著名诗人杨炼认为“这首诗把当代工人的处境写得冷、硬、重,疼在其中”。虽寥寥数语,却抓住了这首诗与其他诗的区别,也折射出当代诗歌普遍存在的温软、轻浮的积弊。我们在铺天盖地的诗歌中看到最多的是风花雪月,听到最多的是无病呻吟。不冷不热,不疼不痒,不死不活,是新诗存在已久、难以治愈的顽疾,像《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这样的诗确实不多见。人拧螺丝司空见惯,螺丝拧人却语出惊人。把人与人比作“两颗狭路相逢的螺丝”可以说前无古人。“螺丝从不关心别的螺丝”,既是写螺丝,也是写人,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稍有不慎/便无立锥之地”的生存危机注定他们“只顾及自己脚下的位置”,必然会错过人生很多美好的风景。读后仿佛听到诗人无声的抗议和沉重的叹息,感觉到时代人文精神的退化和衰落,体悟到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思考。这首诗在当代诗歌中是独一无二的,时间迟早会证明它的价值,谁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芒。
 
  周启早,诗人。湖南怀化人。诗文散见《作品》《宝安日报》《南方日报》等。代表作《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流传甚广,为其赢得很高的声誉和影响。曾获第二届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诗歌类金奖,首届诗篱笆诗歌奖。有诗歌被翻译成英、意、德三种文字。出版汉英双语诗集两部:《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周启早诗歌精选》。

 
面对地板砖
涂拥

我们的日子
显然高过了钢筋水泥
仍嫌活得不够踏实
偶尔会对脚下恐惧
需要再将泥土
烧成石头,打磨方正
抛光上釉成我们想要的日子
我多次在地板砖市场
看到面对花样世界的人们
挑拣石头时不遗余力
从一家店铺到另一个商场
既想站得安稳
又对要用金钱丈量的方寸
表现出犹豫不决

 
  为什么铺地板砖?诗人说为了踏实和消除恐惧,日常生活有了精神意味。挑拣地板砖,就像面对一个花花世界,既不遗余力,又犹豫不决,既想站得安稳,又囊中羞涩,矛盾的心理展现出当代人精神的尴尬和焦虑。
 
  涂拥,四川泸州人,有组诗发表《诗刊》《星星》《作家》《草堂》《诗潮》《诗歌月刊》《诗选刊》《解放军文艺》等刊,有诗作入选多种年选。


窗外之一
吴投文
 
我的窗外是一座山
山上有鸟鸣
鸟鸣里有哭声和笑声
我的心情随着鸟鸣
一会儿欢欣,一会儿悲伤
鸟鸣停止的时候
我就望着窗外的天空

 
  这首诗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臣服自然的时候,生态就向好。自然无动于衷的时候,人依然在欣赏自然。如此深刻的哲理被诗人轻描淡写地表达了出来,举重若轻不失为一种技巧。 

  吴投文,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数百首,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和学术论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百年新诗经典解读》《百年新诗高端访谈》等,有诗歌入选多个重要选本。

 
至少天还亮着
阿未
 
至少天还亮着,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落日 
告别,如果此刻你在路上 
至少回家的路,你还能看得清 
傍晚四点五十分,我隔窗向外,一场 
落日的盛典,至少让我看到了残阳如血 
一个词语最后的激情,遮蔽了 
初冬的清寒,而此刻,你当然在路上 
天黑之前你会回到家里,一个往返于生活的人 
至少不会被黑暗深埋九尺,一切 
都还看得清楚,傍晚四点五十分,落日 
尚未落尽,至少天还没有黑……
 

  在暮色快将一个人淹没的时候,看到的是光亮,想到的是回家,这是一个热爱生活、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至少”,显示出一种从容和满足,对生活的把握令人感动。 

  阿未,吉林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签约作家。在《作家》《诗刊》等刊发表作品,有诗作入选《中国诗歌精选》等几十种选本。诗集《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来》获中国作协重点作品项目扶持,获吉林文学奖、中国年度诗歌奖等奖项。
 

白嘎达神山下独自踏雪
才旺瑙乳
       
我看见了我祖先的面孔
我看见他们在清泉边,岩石上
若隐若现,用听不见的声音
低语着:天上人间
积雪苍茫
我也若隐若现,渐渐
飘缈,渐渐遥远
进入莲花
和岩石
  
你们将发现
这白茫茫一片大地多么干净

        
  寻根变成根的一部分,祖先与“我”叠加在一起,又被白茫茫的雪覆盖。这首诗时空交织,境界开阔,把个体置身于宏大的背景,禅悟到生命终将融入自然的真谛。 

  才旺瑙乳,藏族,男,1965年生,甘肃天祝县人。创作有诗歌、散文等作品。现居兰州。

 
支撑
康泾
 
我驶过一片稻田
成熟的穗子像挂在
心中的玉石
越抚摸越温暖
尽管车子开得飞快
我仍用短短几秒钟
赞美它们。正如多年来
震撼我内心的那些人
总是转瞬即逝
所幸,我离开,它们
分别转换成别的方式
譬如米、面……这些可以
填补内心的东西
默默支撑我

 
  康泾的诗写得漫不经心,这种漫不经心几乎成就了他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质。他的《支撑》就是他精神气质的外化。他找到了稻田、穗子、玉石、米、面等这些日常意象,也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有些诗人,认为诗写得越复杂,甚至复杂到不知所云,水平就越高,结果弄巧成拙,面目全非。康泾的诗貌似简单,读后却感到深邃,他对生命的领悟达到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境界。

  康泾,本名陈伟宏,浙江桐乡人,祖籍长兴。现为浙江省桐乡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散见《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青镇人家》、小说散文集《稻草人》、诗集《50°》《叫醒春天》等。
 
 
多年以前
左岸
 
我转身的时候
河流的另一半已经走远
朋友的气味多年未闻到了
至今,你大声朗诵白桦林的
那些黄昏,历历在目
我希望有一天
背后叫我的人是你

 
  陷入回忆,说明已经步入老年。那份诗情画意的浪漫早已烟消云散,但青春激荡的岁月仍然在心中翻腾。“我希望有一天/背后叫我的人是你”,可你在哪里呢?人世苍茫,彼此珍重才是重要的。 

  左岸,本名杨庭安。大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荣获“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2011-2012)。短小说多次入选国家级各种年选选本。其《修鞋摊》被选为2017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题、并被选为《小小说选刊》改革开放40年成果作品。出版诗集《一只晴朗的苹果》《灵魂21克》,主编《中国当代短诗鉴赏》,小说集《小鸟是冬天树上的果实》《冰乳房》等。
 

葬刀
老刀客
 
在一棵老树下,葬刀
大半生江湖行走,他累了
华山,武当横刀立马
天山那一战输的莫名其妙
刀在鞘内竟拔不出
一世英名,落花流水
就此,刀客埋藏于深山
一间草棚夜夜呵护一星灯火
刀,恋上砍柴
战马,向流汗的土地回归
挂在月下的刀
梦话嘶吼出刀光剑影
埋了也许心静
无非立一座坟,派槐树看着

 
  老刀客在诗坛行走多年,写下多少诗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其出手之快,如闪电,有亮度,还携着风雷。特别是老刀客系列诗作的问世,让同行惊叹不已,对他自身而言也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这个华丽不是世俗的珠光宝气,而是题材和风格由柔软到坚硬的巨变,创作出成为一个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老刀客这个形象有自传成份,有诗人的影子,彰显着诗人的理想化性格和特立独行,但又不等同于诗人,已经融进了很多人生见识和社会经验,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典型的意象,这是叙事的胜利,也是纯抒情诗难以做到的。就拿这首《葬刀》来说,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题目,因为现在雷同的题目遍地都是,题目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和创造力。《葬刀》除了新颖,就是耐人寻味。我们很容易想到《葬花词》,林黛玉由落花想到了生命的短暂,触景生情,充满感伤的味道。刀是老刀客闯荡江湖的利器,葬刀就意味着退出江湖,洗手不干,为什么要这样呢?除了身心疲惫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天山那一战输得莫名其妙/刀在鞘内竟拔不出/一世英名,落花流水”。“输得莫名其妙”能感觉到不公平,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刀在鞘内竟拔不出”,而是中了暗计,江湖的险恶可见一班。“一世英名,落花流水”,成也江湖,败也江湖,悲壮至极。这几句,有苍茫的心情,有入骨三分的细节,有不能接受的结局,凝练而有内涵,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老刀客退出江湖后,“刀,恋上砍柴/战马,向流汗的土地回归”,表面上回归自然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实现了人生的转型,但实际上难以割断与过去的关系。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作为一个老刀客,他忘不了“华山,武当横刀立马”的叱咤风云,因而“梦话嘶吼出刀光剑影”。这把刀最容易触发他的伤心处。“埋了也许心静/无非立一座坟,派槐树看着”。我感觉埋了也难心静,“派槐树看着”就表明对这把刀的珍爱,因为这把刀见证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刀客的灵魂离开江湖再也无处安放,回归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真切地写出了人生的无可奈何和进退两难的苍茫。
 
  老刀客,本名朱鸿宾,山西武乡人。系中国诗歌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原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品牌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写诗四十年,出版有诗集《梦在远方》《唤醒闪电》《鱼化石》《今夜醉一回》《醒来》《燃烧的翅膀》等十三本,现供职于一家新闻媒体。其文学及新闻作品三十余次在市、省及全国获奖。曾获年度“十佳诗人”“优秀作家”“杰出青年”“十佳记者”等。
 
 
邻居
曲近

住了十年
至今,我叫不出邻居的名字
更不知他在哪儿任职
出门进门点点头
算是打过招呼
转过身,谁也不认识谁了
这就是城市
人与人之间隔着
一段陌生的距离
你说,点点头
算不算认识
这话是不能说给故乡听的
说了,他们会觉着城市
养着一群薄情的动物
更不明白,人一进城
血,怎么说冷就冷了呢

 
  邻居曾经是一个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憧憬的词。曾几何时,这个词在城市却变得多么生疏多么冰冷多么暗淡,住了十年还叫不来名字,更不知在哪工作,见面只是点点头,“转过身,谁也不认识谁了”。这点头,只是礼仪,象征性的,并不能消除彼此的隔膜,缩短心灵的距离。“你说,点点头/算不算认识”。说不认识吧,每天见面,用点头打招呼。说认识吧,除了点头,其他什么也不知。像认识,其实不认识。表面上认识,实质上并不认识。在乡村,邻居见面并不点头,没有城市那种虚情假意,但有说不完的话,彼此照应更是家常便饭,邻居比亲戚来往还多,作用还重要,才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城市这种现象乡村人永远不会理解,他们觉得城市人薄情冷血不可理解。诗中揭示的这种现象在城市确实存在,不是偶然的,但没有人写成诗。诗人曲近抓住了这种典型场景,而且与乡村对比着写,深刻地批判了城市世风日下的现状,但我们也应看到城市文明已经打破乡村的单纯幽静,延伸到乡村很多场域(王立世)。
 
  曲近,本名傅学乾,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祖籍河南内乡,曾在农场基层单位担任过文教、出纳,会计等职,1986年调入《绿风》诗刊社工作。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发表作品。主攻诗歌,作品1500多件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十月》等200多家报刊。作品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1989-1990青年诗选》《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90年代实力诗人诗选》《中国诗歌精选》《最佳抒情诗选》等20多部诗歌选集。著有诗集《敲响手鼓》《与鹤同舞》,散文集《自言自语》。作品荣获“新疆第三届少儿文学作品”一等奖,《儿童文学》征文一等奖以及石河子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